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创志】博清冯消冰:让智能特种机器人触达每个危险角落

欧阳承希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2024-01-12



冯消冰,北京博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清”)创始人,北大工学院校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现任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创新CEO,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研发专家,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



冯消冰周二从合肥回北京,和记者第一次约访时间定在周三中午。


到了约定时间,记者走进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国际园一号楼,人来人往中,很容易看见180的冯消冰,他招了招手,我们坐在沙发上,就着方便面的香味,聊了一个小时。


第二次约访是隔天中午,从中关村到清华的路上,记者问他:“是临时有事吗?”他看着前面的路,回复:“不是,也是计划中的,我很少有计划之外的安排。”


第三次是在他回合肥的高铁上,这时距离他到北京的时间不足一周,根据秘书透露,在合肥等待他的,也是满满的行程。


2020年底,冯消冰的“企业微信总结”


与冯消冰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不同的,是他平淡的面容,这张棱角分明的面容不显圆滑,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但在必要的时刻,会彰显自己个性的一面。


“一个人长大”


冯消冰不是传统意义上乖乖长大的好孩子,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家里氛围宽松,时常一个人玩或者结伴玩的他养成了爱冒险的性格,捅出不少篓子,体育音乐棋牌等所有可以玩的,通过自学,玩得比一般人精。


10岁那年,学校长跑特训队招队员,小朋友们报名参加,挑选规则很简单,绕着操场跑五圈,跑完就行。一群半大的孩子一圈圈地跑,最后只有冯消冰和其他几位小朋友坚持下来,进了校队,开始了每天早上绕跑城区的训练。


13岁,冯消冰报名马拉松,没有经验地上场,跑完后咳嗽了一个月。


17岁,对吉他产生兴趣,通过看书学会了吉他弹唱,这项技能保留到现在。2021年回呼和浩特过年,和老朋友相聚,冯消冰抱着吉他,唱了一首《鸿雁》,视频发在朋友圈,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他自己的描述里,内蒙古大草原上,80年代的孩子是玩出来的,除了现实世界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唱歌、吉他、游戏、扑克……也沉迷虚拟世界,爱看武侠小说,心怀英雄情结,曾幻想过像后来的恩师潘院士一样,做出科研成果,造福全人类。


以后的人生随着风向转来,有些轨迹出现了变化,但仔细寻找,仍能看见儿时的痕迹。


在同事们的描述里,工作之外的冯总是名副其实的麦霸,是没有架子和员工们一起唱歌跳舞的领导,是在内部体育比赛中拿第一的选手,是公司竞技文化的带头人,是遇到问题时敢于冒险的领头羊。


冯消冰在回忆中感叹:“小时候的经历为人生积累了很多财富,我以后相对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与一个人跌跌撞撞的成长是有关的。”


在《神雕侠侣》里,郭靖对杨过说:“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金庸的武侠小说影响了一代代人,“为国为民”的侠义观被植入很多人的心田。


参加工作后,冯消冰走到一个分岔路口,从科研负责人转向了企业负责人,他解释:“不一定非得做科研,只要是有意义的,做企业也可以影响非常深远。”意义这个词他的理解是这件事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什么价值,给个人带来什么价值。“我肯定考虑这个方面。”他强调。


“那您会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别人的命运吗?”记者问道。


“不能说改变命运,看能不能改变一些社会现状,某个成本高的降低了,效率低的变高了,危险高的变低了,不安全的变安全了……这些可能很细节,谈不上说改变谁的命运,但是踏踏实实做好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阴差阳错的相遇”


在内蒙古跌跌撞撞长大的冯消冰就这样走到了北京,在北大念工业工程管理专业。临近研究生毕业,读博深造时报了清华的机械系,在选择导师时却没有将系里泰斗级的潘际銮院士纳入名单。


潘院士1927年出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就读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出任南昌大学校长,是全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的焊接顾问,成功研制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爬行式弧焊机器人,科研成果价值高达千亿,被誉为“中国焊接第一人”。



