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娃后,上班才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十三姐 格十三 2019-04-18

有娃后,上班才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1。

继“陪作业”和“陪练琴”之后,第三大破坏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事可能就是“放假”了。

曾几何时,放假也是我们这些妙龄妇女的精神鸦片,掰着手指头算下一次放假还有多少天。啊,我爱放假!只有美妙的假期,能让我逃离眼前的苟且,去寻觅心中的诗和远方!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有了孩子之后,假期才是我的苟且,上班成了诗和远方。


每次假期第一天,早上7:00我还有点开心,期待着其乐融融的家庭亲子时光,在10:00的时候我开始怀念办公室,嫌家里乱七八糟的琐事太多,14:00我已经在数着秒等上班了,烦老的小的把我牵住,毫无自由可言。要是碰上寒暑假......

我主要得琢磨如何安排娃的一天,要严肃活泼团结向上,要寓教于乐不耽误学习。一举一动都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我可以饿着,但必须给娃做饭,我可以宅腐,但必须带娃出去放风。想睡觉?想发呆?不可能的。

最重要是,还要和孩子爹同舟共济斗智斗勇,当能消磨时间的事都做过一遍之后,就开始想方设法把对方派去带娃,好为自己争取点独立空间。

江湖上传说“痛并快乐着”,大多数父母可能觉得最后三个语气助词用得恰到好处。自己生的娃,含着泪也要全身心搭进去,至于什么“享受亲子时光”啊“天伦之乐”啊,那都是给“不生不养只欣赏”的人的馈赠。天天养猪的人和偶尔吃顿红烧蹄膀的人,起点能一样吗?

我经常掰着手指头算假期还有几天结束,好期待娃赶快滚回去上学,我赶紧滚回去上班……怀念手忙脚乱的办公室气氛,怀念糊涂同事惹的祸我来背锅,怀念客户步步紧逼把我变得躁乱,至少他们不需要我监护啊......甚至怀念每天有一段时间挤在地铁里的酣畅淋漓,或是堵在高架上的片刻宁静。至少能感觉到全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多么美妙啊。啊!我爱上班!

同志快醒醒,假还没放完。

我醒了,在这个令人越来越失望的社会,我所热爱的工作,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要被硬生生地剥离一次,与我渐行渐远,一个假期还刚结束没多久,一转眼就又来一个。

做一个小小的假设,如果规定“妇女在法定节假日可以选择放假或不放假,选择不放假的必须上班,而且得发三倍工资,至于选择不上班的,后果自负”,估计很多妈妈们会坚守岗位——“不是我不想带孩子呀,我要上班啊有什么办法,赚钱总是不能被苛责的”……届时最大的可能性是:爸爸的育儿技能将得到长足进步。



2。

问题来了,千万不能忽视爸爸们的“节假日恐惧症”。

没发现吗?老同学聚会啊、前同事聚餐啊、足球队比赛啊、群友面基啊,这些能占用大把假期时间的事,多数都是有娃的爸爸组织的。

平日里,大多数爸爸还是“五讲四美”的,陪伴家人(苦逼带娃)也是人生的一项考核指标,完成不好,有很多苦大仇深的妈妈们正在随时准备着开炮呢,但是这个过程却逐渐形成一门武艺

我家娃他爹是在孩子2岁前练就这身武艺的。以前从来不做饭不劳动的孩子爹,突然变得爱买菜,爱做饭,爱收拾房间,甚至爱学习起来。跑出去买菜的时间越来越长,做饭变得精细化一进厨房就不出来,收拾房间需要戴上帽子口罩关起门来大干特干,还把自己关在阳台上学英语......这些生活必须技能导致他无法形影不离地陪伴着娃,而且特别合理。


妈妈们则由于天然的母性以及“带娃强迫症”,不得不硬着头皮,一步不离地守住那个娃。有什么办法?这个时候就算让我回去读一读高三我都可以考虑,只要有个正经的合理的理由逃离......

