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建筑写下不朽香江名句 | 香港回归25周年

麦田 城市设计 2023-02-06

筑是历史的记录者,它们常会帮我们刻画城市的变迁。

今天是香港回归25周年纪念日,有哪些建筑见证着香港回归的历程?




01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二期  


设计师:SOM

位置: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的仪式在会议展览中心进行,这座建筑也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此后它一直用于承办香港各类重要的活动。

香港会展中心是亚洲第二大会议和展览场馆,建于维多利亚港一处6.5公顷的人工岛上。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二期 ©SOM


1997年所建造的会议展览中心二期是由国际著名建筑事务所SOM设计。建筑用起伏的飞翼屋顶象征着香港未来的发展。


会议厅内部有一个23米高的拱形天花板,无柱跨度达到了80米。建筑包含了三个展厅、两个剧院,一系列餐厅、商店、画廊等绕着主空间铺开。


2006年,它又经过了一次扩建,增加了2公顷左右的展览场地。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二期 ©SOM



02

 香港国际机场 


设计师: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位置:


香港国际机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复杂的建筑项目之一,曾被评为“20世纪十大建筑之一“。


建筑耗资200亿美元,建成后,其吞吐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 香港国际机场 ©Foster + Partners


机场位于大屿山北侧,通过填海造地形成原岛屿四倍大小的基地,占地328公顷。


机场内部的高度达到36米,在这巨大空间中架起轻质金属框架顶棚,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用焊接螺栓链接。屋顶和墙壁之间的横臂可以允许150毫米移动的自由


这种模块化设计,成为后来机场建设的模板。




△ 香港国际机场 ©Foster + Partners



03

九龙城站


设计师:泰瑞·法瑞尔、王欧阳、Aedas等

位置:


香港回归后很快发布了《香港2030》的城市规划文件。


在这个文件中确定了香港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城市规划将以交通网络为导向,另一方面是要建设一个生态都市,总目标是成为更好的国际都市。


以交通为导向的建筑,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通过填海造地建成的九龙站。



这个建筑占地13.5公顷。首层架空用于汽车和行人通行。中间楼层为商场和办公空间;屋顶则包含了公共空间和半开放花园。


建筑由泰瑞·法瑞尔、王欧阳建筑事务所等十几家设计公司共同合作。1998年,地铁开始投入使用,不过与它关联的商场和酒店大楼此后还不断设计更新,一直到现在都在不断扩建。由此可见整个建筑群的规模之大。


它与传统街区不同,更像是一个立于孤岛的小型城市,在各个层次中包含着形形色色的功能,自成一体。


这个建筑群是国际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TOD案例。



△ 由王欧阳设计的九龙城站商业中心 ©Wong & Ouyang



04

西九龙文化区


设计师:福斯特、OMA、谭炳荣、吕元祥、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泰福毕等事务所

位置:


西九龙区一直是香港回归后建设的重点。


2001年4,香港举办西九龙的文化街区国际概念设计竞赛,收到了140多份设计,最终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获得了第一名。


 西九龙文化区规划模型 ©Foster + Partners

福斯特以城市走廊为理念,设计了大片的公园,这与前面所说的香港在努力塑造一个生态城市的方向不谋而合。


除了面积23公顷的公园,区域内还有17座文化建筑,包括由谭炳荣事务所和吕元祥事务所设计的戏曲中心;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泰福毕事务所一起设计的M+博物馆等等。


这个规划将香港市民的工作生活与画廊、工作室、商店、咖啡馆和餐厅融为一体,用绿色长廊串联起来,一直延伸到西边的海港隧道口。


 戏剧中心 ©谭炳荣事务所和吕元祥事务所

△ M+博物馆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泰福毕事务所


05

各种校园建筑


设计师:李伯斯金、扎哈哈迪德等

位置:


作为一个以包容和开放为目标的城市,在回归期间,香港的校园设计吸引了众多国际建筑师的参与。

2011年,由李伯斯金设计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大楼落地;2013年,扎哈哈迪德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创新大楼投入使用;2015年,OMA设计了私立珠海学院大楼,但由于施工难度大不得不更换方案。


△ 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 ©李伯斯金建筑事务所


△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06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设计师:西萨·佩里

位置: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由著名的阿根廷建筑师西萨·佩里设计,坐落于维多利亚港。

它高达415米,是当时全球第五,香港第一的摩天楼,勾勒着香港的天际线。



建筑宛若灯塔,俯瞰港湾。建筑幕墙采用轻反光玻璃,会发出彩色珠光;内部简洁的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开阔视野。


金融中心由商场和酒店组成。商场包含着200多间国际名店。


它也是很多电影重要的拍摄场景,比如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便出现它的身影。


显然,国际金融中心大厦是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重要象征。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西萨·佩里建筑事务所




