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音乐学》2024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音乐学》编辑部出版




民族音乐学



到岷江中流击水——川西北羌族释比响器制度研究


刘桂腾


王中山谈艺录


齐琨


溯根同息今共荣——汉唐大曲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关系刍议


巴吐尔·巴拉提


传统音乐习语的语言学定位及多维解读——以广府音乐习语为例


万钟如、萧梅


从晋陕民间歌调探究传统清商音阶的滥觞


夏琳、刘思思、景蔚岗




中国音乐史



“弦鼗”与“弦鼗之制”——对先唐中原琵琶史的还原阐释


范子烨


袁荃猷先生常所御晚明“金声”琴——并及蕉叶式琴·祝公望考


王风


周汉时期无豁口律管应该怎样吹?——潘秋穆制十二音芦笙定音管的启发


宋克宾‍‍


欧洲史前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研究的新趋向——“欧洲音乐考古项目”及其启示


方雪扬




中国歌剧创作与研究


“歌剧学”学科内涵与定位若干问题之我见


居其宏


中国歌剧创作的文学资源及汉语表达方式和词曲关系


王次炤




音乐美学与作曲技术理论


从约翰·凯奇的实验主义出发审视“实验”的意义


刘彦玲


一个中国城市的历史想象与当代书写——评贾国平交响乐《宁波组曲》


李露莎


对于形式与情感的二元区分——论康德音乐美学思想


楼逸秋


融入现代音高思维  开掘民族音乐张力——李滨扬笛子协奏曲《楚魂》的音乐创作阐释


刘畅


求索四十载,问乐育华章——音乐学家乔建中为学、为政、为人、为师的多重境界


杨银波



封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乐器珍萃(五)

彩一: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

彩二: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节目“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

封三: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幽兰春晓》《琴荟》首发式在京举办

封底:著作推介《琴荟》《幽兰春晓——“古琴艺术”申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内容提要


  • 到岷江中流击水——川西北羌族释比响器制度研究/刘桂腾

【内容提要】在岷江上游“鸟度也还愁”的高山峡谷之中,流传着一种祭山还愿的羌族释比信俗。从传统民间果若到当代公共文化的夬儒节,反映了时代变革对传统音乐文化生态变异的深刻影响。本文以民国时期的羌族调查成果为对照组,把传世的释比响器实物与文献史料互证,并将其置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释比信俗中解读,以“三证互释”方法做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当唱经化作“经典”而几成绝唱,图经尊为“文物”而藏之高阁,传统的果若并不能依赖“共谋”出来的现代夬儒节而续命。这并非个案,而是民间宗教性仪式音乐在当代活态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关 键 词】羌族;果若;夬儒节;释比;响器制度


  • 王中山谈艺录/齐琨

【内容提要】在音乐表演理论的探索过程中,笔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表演者的技法选择、听觉习惯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与其自身的声音感相关。作为表演实践者与传授者,如何表达与传承声音感?本文从王中山教授的演奏体验与教学经验中总结归纳相关内容,以口述的方式呈现声音感的学习来源、建立方式、存在状态和传授路径。

【关 键 词】古筝演奏;音乐表演理论;口述史


  • 溯根同息今共荣——汉唐大曲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关系刍议/巴吐尔·巴拉提

【内容提要】民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共同体。本文拟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即各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凝聚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角度,揭示汉唐大曲与维吾尔木卡姆之间呈现的机制关系、机理逻辑关系和思维体系关系。“多元”兼容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并延绵至今的根源,“一体”则是历史潮流和各族人民的心理自觉。维吾尔木卡姆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展现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基本特质。

【关 键 词】汉唐大曲;维吾尔木卡姆;一脉相承


  • 传统音乐习语的语言学定位及多维解读——以广府音乐习语为例/万钟如、萧梅

【内容提要】由于传统音乐习语本身固有的专门性、行业性及地域性等特点,对乐语的整理和研究往往存在较大困难。把传统音乐习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现象来进行定位和分析,找出其语言学特点,是解读其意涵的有效途径。从语言的文化功能上分析,传统音乐习语是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负载词(music-loadedterms),它是传统文化中特有音乐事项的标志性词汇,能反映不同区域或族群独特的音乐活动方式,是传承传播演奏(唱)技艺不可或缺的“中介”。从语言的谱系类型上分析,传统音乐习语是方言类属中社会方言中的职业行话,部分属于行话隐语。行话隐语的定位解释了传统音乐习语不容易为“局外人”所解读的因由。文章以广府音乐为例,通过对习语内部特征的分析,发现传统音乐习语的如下特性:(1)结构上的系统性与层次性;(2)生成上的缘身性及约定俗成性;(3)表达上的隐喻性。这些特征为传统音乐习语的解读提供了多重维度。