提及没有报潘院士的原因,他说:“太高了,没敢想。”


在参加面试时,冯消冰临场发挥很好,给潘院士留下了印象,恰好以前一位博士生出国,有了空缺,就将冯消冰调剂了过来。


冯消冰笑着说道:“别人调是调不好的,我是调了一个机械系最好的,所以很多东西很难说是能规划清楚的,回头一看都有幸运成分。”


两条原本可能错过的命运线就这样意外交叉,在此后分开数年后再次重合,共同孕育了博清。


2018年春,潘院士为博清写的题词


从北大工学院到清华机械系,冯消冰感受到了北大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清华明显的集体意识,两者都促进他更好的往前直行。毕业之后的冯消冰先后在航天科工、西门子等知名央企、外企工作,之后招募十几个人组建了公司,做工业自动化相关的项目,2017年成为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理事,由此结识了一群有激情有想法的创业者。这些丰富的经历为博清的成立奠定了扎实基础。


冯消冰在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未名创星论坛第八期——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活动中发表演讲


2016年,潘院士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机器人这一国家863课题结题,年近九十岁的潘院士带着团队找了多家企业寻求合作,那时候工业机器人已经非常成熟,但特种机器人还是空白,考虑到全新的科研成果孵化成产品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没有企业愿冒这个风险。


河北一家公司想做产业化项目,冯消冰陪同潘院士去了河北,那天是下雨天,两人在雨中等对方司机一个多小时,路上花了四五个小时,跟老总从早上七点聊到晚上十点,最后因为各方面思路不匹配没有达成合作。


四处碰壁后,冯消冰一方面被潘院士的情怀感动,一方面也看准了特种机器人的商业机会,主动提出自己组建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想法。经过详细规划后,潘院士将项目全权交给了冯消冰。


面对潘院士毫无保留的信任,冯消冰注销了之前的创业公司,抵押全部身家投入特种机器人的产业化。


博清无轨导管道焊接机器人


对于当时很多成熟企业都没有信心接手的项目,冯消冰将自己的决定形容为一场赌博,“可能满盘皆输也可能一本万利”,至于付出的高昂成本,他本人没有考虑太多,“赌徒从来不会考虑赌输了会怎么样,只考虑能不能赌。”对于潘院士研究了二十多年的成果,冯消冰认为值得放手一搏。


在博清成立后的几年里,冯消冰和潘院士的联系更为密切。


潘院士的子女住在国外,到了节假日,冯消冰会登门拜访,陪伴潘院士夫妇过节。每月两人会因为工作小聚几次。潘院士九十多岁的年龄,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劲头,每年主动往返各个城市,指导博清的相关工作。今年潘院士来合肥,冯消冰推掉了所有工作安排,全程陪同。



2021年5月11日,潘院士一行到达合肥交流指导工作


去年是潘院士和夫人李世豫相识相爱70周年,冯消冰牵头举办了庆祝活动,为两人保留美好记忆。


潘院士、李教授在“相识相爱相伴70周年”活动上的合影


2021年4月,冯消冰带着潘院士题写的旗帜,重走西南联大路,在路上留影纪念。但事实上,带着导师信念而走的路,从2017年开始,已经走了五年,并且将无归期地延续下去。

 


“让智能特种机器人触达每个危险角落”


在世界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充满想象不到的艰苦。


1979年5月,潘院士赴成都参加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回来后寝食难安,他向学生们描述:一位工人使用传统焊机,身穿厚厚的石棉服蹲在铁笼,铁笼被吊车吊进罐内,200℃的高温使水变成了蒸汽,狭小的空间里聚集了大量有害气体,工人们工作期间,救护车必须一直在场,随时准备抢救休克的工人。


这位焊接专家由此受到触动,产生了用爬行式焊接机器人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的构想。


