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推荐 | 如何让我们身边的「附近」充满元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鱼营造 Author 书单推荐共创组

迈入2021,国内刚刚走出疫情笼罩的阴霾,而国外疫情的形势仍不明朗。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在我们身边的“附近”」:那些我们常逛的小店,那些环绕在周边的烟火气,那些我们附近的邻居街坊们,那些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暖和美好……


如何让我们身边的「附近」充满元气?


城市和社区都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它的健康运转离不开各个领域的互相协力,离不开多元主体的持续参与,离不开在探索过程中的创新实践。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联合了城市和社区相关领域的20多组不同机构和伙伴,从【规划与设计】、【共治】、【营造】、【创生】、【艺术】五个领域切入,分享他们的阅读和思考,共创了这个书单。


愿我们的城市和社区都可以元气满满!


▲长按图片,收藏书单!



规划与设计常常是在城市和社区发展中扮演着打头阵的专业力量,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专业者常常会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和社区,什么是好的规划和设计?怎样的规划和设计才是符合人性尺度的?


01


21世纪的社区发展与规划


作者:诺曼.泰勒、罗伯特.M.沃德



“如果不做规划,就准备好失败”。什么是规划?什么是好的规划?规划师应具备哪些核心技能与特征?作者结合美国城市发展和规划师的职业实践展开,并将重心放在了社区层面,强调了城市规划处理和解决社区地方性议题的重要性,为今天日益走向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的中国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推荐者: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社区建设专委会委员

02


《交往与空间》


作者:扬.盖尔



现代建筑师似乎总是忽略了使用建筑的主体“人”,对Jan Gehl来说,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以及空间中人的行为和活动才是最重要。如何设计一个舒适的公共空间,如何吸引人来使用,并促成人们之间的交流,应该列为建筑师设计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



推荐者: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03


《栖居》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



本书是这位著名社会学家的第二十本著作,可以视作是其有关我们如何被城市设计所塑造的思想总结。何为城市?作者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可凸显其思想核心的定义:他写道,城市就是“一个人类居住的地方,适合陌生人在这里碰面”。

 

对于作者来说,“结识陌生人”是一项公民义务,因为任何现代城市文明都建基于此。因此,衡量城市规划好坏的标准在作者看来就在于我们身边的建成环境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这些机会,并进而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公民。可是身处还未摆脱疫情阴影的当下,封闭式社区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模式,开放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使它可以容忍差异并促进平等,使人们摆脱陈规和习惯的束缚,从而创造一个丰富经验和滋养人性的领域。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当今城市的伦理问题”,城市规划“应该代表现实社会?还是应该想办法去改变社会”?



推荐者:群岛BOOKS
群岛 ARCHIPELAGO旗下建筑与城市主题
集书店 / 出版工作室 / 展览 / 活动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04


《建筑模式语言》(上下)


作者:亚历山大等



当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专业壁垒越来越高,当设计逐渐演变成为甲方服务而缺少考虑真实生活的体验和人的感受,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于城市空间有了回归生命和生活本质的思考。作者努力构建一种语言,让非专业的人有能力设计出独具个性的生活环境。从乡村城镇、到街道和建筑组团、再到个体建筑,作者认为城市空间是不断发展的生命体,书中梳理当下城市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指向,特别是从空间设计的视角帮助问题的解决。


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在权力资本主导下的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做出的种种努力,虽然书中的部分内容有些“理想主义”,但是书中提出的基本空间模型总是能在富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间中找到呼应。




推荐者:尹科娈(COCO)
四叶草堂研究专员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室研究专员

05


《这里是中国》


作者: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星球研究所



知来路方能识归途。在广袤的宇宙中人的生命极其短暂而渺小,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环境、气候、文化和人的生存状态,地理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从陨石的撞击、地壳的运动到奔流向海的大江大河,以有限的阅读理解无限的宇宙,《这里是中国》给出了一个切口。




