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音乐学》2020年第1期要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中国音乐学》杂志社出版



目 录


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




“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序田青
杨荫浏先生的中印音乐比较研究对我的启示陈自明
重读《十番锣鼓》有感——为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樊祖荫
从“口述史”视角看杨荫浏先生的学术生涯——为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而写梁茂春、蔡良玉
理论联系实践,学问贯通中西——从杨荫浏先生对我的教诲谈起杜亚雄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建设


彰显个性,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经典——在第三届中国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高为杰
音乐创作门外谈:试从“大创作”角度看中西音乐创作的若干异同秦序
渐变式速度布局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以曹光平《第九交响曲》和朱践耳《玉》为例吴春福



跨过起跑线——曾志忞创作的乐歌李岩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对唱创作研究徐文正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儒的音乐话语体系金溪、王小盾
周代房中乐考辨吴从祥



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理路与趋势张应华
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赵书峰
“歌舞”表演中的维吾尔木卡姆节奏模式研究王慧
论泉州南音圈撩谱张兆颖
广东音乐在津早期传播史料辑考刘瑾



礼俗视角:开启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新阶段——从“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说开去逯凤华、王丹丹
寻本溯理向未来——第三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述评纪德纲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


浙江民间乐社研究杨和平
封二、彩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学者介绍(韩锺恩、项阳)彩二:第三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封三: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封底:著作推介(《天韵社曲谱》)



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

杨荫浏先生的中印音乐比较研究对我的启示 / 陈自明

【内容提要】在古代,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宗教、文化、艺术和音乐交流十分频繁,但在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后,两国之间的接触、交往和文化交流就大为减少了。直到印度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电影在中国受到欢迎,中国人才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深厚、丰富多彩的印度音乐舞蹈,但也仅限于常任侠先生写过的一些介绍印度音乐舞蹈的文章。对中印音乐进行比较研究的只有杨荫浏先生的文章《中印两国在音乐文化上的关系》。此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印两国的音乐文化进行了比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些都对我从事印度音乐学习、研究有所启示,并引导我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关 键 词】杨荫浏;中印音乐比较研究


重读《十番锣鼓》有感——为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 / 樊祖荫

【内容提要】锣鼓乐由相对的音高、严密的节奏对位和丰富而有序的音色变化组成,是我国传统多声部音乐中极富特色的部分。杨荫浏先生对《十番锣鼓》《十番鼓》等锣鼓乐的研究极为深入,论述全面,记谱精准,而且有记录过程的叙述,是锣鼓乐研究的最好范本。今天纪念杨先生,就是要把老一辈音乐学家开创的正确的研究路子学习、继承下来,并贯彻于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之中。

【关 键 词】杨荫浏;十番锣鼓;乐种研究;记谱;学习与继承


从“口述史”视角看杨荫浏先生的学术生涯——为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而写 / 梁茂春、蔡良玉

【内容提要】本文是采用“口述史”的视角和方法,对杨荫浏先生的学术生涯进行一点新的解读。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梁茂春对杨荫浏先生进行了多次采访,又多次采访过曹安和先生。本文以这些“口述”史料为主要依据。

【关 键 词】杨荫浏;“口述音乐史”;中国音乐史


理论联系实践,学问贯通中西——从杨荫浏先生对我的教诲谈起 / 杜亚雄

【内容提要】杨荫浏先生重视实践,学贯中西,高屋建瓴,成就斐然。在教学中,他要求学生在进行研究时一定要联系音乐表演实践并从全人类音乐的高度看问题。通过回顾 20世纪70年代杨先生上的一堂课,指出重视实践和学习国外成果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仍然应当朝这两个方向不懈努力。

