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与实践梳理,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一个由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组成的相互联系、耦合共进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条件巩固执政地位,抓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要津,创造性拓展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重要价值功能,从而形成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整体性认知、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共产党执政认识的有机融合、全面推动执政规律的实践应用,实现了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

[作者简介]双传学,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提出推进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任务,为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建设赋予新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思想旗帜,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讲,在“三大规律”中,执政规律是重中之重。政党政治的基本理论表明,建构契合一个国家历史和现实的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生活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因此,能不能准确把握执政规律成为检验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并用之指导治国理政实践活动。基于此,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和学术议题。

一、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三重维度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规律是掩藏在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它反映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联系。作为众多规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执政规律是一个政党在获取政权以后,为巩固执政地位而在执政主体与执政客体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内在本质性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趋势。作为执政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共产党执政规律体现的则是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建构政党与国家政权、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其执政诉求、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必然性法则。

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和实践可以看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如何获取政权成为执政党。“任何政党,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时候拒绝夺取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①无产阶级政党承载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他们丝毫不屑于隐瞒自己的目标和意图,公开宣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②。而且在寻求合法斗争几乎没有可能的基础上,毫不掩饰地提出“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③。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从来不回避获取政权。第二,执政党如何执政。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取得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加重要的是夺取政权后如何执掌政权。正所谓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④。夺取政权以后,政党还面临着如何执政的艰巨任务。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⑤,这清晰地表明成为执政党以后亟须思考如何改进作风以有效执政。当然,执政并不仅仅是一个作风问题,它包含执政方式的运用、执政资源的整合、执政手段的创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第三,执政党何以巩固执政地位。政党政治理论表明,“获取政权—执掌政权—巩固政权”始终是贯穿在一个政党生命周期中的一条主线。因此,当一个政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如何巩固执政地位就成为其首要目标指向和重要目的归宿。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同样如此,巩固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此,共产党执政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执政理念,即“关于执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是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⑥。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契合其目标追求的执政理念。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其执政理念的核心要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指引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灵魂,也是凝聚团结各方力量夺取政权的宝贵经验。第二,执政目标,即执政所要达到的目的归宿,它预设着执政的前进方向、目标取向和内在动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目标缺失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政党,不仅难以成功获取政权,而且即使在获取政权以后也极易发生“内卷化”,最终难以持久巩固执政地位。因此,具有明确愿景规划的执政党往往会明晰自己的执政目标。第三,执政方式,即执政党为完成执政目标而必须采取的基本方法、具体行动和途径方式。历史和实践证明,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执政理念能否得以有效落实。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当然,这三大层面并非彼此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联系、耦合共进的有机整体。其中,执政理念处于基础性地位,起着引领作用;执政目标处于中枢位置,发挥导向作用;执政方式是二者的具体展开,反映执政党以何种策略实施执政行为,确保执政理念得以落实、执政目标得以实现。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具体场景

结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三重维度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层面深化认识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党的执政理念

为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思考并长期坚守的基础性问题。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⑦在随后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守这一理念并用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列宁同样重视人民性理念,在推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提出,“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⑧的论断,并以人民利益是否得到尊重为制定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参照。植根于人民、来源于人民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人民”鲜明地镌刻在旗帜上,并作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比如,1934年,毛泽东就将人民群众比喻成“真正的铜墙铁壁”。随后,不管斗争形势条件发生何种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斗争放在首要位置。在1944年9月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 年3 月,毛泽东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⑨历史证明,正是始终坚守这一理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全党必须坚持的执政理念,并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性的执政理念得到更好弘扬。习近平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总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等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活动的全过程全领域。总体上看,这一理念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回答了共产党执政到底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些基础性问题。

在“我是谁”的问题上,这是关乎我们党执政的本源问题。事实上,经典作家早就提出要深入思考“我是谁”这一本源问题。比如,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⑩。列宁在这里阐明的就是无产阶级政党要清醒意识到自己源于群众的基本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自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间。诚如毛泽东所言,“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11}。虽然我们党执政的时空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是对“我是谁”的回答始终没有改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2}并告诫全党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要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这些理念都转化成新思想的重要内容,并清晰地告诉人们,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本源,亦是延续其执政生命力、巩固其执政地位的根本力量。

