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叫灵山,武则天她妈在钦州!

行政区 2022-04-01

  近日,网络平台上流传一张广西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红头文件。文件标题为《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通知》。

  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副局长、《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劳德联19日午间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确认,《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成立是属实的,现在正处于搜集资料阶段,具体完成时间看工作进度。

网络平台上流传的广西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红头文件

  上述通知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挖掘灵山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灵山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和传承灵山历史文化,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决定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通知还公布了《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成员名单,总协调为灵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丁奇远,组长则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黄春柳。根据通知介绍,该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4个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广电体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组开展工作。


灵山历史变迁——灵山历史上叫什么?


隋朝置县

灵山是一个千年古县,从隋朝设置县建制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公元222年,今灵山县境为吴国交州合浦郡辖地。后因合浦郡盛产珍珠,于是改为珠官郡,但只有短短的20多年就又恢复了原名。黄武五年(226),吴国从交州一部划出设置广州,今灵山县境属广州合浦郡。一年后,广州归属交州,今灵山县境又属交州合浦郡。




三国时期


386年,北方建立魏国。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宋元嘉九年(432),设宋广郡,隶属交州,郡治在今灵山县陆屋镇古城村。这是今灵山县域内行政建制之始。445年,宋文帝在合浦郡西部设置宋寿郡,境域包括现在的灵山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区、防城港市(不含上思县)等地区。471年,宋明帝把交州的宋寿郡、合浦郡,广州的临漳郡划出,然后又在合浦郡及周围地区分出6个郡,合起来新设一个州。此地历史上是百越地中的骆越故地,汉初称南越,所以取名叫越州。越州是钦州市境设立的最高政区,与广州平级,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政区。初时,越州辖合浦、宋寿、临漳等9个郡,以后又增加到20个郡,辖域相当于今天的钦州市、北海市、茂名市、湛江市、海南省全境及玉林市、防城港市部分地区。



南北朝时期


479年,萧道成夺取了宋的天下,建立南朝齐。齐建元二年(480),设封山郡,辖安金县,隶属越州,郡治、县治同处在今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同时,撤宋广郡设宋广县,隶属合浦郡,以原郡治作县治。

梁武帝萧衍上台后,觉得自己所统治的只是半壁江山,便在州郡数量上做文章。从507年起,新设衡州、桂州等一批州郡。523年,分越州增设番州。至532年,又把宋寿郡从交州划出来,分成宋寿、安京两个郡,再从越州合浦郡划回宋广县设立宋广郡,以宋寿、安京、宋广3郡设立安州。取名安州,是希望骆越故地从此长久平安。安州是钦州市境设立的第二个州,其境域与宋文帝445年设置的宋寿郡相当。今灵山县境属安州宋广郡。

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废了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建立隋朝称帝,即隋文帝,改元开皇,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杨坚当上皇帝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的混乱不堪,取消州下的郡建制,直接以州辖县二级制。开皇十七年(597),宋广县改名新化县,隶属安州。开皇十八年(598),安州改为钦州,同年设立南宾县,县治在南宾寨(今旧州镇西南侧)。这是今灵山县境最早的县建制。新化县改名内亭县。内亭县、南宾县俱属钦州。开皇二十年(600),设遵化县,县治在今新圩镇新院村(另一说在今陆屋镇坝基村),隶属钦州。605年,杨广夺权,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辖县二级制,全国190个郡,1255个县。钦州因之改为宁越郡(治所驻地不变),内亭、南宾、遵化3县隶属宁越郡。



隋朝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地方行政级别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宁越郡改回钦州,兼置钦州总管府。南宾县属钦州总管府。624年,改钦州总管府为都督府,辖区不变。625年,钦州都督府都督宁长真反唐,率领兵员逾万的氏族武装攻打姜州,姜州失守陷落。唐贞观元年(627)10月,唐太宗派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等到钦州招安,反唐叛乱结束。同年,撤销钦州都督府重置钦州,内亭、遵化、南宾等县属钦州。贞观十年(636),南宾县治迁建峰子岭南(今灵城镇棠梨村境内),同年钦州州治从钦江县迁到南宾县南宾寨。680年,内亭、南宾、遵化3县随钦州隶属容州总管府。707年,内亭、南宾、遵化3县随钦州隶属广州。贞元十年(794),南宾县改名灵山县,灵山、内亭、遵化3县随钦州隶属邕州。




