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中国语文》2023年第5-6期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科研神器|如何使用R语言研究真实语言?

2024-01-12


《中国语文》


2023年第5-6期 

   《中国语文》(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AMI权威)2023年第5-6期刊发22篇文章。文章涉及重音、词缀化、复合词、构式、指示代词、介音、声母今读类型、历史演变、佛经音义比较、词语考释、语言调查、否定、词法化、南方官话、类化、汉译佛典等。欢迎转发扩散!(2023年已更完)

    往期推荐:

    刊讯|《中国语文》2023年第4期

    刊讯|《中国语文》2023年第3期

    刊讯|《中国语文》2023年第2期

    刊讯|《中国语文》2023年第1期



目  录  

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

623 重读赵元任先生的普通话重音观 / 许希明

515 “行”的词缀化与“X行”双音词的产生 / 赵长才

531 汉语N1VN2型复合词的构式解读 / 宋作艳

548 技能评价型准定语句“NP1+的+NP2+V得C”的形成及发展演变 / 张磊

563 “他的老师当得好”构式的产生过程 / 石毓智

578 于都客家话指示代词三分系统分析 / 钟小勇

586 闽东方言介音对变韵次序的影响 / 戴黎刚

599 鄂渝陕交界地区方言古精知庄章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演变 / 王平夷

610 《广弘明集》历代佛经音义比较研究释例 / 辛睿龙

618 《中华正音》词语考释三则 / 程亚恒 赵晨


语言·文化·社会

752  我国大规模语言调查的成就与启示 / 曹志耘

643 读赵元任讲“了”——纪念赵元任诞辰130周年 / 沈家煊 王伟

658 隐性否定、肯否预设与肯定和否定的对称问题 / 李宇凤

669 比况复合词的词汇化和词法化 / 蔡淑美  施春宏

681 汉语双音与三音弹性词分析 / 侯瑞芬

693 从语法化的扩展效应看近现代以来“非”类前缀化的过程及机制 / 宁瑶瑶;王铭宇

705 明代南方官话深臻曾梗四摄的分合 / 宋华强

717 麻城铁门岗话的面称变调 / 唐善生

728 试论类化在辨析汉语字词关系中的作用 / 刘丹  张涌泉

736 汉译佛典中“强项”及其相关形式考辨 / 嵇华烨

744 《敦煌变文疑难字词校释》商补 / 王闰吉

749《南海寄归内法传》“五日之疑”考 / 王长滕



提  要  

重读赵元任先生的普通话重音观

许希明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赵元任先生的重音观,考察了汉语词概念和词重音的不确定性,并对某些误读概念进行了补遗澄清。讨论要点包括:正常重音是“重重”式的变体,显示出音位重音的相对动态性以及可预测性;对比重音和弱重音是正常重音的变体,表现出话语重音的不稳定性以及不可预测性。声调音节之间没有区别性的重音差别(Chao, 1968a),“中重”式和“重中”式的判断往往通过话语层而不是词层,无法满足词重音认定的自洽结构和音系标准。话语重音常与声调产生互动,并且受到语法、语义或语用功能的影响或控制。文章建议摆脱汉语词重音的纷争,将词层突显辩证地融入话语重音的研究框架中,以深化对现代汉语韵律特征的认识。关键词: 汉语声调系统;正常重音;对比重音;弱重音;词重音;话语重音;

“行”的词缀化与“X行”双音词的产生

赵长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摘  要:本文从《现代汉语词典》对“X行”的释义出发,以汉语史文献语料为依据,从历时角度考察“X行”中“行”的词义演变及“X行”双音词产生的过程,探讨这类双音词形成的机制。认为“行”经历了一个由一般实义动词发展为虚义动词,进而经过重新分析,与其前面的其他单音节词语(通常为副词、代词或动词、形容词)结合后演变为词缀的过程。从文体类型来看,“X行”早期主要用于政书、法律文件、司法案例等典章制度类文献中,明清时期开始扩展到用于小说、话本等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X行”双音词在近、现代汉语中盛衰消长的发展演变以及“行”作为词缀的性质和地位,可以为词典释义的进一步细化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行”;“X行”双音词;词义演变;重新分析;词缀;形成机制;