推荐者:刘巍
北京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所长

06


《龙猫的家》


作者:宫崎骏



龙猫想住的家是什么模样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宫崎骏先生走访了六处深藏在大都市东京里的美好住宅和庭院,并将它们一一落于纸上,将手稿和随感集结成书。这些庭院,往往是人和自然亲近的证明。他的画采集到家的细节,岁月的痕迹,主人们的理想和坚持,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一本轻松的绘本,阅读时感觉被浓浓的温暖所包裹。这本书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细嚼文字却越发心有戚戚焉。反思统一规划设计的街道空间和样板楼,发现老街巷、老建筑的美,建筑保留下蕴含记忆的老物件,庭院后退街巷腾出可供他人活动的小场地……这些想法放在如今也一点都不落伍。“宜居并不单指自己的家……只有考虑彼此,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邂逅与联系化为美好的风景。”




推荐者:陈敏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微更新项目负责人




社区不仅仅作为空间被我们所感知,它还是多种复杂权力关系的综合体。社区中的各种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委、居民等,他们之间相互制约、制衡、支持,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而通过共治,社区多元主体合力的能量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01


《未来的社区》


作者:德鲁克基金会



这是一本写给将探寻目光投向地平线以外更远处的未来社区领导者的书。编者邀请了哲学家、作家、学者和领导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社区”这一议题。从社区演进,社区价值,社区创建,新科技对社区的影响到全球化社区,他们精辟的见解,给读者以新视野、新思维和新启示。



推荐者:马伊里
原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市社团局党组书记

02


《跨越边界的社区


作者:项飙



作为一本“民族志“,作者长期“浸润”于社区中的观察与记录,与常见的全知全能俯瞰视角大相不同,也由此带给阅读时多了一种隐秘快乐:犹如一条鱼儿,潜游于“浙江村”的大院、小巷、作坊、市场,转弯拐角处,俱是人间鲜活事。书中贴切真实的提炼分析和理论对话,将国家、社会与人之间的互动娓娓道来,丝毫不显冗闷。




推荐者:刘源
万科基金会项目总监   

03


《区块链的真正商机》


作者:大卫.弗隆、克里斯托弗.乌聚罗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时代。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证了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增长,而真正改变生产关系的技术——区块链,正在爆发的前夜。我特别推荐公益伙伴们阅读这本书,它不是一本技术读物,而是从商业与社会思维的层面深度解读区块链的内在价值,描绘它将带来的颠覆性的改变。追求公平、致力于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公益行业,怎能不了解区块链?




推荐者:郭晓牧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总干事

04


《The Courage to Lead : Transform Self, Transform Society》


作者:R.Brion Stonfield



怎能不了解区块链?发明ORID焦点讨论法的引导界大师写的书,同时也是社区发展领域的专家。这本书说的是领导力,但其实说的是如何与自我联接,与自己的生活联接,获得真实的力量,是一本每次被工作暴打之后,我可以从中获得力量的书。




推荐者:诸昳
社区发展和组织发展工作者

05


《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哈珀·李


哈珀·李这本经典的小说中,首先营造出一个具体的南方梅科姆小镇:在孩子们游荡间与探索中,小镇的空间结构、地理环境、植被情况,某人家的院落以及门前花园栽种的花朵都显得愈发确定与精确,宛如一幅具象的“记忆地图”,符合我们对任何一个地方探索的习性。
在小镇之中,还流动着有更大的“价值”与“观念”世界。在一场场辩论、复盘以及小镇不同群体的讨论中,孩子们开始走向更深的场景,接触到更多的人群,他们走入黑人的教堂倾听,亲历了小镇不同人围绕父亲的攻击,在家中,看到父亲在书房的椅子上流露出至深的疲惫——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包括读者你)被召唤出关于“他者”“少数人”“族裔”“定见”“正义”“平等”的生命思考。
书中的场景发生在1936年,书本写成于1960年,但你依然可以在2021年读它。借助在高妙与朴实同在的叙事技巧,这本书可以带着你从一个小镇、一个社区空间出发,最终将话题的宽广性与历时性一寸寸抻长,覆盖到各种跨学科的思考之中。




推荐人:袁菁
《城市中国》杂志社编辑/记者


营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像培育一盆花,我们要一直滋养它,让它的生命得以延续。我们身边的场所也一样,大到一个广场,小到一个花园,要呈现出「元气满满」的状态,也离不开持续的营造。


