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小可的藏文化情结:简单的执着敲打灵魂

2016-09-16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李小可的藏文化情结

简单的执着敲打灵魂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说起西藏,年近古稀的李小可总会沉思良久,再娓娓道来数十次藏地之旅中众多震颤心灵的故事。在所有这些讲述中,他经常把“坚持”和“敬畏”挂在嘴边,“这些是现代物质社会最为匮乏的”。“藏族文化,不是具体的什么符号或者某一位活佛所能代表的。反而是最不起眼的小事儿,重复发生的小事儿,能给人以最强烈的触动。”李小可说。



李小可《晴》36×78cm


  从1988年第一次到藏地采风看到磕长头的信众开始,到今天成为汉族画家中为数不多的以西藏为主题的大家,李小可几乎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西藏和四省藏区的每一寸土地。在他看来,信仰对于很多藏族人来说,已经更像是一种文化习俗的传承。这种将信仰的传承放到普通的现实生活中,就能让人产生一种敬畏。



李小可《山魂》124×248cm


  2011年初,藏历正月十五是拉卜楞寺晒佛节。李小可到甘南拉卜楞寺采风。他看到人们早上6、7点钟起来去朝拜,晚上4、5点钟才结束返回。当信众散去时,看到一位60、70上下的腿脚并不方便的僧人靠着墙根,蹒跚着走回僧舍,经过一个佛殿墙壁时,僧人停下来用头顶礼墙壁。



李小可《山口》30×70cm


  这可能在许多藏族人眼里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然而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一个可以偷懒不做的小事,令同样是古稀之年的李小可产生难以名状的感动和敬畏。


  在这里,年老的僧人一般十岁左右就入寺当了和尚。暮鼓晨钟,学经礼佛,年复一年,50、60年之后仍在坚持。这种对微不足道的细节的“坚持”,在僧人满脸皱纹的微笑中,能发出摄人心魂的光芒。



李小可《寺》34×70cm


  “这看似非常简单的礼节,他一天、两天不去做,可能在我们普通人眼里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他却坚持下去了。想想我们自己,活了几十年有哪些曾经信仰现在也没放下的东西依然坚持着呢?”


  李小可忍不住痛惜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所带来的一种“快餐文化”和“务实精神”,因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已经抛弃了最原始最朴实无华的东西。而对普通而简单事物的坚持的精神反而是当下人们“精神危机”的隐藏诱因。比如给离家在外的孩子可能渐渐习惯告知父母以“工作很忙”、“工作压力大”、“赶时间”,于是不再常回家看看,不再关心长辈。虽然心意不减,却让本该习以为常的天伦之乐变得稀奇宝贵。久而久之,本来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越来越少见,被标榜起来。而真正令人心痛的是本初文化的远去。



李小可《远方》96×90cm


  然而,这种对待普通事的坚持的精神,人们可以在西藏感受到。


  这种坚持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物质追求,而是单纯地礼佛。正因为西藏存在这样心无杂念、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仪式,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畏和说不出的感动。



李小可《渤海之秋》69×45cm


  比如去大昭寺朝佛的信众,每天都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每当僧人吹响号角时,为寺院油灯添酥油的老阿妈总会凝视着那号角,眼神单纯却深邃笃定。在当下的现代社会,是否还能看到这样的眼神?——对很普通的一件事流露出的无私的在乎和执着的眼神。这种眼神不因打动了白发苍苍的汉地画家李小可,更是他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进行创作的长明灯。



李小可《烟霞缥缈》67×66cm


  “我与西藏的情愫,是一种缘分。对西藏,我首先是个学习者。同时,她也让我更有一种责任感,想去把这些现代社会渐渐远离的精神通过艺术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他意味深长地说。



End



关链文章 >>  李可染的写生山水"光·墨"探索

近期精选 >>  重来回首已廿年——观羊草写生近作有感  /  津门画家李津:画最纯粹的“红烧肉  /  为李魁正艺术探索壮行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本文/图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