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雷容、冉永平:公共事件网络评论中指责回应的社会语用探究

雷容、冉永平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好文荐读(第八十一期)公共事件网络评论中指责回应的社会语用探究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公共事件网络评论中指责回应的社会语用探究
雷容 ,冉永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州  510420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雷容,冉永平.公共事件网络评论中指责回应的社会语用探究[J].当代修辞学,2024(01):84-93.


摘要:网络语境下指责及其回应是一种常见的动态语用现象,相关成果主要是基于言语行为、话语-历史、人际语用等的研究视角,社会语用视角下的探讨较少,同时指责回应的社会语用动因等也未得到应有关注。针对“熊孩子闹高铁”这一公共事件引发的多方网络评论,本研究以一方评论者针对另一方的指责话语为出发点,考察该公共网络语境下指责回应的话语实现方式,然后重点从道德规范的社会语用视角,探讨指责回应的语用理据,意在阐释(不当)公共行为的社会语用动因及其社会性特征。

关键词:公共事件;指责回应;道德规范;社会语用研究;网络语境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语用共同体视域下网络和谐话语体系建构及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AYY011)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当代修辞学》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近年来,针对不同交际语境下的指责或指责回应,相关研究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视角。在语用学领域,以往的相关研究多探讨指责的话语实现方式(Moulinou2014; Márquez Reiter & Haugh 2019; Haugh 2022;刘风光、石文瑞 2022等)。针对指责回应,语用学研究者基于言语行为、话语历史分析、话语互动、人际语用等视角,考察被指责者的回应策略( Buttny 1990;Tileagǎ 2012;Hansson 2015,2018a,2018b等)。然而,鲜见社会语用视角下的指责回应研究,尤其是涉及公共事件的指责行为如何与道德规范协商、道德规范建构等社会语用问题相关联,因为指责可作为一种道德批评,表示违背了某种类型的道德期待(Ginthner 1995:147)。据此,本文以新浪微博互动中“熊孩子闹高铁”引发的多方网络评论为语料,以网络交际者之间的相互指责为出发点,重点考察指责回应的话语实现方式,并从道德规范视角探究这些回应的社会语用理据,揭示(不当)公共行为的社会性特征。本研究意在拓展公共语境下交际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二.研究背景


2.1 指责的话语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指责的话语研究,主要基于机构性语境和非机构性/日常语境展开。就前一语境下的研究而言,主要聚焦政治指责的实现方式及其指责的主题。比如,有学者考察政治行动者如何就以色列国家虐待巴勒斯坦平民实施政治指责(Kampf & Katriel 2017);还有学者探讨美国和以色列的政治记者在实施政治指责上的异同,发现二者在指责的主题上具有共同性,都对政治人物不忠诚,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指责,但两国的记者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各自有所侧重( Kampt2021)。非机构性语境下的指责话语主要基于公共网络交际展开,探讨的内容包括指责所针对的主题、指责的实现方式、指责交际实践所体现的交际者参与框架等。比如,Haugh(2022)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网民针对公共不文明事件的网络评论为语料,考察交际者如何在网络空间实施公开指责。Kádár &Ning(2019)研究针对婚姻家庭道德规范违反者的公开指责,发现交际者采用道德批评、负面评价等方式实施指责。基于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指责的话语研究主要基于西方交际实践展开,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开展过相关探讨。比如,刘风光、石文瑞(2022)对比分析中美政治指责行为,冉永平、黄旭(2022)分析商务语境下,顾客如何对道义权违反行为进行指责:还有的学者探究了心理援助网络平台上求助者针对父母不慈行为实施的间接抱怨和指责。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考察网络语境下不文明社会事件的网络评论中交际者之间的相互指责行为。对于这类指责行为的互动特征、社会语用触发因素等的了解还很不充分。