【关 键 词】表演实践;中外音乐;术语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建设

音乐创作门外谈:试从“大创作”角度看中西音乐创作的若干异同 / 秦序

【内容提要】作曲家“一度创作”是“小创作”,需表演者据之进行“二度创作”,使纸面乐谱转换为动听音响,才能诉诸听众之耳,所谓“不表演,就无音乐”。今天音乐作品是普遍整合一、二度创作的“大创作”成果。西方近代音乐作曲、表演,分工明确,能充分发扬作曲家个性,突出创新而反对重复。但也存在偏重作曲家及其一度创作之嫌,其表演必须严格“照本宣科”,可谓“死版”(“死守原版”)。中国传统音乐往往是集体创作,是“活态”传承,没有一、二度创作的明确分工,表演者身兼作曲,以传统音乐为基材(如戏曲曲牌、板式)重复变化,自由润腔。看似“移步不换形”,实为传承的同时,进行二次、三次乃至无数次不断创新,故中国传统音乐既长期延续而又常演常新。从“大创作”角度比较中西音乐创作异同,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优点的同时,也要防止简单套用西方偏重“小创作”的价值标准衡量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文中还尝试结合东西方音乐创作所依托的不同思想文化背景,简析彼此音乐创作不同特色的深层原因。

【关 键 词】小创作;大创作;“死版”;活法


渐变式速度布局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以曹光平《第九交响曲》和朱践耳《玉》为例 / 吴春福

【内容提要】以“散—慢—中—快—散”为典型形式的渐变式速度布局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整体结构组合方式,中国现当代作曲家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对这一结构组合方式进行了灵活多样的借鉴与吸收。文中选取了两部相关作品作为例证,重点对渐变式速度布局在作品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

【关 键 词】渐变式速度布局;中国当代音乐创作


跨过起跑线——曾志忞创作的乐歌 / 李岩

【内容提要】过往对学堂乐歌“取彼国之善本,易以我国之歌词”之挪用他国曲调创作方式,似成不移之论,但其引用之时的“章法”抑或“新创曲调”,除张静蔚、钱仁康两先生外少有人关注,并囿于13首创作曲调范围。更有甚者,称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抄袭欧洲旋律”,此世纪“冤案”在今天大有澄清“必要”。该文仅以曾志忞的乐歌创作为例,因过往曾志忞研究大都集于音乐思想,而其乐歌创作“形态”,才是认识曾志忞之所以为音乐家的“根本”。此乃以往曾志忞研究之盲点。缘此,笔者对曾氏创作的音乐内涵、来源、方法及创作特征进行探究。

【关 键 词】《新》;《黄河》;《杨花》;《汝小生》;《黄菊》;《马蚁》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对唱创作研究 / 徐文正

【内容提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优秀民族歌剧,作品继承了自《白毛女》以来的民族歌剧传统,具有鲜明的戏剧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其中“对唱”的运用颇具特色,借鉴了传统戏曲、民歌的表现手段,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场景刻画、戏剧冲突推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民族歌剧的重要艺术特征。本文对这部歌剧中对唱的布局、种类、戏剧性呈现、创作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 键 词】中国民族歌剧;对唱;戏剧性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儒的音乐话语体系 / 金溪、王小盾

【内容提要】本文对《汉书·艺文志》的音乐观念进行了三方面考察:其一考察其音乐分类观;其二考察其编纂体例在音乐文献分类中的体现;其三比较了它与《汉书·礼乐志》音乐话语体系的异同。根据这几项考察,本文提出,《汉书·艺文志》是表达汉代知识分子音乐观念与话语体系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了在西汉确立的礼乐建设传统(包括管理音乐文献和音乐行为的原则),明确而细致地表达了“乐”“音”“声”三分的理念。这一话语体系长时间地影响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的进程。

【关 键 词】《汉书·艺文志》;《汉书·礼乐志》;编纂体例;音乐观念


周代房中乐考辨 / 吴从祥

【内容提要】周代房中乐之“房”指的是燕寝之房,而不是路寝之房,更与宗庙之房无关。房中乐是寝房之中后夫人事君子所用之乐,弦歌二《南》以讽谏教化君子。房中乐用二《南》,但二《南》用途更广,房中乐只是二《南》的一种用途。房中乐与燕乐、乡乐有关联,但三者有别,燕乐不同于房中乐,房中乐只是乡乐的一种用途而已。