01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作者:罗家德、梁肖月


本书以社会治理及自组织过程为理论视角,从本土社区营造案例入手,分析和提炼社区营造的实务方法与流程,发现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存在三个“社造化”,即“社区社造化”、“组织社造化”、“行政社造化”,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三个“社造化”的实现流程,并探讨在本土社区营造过程中多元力量共同营造的协作模型。




推荐者:梁肖月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秘书长

02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


作者:格里森、西普



这是一本国内较早对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进行介绍的译著。用西方的生动案例揭示了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倡议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建构策略。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本质上是为化解世界城市化与儿童发展之间矛盾的一副解药。



推荐者:沈瑶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创始人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03


《合作住宅指南》


作者:麦克.拉冯德


这是一本探讨Co-living的书。以自决、永续、共居的方式开启生活的新提案。它像是介于家庭与社区之间的新的居住单位。与群租/合租不同,合作宅更强调的是自我组织、社区主导和永续精神,也就是说居住者拥有真正决定自己将以什么方式生活的权利。合作宅重新定义了“家庭”这个词,以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居住形态将很快被打破。共同维持一段长久信任的关系将变成一种重要的能力。


这本书对于闲下来合作社的诞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参照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合作宅组织的发展模式,我们也在建立一个更加公共、参与主体更加多元的合作项目;社区公共空间如何通过不同主体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永续经营,是我们一直要去面对的问题。



推荐者:张欢
大鱼营造项目经理、闲下来合作社主理人

04


《IMAGINE:Exploring the brave new world of shared living》


作者:Space10



居住是个紧迫的问题吗?预计2050年70%全球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届时,我们将住在哪里?如何体面的居住?带着这些对于每个人都要伴随终身的思考题,我们不妨看看IKEA创新实验室Space10 怎么说。在这份研究报告中 Space10 提出,共同居住co-living或是一种出路。他们详实的介绍了共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并系统梳理了现代共居的不同模式,在生动的案例故事及各方人物访谈中,或对当下中国市场的居住带来一些思考与借鉴。



推荐者:郑科骥
未来学家俱乐部 联合发起人

05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


作者:稻盛和夫



走进社区时,我们带着一颗怎样的“初心”?“动机”是什么?给予的“支持”是什么?所坚持的“正道”又是什么?真的能借此培养对方的“心根”吗?社区营造只是改变的触发点,它的关键在于激发在地人“共建美好家园”的心,这颗心会指引着大家自然地走向长期的思考和行动。不然,我们带进去的“资源”,很快也会随着我们的离开而离开;再多的“道具”,也将随着时间流逝而消耗殆尽;而“方法”、“形式”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热闹。



推荐者:张鑫(小神)
「踏实 TAS」联合创始人



如果把地方发展的脉络拉长成生命线来看,再辉煌再有条件的街区与商业街,也一定会遇到各种挑战与冲击,面临起起伏伏的境遇,在各个时期都需要内外的助力与反哺。创生是一个持续给街区注入元气的过程,我们的地方好了,我们的生活与人生自然也容易美好。


01


《地方创生:观光、特产、地方品牌的28则生存智慧》


作者:木下齐



这是一本没有什么很高深理论,通篇的犀利观点,且充满从实践中反思后讲出大实话的书。在读这本书之前就耳闻木下齐说过的“没法为地方赚钱的营造计划都是耍流氓”这样让人大跌眼镜的论调。


全书一开始就在吐槽日本的很多地方创生策略,是“一开始就选错了项目”,比起到处参访,只了解了2个小时,就决定”我们也做这样的项目“吧,不如考虑什么是“别的地方没有,只有我们这里能做的项目“。在谈到人的时候,木下齐又提出看到”在地的个体力量“,“是要继续不负责任的100个人的群体决策,还是重视那一个人的行动者。”类似这样讨论贯穿全书,有许多理念与实践的互搏,十分过瘾。