2.2 指责回应的话语研究

    学界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政治、商务、心理治疗会话等机构性语境中的指责回应进行了探究。政治语境下的指责回应研究主要基于话语一历史、批评话语分析等视角展开。研究发现政府官员或政府机构人员采用了合法化(Hansson&Page 2022)、回避(Murray 2014:Hansson 2015,2018a,2018b;辛斌2021)、道歉(Kampf&Löwenheim 2012; Tileagǎ 2012)等回应方式。商务语境下的指责回应主要基于话语互动视角展开,相关研究发现交际者通过否认责任、转向指责第三方、实施道歉等方式回应(Hooidonk &Liebrecht 2021;Tereszkiewicz2021;冉永平、黄旭 2022 等)。针对婚姻心理治疗中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指责,Buttny(1990)采取话语互动视角进行探究,发现被指责者经常使用解释性话语进行回应。非机构性语境下的指责回应也受到了关注。有研究采用言语行为视角,分析家庭语境中指责的回应话语,发现了接受、部分接受、拒绝等方式的回应( Laforest 2002;El-Dakhs &Ibrahim 2022)。近年来,冲突性网络评论中的指责回应也受到了关注。

    通过对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指责回应的话语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第一就研究内容而言,偏重探讨回应的话语策略、序列特征等,对于话语表达背后的语用理据的探讨显得不足。第二,机构性语境下的指责回应行为得到了重视,非机构性语境或日常语境下的研究较少。第三,很少考虑复杂的网络参与框架下出现的指责行为及其回应话语,尤其是针对富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时,交际者之间因道德冲突而引发的相互指责及其回应行为,这区别于以往研究中指责者直接针对违反某一种道德规范而实施的指责。鉴于此,本文聚焦公民不文明行为引发的网络指责话语及其回应。具体而言,新浪微博中的一名交际者曝光了一段“熊孩子闹高铁”的视频并批评了熊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引发了该交际者的支持者对儿童吵闹行为的消极评价,进而触发了一些网络指责,尤其指责曝光者及其支持者未能宽容对待儿童。本研究重点考察针对该指责的网络回应,分析其话语实现方式及其体现的社会语用理据,揭示公共论坛中指责回应如何挑战对方的道德立场,以及如何建构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文章主要探讨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针对网络指责,被指责方如何进行网络回应?2)从道德规范的语用视角来看,类似回应话语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语用理据?



三. 语料来源及研究视角


    近期有研究指出,多方网络互动已成为道德争辩(moral contestation)的场所,折射出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分化现象(Bou-Franch 2022:43)。本文所涉及的网络多方交际中,指责发起者对儿童高铁吵闹行为持宽容的道德立场,将不文明行为曝光者及支持者的行为视为不适切,实施明示指责或隐含指责。被指责方挑战对方的道德立场,并且凸显和建构特定的道德规范。值得一提的是,多方网络互动中的被指责方具有自我选择性和自我建构性。任何与曝光者具有一致情感态度或(和)观点态度的网络交际者都可以将自己视为被指责方,并加入到对对方的回应中。在筛选和识别语料时,我们借助了计算机辅助交流话语分析方法( Hemring2004),识别不同交际者针对“熊孩子闹高铁”的冲突性立场及其交际互动。同时,基于评论内容的指向性( 例如,通过@-微博昵称指示)和相关性( Vladimirou et al. 2021:51),一共筛选出112 个符合需要的交际片段。在研究视角择取上,本文基于社会语用学的道德规范维度(Haugh et a. 2021:5-7),考察指责回应在建构、挑战道德规范方面的语用理据。鉴于语料的互动性特征,文章主要借助话语过程分析法和元语用分析法(Culpeper &Haugh 2014)进行分析。前者重视研究者的解读与认识,同时关注所有交际方的理解与评价:后者则根据交际者在互动过程中体现的元语用意识(陈新仁 2020),分析元话语背后所隐藏的道德规范问题。结合前文提出的两个问题,社会语用视角下的分析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探讨指责回应方式所体现的道德规范方面的社会语用信息:另一方面,分析这些社会语用信息所指向的社会语用功能,也即,指责回应话语如何彰显交际者的道德期待,重申对于他们而言,在道德层面(不)适切的社会行为(Bou-Franch 2022:43)。