在“为了谁”的问题上,这实际上就是强调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的政治立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13} “为了谁”是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的规律性课题。历史经验启示人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终极力量,也是决定一个政党能否获取政权、执政能维持多久的根本性力量。正因如此,习近平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把人心向背作为执政规律的基本定理。同时,他还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这就把人民性的执政理念与为人民谋幸福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依靠谁”的问题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依靠人民而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古今中外的诸多正反经验教训一再警醒人们,执政之基在人民,人民是执政党的最大靠山。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了有力证明,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15} 这不仅传递了我们党对人民的由衷敬意,更强调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执政的坚定态度。

2.毫不动摇巩固执政地位,明确党的执政目标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政治是人类社会运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社会关系。伴随政治的发展,政党随即产生并不断演进。政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对阶级利益、愿望和要求提出了组织化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人们大多认为,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集中代表,它代表这部分群体试图影响或控制公共权力、贯彻自身的政策主张,进而实现其政治纲领和目标追求。何以影响或控制公共权力、实现政策主张?其中,最为有效和终极意义的方法就是,努力夺取政权并根据时空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策略巩固政权、维护自身的执政地位。因此,对于一个政党来讲,在成为执政党之前,主要目标任务在于夺取政权。一旦获取政权,主要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方式巩固执政地位。这是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在掌握全国政权以后,就把巩固执政地位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位问题和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关键问题。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波谲云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内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深层次要求我们党增强风险意识,毫不动摇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正是基于对种种复杂形势的深刻研判,习近平多次警醒全党“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16}。怎样才能做到不发生颠覆性错误?根本上讲就是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全领域全方位。显然,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的深刻总结,是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的最新审视。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固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必须与一定的时空环境相适应。在传统意义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主要延续“加速经济增长和加强意识形态灌输”这两条路径。不可否认,这两种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更新,它们也逐渐显露出内在阙如。比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很难长时间保持不间断的高速增长。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前,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难以“独善其身”,不可避免地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成熟型的执政党都不会将目光仅仅放在“经济增长”这一维层面,而会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多层面多领域寻求执政地位的巩固之途。同样,意识形态强化也面临类似问题。在社会结构日益开放、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利益诉求日趋多样的当前,依靠传统的意识形态强化方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开发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形势严峻复杂,传统思路又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于此之下,该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对历史经验作出深入思考之后,习近平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牢抓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要旨。同时,再次强调不搞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而适时调整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基本战略。实践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诉求,释放了巨大效能和积极作用,为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十九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地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崭新变化,不仅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而且再次表明这一思想对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深度思考和丰富拓展。

在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同时,习近平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告诫全党要葆有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这既是对重视思想建党优良传统的秉持,也是从深层次考量何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因为,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稍有懈怠就容易不思进取、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就容易被权力腐蚀、被“糖衣炮弹”俘获。唯有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高,才能吐故纳新,永葆政治本色,夯实执政根基。为此,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要想跳出历史周期律,永保执政地位,就必须“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7}。基于这种“刀刃向内”的决心与勇气,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沿着三条路径推进自我革命,以巩固执政地位。第一,有条不紊地开展多轮主题教育。实践证明,持续开展的主题教育通过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初步实现了不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第二,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腐败是公共权力的异化,是侵蚀执政党执政根基的最大威胁。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以巩固,不在于政党成员人数的多寡和体量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及时清除遗留在肌体中的腐败毒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治腐败,坚持腐败治理无禁区、全覆盖、强震慑,着力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第三,牢固树立斗争意识。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队伍,如果失去了斗争意志,是非常可怕的,离危亡也就不远了。{18}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关于敢于斗争的重要论述宏大精深,但是其主要内容乃是以斗争的勇气和胆识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破除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而不是狭隘地搞人身攻击、个人利益争夺。事实证明,通过勇于自我革命,我们党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执政地位,而且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3.抓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要津,健全党的执政方式

简而言之,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实施治国理政活动所运用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方法。政党政治理论在建构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时,把执政方式作为区分传统型政党与现代型政党的主要参照。但是,不同性质、有着不同历史传统的国家,其政党治理的逻辑也是各有差异的。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由政党建构国家,而不是国家建构以后才有政党。这种建构逻辑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后,必然要全方位地实施国家治理,包括与时俱进地革新执政方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一再强调“健全完善执政方式”的重要原因。调整完善执政方式既要借鉴世界政党政治的经验教训,也要紧密结合自身党情国情。基于此,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秉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借鉴其他各类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创造性提出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执政方式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总体上看,这三种执政方式既呼应了现代社会追求科学、民主、法治的现实诉求,又与我们党的性质、根本宗旨等内在特质密切契合,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党对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彰显了党对自身建设的严格要求。所谓科学执政,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执政党实施治国理政活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能不能实现科学执政,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能否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调处,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教训。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视角。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就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党同样作出了新判断。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9}这实际上就是通过调整执政方式,适应现代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要求,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协调起来。

