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讨|走进诗意图画书:诗意图画书的阅读指导策略 ——以交流课《黎明》为例

陈丽 绘本教学 2021-05-25

第四届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

研讨会论文征稿

诗意图画书的阅读指导策略

——以交流课《黎明》为例

图画书的诗意主要表现在图画安静优美,文字简练蕴藉,叙事节奏相对舒缓,故事情节趋于淡化,情感表达含蓄委婉等方面。中外图画书中,具有这样诗意风格的作品不在少数,这类作品可称为“诗意图画书”。诗意图画书的作者往往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让儿童读者在静读默赏中,悄然被吸引于作品意境中,不知不觉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美国作家尤里·舒利瓦茨的《黎明》便是这样一本诗意图画书,描绘的是山中湖边黎明到来的过程,文辞简约而意蕴丰饶,文字缄默之处,由图画补充完成,读者于无声处读出复杂而丰富的内蕴。

简洁凝练的诗意语言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儿童阅读者来说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在阅读《黎明》的时候,他们能够读懂这本书是写黎明的过程,但在体会意境和韵味,感受诗意的美好方面还存在问题。怎样让阅读真实的发生,怎样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怎样让学生改变阅读中浅尝辄止的现象,真正走进《黎明》的意境中呢?笔者以五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黎明》之美。

一、打开感官,赏读图文细节

我们在谈论图画书的意境时,主要是谈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通过图画、文字和图文之间的交互关系共同营设的。图画书在营造意境时,会充分调动图像语言,以视觉符号作用于人的感知,整体性地唤起人的阅读情绪和感受。尤里·舒利瓦茨从黎明的第一缕微光开始画起,一直到日出,深蓝、暗蓝、淡蓝、翠绿、多彩,不徐不疾地画出了湖光山色的微妙变化。图像语言,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和动感,比如第八个画面中,动态出现了,“湖水颤抖了”,水面上荡起了一层层涟漪,水中月亮的影子碎了,草摇曳了,读者仿佛听到了风声,不仅仅是耳朵听,还有心在听,这就是图画书的声音。还有,蝙蝠、青蛙、鸟儿、老人、孩子都动起来了,叙事的节奏也在加快,这一切,都为最后一句话做了铺垫,“突然间,山和湖变得一片翠绿”。


读懂图像语言,可以通过打开多种感官来实现。上课之初,首先感受夜的“静”和“止”,结合问题“这静、止的夜里有什么?它们是怎样的?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来聊书。聊书是让阅读真正发生的途径,学生在聊的过程中,会关注到色彩、景物、以及景物带给人的感受,他们用眼睛看,仔细辨别暗黑夜里的山、树、岩石,他们用鼻子闻,闻那湖边湿湿的空气的味道,他们想象自己身处其中,低声轻读,走进静谧的夜。


《黎明》写的是从夜晚到日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富有变化的,为了理解变化,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湖水颤抖了”进行观察,倾听图画的风声,体会图画的动感,结合“一只青蛙在跳,又是一只”“一只鸟在鸣叫,另一只在回应”进行观察和想象,倾听画内和画外的声音,想象画内和画外的动态。随着老人、孙子的醒来和他们的一系列行为,叙事节奏在加快,学生的阅读感受越来越丰富,他们读出了安静、美好、自然、朴素、悠闲、和谐……于是,在山和湖的翠绿中,小读者的心被唤醒了,他们又读出了清新、活力、光明、生机……


阅读交流课需要有从“一读”到“一读再读”的过程,在多元阅读体验之后重读这本书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本书中,你最喜欢那幅图画,为什么?运用刚才之所学,聚焦到一幅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再观察、再发现,这其实是二次鉴赏图文的过程,也是深入体会文本意境的过程。思维碰撞中,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和想象力也被悄然唤醒。  


《黎明》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夸张的人物形象,但稍加引领,学生就会安静下来,倾心投入,调动自己的感官,饶有兴趣地观察、发现、体会、想象,在从容的看、听、感觉中,在浮想联翩中,融入到黎明安静而美好的意境中。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内心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知人论世,可以让读者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实现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消除作者思想与读者理解之间的落差,可以通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创作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感情,来深化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黎明》一书的勒口处有关于作者尤里•舒利瓦茨的介绍。学生在自由阅读的时候,他们会读到这部分内容,但是要和阅读文本进行深度关联,还需教师引导。


这里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这本书文字很少,我们却读出了丰富的感受,体会到平平常常的、每天都能见到的黎明,原来是这样的令人欣喜和震撼,你觉得你读懂了作者尤里•舒利瓦茨了吗?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结合作者生平与经历来回答。学生基本能理解到这个层面:这本书表现的是作者的心情,作者小时候生活在战争时期,十分艰苦,这本书中的日出,表现了对光明的追求和热爱。