四.指责回应的话语实现方式

语料分析发现,当指责发起者批评曝光人及其支持者在“熊孩子闹高铁"事件上不宽容时,指责接受者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方式进行回应:1)质问:使用反问句向对方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挑战对方在公共不文明事件上秉持宽容道德原则的适切性,因而对于对方采用宽容道德规范评价相关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质疑:2)讽刺:使用字面上具有积极含义,但实则贬损对方道德站位的网络新兴人称指示语(“乐山大佛”“圣母”等)进行回应:3)负面评价:评价对方所实施的道德指责行为缺乏理据,或评价对方在道德规范违反事件上的道德立场不恰当:4)异议:对对方持有的道德立场表示异议:5)直接提出有别于对方道德站位的道德主,即公共场合保持安静。

4.1 质问

指责接受者主要使用了“凭什么”类反问句、“难道”类反问句和“怎么”类反问句实施质问,以挑战指责发起者。

例(1)a中,指责发起者通过“现在的人都养得这么矫情了,对小孩才几岁的小孩包容心都如此的小”实施指责。除了该明示指责外,“发这些的人都生过小孩,当过父母吗?”这一令人不愉快的问句(uncomfortable question,Culpeper 2011:135)也传达出指责的语力。

(1)a.真是惊叹到评论区里面的留言了,发这些的人都生过小孩,当过父母吗?虽然有时候我看见也挺生气。但想想不太过分就算了,小孩子吵叫难免如此。现在的人都养的这么矫情了,对小孩才几岁的小孩包容心都如此的小。

b.遇到态度好的家长我当然会包容 遇到那种咄咄逼人理直气壮认为别人就应该以他孩子为中心的我凭什么要包容

c.车厢是公共的,孩子不是公共的,凭什么要忍。公众场合禁止喧哗懂不懂的。

d.凭什么所有人要包容你的孩子?而且我们说的是孩子吵闹大人无所作为甚至理直气壮的。我是没孩子但是我有孩子肯定从小好好教育啊!不听话就打,如果实在管不了我就不会带他出门……

e.家长摆烂不作为,还让别人包容,凭什么,脸这么大呢,我家外甥女出门坐车就很安静,因为会教导她公共场合要遵守规矩不要影响别人

f. 包容的前提是家长要管,家长都不管我凭什么包容?

g.公共场所,凭什么就要别人无条件的包容…….

如例(1)b-g 中所示,指责接受者使用了“凭什么”“凭啥”引导的反问句进行质问。通过该话语实践,说话人一方面表达直接的、强势的对抗性回应,具有向对方表达指责、不满、唱反调等意义(方清明 2017):另一方面,说话人通过反问句表达出加强的否定态度(闫亚平 2022)。例(1)c中,说话人在使用“凭什么”进行回应时,还涉及了“车厢是公共的、公共场所禁止喧哗”;例(1)d“孩子吵闹大人无所作为甚至理直气壮”等话语内容,意在凸显“熊孩子闹高铁事件”所涉及的道德规范,从而将其对于熊孩子不宽容的态度建构为适切的,是存在理据的(Márquez Reiter & Haugh 2019:40)。

例(2)a中,指责发起者通过否定对方实施某种行为(即对高铁上吵闹的熊孩子进行批判和指责)的资格实施指责。从“多给别人一点善意、管好自己,不度他人”等表达可见,该指责针对不宽容行为而展开。

(2)a.你知道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外向、好动,安静的吗?……你小时候有没有一次在公共场合吵闹过??但凡有一次……你也没资格说这个话……多给别人一点善意……戾气不要那么重、我神经衰弱有一点声音都不行……坐高铁自带耳塞眼罩……管好自己、不度他人

b.难道就任由这些小孩为所欲为还不能有恶意?公共场合啊,但凡教育一下不影响别人而且也让孩子能懂得一些基本素质,比你这单纯包容好多了。

c.不就是从小就要教育遵守交通规则么?难道不应该么?有的孩子就能听话有的孩子就不能,那不就是没教育好么?

d.公共场所保持安静难道不是基本行为规范?你义务教育没学过?

