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哲动态 | 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点、东方道德研究中心举办学术论坛

2016-11-08 南京大学哲学系


2016年10月30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点、东方道德研究中心主办的“南哲伦理论坛”召开,会议主题为“文化自信与中国伦理学发展”。来自北京、天津、湖南、山西、江苏等省市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论坛,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杨明教授主持此次论坛,赵华副教授主持学术交流。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代表中国伦理学会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文化自信”与中国近代社会紧密交织在一起,如果能够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虐”、“文化怨恨”倾向,就知道“文化自信”是多么不易,“文化自信”不是“语词”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民族心态的转变。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指出,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他结合毛泽东的思想经历对这一观点深入阐释,认为毛泽东的核心思想就是伦理思想,从灵魂深处改造人,达到思想道德上的自觉。杨义芹研究员结合《道德与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讨了伦理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她认为应该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学科。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研究员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文化共同体,离开全球化来谈文化自信、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的事情,要尊重各种文化价值观。那么,如何超越“文化自卑”心理呢?他认为,不能低估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不能一味迎合西方价值观念,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播,建立一种与各种文化相融合的文化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意识。



会议的第二阶段主要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的师生代表就会议主题发言。张晓东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第二,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

第三,中国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张勤教授结合自己在师范院校工作的经历谈了文化自信与传统教育的问题,她列举了近代陈独秀、梁漱溟、冯友兰等人的教育观点,认为上述近代学者都强调以道德挺立人的精神,顺应时代变化,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丁瑞莲教授结合自己金融伦理的研究视角来谈论此次会议主题,她认为当前学界热议的供给侧改革某种程度上也给予伦理学研究启发,伦理学发展也存在供给侧改革的优化问题,伦理资源也存在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也存在伦理资源供过于求、伦理资源求不所供的相关问题。



郭广银教授首先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定义,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创造力的执着信念。她指出,将“三个自信”发展为“四个自信”并凸显“文化自信”的更深含义,这显示了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郭广银教授指出,对待本民族文化要坚持“坚守、传承、融合、创新”的原则,继承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道德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伦理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不搞教条主义,要真懂真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注重问题意识,做真善美的追求者。



杨明教授在主持论坛时强调,文化自信对于中国伦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伦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参会的其他老师、同学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与各位专家进行了交流。





文稿 / 韩玉胜

美编 / 王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