对于践行者来说,可能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思辨的推力。




推荐者:何嘉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主任


02


《地方创生战斗论》


作者:木下齐



地区营造从活动到事业必备的思考、实践和技巧。近来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地方创生」;也越来越多人主动尝试地方产业的经营与创新。不过,该怎么企划与执行?如何在坚持理想下,不靠补助也能赚取所需的成本与利润,木下齐集结了自己经验中失败与成功,特别针对地方创生活动里,「个人」如何提升能力与成长,提出精辟的见解。




推荐者:格叔

五月文创联合创始人


03


《北川富朗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三年展的10种创新思维》


作者:北川富朗



放眼全球,以艺术的方式推进地域创生的案例中,越后妻有三年展无疑是最重要的案例之一。本书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发起人、总策划人北川先生所著,高度提炼了策划、营造工作中的经验。分为“作品篇”和“资料篇”。


其中,作品篇介绍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如何发现地方、活化旧事物创造新价值,艺术如何促成超越地方、世代、领域的协同合作,也包含公共设施的艺术化,生活艺术等方面的介绍。


最为可贵的是,本书的“资料篇”详细介绍了大地艺术祭的历史背景、策划过程、实践方法、主协办方、参与人数、策划成本、门票收入等数据。对从业者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推荐者:胡燕子
策展人、社会工作者

04


《直岛诞生:从荒凉小岛到艺术圣地的30年全纪录》


作者:秋元雄史



读过后才发现,这书并非单纯的历史记录,而是秋元雄史凭借他“直岛计划推手”的关键身份,生动揭露了计划背后的“地区再生×企业行销×艺术实验”三大经验。秋元先生以参与直岛诞生的一员身份,述说直岛从一座破旧离岛成为享誉国际的艺术圣地的历程。创造与新生,在推旧和立新中,艰辛实现。



推荐者:Local 本地
以文字、影像、艺术、文献、建筑等多种形式,
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
为城市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可能



如果以社区为单位,我们的“附近”,能发现多少种和艺术对话的可能?

美术馆作为艺术品的空间载体,它的空间延展是否也给我们能带来“艺术何为”这一问题思索的边界拓展?

当我们开始惊奇发现街区中出现新的艺术形式;

当我们开始期待自己的社区也可以拥有艺术公共空间;

当艺术家开始把社区当作实验田野来探索更多艺术创作的可能。

何为艺术与城市的对话?

是艺术能量和城市元气的合力凝聚下,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一个“附近”,都能孕育艺术的发声。


01


《人造地狱:参与式艺术与观看者政治学》


作者:克莱尔.毕莎普



这本书聚焦艺术工作中的社会转向,系统全面地梳理和评判了“参与式艺术”的历史与实践经验。包括现代艺术史上发生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式事件,到1990年代以来的十余年间,在不同体制与社会环境之下,当代艺术如何进入白盒子之外的社会场景,联合公众展开行动,以及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观点交锋,隐藏在理念、方法和实践中的陷阱……在我们把艺术视作社会介入和社区营造的一股有生力量时,闲来翻翻也能有所启发。



推荐者:刘阳
广东时代美术馆副馆长,首席公共项目策展人

02


《参与式博物馆》


作者:妮娜·西蒙


博物馆作为一个超级文化传播场所,已经从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向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模式构建全新的学习体验,现今的文化场所应该反思和改进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思维,从一开始的策展中就把观众的参与考虑进去,这不仅强化了博物馆本身的体验,也强化了自身的博物馆品牌。



推荐者:冯炳莨
大鱼营造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项目经理

03


《美术馆十讲》


作者:唐克扬



“逛美术馆”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本书抛出了十个与美术馆的话题,探讨了美术馆与中国当代艺术、与城市、与公众的互动关系。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于对美术馆的艺术功能、社会功能的常规谈论,而是突破了“展览中心”的视角,多维度地看待美术馆的公共价值和存在意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逛美术馆”不是为了看展览,而是为了享受一顿早餐,或者在阅读角里读一本书,然后离开,去上班。



推荐者:木焱
上海艺平台创始人 




/ 留言赠书互动 /

哪一本书启发了你对“社区”的认识?
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不限于上方提到的书哦~
 
《社区设计》,山崎亮 

大鱼营造的推文下方留言并将推文分享到朋友圈,5月1日前,我们将选出留言点赞量最高的一位读者,送出一本 《社区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