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俄“锐实力”刺伤了谁

2017-12-21 毕研韬 战略传播前沿

【毕研韬按】本文主要观点已刊于《环球时报》2017年12月21日第15版,标题为“‘锐实力’,又一轮概念炒作”。


2017年12月以来,美国部分精英卖力地炒作,指责中俄两国使用“锐实力”影响全球认知与决策,以谋取国家利益最大化。所谓“锐实力”,是从英文sharp power译来,也有西方媒体译为“尖实力”,这更为直白和尖锐。应该指出,“锐实力”之译法已经钝化了这个概念,不足以反映其对立性和震撼性的内涵。何谓锐实力?美国的批评者称,中俄两国以分化、干扰与操纵,而非吸引和说服,来塑造全球舆论和认知。“锐实力”是美国民主基金会杜撰的术语。

按照美国民主基金会专家的界定,中俄两国不是使用软实力,而是使用锐实力来“刺破并刺入目标国家的信息与政治环境”。为此有专家把锐实力策略比作匕首的刀尖或注射器的针头。还有人称锐力量为“力量3.0”。批评者称,西方诸国开始高度警惕中国政治影响力的全球扩张,是中共十七大以来实施的“大外宣”战略的“后坐”(指某个动作或政策引发的激烈反应)。笔者稍加梳理发现,在不同批评者眼里,锐力量的内涵不尽相同:温和者称,中俄两国以媒体、文化、智库和学术来影响他国认知与决策;强硬者则 45 28433 45 13005 0 0 5985 0 0:00:04 0:00:02 0:00:02 5987,中俄以诱惑、扭曲、打压等尖锐力量在全球扩张影响力,是威权国家国内治理手段的外溢。西方人把中国的话语权提升与西方人熟悉的“影响力行动”相提并论,这对中国很不公平。

笔者认为,锐实力这个概念,本质上就是中国威胁论在信息领域的翻版,是美国人对其全球领导权过度担忧的产物。这个概念的提出者说,随着对冷战记忆的衰减,某些战略精英发现,威权影响正在透过西方人熟悉的软实力扩张。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锐实力的提出,或许与西方某些人的冷战思维有关。事实上,今天这些批评者所列举的中俄锐实力策略,历史上正是某些西方大国所青睐的(或许现在仍在使用)。如今,这些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的表现看不顺眼,指责其粗糙、生硬,煞是有趣。原因何在?请注意批评者的措辞:“威权政权”使用锐实力扩张全球影响力。这是否意味着,民主政权都是使用软实力维持全球领导权?



这是否涉及信息领域的标准帝国主义呢?众所周知,软实力、巧实力概念都是美国人提出和界定的,其它国家的相关运作是否符合美国人制订的标准,在当下的全球话语体系下自然也由美国人来裁定。美国刚颁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把中国定义为“经济侵略性国家”,美国战略精英指责中国使用锐实力,在中国人眼中,美国人是不是也在使用锐实力?所以已有观察者在怀疑,美国人在评判影响力扩张时是否使用了双重标准?这是否会引发一场新的政治性“猎巫迫害”呢?

中国的对外传播,无论是以行动、计划、政策、语文,还是以图像呈现,整体上可视为一个硕大的持续的文本。面对这个文本,国际社会如何解读,关键在于彼此的心理距离。简言之,你认同某个国家,就会大致认同其言行。美国部分精英质疑中国的影响力扩张,对中国的战略界和决策层都是警钟。总体上,这十年来,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是趋于负面的。

当然,应该感谢美国精英界坦率地表达其质疑与批评,这提醒我们认真对照反省。中国是礼仪之邦。面对批评,即使做不到闻过则喜,至少也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本质上,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信息传播是第二性的,这是我们在传播作业时必须铭记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讲,十年来中国急于扩大国际话语权,目标是正确的,技术含量却亟待提高。笔者早在2009年5月就曾撰文呼吁,“在传播作业中,技术正确和政治正确同等重要”。今天,我们能否冷静下来反思一下我们的理念和策略?

(作者系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