汉语N1VN2型复合词的构式解读

宋作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N1VN2型复合词的生成机制、层次结构等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引入构式理论和构式语块分析法,认为这个词法模式已成为词法构式,具有非组合性、规约性和非派生性。其主功能是根据功用命名事物,次功能是构建三级概念层级,倾向书面正式语体。其结构不是二分的N1V/N2或N1/VN2,而是三分的[N1+V+N2],对应语块链[功用对象/结果+功用+事物],V与左右成分语义关系都很紧密。新词语不是转换生成,也不是逐层组合生成,而是根据图式构式整体生成、整体理解。构式视角研究直接从表层入手,立足整体,采用上下互动整合的分析策略,对外比较相关构式确定该词法构式的特点与价值,对内区分典型性不同的构例,可以解释一些遗留问题,揭示此类复合词的内在一致性和更多特点。

关键词:构式词法;构式语块分析法;组块理论;图式;整体性;

技能评价型准定语句“NP1+的+NP2+V得C”的形成及发展演变

张    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从历时角度系统考察技能评价型准定语句“NP1+的+NP2+V得C”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基本结论是:1)该句式最早产生于明代,经清代发展,到清末民国时期成熟;2)该句式在来源上与“名物化”“话题化”“关系化”结构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基础生成,其机制是转喻;3)该句式虽与重动句“VOV得C”、主谓谓语句“NP1,NP2+V得C”、述宾结构“V得+(数量)好O”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共存竞争,但四者各有分工。该句式有着独立的产生和发展轨迹,与其他三类句式不存在源流上的演变关系。

关键词:历时;技能评价型准定语句;形成;发展演变;

“他的老师当得好”构式的产生过程

石毓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摘 要:很多学者尝试运用各种当代语言学理论方法来分析“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种构式产生的机制和过程,但基本都是共时层面的研究,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探讨这一句式产生的历史动因与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界现有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从历时角度考察这一句式的产生过程,论证它实际上是动补结构的发展而带来的一种新构式,与其他相关的构式诸如处置式、动词拷贝、次话题结构等既有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我们的分析表明,新语法结构的产生不可能通过跳跃性的“核心动词移位”,也不允许没有声音形式的“轻动词”参与句法结构的构造,而是通过旧格式的功能扩展、松散语用格式的稳固化、利用合乎语法的部件组装成更大结构等手段而形成的,如此才能保证语法系统的稳定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演化史是一个自然实验室,可以用来验证各种理论假设。

关键词:动补结构;“得”字结构;重新分析;受事前置;动词拷贝;

于都客家话指示代词三分系统分析

钟小勇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于都桥头话有三个基本指示代词:“底”(近指)、“门”(中间词项)和“该”(远指),其中“门”是听话者指向的,桥头话指示代词三分系统属人称指向系统。赣南中部、北部有些客家话指示代词三分系统与桥头话指示代词三分系统具有同源性,也可以看作人称指向系统。“门”源于“面”,是将身体部位转喻为相关处所,并将听话者这一语境因素语义化为听话者指向这一特征的结果。

关键词:桥头话;指示代词三分系统;距离指向系统;人称指向系统;

闽东方言介音对变韵次序的影响

戴黎刚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本文通过闽东方言的历时和共时比较发现介音会影响变韵的次序。在低化变韵中,无介音的韵母先变韵,有介音的韵母后变韵。反之,在高化变韵中,有介音的韵母先变韵,无介音的韵母后变韵。这是受介音的高舌位影响导致的。

关键词:闽东方言;介音;变韵;次序;