唐朝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宋开宝四年(971),灵山、内亭、遵化3县隶属广南西路钦州。972年,撤销钦州的内亭县、遵化县、钦江县以及原属廉州的封山县行政建制,将其辖地统一并入灵山县。灵山县仍属钦州,隶广南西路。治平二年(1065)春,灵山县治从峰子岭下迁至石六寨附近(今六峰山东侧,即今县城)。



宋朝


元明期间,钦州设立路、府(州)。1278年,灵山县隶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钦州路安抚司。1280年,灵山县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海北南道钦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3月,灵山县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钦州府。4月,随钦州等处隶属广东行中书省。

清朝后期,清政府为了更好的管理中越边界中方属地,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把钦州升格为直属州(直属于广东省),并将灵山县属的秋风(今钦北区的平吉等地)、博莪(今钦南区的那丽、那彭、那思等地)、菩提(今钦北区的那香、长滩、板城等地)、青塘(今钦北区青塘等地)4个练拨给钦州。至此,全县面积缩减四分之一。

民国时期,撤销州、府,灵山县先后隶属广东省钦廉道、广东省钦廉绥靖区、广东省南路绥靖区、广东省第八行政区。


1949年12月5日,灵山县全境解放时,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2月19日委托广西省代管。1952年3月28日正式划给广西。1955年7月1日又划归广东省钦州专区。1965年6月26日,灵山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地区)。1994年6月28日,撤销钦州地区,设立地级钦州市,灵山县隶属钦州市。



民国时期

五、灵山得名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建立隋朝称帝后,经过7年努力南下灭掉南陈,平定岭南各方势力。安州刺史宁猛力接受和平招安归顺隋朝,隋朝不费一兵一箭统一了骆越故地。隋开皇十八年(598),为取钦顺之义,安州改名钦州,任宁猛力长子宁长真为钦州刺史。同年,灵山设县,取名南宾,县治设于南宾寨(今旧州镇西南侧)。



旧州位置


唐贞观十年(636),朝廷将钦州州治从钦江县迁到比较偏远的南宾县南宾寨,南宾县奉诏将县治迁到县境东北的峰子岭南(今灵城镇棠梨村境内),县治东南紧靠石六峰。



峰子岭位置


石六峰今名六峰山,是喀斯特地貌石山,在平畴中拔地而起,雄峙在钦江畔。山上古木参天,气势磅礴,峰峦嵯峨,怪石嶙峋,曲径通幽。从山腰派生出六个山峰,古人分别命名为龙头、凤翔、龟背、鹤立、宝幛、冲霄,其峰数正好是巫山的一半,故有“半巫山”之称。由于古人没有地壳运动的常识,不理解山形地貌的形成,于是在县内民间流传着铁拐李搬来石六峰的神话故事。




