查看原文
其他

陈金龙 吴晓璇: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史论纲

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史论纲

陈金龙 吴晓璇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应引入大历史观,将“四史”置于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来分析和评价。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史为例,应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中华文明史、近代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史的视域下来观察,以窥见大历史观的运用之道,揭示“四史”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不同历史坐标之下,通过长时段、宽视野的观察,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和历史图景,才能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时空定位,还原改革开放的历史面相。

关键词 改革开放史 大历史观 历史评价

[中图分类号]  D2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20)07-0018-06




最近一段时期,学术界在谈到历史研究视野与方法时,大历史观备受青睐和推崇。究其原因,在于大历史观能以宽广、深邃的视野观察历史,既有助于消解历史研究碎片化带来的弊端,也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进程、规律与趋势,更为客观地呈现历史、评价历史。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五四运动研究时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1]这里以五四运动研究为例,说明了大历史观的观察之道、运用之法。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也应引入大历史观,将“四史”置于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来审视,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四史”。这里仅就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史进行探讨,以窥见大历史观的运用之道,揭示“四史”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中华文明史视域下的改革开放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成为改革开放发生、发展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

历史的发生有其基础,历史的创造有其前提,文明积淀、文化传统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开启历史新局时无法回避的现实。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展开的大背景,改革开放是在中华文明基础上发生的,改革开放路径、方式、策略的选择有其传统渊源和文化底蕴。比如,改革开放过程中之所以强调独立自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采取渐进式的行动策略,注重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妥善处理改革与开放、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农村与城市、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改革开放之所以对外来文化、外来经验采取包容态度,以我为主,大胆引进和吸收;海外华侨华人之所以纷纷回国投资,或以其他方式效力祖国改革开放,说到底,中华文明所孕育的自强、务实、持中、兼容、爱国等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改革开放的影响是深层次的。

改革开放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和活力。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表征了中华民族的变革之风;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到盛唐“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 [4]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开放胸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5]改革开放光大了中华民族变革、开放的历史传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改革开放为中华文明积淀增添了新内容,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改革开放所孕育的改革开放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的智慧和方案。

在中华文明史视域下审视改革开放史,既要揭示中华文明为改革开放提供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又要诠释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和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展望改革开放为中华文明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二、近代中国史视域下的改革开放史


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是国家富有理性、政党走向成熟的表达。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谋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历史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逐步实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改革开放是在近代中国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落后挨打的历史唤起了改革开放的自觉,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缘由时多次提到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经验教训,他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闭关自守导致近代中国由盛转衰,进而引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集体性欺凌,结合这一历史经验来阐释改革开放的发生逻辑,就能揭示改革开放的深层动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洗刷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被欺凌的境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改写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7]将改革开放置于近代中国历史背景下来评价,提到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成立同等重要的程度,彰显了改革开放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置于近代中国史视域下审视改革开放史,既要诠释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改革开放的启迪意义,也要展现改革开放为近代中国历史带来的辉煌,揭示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三、中国共产党史视域下的改革开放史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革命、建设、改革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但三者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历史任务的递进性和革命性质的相通性。

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28年,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经历30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历40多年。三个历史时段前后相继,没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发生。改革开放的时间最长,且仍在延续,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凸显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延展,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将更为显著。

革命时期的经验、建设时期的探索,对于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习仲勋、杨尚昆提出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建议时,邓小平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8]在这里,革命时期的经验和记忆,成为改革开放决策的智慧和参照。邓小平将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时期的经验和记忆同样起了参照作用。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建构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制度支撑。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两类矛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方法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协调发展理念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9]并引用毛泽东对“弹钢琴”方法的具体诠释,以引导全党掌握协调经济建设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学习改革开放史,要重视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内在关系,揭示革命、建设对于改革开放的奠基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由中国共产党主导,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由中国共产党制定,改革开放的实践由中国共产党推动。学习改革开放史,要注意阐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策略方法是什么;说明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凝聚力、社会动员力、政策执行力;诠释改革开放如何促进中国共产党自身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升,揭示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

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中国共产党史视域下来观察,既有利于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也有利于揭示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政党威望提升、政党形象塑造的作用,从改革开放的维度揭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规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视域下的改革开放史


 改革开放的历史,是新中国70年历史的主体构成部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

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视域下来分析,首先要有整体历史观,注重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呈现军队和国防建设成就,揭示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和国际地位提升,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整体呈现出来。

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视域下来审视,要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既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某些特点、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某些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也不能因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事实上,改革开放前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构、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国际地位的提升,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探索的坚持、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10]因此,将新中国70年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能客观评价和定位改革开放历史。

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背景下来考察,要凸显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事实上,新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GDP总量为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8%,居全球第11位;201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9.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6%,居全球第2位。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 385元;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7.1万元,增长184倍。1979-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彰显了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视域下来考察,既要认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明确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要明晰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以达成改革开放共识,消除改革开放历史评价的分歧,凝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力量。


五、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改革开放


从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赋予世界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建设经验、需要苏联援助和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经验较多。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仍未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和调整。邓小平在论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指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11]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和调整,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通过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12]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的坚持、完善和发展,没有动摇或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困境,步入低潮,“历史终结论”随之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世界社会主义摆脱危机,走出困境,重现生机和活力。“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同时,改革开放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比如,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通过改革获得发展动力、确立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发展定力,这些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已进入中国引领时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头羊”,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3]党的十九大报告实际上已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域来定位。将改革开放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之中,彰显改革开放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实践创新的历史性贡献,既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昭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改革开放史


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将改革开放史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来考察,有利于揭示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互动关系,彰显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实践需要理论指引,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本遵循。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理论发展、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指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为确立改革的人民利益取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供了价值支撑。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14]这说明,改革开放遵循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既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诉求,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素材。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创造,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理论需要实践检验,改革开放实践为验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提供了平台。改革开放的成功,已从总体上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和魅力。

学习改革开放史,将改革开放史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揭示马克思主义对于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诠释改革开放对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既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有助于展现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呈现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互动关系。


七、世界现代化史视域下的改革开放史


自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尽管不同国家启动现代化的时间先后不同,各国所选择的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存在差异,但现代化涉及的领域、现代化面临的任务是差不多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改革开放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经验。改革开放启动之前,中央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团出国考察,以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其中,谷牧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了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五国,到了25个主要城市,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及科研单位,大体上看到了这五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看到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其中,国民经济高度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集中与生产社会化、通过推行改良主义和福利主义实现社会稳定、利用经济技术优势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15]经过出国考察,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思路,找到了改革开放的突破口。邓小平在谋划改革开放时,十分重视域外经验的借鉴。在论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时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16]这说明,域外经验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参考。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和技术人才、优化管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改革开放举措,都包含域外经验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创新发展理念时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7]在阐释绿色发展理念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改革开放过程中倡导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无疑借鉴和吸取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现代化程度的提升,本身就是对世界现代化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如从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道路、确立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协调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保持稳定的国内环境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世界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提供了新方案。

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世界现代化史背景下来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对世界现代化经验的借鉴和中国经验对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有利于彰显改革开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诠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对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进而展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历史本身具有多面性,由不同历史观察、历史叙事组合而成的历史构图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孤立地观察历史、审视历史,无法走进历史的真实。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不同历史坐标之下,通过长时段、宽视野的观察,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和历史图景,才能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时空定位,还原改革开放的历史面相。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

[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4]王国维诗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7.

[5][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6][11][14][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237,116、134,378-379.

[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10.

[9][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5,202.

[10][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2,22.

[1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

[15]谷牧.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J].党的文献,2009(1).


(《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07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