【关 键 词】习语;乐语;音乐负载词;广府音乐;行话隐语;传统音乐


  • 从晋陕民间歌调探究传统清商音阶的滥觞/夏琳、刘思思、景蔚岗

【内容提要】黄翔鹏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同均三宫”理论,有学者在讨论中对清商音阶是否真实存在提出质疑,认为清商音阶无论在历史记载或现实应用方面都最有争议。因此“同均三宫”的首要问题是要证明清商音阶的历史存在。本文作者通过对晋陕地区流传在民间的锣鼓杂戏、劝善调、盲人说书歌调的考察和具体分析,梳理出清商音阶在晋陕民间口头歌唱实践中由简到繁、由点到面的形成脉络,以期反映出清商音阶在中国本土生成发展的事实。作者强调中国民族音乐调式音阶的实际聆听感受在中国传统音乐音阶调式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认同当下有的学者在讨论调式音阶的乐律学问题时,忽视人对音乐的听觉感受,习惯以十二平均律的教条和等音程观念,在谱面上做简单的音关系的比划和乐学描述。重温杨荫浏、黄翔鹏、袁静芳等前辈学者注重细节、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和治学精神,改进目前虚而不实的学风,真正提高中国传统音乐音阶调式理论的研究水平。

【关 键 词】清商音阶;锣鼓杂戏;劝善调;盲人说书


  • “弦鼗”与“弦鼗之制”——对先唐中原琵琶史的还原阐释/范子烨

【内容提要】鼗从三代开始进入礼乐系统。所谓“弦鼗”,最初的意义是在鼗上加弦,表现了魏晋时期国人对这种外来的鲁特属抱弹乐器的认识,至唐代弦鼗则成为一个专有的乐器名称。一切音乐史,都是精神史;一切精神史,都是思想史。本文所论“弦鼗”问题,实际是从精神史和思想史的层面审视唐前琵琶史,由此而驱除了从古至今纯粹乐器学层面理解的种种分歧与困惑。“弦鼗”作为表述乐器之语,具有“单纯之深刻与深刻之单纯”的文化意味,它为前人的“格义”学说提供了又一个鲜活的例证。就中原和西域的音乐交流史而言,“弦鼗”乃是中原抱弹乐器的滥觞。在“胡人弦鼗之制”的实践历程中,“弦鼗”经历了以仿制为核心的秦琵琶阶段,以阴阳五行定制为核心的汉琵琶阶段和在汉文化观念驱动下的以五音十二律音阶表达为核心的魏晋琵琶即阮咸琵琶阶段。从魏晋时代开始,中原士人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成熟而完美的鲁特属抱弹乐器,这就是阮咸琵琶,华夏音乐史的华彩乐章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由此,积淀着秦风汉韵,浸染着魏晋品格的阮咸琵琶,广传于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远至东瀛,近抵西域,一代风流美器之芳踪,留下了永恒的文化记忆。

【关 键 词】“弦鼗”;“弦鼗之制”;阮咸琵琶;格义


  • 袁荃猷先生常所御晚明“金声”琴——并及蕉叶式琴·祝公望考/王风

【内容提要】“金声”蕉叶式琴系俪松居长物之一,尤为袁荃猷先生珍爱,平生常所御。本文叙及笔者与琴主人因缘,存前辈故实。并借此琴考证蕉叶式琴的起源,论定蕉叶式创制于祝公望。且由公望生平的文献恢复,考定蕉叶式的出现,不可能早于明代正德年间。再就存世蕉叶式琴名器,分析出祝公望以下,晚明七十七年间此一琴式的变化,首度厘清蕉叶式琴的前因后果。

【关 键 词】古琴;“金声”琴;蕉叶式;祝公望;袁荃猷


  • 周汉时期无豁口律管应该怎样吹?——潘秋穆制十二音芦笙定音管的启发/宋克宾

【内容提要】目前文献、文物材料,均表明周汉时期律管是无豁口的开管。关于这种律管,学界主要有用嘴唇贴着管口“竖吹开管”“竖吹闭管”“斜吹开管”三种吹法观点。这些吹法,基本是参照某种乐器吹奏法而推测的。无豁口的律管(包括开管、闭管)究竟应该怎么吹管取音,需要更直接的材料证明。依据贵州凯里潘秋穆制十二音芦笙定音管,文章通过研究发现了无豁口律管的另外一种吹法,能更方便、准确地把握律管音高。

【关 键 词】律管;十二音;芦笙定音管;豁口;离唇竖吹


  • 欧洲史前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研究的新趋向——“欧洲音乐考古项目”及其启示/方雪扬

【内容提要】中国音乐学界的西方音乐史研究,尤其是欧洲史前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研究,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鉴和吸纳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研究上,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随着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乐器、乐谱和音乐图像等考古资料的不断涌现,极大充实和丰富了欧洲音乐史的内容。“欧洲音乐考古项目”(EMAP)的实施,为欧洲史前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史的研究和重建准备了条件,为西方音乐史中相应历史时期的重写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欧洲音乐考古项目”涉及的史前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史料和研究方法的讨论,从中管窥这一时期音乐史研究的新趋向及其启示意义,以希对中国音乐学界研究欧洲古代音乐史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 键 词】欧洲音乐考古项目;史前音乐;古希腊音乐;古罗马音乐