07

环球贸易广场


设计师:KPF

位置:


香港环球贸易广场,由著名的国际事务所KPF设计,高484米,是香港目前最高的摩天楼。


八根混凝土巨柱撑起其主要结构。建筑的斜度经过精确的设计,以解决高空风荷载的问题。

建筑师设计了134种幕墙模块类型,形成叠瓦组合,配合玻璃表面的银色涂层,丰富大楼立面的效果。

它也是前面所提及的九龙站TOD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香港环球贸易广场 ©KPF



08

启德邮轮码头

设计师: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位置:

启德邮轮码头建于原启德机场的旧址,2010年由诺曼·福斯特设计改造。


主体建筑占地7.6公顷,高度70米,提供5600平方米的商业区。大楼的前面为直升飞机场。



它被一个白色“鳍”鱼般的表皮包围,人们可以通过一条海滨长廊步行穿越大楼,走向大型公共屋顶花园,一览海湾的景色。


建筑内部的跨度达到42米,等候区甚至可以变成表演和展览的场所。


建筑还运用了多种可持续技术,比如太阳能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




△ 启德邮轮码头 ©Foster + Partners



09

启德天空花园

设计师: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

位置:


启德天空花园是在旧启德跑道公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占地超过320 公顷,涵盖旧启德机场和九龙城、黄大仙和观塘的部分地区。



天空花园由主广场、草坪广场和喷泉广场三个高价广场组成。花园中包含着游玩、休憩、聚集等公共交流的场所。


花园保留了诸多旧跑道广场的航空元素,地板、座椅、遮光板或被设计成飞翼形状,或刻着飞机的符号。支撑立柱采用绿色涂料,象征着充满“活力”的树干,这个主题也融入到看台、铺砖和标识牌当中。


园内种植着上百种植物,并根据季节进行替换。


启德天空花园的改造是香港建设生态都市的重要实践。






△ 启德天空花园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



10

香港湿地公园

设计师:港建筑署、MET Studio Design;Urbis Limited

位置: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新界天水围的北部,建有占地1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馆“湿地互动世界”,以及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


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2006年5月正式向公众开旨在推广绿色旅游、环境保护教育和湿地保育。



湿地公园是香港首个生态环境旅游项目,耗资约5亿港元。


整个湿地公园设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设施。公园里有近190种雀鸟、40种蜻蜓和超过200种蝴蝶及飞蛾。湿地保护区包括人造湿地和为水禽而重建的生境。




访客中心是由香港建筑署设计的一幢两层高的建筑,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


设计者成功地将空间、天、水连接起来,并在屋顶设有大片草地,游客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缓缓倾斜的草坡屋顶上漫步,欣赏周围的湿地风光。从广场入口看,彷佛前面升起一座绿色的山丘。





香港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官网



11

百子里公园


设计师: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重力绿化

位置:

百子里公园是香港回归后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


它位于香港中环结志街与三家里内的一条掘头路平台街道,属于「孙中山史迹径」的一部分,隐蔽的「辅仁文社」曾设社于此。


独特的封闭式公共空间和多出入口的台地式地理位置,使百子里公园活化成为具休憩、娱乐及学习元素为一体的公共空间。


公园主要由三区组成,包括彷古特包亭、历史展览回廊及革命历史探知园。由于临近「辅仁文社」的旧有聚集地点。


设计师希望透过布局重塑百子里当年的城市空间及革命精神,而多样化的展览品及展示区设计,可以提供一条连续化的流线去感受公园独特之处,亦为整个空间营造出地方特色。





百子里公园 ©重力绿化


12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设计师:严迅奇建筑事务所

位置: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开始立项,今年落成,7月2日正式开放,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914件文物,将在这里亮相。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位于西九龙文化区,占地1.3公顷,包含7个展厅和一个演讲厅以及大量的公共空间。

建筑主体呈梯体,宛若一个大鼎,中间模仿中国传统的天井设计。外部自然光可以深入到地下大堂。

内部有三个中庭空间,参照紫禁城的中轴设计理念层层递进。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



13

港珠澳大桥


设计师:RSHP & Aedas

位置: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中国新的地标性建筑。


1997年,港珠澳大桥就曾列入国家的可行性研究中,2007年开始正式启动这个工程,2018年10月通车。


大桥全长55公里,包含了三座斜拉桥和三条城市的连接线,串接着香港国际机场东面的人工岛、珠海拱北和澳门东方明珠。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由RSHP与Aedas合作设计,波浪形的屋顶和虚实贯通的空间组合,与大湾融为一体。

大桥落成后,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车程也从3个小时缩短到45分钟。港珠澳形成的“一小时生活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 ©RSHP&Aedas


香港回归25周年,城市建设依然步履不停,建筑的故事还在继续谱写。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加入城市设计特约编辑,后台回复“特约编辑”了解详情。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