指责接受者使用了“难道”引导的反问句进行回应。通过使用该表达,说话人意在表示语用否定,即强烈否认相关观点( 陈振宇、杜克华 2015)。具体而言,例(2)b中说话人认为对公共场合吵闹的小孩进行指责是应该的、适切的,从而否认了例(2)a“你没资格说这个话”,同时对对方的态度立场予以挑战。在例(2)c-d中,说话人旨在表达遵守交通规则是应该的。这些都共同表明例(2)a指责发起者秉持的宽容道德规范是不适切的。除了使用“凭什么类”反问句进行回应外,还有交际者在回应中使用了“怎么”类反问句以质问对方。

(3)a.真是惊叹到评论区里面的留言了,发这些的人都生过小孩,当过父母吗?虽然有时候我看见也挺生气。但想想不太过分就算了,小孩子吵叫难免如此。现在的人都养的这么矫情了,对小孩才几岁的小孩包容心都如此的小。

b.怎么忍你展开讲讲?如果一直被小孩吵闹影响怎么忍!?不会说话的婴儿情有可原,这都这么大的小孩了,怎么忍!!!!

c.包容?怎么去包容??我上次坐高铁小朋友坐我旁边 爬上爬下。踹了我很多次,我真的忍了又忍。大人又不管。

例(3)b-c中,指责发起者通过使用“怎么”类反问句进行回应。“怎么”主导的反问句常用来挑战和质疑对方的观点,表达不满情绪(冉永平、黄旭 2022)。从更深的层次而言,说话人使用“怎么”类反问句来强调自己因“熊孩子高铁”事件中熊孩子的不文明行为而权益受损,如例(3)c所提及的“小朋友坐我旁边 爬上爬下。踹了我很多次……”,从而为其回应行为提供理据。

4.2 嘲讽

在网络互动中,交际者可能使用表面积极的网络新兴指示语(ostensibly positively-valencedperson-referents)来贬损目标对象及其所持有的道德立场(Haugh 2022:53)。如下例所示:

(4)a.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小孩子满怀恶意?孩子三四岁就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不是一个成人,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安静的坐下来看十分钟的动画片就很不错了,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作为成人的我们不能包容一个只有三四岁并且他无主观恶意的孩子?b.您伟大 您高尚 乐山大佛看到您都得起来给您让座 您这么高尚肯定是巴黎圣母院资深圣父吧

c.你拿着身份证,买张机票,带着核酸检测报告,去四川一个叫乐山的地方,那里有个大佛,你叫他起来,你去坐!

d.乐山大佛让开让你坐,你可真是个再世活佛呀

e.真是大菩萨

f.你是玛利亚

例(4)a中,指责发起者使用“为什么+不”引导的反问句,指责其他交际者作为成年人却不能包容只有三四岁并且无主观恶意的孩子。对此,被指责者使用了多个表面上表达积极意义,实则进行讽刺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回应。如例(4)b-d中,被指责者将认为对方是“大佛、活佛”。在网络论坛中,该称呼常用于嘲讽对方过度宽容,且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他人践行宽容。这些回应中,乐山大佛、菩萨等人称指示语源于我国的传统佛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本土的语用实践。玛利亚则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实践下的人称指示和语用实践。

4.3 负面评价

指责的接受者还可能对指责者的行为进行负面评价,如以下两例所示:

(5)a.每个小孩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每个小孩都是安静的类型,又不是工厂生产的物品,调皮不代表是坏孩子,调皮的孩子往往长大了成就更高。这个社会对儿童不是太友好[允悲][允悲][允悲]有的人对狗都比对人宽容,且有耐心[允悲]

b.要闹回家闹去,跑公共场合撒什么泼,你这就叫强词夺理,按你说的,我还想在你家小孩儿旁边吹唢呐呢,他叫唤我就吹,看谁送的走谁,你是有权利,但你没点公德心,一车厢的人又不是你孩子妈[二哈]

(6)a.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自私了,孩子的声音都容不下,要求所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甚至安静乖巧听话是不可能实现的,先问问自己是否乖巧听爸爸妈妈的话?

b.怎么可以把公共场合影响他人的行为如此冠冕堂皇化,我大为震撼

例(5)中,当指责发起者批评其他交际者对待儿童乘客不友好、不宽容时,指责接受者使用了负面评价语“强词夺理”进行回应,意在表达对方实施的关于不宽容的道德指责缺乏理据。在例(6)中,指责接受者使用了负面评价语“冠冕堂皇化"来评价对方的态度立场,意在凸显对方在熊孩子吵闹事件上的道德立场不恰当。此外,还使用了“怎么”类反问句实施该负面评价,以指责和挑战对方的观点。