  • “歌剧学”学科内涵与定位若干问题之我见/居其宏

【内容提要】“歌剧学”逻辑地包含了歌剧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表导演艺术、舞台美术、剧目制作与演出、歌剧艺术教育、歌剧国别史及地区史、歌剧风格演变史、歌剧美学与哲学、歌剧艺术的社会文化阐释、歌剧与其他舞台艺术的比较研究等范畴;在这些范畴之上,以“歌剧学”三字统括之,并与“艺术学”“音乐学”“戏剧学”等学科称谓并列,置身于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下,新辟二级学科“歌剧学”,不啻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可行之选。

【关 键 词】歌剧学;学科内涵;学科定位


  • 中国歌剧创作的文学资源及汉语表达方式和词曲关系/王次炤

【内容提要】中国歌剧创作的文化传承必然涉及文学脚本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也涉及音乐和语言,也就是词曲关系的特殊结合。中国历代的戏剧和小说、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庄子哲学、佛教经典、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等,无疑是中国歌剧脚本丰富的文学资源。汉语和中国文字的特征、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小说和戏剧的诗情画意、情景相即的文学意境等,无疑给中国歌剧的文学表达带来无限的想象力。汉语歌唱的音韵学模仿、单音节语言的特殊节拍、汉语声调形成特殊的词曲关系、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腔词关系等,对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中国歌剧;文化传承;文学表达;词曲关系


  • 从约翰·凯奇的实验主义出发审视“实验”的意义/刘彦玲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们,包括约翰·凯奇(John Cage),在对“实验”的解读上体现了“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所蕴涵的张力:“实验”既可以是作曲家对结果的控制,也可以是创作过程(包括结果)中那悬而未决的状态。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凯奇的实验性创作以及相关的思维出发,探索从60年代起不同的评论者是如何通过建构“实验”的内在性与历史性彼此交锋,并与凯奇的观点进行对话。本文将首先介绍20世纪中叶以后作曲家与评论家为实验音乐中的“实验”所建构出概念网;其次,笔者将呈现70年代开始学者们如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等为了确立“实验”音乐与“先锋”音乐之间的关系所做的“挣扎”。最后,笔者将借助莉迪亚·戈尔(Lydia Goehr)的阐释,介绍阿多诺对“实验”音乐的解读以及对凯奇实验音乐观念的批判,论证这位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如何质疑甚至否定凯奇做为实验音乐家代言人的身份而在当代与其后的评论中独树一帜。

【关 键 词】凯奇;实验音乐;先锋派;经验;阿多诺


  • 一个中国城市的历史想象与当代书写——评贾国平交响乐《宁波组曲》/李露莎

【内容提要】《宁波组曲》是贾国平创作的一部城市主题交响组曲。作曲家以西方管弦乐队为主,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宁波展开“侧写”,并融入中国传统美学,重构音响的文化属性。作品通过考古式创作和隐喻式表达,挖掘诸多深隐于历史的地方特色音乐元素,在音乐的感性诠释中实现对宁波专属的地理人文品质和历史精神内涵的当代建构。

【关 键 词】《宁波组曲》;城市主题;贾国平


  • 对于形式与情感的二元区分——论康德音乐美学思想/楼逸秋

【内容提要】康德音乐美学思想中存在着一个被广泛忽视的听者导向维度。他认为,音乐可以是一种美的艺术,也可以仅仅是一种快适的艺术;这取决于听者是将注意力放在音乐的形式结构上,还是其传达的内心激情上。通过这种理论构建,康德试图调和音乐美学中的形式主义和情感主义。然即便如此,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形式和情感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是二分的。尽管这种二分法在哲学反思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却不能恰切地解释具体的音乐审美经验。因而,康德的这一调和仍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

【关 键 词】康德;音乐;形式;情感


  • 融入现代音高思维 开掘民族音乐张力——李滨扬笛子协奏曲《楚魂》的音乐创作阐释/刘畅

【内容提要】由作曲家李滨扬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笛子协奏曲《楚魂》(1991),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民族器乐协奏曲。本文通过对该乐曲在结构安排、音高组织、戏曲元素运用以及民族管弦乐队写作等方面的解析,阐述作曲家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高思维及作曲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以具有现代性的音乐创作语汇,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张力进行探索与开掘。

【关 键 词】民族管弦乐;渐变式发展;现代音高思维;中国戏曲元素;音乐张力


  • 求索四十载,问乐育华章——音乐学家乔建中为学、为政、为人、为师的多重境界/杨银波

【内容提要】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扎根民间、求索传统四十余载,续接传统、谱写新篇,为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学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10月,先生82岁高龄之际,曾经的同事、友人、学生、学术追随者齐聚古城西安,共话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他们基于不同的身份与立场,选择了不同的话题与视角,从为学、为政、为人、为师多个层面建构出了完整、立体的“乔建中形象”,深化了“乔建中”作为一个学术符号对学界与学人的价值意义。

【关 键 词】乔建中;学术贡献;学术思想;学术符号




识别二维码关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杂志铺订阅

邮局订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学》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004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316/J

邮发代号:82-185

国外代号:Q5801

定价:22元

投稿邮箱:musicology2003@126.com

联系电话:010-64813314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12


  





 版权声明:
1、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微信号:gh_f4b9bb80bb1e)。2、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