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个人对于防疫新20条的浅浅担忧

蕨代霜蛟 蕨经 2022-12-08

这两天,个人对于防疫新20条有一些浅浅的担忧。



我相信防疫新20条就逻辑而言,会导向社会生活体验的积极改善:虽然隔离时间的缩短还不那么显著,但对于密接的密接的管制解除在我看来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连我都会感到欢欣鼓舞虽然我目前不生活在国内,因为太多我在乎的人的每一天会牵动我的情绪起落,因为这意味着普通营生中的每一天的【不确定性】会大幅度降低,这要比隔离天数短个两三天什么重要多了,毕竟我一直认为人生可以次要,但千万不能随机。一旦随机,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计划执行与期待,安居乐业四个字的底盘都被倾覆了。人活辈子想要有所作为与价值实现的话,没什么比合理必要的确定感保证更重要的了。



然而我担忧新政实际执行之后的实际效果。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①若实施顺利,是否会令真正走向未来开放的日程表变得遥遥无期?

这里我维持上次放松到7+3时的判断——直到今日调整的一切,本质上和面向疫情后的真正放开无关,是平行的两件事,不过是对新冠三年来一直应用的传统模式的精细调整,与未来真正放开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因为后者是另一维度的状态。从这个逻辑出发,我担心这次新政若实施顺利,可能会因为进入一个新的舒适区间而长期失去作进一步本质改变的动力,令走向未来的真正开放的时间表变得遥遥无期。须知,今年一整年令无数国人经历万般磨难与痛苦的防疫策略,曾经在2020年1月到2021年底的两年时间里也让无数国人体会过安心、舒适,甚至是优越感。可是,世事无常。


②疫情扩散,失去清零基础

倘若真的能够再度进入一个相对持久稳定的舒适区间的话,未必是坏事,虽然无法真正过渡到疫情之后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总还能耗着时间少动多看观望全球疫情的动向。


然而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性很低,相反疫情扩散的可能性高。Why?

很简单,因为Omicron到了今天的版本,传播力(免疫逃逸)实在太强大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简单回顾一下就能有所体悟——


2021年12月开始突然横空出世、席卷全球的初代Omicron所掀起的海啸首当其冲砸向的主要国家就是英国。在流行病学家、防疫医护工作人员的目瞪口呆之下,2022年1月初,英国每天确诊感染人数能够达到20万人上下。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似乎还行,那是因为我们所有人早已习惯了Omicron传播起来的数字单位就是以万起跳的,但在那时候,差异与之前的Delta实在太大,防疫系统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不难窥知。


在密切关注Omicron所展现的各方面新特性之后,英国下定决心往深水区走:进一步跨出与新冠共存的脚步。即便每日感染人数达到20万级别的时期里,英国政府也在巨大争议声中力排众议,一再坚持表明不会再实施lockdown。结果,作为首批零经验迎面对应Omicron的国家,英国捱过了疫情流行的高峰,很快就进入下降通道、平稳了下去。这一次,英国赌对了。虽然我必须强调这绝非意指英国成绩优异,因为即便毒性有所降低,Omicron广泛传播依然造成了英国每天300人左右的病亡,很多是老人或体质虚弱的慢性病患者——这个代价不可谓不重,但若基于英国的社会性质与文化特征来看,英国成功在于至少避免了当时很有可能出现的更加糟糕的结局:既因为lockdown重创经济民生,又因为感染人口基数过大而付出高昂的生命健康代价。


现在总结上述片段时,有一个要点需要提炼出来,那就是:Omicron和之前的Delta疫情的根本差异何在?我想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到了Omicron时代,同样劳力(无论是政府、防疫人员还是公众)所能换来的疫情控制效果开始大幅度下降。换言之,以对应Delta及以前品种的手法来应对Omicron的社会总体性价比会低很多。


那是初代Omicron。到了今天,因为免疫逃逸进一步强化,Omicron作为一个大家族已经牢牢坐庄控盘了全球pandemic,并且疫情动力在BA4/5这里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容易穿透社会防疫力量。如何平衡有限的社会防疫资源力量、经济民生和生命健康,变成一个越来越难以平衡,却越来越亟待平衡的课题。在这样的课题面前,中国曾经应对Delta及之前疫情还算效果不错的『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手法越来越难以为继,终于来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不仅仅能用各种专业的民生数据来推演,更能通过每天早晨打开手机就会被满屏滚滚而来的冲突、斗殴、逮捕、求救、跳楼等视频图片淹没来获得直观体验。


我们的新防疫策略,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注意:是【不得不】作出的改变,原来的说实话已经步入了dead end。否则,没有道理会在疫情即将进入最高潮的隆冬近在眼前之际执行。


于是,这里面我个人是多少感受到了一种仓促的。仓促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之前已经写过(并且改日有时间的话还打算继续深入写下去)的更加重要的准备工作没有做足,另一方面是防疫新政的底层逻辑还是『动态清零』,是一个关键的紧箍咒。还有一点,是后面还会提到的当前国内疫情状况。