冯消冰在采访中也提到了焊接工人的不易,他用手划了一个距离,“有一个这么厚的钢板需要焊接,在200度的密闭容器里操作数小时,如果稍微手抖,最后检查就不能过关,标准高而且很苦,工人们容易患上各种职业病。这个领域有七八百万焊工,现在焊工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四十多岁,年轻人不愿意接手。”


2017年,传承两代人情怀的博清将自身使命愿景定为“让智能特种机器人触达每个危险角落,无人则安,乐享制造。”公司将潘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消化、吸收再转化,以半年更新一代产品的速度,将技术推向国内各个城市,带向国内国外,目前专利已经进入八个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韩等。


焊接机器人在船厂投入使用


博清高远的理想和务实的作风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抱负的人。


周燕2018年从央企离职时,许多朋友和同事向她伸出了热情的橄榄枝,当时周燕说:“给我一个月时间,以前都在央企工作,我想尝试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中间也曾有过挣扎,遇到博清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用机器代替危险辛苦的工作,将焊工从艰苦环境中解脱出来,这个事情特别有意义。而且从商业角度来说,我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在参加面试后,她确定了想要加入公司的念头,“一个领导的风格决定了一家企业的风格,冯总他们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干事创业的。”


2021年9月14日,公司员工晚上加班,打造超高层建筑领域的标杆项目


在世界五百强外企工作的徐瑞很早便接触过博清,在接到博清的offer时,他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接下了offer,便意味着放弃外企优厚的待遇,离开北京,抛下刚刚出生的女儿。在与妻子商量后,他决定前往合肥担任要职,成为新生博清的首批员工之一。“公司努力将潘院士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研制新一代爬行焊接机器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从技术上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国际首创,占据了制高点。从市场上来看,艰苦环境下的焊接工艺越来越需要智能机器人协助传统工人。我希望投身于这项伟大的创新事业,让自己的所学所能发挥出更大价值。”徐瑞说。


博清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BOT-HAT10-4A型


“只要未来向好,不介意孤独”


在理想和情怀的背后,是饱满的工作和忙碌的状态,如果说快节奏是博清人的常态,那么出差便成了冯消冰的家常便饭。



随着产品的更新、市场的扩展、公司的发展,博清的业务范围逐渐遍布各个地方。冯消冰有时候一闭眼一睁眼,便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什么是其它城市?我在哪个城市?”这个问题他问记者也问自己,他的结论是:“我现在没有一个固定城市。”


一个人来来往往,失去生活和工作的边界,这样的创业状态很常见,冯消冰分享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创业注定是孤独的。我见过很多创始人,外表看起来很热情,交流很融洽,但其实很多人内心是孤独的,因为很多东西没办法和外面分享,需要自己消化解决。”


但是他本人并不介意这种状态,在谈论起特种智能机器人、谈起博清时,他的思维很活跃、表达很旺盛,眼睛透过镜片直直地望着记者,并不锐利,但会让人产生一种锋芒感。


“在自主创新这块,无导轨爬行机器人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现在国外客户也很认可,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潘院士的愿望是让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解放全人类焊工,我们现在第一步已经达到了。”他神采奕奕地说。



对于公司的未来,冯消冰也定好了十年愿景,“我们现在是唯一的,在唯一里面说第一没有意义,特种机器人在未来将有大量竞争者涌现,那时候我希望博清能做好领头羊的地位,达到细分领域的世界第一。而且传统的作业模式,也需要十年来改变。”


采访最后,冯消冰让秘书发来一份“创业维艰 厚积‘博’发”的内部文件,里面是他长期的思考和记录,秘书在每周一固定时间整理发给同事,秘书说:“如果把这个比作一个池子,冯总就像源头,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挑选适合公司的内容,分享给每位员工。”文件接近结尾的地方有一条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的元老,只有一往无前的英雄。”



图片来源:冯消冰、博清微信公众号、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网络






点击“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创志】博清冯消冰:让智能特种机器人触达每个危险角落

欧阳承希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