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阶段网上教学该如何做?我的想法和建议

本喵很萌 瓦尔瓦拉 2021-10-25


一直各种忙,才腾出手,就现阶段网上教学该如何做写写我的一些具体的想法和建议。


一、我从1998年开始实践,经历了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从整合到深度融合的过程,曾长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实践,包括混合式教学的项目学习;也曾为北大国培语文学科信息技术提升项目以及继教网开发过系列网课或讲座,此项课题研究一直持续至今,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发言权。我一直提倡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这个特指学校教育。本文对校外线上教育的各种课程内容及效果均不予置评。


二、教室内发生的单机教学至多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没有触及教与学关系的真正变革。当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绝大多数教学,特别是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学生收看录制好的微课,也没有改变一线教学中教与学的实际关系。但它的意义在于:这是教育部门在非常时期减少教学损失的一种积极手段,特别是对没有能力展开网络教学的学校,这些微课是绝对必要的、强有力的支持。


三、我支持按照正常时间开学,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止损。这不是教育部门做秀。小学的教学压力没有中学大。我们经历过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的线上教学(利用BBS),也经历过雾霾停课的线上教学(腾讯教室)。从保障中长期的教学,减少后续工作压力(特别是学生学习压力)来看,停课不停学是必要的。注意,我说的是按照正常时间开学。北京教委做得非常到位,一是提出停课不停学,要求我们准备在线教学;二是严格控制线上教学时间,要求按照原定的开学时间2月17号开始网上授课;三是不允许我们给学生额外增加寒假的学习负担。我之前布置的抗击疫情作业,从作业量到布置的时间节点都有严格的控制。


四、任何一个时期的线上线下教学设计在考虑可操作性时,都应把学生的学情考虑在内。不仅是学生个人情况,还有家长的情况,甚至家庭的经济与物质条件。非常时期,我只能说,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这些情况,将心比心,尽量不给家长增加负担。

我刚从读一个帖子,在回复中有个老师说,他们那里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或者离异的占50%。这就是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再比如说打印机。有的作业设计里要求家长打印各种材料。我觉得,即便不是非常时期,也不能要求家长必须买打印机。我的学生都了解——当他们自己家没法打印,有的材料用学校打印机打印也不合适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告诉我,我在家打好了再带给学生。

有些困难——我是说是因为我们教学设计带来的问题,要么找学校解决,要么自掏腰包解决。都解决不了怎么办?那这个设计就没有实现的基本条件,放弃它。总之,我不赞成强人所难,教学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想到学生和家长非常时期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


五、学校开展的网络教学与校外机构开设的课程有本质不同。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主阵地让出去,自己缺位。同此理,教师是针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主体,自己要负主责。任何时候,都不该放弃这个权利,把教学丢给别人,特殊时期更是如此。


以上是“大”一些的想法。真正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个相当大的话题,且是我至今依然在研究与实践中的课题。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留言,我可以把以往的论文陆续发在瓦尔瓦拉公众号上。


具体操作层面,我说几点建议:


第一,对于自己的学生,不论是年级为单位还是班级为单位,直播的效果肯定要好于微课。原因就在于直播具备即时性,属于互动性强的。我一再强调,教学要“目中有人”。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粘合度”。


微课资源便于分享,易保存;微课可以随时随地收看,打破时空限制;如果是上级统一录制的微课,师资水平有保障;然而微课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互动性。


直播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现实课堂一样,我们提倡学生收看收听直播,肯定有时间限制和要求。


  1.  老师可以选择能提供回放的直播平台,比如Cctalk。微信群也不错啊,只要不清理手机内存,老师讲的语音同样可以反复听——这就打破了时空限制。我没有逐一研究在线互动平台,这个大家自己多了解。


  2. 上级部门统一录制的微课师资水平有保障,但我们教师的优势在于:第一,我们自己未必见得没水平啊,这个专业自信还是应该有的。第二,没有谁比我们更了解学情。直播,即便是面向整个年级,这里面一定也有对自己学校学生学情的考虑。


  3. 有的老师说:直播互动性也差啊,几百号学生,不方便问答。的确,是有这个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论是收看上级统一安排的微课,还是学校要求面向年级统一授课(网课),每个老师都应建与学生即时互动的QQ群或微信群,必须做好“售后服务”。越是上大课,越要有跟进指导。不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推六二五”。


  4. 直播本身也可以加强互动性,这一点老师们要向广播电台主持人以及网红直播主持人学习。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平台,肯定不能接受学生的打赏,花花可以有,掌声动图可以有——那还得是上课结束后。为了保持教学效果,学生肯定是要被全程禁言的。


老师向广播电台主持人以及网红的直播主持人学什么?学放松的心态,学“听众/观众至上”的认知,学他们在交流时那种特别好的对象感——即便看不见学生,也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语言上可以有互动的提示。


比如,试麦同时热场,请听到的学生打“1”来回应;比如语气语调要尽可能活泼温柔些,言辞不要严厉,甚至要尽量幽默风趣。

上次我直播,有的老师说我的声音好听。声线这条件是先天的,爹妈给的,但对听众温柔以待、诚恳交流的态度则是我拿出来的。平常上课严肃点儿没问题,毕竟你能掌握课堂;线上教学你再凶巴巴的,还要怪学生不好好听,也太没天理了,是吧?前几天我跟季丰老师说,要是我,就跟学生说:你们的好吃的、好喝的都准备好没有?赶紧准备好,要上课了——我的意思是,在线上课本身,我们老师自己也可以把它做成一件很愉快的事。这点上,我们都要向广播电台主持人以及网红直播主持人学习。嗯,做得好,你说不定就成网红教师了。


