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珠澳大桥建成:缓冲区的割裂与认同

河西 城市设计 2021-07-06

背景:港珠澳大湾区地缘一体化


9月23日,高铁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投入运营;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

香港,澳门和湾区的9个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速度连接在一起,公路-动车-高铁的立体出行交通体系,珠江西岸的澳门和珠海都可以从香港开车1h内直达,大湾区内,全部城市相互之间的交通时间都缩短到了3h以内。被鞋带拴起来的珠江两岸,如果你这个时候去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示意图,就立马能理解什么叫做一体化,是切实的绑在一起。


粤港澳交通示意图


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使得地理上的隔阂不再是问题,从深圳的市中心福田高铁站到香港西九龙的地下,14min的车程意味着这两座城再也无法避免相互之间的同质化。


意味着虽然空间依旧,但是港交所到深交所,中银大厦到平安大厦,维港到莲花山的时间距离空前缩短。


同样的,河口另一端的珠海也再也不是要绕行虎门大桥半天才能到达的休闲度假胜地,被划为自贸区的下桥处横琴岛,和被规划为深中通道一段的中山,虽然百废待兴,房价逆市上扬却已暴露出显而易见的地位提高。


无论主动或者被动,珠三角这片热土上,地缘一体化的进程已经来临。


据人民网报道:广州到香港,1小时55分钟缩短到48分钟;深圳到香港,45分钟缩短到14分钟;北京到香港只需10小时



历史:全然背离的100年


我们记得九龙寨城,记得启德机场的死亡转角。我们还记得,在百年之前,香港是蜗居新安县最边陲的海防之地。


1796 年,新安县150个边陲村落聚居于新界边的沿海。年轻人通过科举晋升,宗族通过祠堂的修缮与否展现家族地位高低,村民在田野耕作,经营者在元朗、大埔等深圳河沿岸进行卖卖交易,渔民以捕鱼为生,不能够上岸定居、参加考试甚至和路上居民通婚。这是一个土匪、海盗经常光顾的地方,夏秋季节经常的台风等自然灾害让这里的村民生活并不富裕。


晚清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支持明忠臣郑成功,还曾昏庸下令让所有居民内迁至离海50里的地方,使得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因为边缘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晚清的香港在近代史上颇不显眼。


寨城中的清政府衙门


得益于割让之后欧洲、美洲人的往来,殖民期的香港人流来来往往,停港的船舶量显著增长。靠着黑色贸易起家的平静渔湾,在远隔重洋的英政府治理下,呈现出与此时大陆全然不同的自由和秩序。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香港已经呈现出安定繁荣和有序的全新环境。在这个时段内,转口贸易主宰着全香港的经济,大买办很多后来成为了重要的企业家。


日军举行占领香港入城式


1941-1945年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日本占领香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年之后,日本投降,英国重新恢复对于香港的管理,在香港工商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70年代再次腾飞。


英统期对于香港的腾飞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100多年的教育和建设足以影响三代人的观点和看法。


同一时代的内地,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20世纪初期,内地才从一地鸡毛的过去走了出来,经历了异常艰苦的革命,逐步成为了百废待兴的全新主权国家。

所以,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香港与内地全然不同。香港的决策代表着资本欲望,相对自由的制度和社会带来的是经济学原理的主宰,什么样的操作最为功利,自然而然便应当采用这样的操作;而内地的决策则有着更为复杂的机制,受到更加强有力的政策的手的调控。


就殖民的经过而言,怪异的罪恶呈现出致命的吸引力,意味着黑暗的城和最旺盛的生长力。这句话说得是九龙寨城,也是外统时期的香港。无论是温文尔雅的英国还是暴戾恐怖的日本,香港的人民都经历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最终成为了如今独特而复杂的城市性格。