鄂渝陕交界地区方言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演变

王平夷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鄂渝陕交界地区方言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根据音类分合情况,可分为二分型和合一型两类。二分型包括济南型、昌徐型、南京型、英山型、黄陂型、混合型;合一型分为成都型和锦州型。从历史来源看,济南型、昌徐型古知庄章的分合类型当继承自《中原音韵》,南京型、英山型则是《蒙古字韵》类韵书所反映的古知庄章组读音类型的后续发展。结合地理分布发现,该地区的其他类型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两类韵书。根据前人对近代韵书的研究,本文认为止摄开口知庄章组的分合模式可以区分表面相似而实质有别的昌徐型和英山型方言。

关键词鄂渝陕交界地区;精知庄章组声母;读音类型;历史演变;

《广弘明集》历代佛经音义比较研究释例

辛睿龙    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摘 要:《广弘明集》历代佛经音义著作主要包括: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宋毗卢藏随函音义、宋思溪藏随函音义、宋元碛砂藏随函音义等。《广弘明集》历代佛经音义的词目可以反映音义编者所据旧本《广弘明集》的原始文字面貌,注文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音义编者对《广弘明集》文意的理解情况以及编者所处时代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本文从历代佛经音义的词目字形、说解字际关系情况、训释内容、相邻条目设置等方面举证,对《广弘明集》进行专书历代佛经音义的历时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历代佛经音义比较研究在校读《广弘明集》本身、探索佛经音义文本流传演变、考释汉文佛典疑难俗字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广弘明集》;佛经音义;历时比较;近代汉字;

《中华正音》词语考释三则

程亚恒    

九江学院认知科学与跨学科研究中心

九江学院文学院

赵晨九江学院图书馆逸夫分馆摘 要:<正>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收藏的《中华正音》抄本一卷一册(以下简称藏书阁本《中华正音》),是目前所见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系列抄本中的一个本子,该抄本现已收录于汪维辉等中外学者所编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以下简称《续编》)中。关于藏书阁本《中华正音》的语言特点,汪维辉等(2011:140-142)指出,虽然藏书阁本《中华正音》是用东北方言写成的,但该抄本中有一些词语却不见于其他汉语教科书;不仅如此,

我国大规模语言调查的成就与启示

曹志耘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摘 要大规模语言调查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近百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总体性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存在一些缺憾。文章在搜集筛选各种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历次大规模语言调查的简要情况,重点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的背景、任务及成果,辑录了汉语方言普查所形成的综合性成果。然后,主要根据全国语言方言普查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归纳出了大规模语言调查的几点启示:1)顺势而为,准确定位;2)统筹规划,规范实施;3)整理利用,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言调查;方言普查;语保工程;地图集;

读赵元任讲“了”——纪念赵元任诞辰130周年

沈家煊    王    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赵元任(1926)和Chao(1968)对“了”的描写围绕“一种‘了’当多种用法”。本文重在分析和说明多种用法的内在联系,揭示这种内在联系背后的“汉语的造句之道”:1)汉语主语的语法意义就是话题,“主语-谓语”的关系就是“话题-说明”的关系;2)汉语以零句和流水句为本,不像西方语言以单句和复句为本;3)汉语的动词既表示行为动作又表示情形事相,动静叠加,而且以静为本;4)汉语用指明和肯定一个事实的方式来陈述一个事件,所谓“叙述过去”,就是对过去一个个事实的肯定。统一的“了”其性质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在当下有意用来指明一种情况的“现而在”。“了”的用法和性质反映中国人的时间观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过去-现在-将来”不定格;2)“起始-进行-完结”不分割;3)时间不脱离空间。

关键词:赵元任;“了”的用法;内在联系;“了”的性质;时间观;