美丽的六峰山


话说廉州北海一带常受风潮侵扰,苍生受尽苦难,玉帝便派遣铁拐李下凡前往高州将那里的石山移到廉州一带海边,以挡风潮。于是,铁拐李牵了一匹天马下凡来到玉林地界,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往高州方向赶,走累了正想坐下歇歇的时候,偶遇从海南会友归来的吕洞宾,两位大仙相约开怀畅饮,不觉日已偏西,与吕洞宾告辞后,铁拐李倚着大树躺下,一下子就鼾声如雷睡着了。铁拐李一觉醒来,朦胧中见到一轮明月西挂,误以为是太阳,便伸了伸懒腰,再仔细一看,嗯,那是明月啊!铁拐李慌了神,急忙找来马匹,匆忙前去移赶石山。赶山路上,铁拐李醉意犹存,在匆忙中辨错了方向,从高州到廉州本应往西南方向走,他却往西北方向行,要移的石山排着长龙朝灵山方向赶来,不一会,走在前面的石山已赶到灵山。这时,铁拐李才发现走错方向,马上赶到前面,欲往南赶山,刚下得马,还未纠正方向,却远远听见鸡啼声。不好,回朝复命的时间到了,铁拐李惊慌失措,也顾不上赶山,便匆忙跨上天马,快马加鞭回朝复命。他急匆匆上马时,情急之下却把马鞍碰跌落地,也来不及捡拾,抱紧马背奔天庭去了。要赶移的石山便沿路成排,形成了一条石山走廊。就这样,铁拐李的一次酒后误事,给灵山地面带来了一串石山群,前面的便是灵山县境内的六峰山、龙武山,那掉下的马鞍正好落在六峰山东边,亦变成一座石山,那是马鞍山。



铁拐李的“马鞍”


凡到过六峰山者无不称奇,更有一峰叫“龟背峰”,龟者,乃灵物也,六峰山由此被视为“灵山”。有古诗赞其胜状云:“游眺灵阳石六峰,锦屏常有白云封;乘危绝顶应须到,疑是蓬莱第一重”。唐贞元十年(794),朝廷顺应民意,取人杰地灵之意,下诏将南宾县改名灵山县。

宋治平二年(1065)春,灵山县又将县治迁建于石六峰东面石六寨(今县城所在地),石六峰正好处于县治的西面,故称“西灵山”,它宛如拱卫县治的一道天然屏障,故有“石六锦屏”的美誉,列为灵山八景之首。

《钦州志》(明嘉靖十九年刻本)记载,“西灵山,即石六峰,在县治西一里”,“其山纯石,平地耸出六峰”,“内一峰曰龟峰,龟,灵物也,故曰‘灵山’,因以县名。”

这便是灵山得名的由来。正所谓县因山易名,山因县得名。


六、城建变迁


自隋文帝登基建立隋朝以来,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使到很多城市从此诞生,令很多新旧事物交替废兴。隋开皇十八年(598),安州改为钦州,并设立了今灵山县境最早的建制县——南宾,县治设在南宾寨,即今旧州镇西南侧。

南宾寨位于南宾县境西部,原为一个军寨,前临旧州江,由于当时水较深,水上航运还算便利,但陆路交通却不通畅,再加上土地荒蛮、瘴气重,所以经济发展很是缓慢,圩集人口稀少,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镇,靠近县衙只有一条短小萧条的街道。这样的光景持续了三十多年。





钦州故城遗址



到了唐朝,钦州都督府都督宁长真最初拥护唐朝,但不久他又反唐了。朝廷一面派兵镇压,一面派人说服,才把钦州的局面稳定下来。朝廷为了削弱宁氏望族的势力,决定将钦州治所驻地从钦江县迁到比较偏远的南宾县南宾寨。为了给州治搬迁腾地方,唐贞观十年(636),朝廷下诏令先将南宾县治迁到县境东北面的峰子岭南(今灵城镇棠梨村境内),同年州治迁到县治故地。由于新县治交通同样闭塞,加上朝廷稳定钦州局面的任务繁重,哪有精力顾到下面的县呢,于是,南宾县治城镇建设发展更慢,一直经历了三百多年,城镇的面貌还是没有大的变化。后来,贞元十年(794),南宾县改称灵山县。





贞元唐德宗李适



宋治平二年(1065)春,奉朝廷诏令,灵山县又将县治迁建于石六峰东面石六寨(今灵城凤凰街一带)。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在今灵城立新街一带自然形成了广济圩,根据民意,县治也再随之搬迁,但是仍然没有筑建“城池”,这种没有城池的历史又持续了三百多年。