经济:连接与割裂


大屿山的海边响起了轰鸣,出海的渔船肉眼可见海面上的巨大工地,沉管和吊索,另一侧的维港,标志性的海港城附近,巨大的西九龙站已经修筑好了多时,透过巨大弧形的玻璃外墙还能看到入境层上来自内地的海关警务室门口大写的简体字。这一次,内地和香港迷幻连接。深受殖民时期思想的影响,很难说香港这一次的选择是地缘连接的必然还是遵从资本欲望的进一步的精神割裂。


西九龙派出所


大陆首次向境外的地方派出警务办事机构,位于入境层内地口岸一侧。内地西九龙口岸隶属福田区福田街道,每天口岸的工作人员必须从深圳乘坐高铁到站上班。入境层内地口岸区以租借形式租赁给内地进行口岸检核,租期至2047年,每年租金象征性收取1000元,这个租用的金额和时间恰好与深圳湾的香港口岸一模一样。


2000年,香港政府首次提出建设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区域铁路快线规划。整整10年,在内地高铁2011年已经从北京通到了深圳河那一侧的昔日渔村,香港段的建设终于决定重启。


落马洲河套的对岸,深圳的城市中心日新月异,高耸的玻璃幕墙巨塔构筑起的城市天际线,像极了曾经的维港两岸。而这一侧的香港则越发的像当年的深圳,农人日升日落,扛着农具踩着大号的雨靴。


在深圳河的两岸,当实力开始扭转,地域之间经济的巨壑开始填平,割裂带来连接。


大屿山:一桥飞架,天堑通途


曾几何时,太平山上的住客们对于是否要架设这样一座大桥争论不休,巨额的港口贸易既有收入让资源的所有者本能的排斥这样导致格局巨变的新生事物。


大屿山 Wikipedia

大屿山 Wikipedia


无独有偶,在最市井的街巷,租客们也罕见的对于这座大桥的修筑有了跟上层阶级同样的质疑。港媒频繁报道来自海上工地的事故,著名的8旬老太对于大桥施工空气污染的上诉甚至导致港珠澳大桥的香港连接段不得不拖延工期了2年。他们担心的则是另一个方面,大屿山既有家园和环境的破坏。


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


大屿山最南端,大澳古村的存在使得故时香港渔民的生活模式得以保留,不能上岸、不能与路上村民通婚,所以世世代代生活在交通不便但是出海极为容易,又能够躲避风浪的大山深湾。一个个的渔船架起步道,打入水中的木桩撑起邻水而居的传统住宅。相隔半个地球,却和威尼斯的故人有着异曲同工的设想。对于这些人而言,大桥不是联通,是破坏。


大屿山民居  Wikipedia


在近现代之后,香港人以固有的步调和方式生活了上个世纪末和这个世纪初大发展又大变革的100年,带着对于资本的兴趣他们接纳了这座大桥,又带着自由的羁绊他们总会站在挑剔而矛盾的立场上看这场变革,这是属于珠江两岸的陆地连接,也是面对历史中割裂的文化面对共同发展一次充满意义的碰撞。


文化:我是谁,我归何处?


像是寨城的人找不到治理者,香港的本土人也难以界定自己的文化认同。处在文化和地缘上内地和西方的缓冲区域,和世界上很多类似的区域的人一样,认同总是一件充满矛盾的事情。这注定是香港自我矛盾的时代,也注定是痛苦的重塑期。


对于世界文化而言,缓冲区的文化是独特的标本,确切的展现了地缘与文化的塑造力,展现了割裂的民族历史带来的奇妙融合。但是对于地区而言,很难确切的设想,香港的未来会是怎样,裂痕之下,进一步的分离还是强力的被弥合,澳门岛周围的深壑正在隆起,香港又会走向何处?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辑的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

[城市设计]是由一批资深专家团队运营,可开展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旅游规划、公共艺术的投资咨询与综合发展。旨在以新型城镇化带动社会与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业务洽询  张先生  / 17811898598

媒体合作  唐先生  / 1860107701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