所谓民主执政,就是秉持民主的理念、运用民主的方法来正确调适政党与群众的关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治理。客观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相当一部分政党,产生于推翻专制、争取民主的需要,甚至是在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建立。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对民主有着不可舍弃的天然情愫。但是,民主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事物。到底何种形式的民主是“一个好东西”,显然没有定于一尊的固定模式。对于在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当代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同样需要不断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0}的基础上,还创造性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1}这不仅充分说明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而且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化解了长期困扰西方国家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矛盾冲突,破解了选举后的治理难题,寻找到了契合中国政党政治实际的民主执政新形态。

所谓依法执政,就是不仅将执政党自身活动纳入法治轨道,而且用法治方式来治理整个国家的公共事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化既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现代政党治理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法治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党提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2}。而且还直面一些错误思潮并进行辩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果敢回应“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党大还是法大’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就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23}总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实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价值效能

通过对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执政方式等内容的深化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重大价值和效能。

1. 形成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整体性认知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往往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言:“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24}而恰恰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抽象过程中,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逐渐由片段性认知上升至整体性判断。显然,对某个事物形成整体性认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一旦形成这种整体性认知,则意味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维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整体性认知。比如,在执政理念上,不仅秉持了“人民性”的基本理念,而且系统阐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不仅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5};而且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26}。这就是以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在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问题上也是如此。在构筑腐败治理的基本方略时提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27},这实际上就是把腐败治理中的思想自觉、制度约束和外在监督等多元因素都统筹考虑起来,并贯穿到腐败治理的整个过程和全领域之中。诸如此类的整体性思考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整体性认知。

2.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共产党执政认识的有机融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一直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其本身含义看,社会主义本质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8}显然,这是从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阐释。诚如恩格斯所言:“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9}因此,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逻辑来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有其科学合理性。随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我们党又先后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角度阐释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作出了进一步延伸。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判断。他不仅认为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而且提出要将其上升到上层建筑和政治领域来认识。正如此,他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0}习近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本质与共产党执政有机融合在一起,提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主要是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这就更加直观、深刻地将党的领导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从而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全面推动执政规律的实践应用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31}“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32} 既然是对现实运动真实关系的阐释和理解,就意味着科学理论一旦形成,要在实践中积极应用这些规律。这是人们探索规律、探寻真理的主要目标指向。历史和实践证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把握与时代课题的解答最终要体现在对规律的运用上。一个对时代发展趋势没有认真把握和认识,或者只认识规律而不会懂得应用规律的政党,是无法领导和执政的。特别是在一个国情较为复杂的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必须深刻认识执政规律并有效应用这些规律,才能实施有效的治国理政活动。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认识规律与应用规律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执政规律在实践中的现实应用。比如,在执政理念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这一规律性的认识,转化到实践中的集中表现就是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最能反映民生改善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改善为例,据最新数据表明,“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33}。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一目标取向上也是如此。我们党认识到腐败是所有政权的政治之癌、社会毒瘤之后,便通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来破解这一难题。实践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基本路径。它既是对党的建设中优良传统的科学继承,又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正视。深层次看,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治了腐败行为,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而且渐次显露出一种公共性的道德追求,表明我们党在着力采取实际行动来遏制腐败现象,维护国家治理有效性,努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之,对政党治理特别是执政规律的研究和思考,既要关照政党政治的一般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现实境遇,以及各个执政党自身的性质、宗旨和目标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作出了深入探索,从整体上深化认识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实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逝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34} 因此,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要坚持发展的思维,用与时俱进的眼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丰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2.

②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④{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8-1439.

⑥吴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运用[J].前线,2018(2).

⑦{29}{31}{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14,44,45.

⑧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1-142.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⑩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5.

{1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12}{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43.

{13}{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1,513.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68.

{15}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0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0/

0909/c64094-31854333.html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48.

{18}人民日报评论员.发扬斗争精神 坚定斗争意志——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9-09-04.

{20}{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22.

{2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3.

{23}{25}{3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06,68,68.

{24}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6.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4.

{27}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14.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3}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0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

2020-03/06/content_5488175.htm.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6. 

责任编辑:李瑞山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20年第5/6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