宋英宗赵曙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他建立健全各种政治制度,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同时,朱元璋采纳刘基“立军卫法”的建议,正式创立卫所制,军队规模得到空前发展。明正统五年(1440),南海后卫的五千名将士来到灵山县驻防,当时乡绅劳惠奏请朝廷,广东提刑按察使司分巡海北道副使甘泽在广济圩北山坡“调军作城以守”,始有“灵城”之称。当初的“灵城”,以泥筑成厚3尺4寸、高1丈8尺的城墙,面积640平方丈,开设有4个门:东门叫朝阳门,西门叫镇西门,南门叫镇南门,北门叫拱北门。后来,出于方便考虑,在东南、西南偏南和西南偏西三个方向分别增设了长春门、通济门和六峰门。

明天顺六年(1462),灵山知县林锦扩展修筑土城墙,并把县治迁入城内,廉州知府为此作《灵山新城记》,灵山县城至此才算名副其实。成化六年(1470)十一月,时任广东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海北道的林锦,又采取“公帑民役”的办法,委托灵山守镇卫所把总指挥周瑄负责实施改建砖石砌墙工程,次年竣工,城墙已初具规模。林锦题记镌刻于三海岩洞口外石壁。

此后,明朝期间的成化二十一年(1485)、弘治十八年(1505)、正德五年(1510)、嘉靖八年(1529)分别加高城墙,嘉靖十三年(1534)增建城上串楼。嘉靖三十年(1551)、隆庆六年(1572)修浚城濠,以及崇祯十三年(1640)将城上串楼改为垛堞形式。这些重大维修工程都是由广东按察使司分巡海北兵备道署主持的。

嘉靖十五年(1536),时任廉州知府张岳和海北盐课提举司提举陆时雍,在灵山县检查盐税征收情况期间,于十二月初一日接受分巡海北兵备道佥事王崇属下的请求,张岳撰写了《重修灵山县城记》一文,陆时雍誊写。灵山知县赵仲衍、县丞沈鸾,廉州卫指挥佥事、灵山守备范铠,以及灵山守御千户所正千户严刚共同出资刻石立碑。这是有关灵山县城建设的唯一碑刻文物。




灵山古代地图

明嘉靖年灵山县城图



解放前夕,灵山县城街道建成13条,居民住房简陋,大多是泥砖木瓦结构的平房,且破烂不堪,2层砖木结构瓦房甚少,建设落后,没有自来水和供电设施、街道狭窄,城区面积0.3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0人。

        解放后,中共灵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县城的规划和建设,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的发展。1958年前城区内的工厂有电厂、榨油厂和烟丝厂。1958年后开始兴建了电影院、汽车站、人民医院、旅社、百货大楼、六峰公园等。1965年逐步拓宽、改直各街道,并铺上了沥青路面,改建了部分下水道,扩建农贸市场,设置了街道商业网点。随着西津水电站的建成,城区供电得到改善,先后兴建一批工厂。1971年城区街道铺筑了水泥路面,街道绿化作了部分更新,新建了人民会场和游泳池。1972年兴建自来水厂,1975年建成投产,日产3000立方米。同年颁发了《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条例》,当年兴建了6000座位的露天灯光球场。随后城区的建设速度加快,各工矿企业、学校纷纷建成,并先后新建了21条街道,街道宽敞明亮,高楼大厦日渐增多。1994年末人口发展到6万人,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比1984年的2.5平方公里扩大了1.4倍。城区发展成为以制药、纺织、化工、食品加工、建材、造纸、服装、机械制造和手工业生产的商贸城镇。城区分布为东北片中心商业住宅区,城西南片的纺织、化工、食品加工、建材工业区和城北片的烟花炮竹工业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先后建成灵山人民广场、江滨公园、双鹤公园、文体中心和江岸美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六峰步行街、新光建材城、湘桂·盛世名城、锦绣花园、聚龙湾、望阳·上东区等一批商住开发小区。2014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发展到24.5万人,是二十年前的4倍。




70年代的燕山路

90年代的大花坛

灵山县城新貌

今天叫武则天她妈的故乡!


▍来源:百度百科、灵山宣传委员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