我首先要声明我坚决支持动态清零、拥护动态清零。但纯粹就事论事讨论细节本身的话,我担心动态清零作为紧箍咒,或令防疫新政陷入『浑身是力却使不出』的尴尬境地。


这是因为,新20条的核心逻辑决定了我们不能再刻舟求剑,以曾经的眼光看待疫情,其中当然包括对每天新确认感染人数的理解与感受。所有中国人都需要尝试接受这才是无需大惊小怪的Omicron时代常态,理解仅仅从控制疫情蔓延这一个KPI角度而言,新策实际执行效果再理想,也不可能优于原来手法。并且若真正理性,应当承认极大概率会劣于曾经。这没有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因为否则叫什么更加平衡经济民生呢?光是隔离这么简单纯粹的话这个手法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就发明了,连quarantine一词(语源:40天)的源头都来自黑死病疫情蔓延的当时,还有什么好说的?


但『控制疫情蔓延本身的效果劣于曾经』很令人头痛。一方面,我们的官员长期以来将控制疫情蔓延(本质是控制感染人数)这个单一KPI看得过重、过于敏感,思路很难短时间切换,墨守成规将是极大概率。如此一来,防疫新20条容易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如果真的一条一条对标认真实施,以Omicron的疫情传播动力,要想真正做好,难度将会超越之前的想象,特别是在防疫系统精致运作、工作人员高效率执行方面挑战特别大。不得不说,在这些挑战面前,原来的感染有罪推定、圈一大群人静态起来的做法虽然粗暴,但在控制疫情传播的单一KPI上不得不说好用,虽然代价更多地压在了公众与民生头上。现在其实更难且更复杂:原来的绳子不仅还要继续跳,头上还顶了个碗,根据(疫情)节奏还可能时不时需要来个双飞...


所以,我们似乎看到了石家庄这一两天的尴尬——昨天,突然就仿佛要共存一样,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们都不敢随意出门,仿佛外面有诸葛亮空城计在等候一样。而今天,据说核酸点前又排起了黑压压的长龙。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辛苦一些还行。但我现在很担心其实疫情在扩散。既然新20条的疫情遏制效果肯定不会超过曾经,那么之前操作下疫情都在延烧开去的话,新20条之下没有道理不会更加猛烈。特别需要提起注意的是:Omicron时代的疫情不是完全不可能扼杀,但必须扼杀于摇篮,即从不起眼的传播到大规模蔓延之间的时间窗口非常狭窄。而事实上,在新规发布之前,我相信敏感的人应该已经注意到全国散发的疫情总体上正在攀登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这个点位是指数型增长曲线图中起飞前的山麓位置,在这个点位上执行新规,我觉得感染人数控制上真的有点悬——不是说绝对控制不住,而是一旦蔓延开去还想要动态清零的话,需要付出非常高的自虐代价才可能拉回来。


这不是理论,春季的上海经历过。


是因此说新规不好么?绝非。而是隐约感觉到新规与动态清零在逻辑上有那么一点点无法完美自洽的地方,有一种无法完全拭去的违和感。这种微妙的矛盾可能会令新规要么无法发力,要么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很难再清零。当然,因为我们措施总体强势且用力,即便无法清零应该也不会造成英美等西方国家那样完全失控的大流行。只是若无法清零的话,叙事上我们可能需要另外再花费一点雕琢的心思。


总之,既要、又要的想法在Omicron时代很难有可持续性,想要新规的优点完全内包含旧策的想法不太现实。


③字面归字面、执行归执行

根据②的分析,当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我觉得短期可能,长期无以为继。道理很简单,如果缩回到曾经的手法,那么民生经济的伤害又会持续加深,回到原来的dead end上。若另一头不执着于清零,则容易开始走钢丝,随时可能掀起一波疫情,造成医疗机构难以承受的重荷,很难不成为新的问题热点。以及,全国各地对于字面和执行的掂量轻重可能千差万别,一些地方可能形成疫情热点并外溢到任何其他地方,强化另一些地方严防死守的心态,令民生更加沉重。总之,想要形成冬奥会那样绝对安全的『泡泡』是非常困难的。


综上,我对身边好几位急着第一时间回国的朋友的建议是:

①至少等14天→新20条刚开始,鉴于对新冠的观测必然滞后,需要时间观测新20条后的疫情情况。

②最好等一个月之后再视情况回去。高难度游戏里,首要技能绝非操作娴熟灵活快闪,而是观察、解析。


如果让我个人推测可能会倾向哪一头是,我个人基于目前状况的直觉判断是倾向于对于清零定义的模糊化。毕竟另一头回去的后果已经体会过、也知道无以为继。


如果我的猜测有一定合理性的话,接下来面临真正严峻的隆冬,知道应该做什么么?


是的——建议你在乎的身边所有人去接种疫苗,特别是老人与体弱慢性病患者。即便是灭活,预防重症与死亡依然很有意义。


而且这一次,这个意义也许第一次具备了真正的实战价值。


且无论左右,这次我们站在了一个关键转折点之上。

婉氨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