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锡常讲吴语,为什么南京说江淮官话?

行政区 2022-04-01
  在江苏生活过就会发现,从北到南江苏人原来说着不一样的方言,比如徐州、连云港赣榆一带说中原官话,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南通、盐城、泰州以及连云港等片区说江淮官话,而南方的苏锡常的大部分地区则说吴语。
  我们都知道,南京、镇江基本上属于江南地带,理应也说吴语,为何江淮话占据上风,并成为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呢?其实,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江苏方言分布

  历史上,南京本属吴地。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就在南京朝天宫后山设冶城,铸造兵器。后来屡次更迭变迁,直至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在此建都。这个时期的南京本土语言为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人们所讲的是地地道道的吴语。
  但是到了晋朝,尤其是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后,一切发生了改变。


历代汉族迁徙图
  西晋中后期,朝廷腐败,国内发生八王之乱,加之当时连年天灾,汉化匈奴人刘聪伺机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并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而原来的中原汉人尤其是西晋汉族衣冠仕族臣民纷纷南渡,晋朝统治者在南京(当时是建康)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何为衣冠?在古代衣冠就是文明的象征,衣冠南渡意指中原文明的南迁。
  这种文明不仅包括服饰,也包括语言。永嘉之乱后,中原人仕带来了洛阳雅言,此后南京一带吴语迅速衰微,于是结合着洛阳雅言和吴语的金陵雅音开始形成,南京也逐渐脱离了吴语。

隋文帝杨坚
  南朝至隋时期,金陵雅音步入辉煌期,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相继承袭了这一语言,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极为推崇。此时的金陵雅音更接近于正统中华文化。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谴人编写的官方韵书,就是融合当时洛阳、建康(南京)的读音。唐朝至元时期,南京政治地位一降再降,影响力大不如以前,但几经调整的金陵雅音仍为中国官方语言。
  然而,金陵士音的重大改变却发生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先后征谴20万淮人定居南京,这个南京的本地语言带来了另一股血液。后来,明政权又陆续从其他地方征调或强制迁来大量人口,到永乐年间,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外地人。
吴语是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由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话与部分江淮话逐步融合,明政权以融合之后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近代之后,历经清中后期休整以及民国初年的复兴,南京方言逐步形成了我们今日所听到的南京话。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划分界限是不十分明显的,在江苏江淮官话与吴语交界大体以长江为界,但并不完全磁依长江。不仅如此,我们说南京人都说江淮官话也不十分确切,比如南京下辖的高淳,溧水一部分地区,还是讲吴语的。地方性语言本无优劣之分,语言演变的背后即是民族的融合的缩影,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

江淮官话分布示意图

  北方官话区与南方方言区基本上是以长江为界限,但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苏锡常平原与长江之间,还有一个区域并未包含在南方的吴语区。如果按照行政区划来看,大致就是在南京——镇江一线。这一区域目前被语言学家定义为江淮官话区。
  所谓的江淮官话,其实也就是北方汉语与吴语的混合体。或者说是带有一些吴语发音特点的普通话。这一类型的语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这一带主要是吴越先民向长江以北地区的主要渗透区。

  历史上吴越先民曾经广泛分布于上述区域。而在春秋之时,吴越两国越过长江准备进入中原争霸的时候,所主要占据的地区也基本就是江淮官话主要分布的地区。江淮地区在后世的历史中,也成为了退守江东的偏安王朝的缓冲之地。

  这种悲剧性的地缘定位,使得江淮地区在文化构成上,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吴文化的混合体。也使得江淮地很难成为一个有独立性的地理单元。

吴语方言分布图

  问题是在于南京——镇江一线位于长江南岸,由于有长江的阻隔,应该保留比较纯粹的吴文化,为什么也被列入了江淮文化区?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一则是因为它们属于江南防线的第一线,当中原政权退守过来时,势必需要将主要军政人员布置在这一线,以抵挡北方民族的南侵;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南京——镇江一线的地形与东面的平原地区略有不同,有一些丘陵分布其上,这也增强了它们防御能力。

  而南京更是凭借这一点,成为了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被很多短命王朝所看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在江东地区另一个有资格入选古都的城市是杭州,也同样是因为依山伴水的地形而被南宋王朝选中作为南迁后的都城。只不过杭州地处吴越之地的腹地,因此在文化上并未发生大的改动。

来源:乡土人文地理百家号“地缘看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