4.4 表达异议

除了以上的回应类型外,语料分析发现被指责者还采用异议话语进行回应,请见下例:

(7)a.现在的人对孩子的容忍度越来愈低了尤其是别人家的

b.公共场合诶 别一直让别人包容了,也考虑下别人吧?

c.婴幼儿无话可说,会跑的小孩要还是一直在公共区域哭闹,那责任就是在家长身上。不要苛求社会所有人来包容你的孩子,想必大家成年后也应该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属性…

例(7)a中,指责发起者通过断言句“现在的人对孩子的容忍度越来愈低了”实施指责。虽然指责者使用了现在的人这一泛称,而没有使用@选定受话人,(7)b和c中的网络交际者直接将自己定位为指责接受者,并明确提出反对意见。

4.5 主张公共场合表示安静

当被指责违背了宽容原则时,还有部分交际者明示自己的道德主张,以此作为回应。

(8)a.每次看到这种下面一大片要怎么怎么一巴掌扇过去的评论,都不知道怎么说,有些小孩子蹦蹦跳跳精力旺盛甚至大喊大叫,是小孩子天性,也许对周围人来说不好,但不至于要被如此厌恶,为什么不能用包容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

b.《公共场所请勿大声喧哗》

c.公众场合禁止喧哗

d.公共场合保持车厢安静也是高铁要求的呢

e.公序良俗

在例(8)a中,指责发起者使用“为什么”引导的疑问句,批评其他交际者违背了宽容原则。在回应时,不同的指责接受者都直接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主张,即公共空间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总结而言,公共事件网络评论中的指责回应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一方面,虽然指责回应者使用质问、嘲讽,负面评价等不礼貌话语,但经常在这些话语的辅助行为中阐述相关理据,表明对方违反了相关的社会公德或道德规范。同时,较少使用谩骂,诅咒等强势不礼貌话语对指责进行回应。这区别于主要基于人际语用目的的相关回应方式(陈倩2019);另一方面,从(8)b-d等的回应来看,网络论坛的交际者实现了观点上的结盟(何静2022),这体现出很强的公共性特征,区别于其他网络语境下的抱怨或指责回应。



五. 指责回应的社会语用理据


    以上分析发现,当被指责为在“熊孩子闹高铁"事件上不宽容时,被指责方使用了一系列话语资源进行回应,包括元语用评价(如质问、负面评价)、社会行为(讽刺、异议)、明确的道德主张等。这些话语资源从不同方面都体现了道德规范方面的社会语用信息,意在实现特定的社会语用功能( Bou-Franch 2022:44)。基于道德规范的社会语用学思想(Haugh et al.2021:5-7),结合指责的社会语用触发因素(即被指责为违反了宽容原则)指责回应的话语实现方式,可以发现这些回应行为存在以下方面的社会语用理据。

    5.1 质疑宽容原则的可适用性

    当面对有关不宽容的指责时,被指责方通过使用质问类回应,强调当选用宽容原则评价相关行为时,需具备一定的前提或基础。比如,例(1)b“遇到态度好的家长我当然会包容 遇到那种咄咄逼人理直气壮认为别人就应该以他孩子为中心的我凭什么要包容”;例(1)e“家长摆烂不作为,还让别人包容,凭什么”;例(1)f质问类回应“包容的前提是家长要管,家长都不管我凭什么包容?”。例(3)b中交际者明确提出了“孩子家长的态度”“孩子家长的管约行为”“孩子的年龄范围”等方面的宽容条件。然而,从说话人的质问可知,这些宽容的前提条件并未被满足,以此质疑该情境下使用宽容原则评价他人行为的适切性,并间接挑战对方所持有的道德立场。

    5.2 否定无条件宽容原则

    当使用质问类回应时,指责接受者对对方秉持的无条件宽容原则进行批评。例如,例(2)b“难道就任由……但凡教育一下,不影响别人而且也让孩子能懂得一些基本素质,比你这单纯包容好多了”。嘲讽类回应隐含表达对方秉持无条件宽容,并对其进行否定。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例(4)b-f中的弥勒菩萨、乐山大佛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说法。类似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圣母玛利亚神深具同情心,她不仅被称作仁慈之母,她甚至就是仁慈的化身。可见,这种嘲讽类回应的本质在于讽刺无条件的宽容和无条件的善意,对这类道德规范进行否定性评价。

