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上巨擎应野平:用笔还要用情!

2016-11-21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海上巨擎应野平

用笔还要用情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应野平(1910-1990)曾名野萍、野苹,自题画室为“愚楼”。男,汉族,浙江宁海人,1910年9月生。幼承家学,喜爱绘画,16岁后专攻山水画,自“四王”入门,继而上溯“元四家”及北宋诸家,对石涛也心摹手追,传统功力深厚,并且深入大自然,师法造化,借鉴西画,博采众长,用宏取精,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为海上画坛巨擎。




应野平的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画,融会贯通,自具面目。所作笔墨苍润拙朴,格调清新明快,画面气韵生动。




应野平恪守“笔墨当随时代,时代需要精品。”的创作理念,反复锤炼绘画语言,精勤探究表现形式,熔铸古今,强化个性,为丰富、完善现代水墨的笔墨技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晚年他的笔墨趋于厚重、凝练、旷逸、雄健,善以简约、拙秀的书法笔意刻画山石、树木、流泉、村居,兼用浓淡多变的墨色晕染、皴擦。增加物象的厚度和层次感,以块面代替点、线,局部留白、虚化,表现光照与色阶,敷色或浓重,或雅澹,色墨相渗,韵致微妙,既得南派山水的秀润、清隽,又具北派山水的厚重、滋实,一画既成,喜题自作诗词,集诗、书、画于一炉,以精、气、神赋新格,终臻人画俱老之纯青之境。




应野平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是山水画。他对作画抱有无比虔诚的责任感,每当素笺在案、毫端着墨之时,胸中便了无墨(石疑),物我皆忘,驱使着笔墨运行的只有对艺术的一腔忠贞,对人生的无限深情,即具备了古人所说的“气”。




多年来,应野平“外师造化”的深厚积累,在创作过程中,由“中得心源”而演化成的天地山川,都笼罩在对生活、对艺术一片至诚的浩然正气之中。东坡有词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其意境即能从应老的画面上映现。他常常是乘兴抒写,坦荡率真,游刃有余,运斤成风。胸中块垒,脚底风云,尽在有意无意之间凝上画面。




应野平认为:用笔还要有情。这个‘情’字,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也不容易讲清楚。其实国画一直是讲‘笔情墨趣’的。这里,‘笔’字与‘情’字联在一起,是含有深意的。笔之情,来源于表现对象之情,也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如果作者对表现对象没有感情,是不可能产生笔底感情。所以说,画画不是单凭技巧来画,还是要用感情来画。




应野平作品提倡气势壮阔,一气呵成,充分发挥了水、墨、色在宣纸上只有第一次落笔时才可能产生的奇妙效果。水与墨的渗化作用,在整个创作进程中,不断变幻,妙契无痕。这里有阳光照耀下石崚、峰侧的强烈反光,有浓荫绿莎在山阴云露间的溟溟氛围,烟云舒卷,溪涧湍急,静者坚凝,动者流盼,浑沌一片天然画图。




当年,因为缺少条件,难得看到好画,只能当场默记。默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他记起这一笔忘了那一笔,记起一座山忘了两棵树。经过无数次的强记硬背,终于练就了犹如花果山上的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磨练出一副过人的默记本事。后来,不管他读到笔触如何繁复,构图怎样驳杂的画作,只要经过仔细揣摩,便能默记在心,以至能分毫不差地背临出来,一丝不苟地再现原作面貌。




默记、默画能力对应野平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传统技法时,默记能力使他能充分掌握各种技法的线条、笔墨的特有规律;深入生活又使他的观察力、辨识力比别人敏锐、细致。




应野平也是以传统入手,经历了摹古、仿古到创新的绘画过程。应野平的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你很容易在一大批作品中挑出他的画来,这种个性的独特性来源于他的绘画技巧,也来源于他的绘画观念。他的技巧为观念服务,而观念又能恰如其分地转化为技巧,两相得益,遂使心手两畅,佳作迭出了。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本文/图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更多《近代研究》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