 第二,网络直播课,认真备课是关键。


“干货够,无须凑。”学生跟你上这一节课,干货满满,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懂事的孩子怎么会怪你多事?特别是初高三的娃。我不止一次地在微博上读到高三娃学习抓狂的文字。他们比谁都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疫情会结束,中高考都会继续。

PS:偷偷吐个槽:有老师告诉我某款软件可以监控学生是不是在看直播,想看哪个学生就点哪个学生……我本人绝不会用这个功能。原因很简单,没劲透顶,伤感情,破坏师生之间应有的彼此信任。嗯,我们用的是腾讯。


备课环节要注意:未经整合,资源只是资源;网络资源再庞大再海量,也只是普通的资源。教学中使用的资源必须经过课程设计者的整合与加工,建立内在的逻辑,方可称为教学资源。这个资源必须有较为清晰的“边界”,也要考虑体量上有限制,别超负荷,保底;但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足量的资源(鼓励,不强制使用)。这一点我在上次云舒写专场的讲座里提到过。


另外,做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想到学习中等及暂时落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会在哪个环节上有困难——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务必“就低不就高”。这一点上次做讲座也专门讲过。


第三,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要即时跟进指导,提出修改意见。


比如前一段我们学生编写《“战疫”拍手歌》,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不少都不押韵。这种情况很正常。我们教了那么多古诗,也教了新诗阅读,学生知道什么是押韵,一首诗押了什么韵,但阅读是一回事,转化成自己写的能力,这个之间肯定有落差,我称之为“眼高手低”现象(无贬义,我在课上跟学生讨论过)。


怎么跟进指导?教呗。用近期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来教: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举着喇叭念宣传口号,句句押韵。分享给学生,再语音教学生:你看,这句押的是什么韵。小学教材那首《拍手歌》押了什么韵……跟进这样的指导,再拿学生的例子点拨几句:谁谁谁,你看,你这首《拍手歌》,第几句就是押韵的,第几句还得改,不押韵……这样指导下来,学生再交上来的作业质量就提升很多。这个不押韵的问题,就算暂时解决了。什么叫“暂时”?就是以后他可能还会忘了。那怎么办?那就再教呗。


多说两句——很多时候,一线老师都希望看到有经验的老师提供现成的方案,觉得照做就可以。其实,有好的课程设计方案远远不够。一是多好的方案都需要根据学情“本土化”;二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跟进”的过程。这个工作当然需要老师舍得付出时间和精力——涉及到思想觉悟的问题,我点到为止。


下下周(2月17日)开始,北京就该正式开学,开展线上教学了。我们学校课表安排得很合理,学校没公布,我先不说具体的。这两周我们八年级都采用我设计的“抗击疫情专题读写方案”(晓彤老师给她的两个班做了“特别定制版”)。为了教学效果更好,也是受年级同头老师的委托,第一二周线上语文教学线上授课主要由我来完成——部分定制版练习,晓彤也要给她的学生单独上课指导。这次,我会在直播的同时全程录音。这个音频会提供给我们学生,方便他们再次收听(有备无患)。而且我们学校要求:不论谁上课,年级同一学科老师,都必须全程在线,与学生同时听课,以便课后各自分头指导。——你看,工作层面考虑细致了,方法总比困难多


第四,更细致的建议:PPT不要花俏,动作设定务必简单。需要层级推出的时候,用“出现”足够。千万别整那种飞入飞出的花式呈现,非必要的音效一律不加。中学以上的语文学科在线授课,PPT界面上文字量要有一定的保证,因为学生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信息,效果会好很多。除非你单独为学生准备细致的文档,提供PPT无法容纳的资料。这当然不意味着老师只是照着PPT念,照本宣科。PPT上出现什么文字?基本上可以考虑课堂上此处学生该做笔记或做旁批的文字。PPT在讲课后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把笔记或批注写完整。谁的时间都很宝贵。按理说,非毕业年级的学生不应该有重复听你直播课的需求。


想到的都写下来了。


以下是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题做过的一些研究,还有一些已经发表的文章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电子版了。你对哪个题目感兴趣,可以留言给我,我陆续发在瓦尔瓦拉的公众号上。



这本书已经没有纸质版可以分享了。

这是书里《回望来时路——“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十年回顾》一文中列出的1998—2009年的工作清单。截图中的99年有误。


《如何让科技助力中小学阅读活动的开展》,2019《科普时报》


嗯,线上如何开展教学的话题到此为止。


以下是我前两天发在微信群及朋友圈里的话,稍加润色,与各位共勉——

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该做的有很多。我们哀悼李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自己良知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把我们的孩子教成真正的、大写的人,以此向他致敬。我们必须为此做点什么。非常时期,请各位群友在悲痛的同时,以理性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坚守自己的职责。


这段时间,我常常思考几个问题:疫情……暴露了我们的教育哪些问题?灾难教育、科普教育,我们有没有缺位?审辩式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有没有缺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形成,尸位素餐者的形成,有没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有的时候我也想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可是,良心告诉我,教育的缺位是存在的。没有灾难教育、科普教育等理想教育的实践,没有长期的关于审辩式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光是李医生的悲剧,更多的悲剧就会一遍遍重演!SARS的教训没有被完全记取,就是明证!我们需要反思,十七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已经做了什么努力,今后还应该做什么?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煽情,就是如此。我们需要批评,然而我们更需要将思考转为务实的行动。


很多感受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这几年做科普科幻教育,做项目学习,包括亲身的实践与推广,深觉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我不愿意推卸责任,这也绝非粉饰什么。我是理想主义者,虽然时常心有悲凉,但仍不愿给自己找袖手旁观的理由。我坚信教育能改变人,这也是我为什么花这么多精力做项目学习和科普科幻教育推广的原因。我只是普通的中学老师,但是,“位卑不敢忘忧国。”



谢谢你的阅读,请与我一起思考。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