    5.3建构或维护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社会公德

    首先,质问类回应旨在建构和维护公共道德。比如,例(1)c“凭什么”反问句引导的质问类回应“车厢是公共的,孩子不是公共的,凭什么要忍。公众场合禁止喧哗懂不懂的”直接凸显和强调了公共场合禁止喧哗。同样的,例(3)b“怎么”反问句引导的质问类回应“怎么忍你展开讲讲?如果一直被小孩吵闹影响怎么忍!?”中,小孩吵闹被认为是不适切、不恰当的行为,是应当被指责的行为。交际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回应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基于他们所认为的道德的、恰当的、合适的行为(Davies 2018:133)。

    其次,负面评价类回应建构公共道德。例如,例(5)b“要闹回家闹去,跑公共场合撒什么泼你这就叫强词夺理”,直接表达公共场合撒泼、喧闹是不恰当的行为。同样的,“怎么可以把公共场合影响他人的行为如此冠冕堂皇化,我大为震撼”,例(6)b也提出公共场合影响他人是不合适的。通过指出不适切的行为,交际者实际是在建构符合期待的行为(Parvaresh &Tayebi 2018:104),即建构公共场合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再次,异议类指责回应维护社会公德。比如,例(7)b“公共场合诶 别一直让别人包容了 也考虑下别人吧”提出公共场合下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例(7)c指出小孩在公共区域哭闹是不恰当的行为。这意味着,交际者认为公共区域内保持安静是符合公众期待、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最后,通过提出已方道德主张回应指责,是一种最为直接的道德规范建构方式。也即,网络交际者以规定性的元语用评论(prescriptive metapragmaticcomments)重申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的行为,以及对应该的行为进行道德化( Bou-Franch 2022:42)。如,例(8)b、d“公共场所请勿大声喧哗”“公共场合保持车厢安静也是高铁要求的呢”都直接体现了对于公共道德的明确引用。

六. 结论

本研究从公共不文明事件引发的指责话语出发,分析指责回应的话语实现方式及其社会语用理据。研究发现,当被指责在“熊孩子闹高铁”事件上不宽容时,指责接受者主要采用了质问、嘲讽、负面评价、异议和主张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等方式进行回应。从道德规范的社会语用视角而言,这些回应旨在否定对方的道德立场、建构或维护已方所认同的社会公德。分析还发现,不同的网络交际者采用相同的指责回应方式,以维护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些表明,新时代背景下的话语使用与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社会管理等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交际者之间的个体问题,更不同于早期语用学视角与研究目的下的相关讨论(陈新仁等2023)。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护大相关研究范围,将基于更多社会现实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分析其所体现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特征。



作者简介







雷容

个人简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现代外语》责任编辑。研究领域:情绪话语的语用研究;网络话语的人际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研究。联系方式:leirong_gw@hotmail.com。

教育背景:

2016.9-2021.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语用学方向 博士2005.9-2008.6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2001.9-2005.6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


冉永平

个人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领域:语用学;话语/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语用问题 联系方式:ranyongping@hotmail.com;  ranyp@gdufs.edu.cn。

教育背景:

1997年9月-2000年7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方向为语用学。

1990年9月-1993年7月,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

1984年9月-1988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


本文来源:《当代修辞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学术会议|2024人工智能与应用语言学研讨会

2024-03-03

今日一词|大语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2024-03-03

刊讯|《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22年第1期

2024-03-03

语言学人丨文秋芳:中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2024-03-02

刊讯|SSCI 期刊《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2023年第3-4期

2024-03-02

招聘|墨尔本大学2024年博士后招聘(语言学)

2024-03-02

重磅|人大复印报刊2023年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语言文学)

2024-03-01

语言学年报•期刊动态|《当代语言学》(2023)

2024-03-01

招聘|北京语言大学2024年博士后招聘(语言学)

2024-03-01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团团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