但是假期就大不一样,爸爸们“逃跑计划”做得天衣无缝。“怎么了,平时确实没空呀,节假日聚会当然很正常了”。

据说有些戏很足的极端爸爸,五一放的这三天假,第一天老同学聚会用掉半天,第二天校友会爬山用掉大半天,第三天声称浑身酸痛躺了一天,这个假期就算顺利过完了,蹦蹦跳跳回归了工作岗位。


3。

这时候,真正的博弈便开始了。

博弈的重点有二:第一是看谁下手快,第二是看谁扛得住。

下手快的人必须在做足充分准备安排各种局,然后以“非常不情愿但又不能推脱”之词,表现出“硬着头皮去参加”的样子,然后成功逃离了假期带娃的捆绑。

如果两个人都有了足够的逃跑理由和计划,就看谁最后扛得住了。你溜了,对得起孩子吗?心里舍得吗?没有一丝愧疚吗?人家的娃都和爸爸妈妈一起欢天喜地,你却自己跑出去欢天喜地?于是最先心软最先卸下防御最先投降认输最先扛不住的那个,就是博弈里的loser。


这是不对的,心灵鸡汤一直教育我们: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缺一不可,虽然没说是不是必须得同时。但有些人认为:爸爸妈妈有一方带娃就足够了,全家窝在一起反而容易吵起来。话糙理不粗,但事物都有两面性。

带娃的博弈论,源远流长,而且这种经典的“囚徒困境”,是非常高深的一种理论,得用“纳什均衡定理”来解读。

我知道,跟一个连考虑“水池同时灌水放水问题”都觉得头疼的油腻中年来谈“纳什理论”是不合适的,但是这一次请相信我,这真的有效。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特地画了一张图:

这是一道“积分累计制”博弈推导。假设条件如下:

1. 爸爸和妈妈中必须有一个人带娃,或同时带娃;

2. 累计得分高的一方有优先选择权;

3. 分数一样(又都不想带)的情况下,划拳决定;

4. 主动选择带娃者加分。

妈妈(Mom)和爸爸(Dad),都有两种选择:带娃(Do)/不带娃(Not do)。

带娃1天的人,损失了1天的自由时间,但赢得了精神上的制衡权。山水有相逢,下次必能让对方赔偿1天。因此:

1. 如果妈妈选带娃,爸爸也选带娃,也就是两人协同带娃,那么两人的时间各-0.5天。一半一半。

2. 如果妈妈选择不带娃,爸爸选择带娃,那么妈妈的时间损失=0,但欠了1天,因此=-1,而带娃的爸爸损失了1天时间,但下次能赚回1天,因此=0。

3. 如果妈妈选择带娃,爸爸选择不带娃,那么妈妈的带娃时间-1,下次可以赚回一天,因此=0,爸爸的带娃时间=0,但欠了1天,因此=-1。

4. 如果妈妈和爸爸都选择不带娃,那么双方的带娃时间都为0,各欠1天,因此双方=-1。


夫妻二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时,需要进行缜密的逻辑推敲。

1. 妈妈如果选择不带娃,得到的分值总是-1;而当她选择带娃时,得到的分值是-0.5或0,都高于-1,所以她的最佳选择是带娃。

2. 爸爸同理。

3. 所以,这套纳什均衡定理的“最优点”就是“爸爸妈妈都选择带娃”。



那么问题又来了,娃是怎么想的?

娃:自从有了我,爸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数学!


用纳什均衡定理推导出的结论“假期选择一起带娃才是最优选”,还不够支撑我们心无杂念地活过整个假期,要知道,带娃不仅需要数学,还需要哲学。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带娃的哲学体系里,上面这句是入门级送分题。当爹妈久了的,还有一道送命题: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怎么理解呢?举个小例子:

夜幕降临,我想睡觉却因为要带娃而不能睡,我失去了睡觉自由。——错误哲学

娃睡着了,我突然不想睡了,不想睡我就可以不睡,我这才是真正获得了自由。——正确哲学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有娃之后,真正的自由是等娃睡觉之后......


绝对的自由在带娃界,尤其是在假期里带娃,简直是不可能的。

比如:好好一个假期,总不能辜负春光,总要带孩子出去玩一玩吧?可我只想躺在家里一动不动。

再比如:假期里不可避免地要带孩子走亲访友,我最怕的是碰上一群鸡血妈,一阵铺天盖地的关键词:考试,择校,补习,证书……我想赶快抓起儿子就跑。

哲学思辨告诉我们,想做不能做不是失去了自由,不想做却必须得做才是失去了自由。我们这些当爹妈的正在做和将一直持续做下去的事,就是不想做却必须得做。

谈何自由?

只有在娃们上学,我们上班的好日子里,自由才能每天宠幸我们几小时。俗话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白天越潇洒自由快乐,晚上的反差就会越大;平时越潇洒自由快乐,放假的反差就会越大。

不用再寻找什么诗和远方了,有了娃之后,上班就是真正的诗和远方。当别人带着疲惫的身躯和睡不醒的脸无奈地去上班的时候,我们又一次满血复活,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送娃上学,回公司看看~


回顾

山东人都是小可爱

大多数妈妈的唯一天敌是爸爸

被小姐妹毁掉的中老年妇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