隐性否定、肯否预设与肯定和否定的对称问题

李宇凤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摘 要:本文从肯否预设及其语用细节角度讨论语言中肯定和否定的对称问题,结合隐性否定现象证明肯定和否定的根本性不对称和有标记对称。在相互预设的情况下,肯定与否定有标记对称,表现为否定预设的那类肯定(隐性否定)也相应地预设否定,但肯否预设本身是有标记的。在肯否预设相关的常规语义切分上,肯定与否定根本上不对称,肯定作广义理解,否定为狭义焦点。在肯否预设的语用实现上,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显性否定是相对于肯定的有标记表达形式,而隐性否定(肯定形式)是否定的有标记语用实现形式,需要借助句法语义条件、激活语境对立体现否定意义。对于肯定和否定构成的完整世界而言,肯否预设的语用针对性实质是潜在的对立否定,即否定与肯否预设是内在一致的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此,语言中的否定与肯定在根本上不对称,否定意在“否认”,肯定一般是中性的,只有在“确认”用法上与否定形成对称。

关键词:肯定;否定;对称性;肯否预设;隐性否定;

比况复合词的词汇化和词法化

蔡淑美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施春宏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摘 要:学界对NV式比况复合词的构造方式和释义模式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来探讨这类词的词汇化和词法化问题。比况复合词经由不同的词汇化路径演变而来,其形成机制既有融合,也有压制,还有重新分析;认知策略既有局部隐喻,也有整体隐喻。不同路径殊途同归,最后汇合到比况复合词之列。在其词法化过程中,比况复合词呈衰退态势,本文分析了影响其词法活跃度的时空发展条件和N、V双音化或复杂化后所带来的构词限制,并通过与其他NV式复合词的比较探讨了比况构词法产生新用例的能产性问题及其限制条件。本文旨在对学界相关争议做出回答,并试图从形式和意义、词汇化和词法化、造词与构词、“型”与“例”结合等方面为词汇问题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路径。

关键词:比况复合词;词汇化;词法化;形成机制;认知策略;能产性;

汉语双音与三音弹性词分析

侯瑞芬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摘 要:汉语的弹性词意义相同或相近而词长可变,这是交际需求与省力原则互动的结果。由短而长是语义表达的需要,伴随着语义的充实,同时也是汉语的一种形态表现;而由长而短是省力原则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保证了用最短的形式表达最多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汇不会无限延长,是汉语构词的需要。

关键词:三音词;双音词;弹性词长;省力原则;语义充实;

从语法化的扩展效应看近现代以来“非”类前缀化的过程及机制

宁瑶瑶    广西大学文学院

王铭宇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本文藉助语法化的扩展效应,考察了“非”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类前缀化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最初是受到翻译影响,在“X”与“非X”的特定对举环境中,“非X”始可分析为词汇性单位,“非”做词根语素;伴随“非X”的语义-语用环境、句法环境以及“非”的同构项“X”的类型的扩展,“非”的语义不断泛化,内向依附性和能产性不断增强,最终从“词根语素”演变为“类前缀”。翻译是“非”发生类前缀化的诱因;“对举”的高频使用以及“对举项位置”的扩展是“非”类前缀化的核心环境和必要的实现手段;重新分析和类推分别是实现“非”类前缀化的首要机制和核心机制。本研究为探讨汉语类词缀的来源及形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非”类前缀化;语义泛化;扩展效应;对举;翻译;

明代南方官话深臻曾梗四摄的分合

宋华强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摘 要:本文考察了深臻曾梗四摄阳声韵字在明代南方官话韵书韵图和其他文献中的分合关系,并结合今长江流域官话方言中曾梗摄合口字的读音,认为湖广、四川等地官话中,最迟明中期,深臻曾梗四摄已合并,而江淮地区官话则直到明后期才开始合并,且西部早于东部,深臻曾梗合并这一音变在长江中上游发生时间早于下游。

关键词:深臻摄;曾梗摄;曾梗摄合口;江淮官话;

麻城铁门岗话的面称变调

唐善生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湖北麻城铁门岗话中称谓语用于面称时常常发生变调。变调具有拉近交际距离、表达说话人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显示对听话人亲近或尊重的语用功能。重叠式面称变调与非重叠式面称变调的规则不同。前者通过改变重叠式背称变调的音长和重音来实现;后者主要是受到后附阳去语气词“欸”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称谓语的变调是小称变调,本文将铁门岗话中这种亲密性面称变调看成是礼貌呼语的形态标记。