【关 键 词】周代;房中乐;郑玄;孔颖达;贾公彦


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理路与趋势 / 张应华

【内容提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认识论上经历唯我论、进化论、现象学、解释学等不同阶段。从现代伦理学层面看,少数民族音乐的主体性常被有意无意地置于西方音乐同一性的话语体系中,其固有的文化主体性特征往往被人为遮蔽,处于一种“主体性缺位”的尴尬境地。由此,主体性重建逐渐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论域。

【关 键 词】少数民族音乐;唯我论;进化论;现象学;解释学;主体性对话


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 / 赵书峰

【内容提要】作为一项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文章针对老挝瑶族婚俗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笔者认为,老挝优勉瑶由于受到老龙族(“大传统”)和泰国文化的双重影响,致使其婚俗仪式音乐的原生性特征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现代性、流行性、娱乐性为主的仪式狂欢;与中国过山瑶婚俗音乐相比,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的结构相对单一,音乐变迁现象较为严重,这种现象不但是优勉瑶为了迎合老挝国家“大传统”主流文化的主观认同而选择的一种生活策略,同时也是老挝政治、社会、历史等多重语境互动下的自我身份的文化表达;优勉瑶婚俗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维度中,在跨文化的互动交融语境中,为了瑶族传统音乐的“在地化”,需要进行文化重建与再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与社会。所以,当下老挝瑶族的“传统”婚礼其实就是采借、吸收老龙族婚俗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发明”的产物。

【关 键 词】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田野考察;音乐变迁


歌舞”表演中的维吾尔木卡姆节奏模式研究 / 王慧

【内容提要】节奏模式是维吾尔族木卡姆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模式的基本形态、节奏节拍特点、表演与应用,与局内人的歌舞表演观、唱词格律、旋律节奏、舞蹈律动等多重因素息息相关,并决定着表演中木卡姆音乐文本的呈现形式。因而,本文以《吐鲁番木卡姆》为例,将木卡姆放置于歌舞表演过程中对其节奏模式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笔者认为,歌舞观影响着局内人对节奏模式可舞与不可舞的文化认知,历时层面节奏模式的基本形态是唱词格律所决定的,并形成了木卡姆音乐结构的二元分层;即时表演层面,局内人通过节奏模式的横向组合在歌舞表演实践中不断重塑着木卡姆文本。

【关 键 词】维吾尔族木卡姆;节奏模式;“歌舞”表演;文本结构


论泉州南音圈撩谱 / 张兆颖

【内容提要】南音除了工ㄨ谱,还有一种大家知之较少的、简化记录音乐信息的无谱字乐谱形式——圈撩谱。迄今为止发掘最早的南音历史文献——《明刊三种》,即记载了圈撩谱的简易形式。这种南音圈撩谱,自明清迄今是一种与南音工ㄨ谱并行的,既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内涵一致外延各异的、不可相互替代的南音乐谱形式。本论文从南音圈撩谱与工ㄨ谱的联系,明清以来圈撩谱的比较、传承、发展关系,圈撩谱在南音历史发展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等方面,论证圈撩谱在南音历史研究、活态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认为即使在传播手段异常便捷的今天,南音圈撩谱仍有其存在、使用的合理性,南音圈撩谱应作为南音非遗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关 键 词】南音圈撩谱;工ㄨ谱

广东音乐在津早期传播史料辑考 / 刘瑾

【内容提要】天津被称为广东音乐的第二故乡,广东音乐之所以在津如此枝繁叶茂,与其通过早期传播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通过对所涉史料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可看到,旅津广东音乐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音乐由广东人带入了天津。20世纪40年代,天津人开始热衷于演奏广东音乐,这使得广东音乐在津的继续传播成为必然,同时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血同脉的内在机理。在天津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中,广东音乐的发展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在西乐东渐的背景下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关 键 词】广东音乐;天津;传播




延伸阅读

《中国音乐学 》2020年第2期要览




版权声明:
1、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微信号:gh_f4b9bb80bb1e)。
2、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