第二步,引导学生想象艰难:作为犹太人的尤里,他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学生再读勒口,从简介中了解到,尤里几乎是在流亡中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结合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他们很容易想象出尤里的生活状态的艰难、贫困和危险。


第三步,猜想创作意图:结合扉页上的“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猜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的学生说:他想让父亲、母亲忘掉以前,希望像这本书写得一样,过宁静的生活,就算生活简单和朴素,但每天都充满生机。有的学生说:就算以前的生活是黑暗的,但随着黎明的升起,光明总会到来。还有的学生说:经历了战争和痛苦,尤里肯定觉得每天的黎明都特别美好。 


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生平,猜测了写作意图之后,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学生的心与文本贴得更近了,在轻声地朗读中,又一次走进了《黎明》的意境中。


意图画书的意境之美是含蓄的,是一种在静观默察中令读者忘乎所以的艺术氛围,作者创作出这样的图画书,其根本在于真情,载体是图画和文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图文细节之后,再结合作者生平和经历推想创作意图,揣摩内容背后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以有情之心读作者倾情之作,收获心灵的力量

三、互文阅读,感受诗意文化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种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互文阅读的依据是来自于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倡、罗兰·巴特确立的“互文性”理论,基本内涵是: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文本在同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彼此勾连的互动关系中,形成了以结合点为纽带的文本系统。开展互文阅读,有助于在课堂上形成文化场域,丰富学习资源,深化文本理解,拓展阅读视野,积淀人文素养。


《黎明》是画更是诗,作者尤里•舒利瓦茨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诗意在这本图画书中无处不在,比如,作者画的是水彩,却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加上诗性的叙事和节奏,诗化的意境、语言和情感抒发,都赋予了作品清新隽永的诗意品格和韵味。


《黎明》和《渔翁》主题相通、情感相融、内容相似,将二者进行互文阅读,通过“1+1”式的组合,结合提出议题、阅读思辨、建构意义三个层面来实现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将阅读引向深处,构筑大视野的阅读教学。


首先,教师提出议题: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先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渔翁》的意思,然后再想想,它和《黎明》有什么联系?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阅读思辨:这首诗和《黎明》有什么联系?学生很容易发现,《渔翁》里和书里某些细节相同,比如有的学生说道:老人和他的孙子,就相当于渔翁,他们起来之后生火、做饭,就是“晓汲清湘燃楚竹”,“欸乃一声山水绿”,就和书中写的“船浆吱嘎作响,搅起片片水花。突然间山和湖边的一片翠绿”是一样的。


在建构意义环节,教师为引导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意境,提出这样的问题:“烟销日出不见人”,人哪去了?可以结合《黎明》来说说。有的学生说:他们把旧船推下水,然后去划船。聚焦到日出的图画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学生发现:他们是被绿色淹没,看不见人,人太小了,他们融入到了湖光山色当中,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就在交流中一点点地感悟出来了。


这时,结合“知人论世法”进行二次思辨,尤里从柳宗元的《渔翁》中获得了什么灵感呢?能结合他们的生平来说一说吗?这时的学生,就会结合二人的生平与经历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之后,达成共识:都有坎坷的经历,又都向往这样自由、自然、自在的生活。他们在历经了磨难之后,还保有对自然、对生活,对每一寸时光的热爱。教师顺势提升:可见,东西方文化很多时候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这里的教学,基于《黎明》和《渔翁》之间的结合点进行互文阅读,学生对所学内容建立起关联性和整体性的认知,学生在诗意的美好意境中聊着、读着、说着、感动着,得到多元而深广的审美收获。


陈晖老师说:“诗性的图画书对儿童同样具有吸引力,其阅读质量并不弱于故事类图画书,在有效策动的前提下,无论是课堂还是家庭的阅读,儿童读者都能产生积极的反应。”这节课,通过打开感官、知人论世、互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感受了《黎明》的美好和阅读的快乐。陈丽,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1、[加拿大]佩里•诺德曼  陈中美译 《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8年

2、闵烨章《意境的审美要求及审美特征刍论》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1

3、陈晖 《让我们的感官和心灵在黎明中苏醒》——《黎明》导读  

4、黄雅琪 《诗与戏的谋求:论21世纪中国图画书和美学文学探索》 中国知网  2017.3

往期精彩

1研讨|立足儿童视野,提升儿童语文素养

2研讨|“太阳花绘本阅读课程”的推进与实施

3研讨|教师在绘本课堂中应该怎样使用教师语言呢?跟随陈老师来探究吧!

• end • 

主编 | 姚颖老师

本文编辑 | 刘瑶

 审核编辑 |徐婷婷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