关键词:麻城话;面称变调;礼貌呼语;形态标记;

试论类化在辨析汉语字词关系中的作用

刘    丹    武汉大学文学院

张涌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摘 要:文字学中的“类化”指汉字书写过程中受上下文或文义影响而改变形体的过程。汉字在类化孳乳的过程中常常违反六书为代表的传统造字理据,产生复杂的变体。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也作为一套研究方法,“类化”在梳理文字变异、考释疑难字词、厘清字词关系、探明本字、考镜源流等方面都有突出价值。

关键词:类化;疑难词;字词关系;汉字源流;

汉译佛典中“强项”及其相关形式考辨

嵇华烨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 要:中土文献“强项”义为刚正不屈。汉译佛典也有“强项”一词,其读音及词形与中土文献一致,但词义与中土文献相差甚远。汉译佛典“强项”有愚痴、傲慢两个含义。在同步构词规律下,同“项”具有相关性的“额”“颜”与“强”组合,构成“强颜”“强额”,语义与“强项”相同,义为傲慢。中土文献有“强颜”,义为厚颜,语义与佛典不同。“强项”缩略为“项”,与“佷”组合构成“项佷”,与“强项”义同,有愚痴、傲慢两个含义。“顽佷”是“项佷”误写,后人不解“项”义,用“顽”改写。

关键词:强项;强额;强颜;项佷;

《敦煌变文疑难字词校释》商补

王闰吉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

摘 要:<正>张小艳(2020)《敦煌变文疑难字词校释》一文(以下简称“《敦》文”),考释了敦煌变文中10条疑难字词,旁征博引,考释有力,读后颇受启发。但我们从“训诂之顺”入手,一一重加考察,仍觉有可商之处,故不揣浅陋,略加阐释,以求教于大方之家。1. 满成(1) 花椀满成师子骨,香盘合就象王牙。(Φ.101《维摩碎金》)“满成”,赵匡华和周绍良(1982:853)、潘重规(1994:380)、

《南海寄归内法传》“五日之疑”考

王长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正>唐代僧人义净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卷2:“遂使五日之疑,出于作者之笔;三豕之谬,传乎信受之言。”(T54/213a)“五日之疑”,大正藏校注宋元明三本作“五百之疑”。另据谭代龙(2019a: 416),日本石山寺本、赵城金藏本、高丽藏初雕本、高丽藏本均作“五日之疑”,只有碛砂藏本作“五百之疑”。“五日之疑—五百之疑”异文考释有三种观点。1) 正作“五百之疑”。“五百之疑”为不知名典故。


期刊简介   

   

     《中国语文》创刊于1952年,最初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1956年以后编辑部工作由语言研究所单独承担。


《中国语文》主要刊登汉语现状、历史及应用、实验等的调查和研究,语言理论、语言政策的研究,汉语教学、汉外对比研究,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汉字现状、历史以及应用调查的研究,语言文字著作的评论文章等。


                                                                                              《中国语文》编辑部

本文来源:《中国语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高引论文|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TOP1-100

2024-01-13

刊讯|SSCI 期刊《认知语言学》2023年第3-4期

2024-01-13

刊讯|《世界汉语教学》2024年第1期

2024-01-12

刊讯|《话语研究论丛》2023年第12辑

2024-01-11

刊讯|《语言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

2024-01-10

刊讯丨SSCI 期刊《语言、认知与神经科学》2023年第8-10期

2024-01-08

刊讯|《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23年刊文(语言学)

2024-01-06

刊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2023年第7辑(附稿约)

2024-01-04

刊讯|SSCI 期刊《语言与教育》2023年第1-6期

2024-01-03

刊讯|SSCI 期刊《语言与认知》2023年第3-4期

2024-01-02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秋    实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