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给本科生开设了和平教育课

毕研韬 战略传播前沿 2023-05-06

和平有两层含义:狭义地讲,是指没有战争的状态;广义地讲,是指宁静、和谐的状态。

所谓和平教育,就是学习如何去除干扰、维持平和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和平的主体有四个层次:个人(接受自己,宁静祥和),社会(成员友好相处,无论种族、信仰、性别等),国际(免于敌意、冲突和战争),生态(与环境友好相处)。

图片来源:LifeStance Health

当人类社会正经历剧烈变化之际,洒家以为,认识冲突的根源与特征,有助于达致与自己、与外界的和解与和平。

2018年,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国际生存环境剧烈震荡。

此时,我向同事们提议开设《国际冲突与和平》课程,得到理解与支持。真是Great minds all think alike

于是从2019级起,我校公共关系学专业增加了《国际冲突与和平》课(必修,40学时)。

2019级由卢暄博士讲授,2020级由洒家主讲。

在开课前,我兴致勃勃地咨询了ChatGPT,询问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与经典案例,但反馈都是正确的废话,了无新意。

问题是,学生有兴趣吗?开课后,20级公关尹榆华同学的反馈让我略感欣慰。

“当你跟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提和平,无人会兴奋,因为大多数仍沉浸在各国实力制衡的幻想中,认为和平理所应当,而提及战争与冲突,无人不兴奋。一个国家会斥巨资进行战争与冲突相关研究,但对和平的研究“却像鲸鱼,间歇冲出海面,然后就消失于波浪下了“。然而,没有冲突不代表和平,和平与冲突研究是无法割裂的。随着国际形势日趋严峻,我们更应该达成共识:对和平与冲突的学习与研究是必要的且刻不容缓的。”

我以为,《国际冲突与和平》的课程目标是培育学生的跨文明对话能力。对公关学子而言,培养异质性思维是重中之重。

为此在讲课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观察思考,不做摸象的盲人,努力培养自己的全球化意识。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同时期望弟子们能养成批判性思维,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跑马场。

中国政府常常对外宣扬“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但令我多少有些意外的是,美国的一位著名汉学家却斥之为“中国例外论”,就像美国人所谓的“‘山巅之城”“人类ZY灯塔”。

二者能相提并论吗?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答案不在我们手里。

如果你对和平教育有兴趣,欢迎留言。我热切期待能与更多人联手,为世界和平做些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