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理论与批评】祝东力 | 柯岩承担了文学的使命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4-02-05

编者按:柯岩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作家、诗人,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她一生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不仅积极投身文艺组织、服务工作,而且用热忱真挚的笔触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宝库。2021年是柯岩逝世十周年,10月21日,“柯岩逝世十周年追思暨学术座谈会”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追思柯岩,总结其文学经验,不仅能够拓展、深化中国当代文艺史,特别是“新时期”文艺史研究,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发展。为此,本刊编发研究文章一组,以为纪念,同时吁请有志者投身此领域,勤学苦研,不断深化柯岩及社会主义文艺研究。


柯岩是一位共和国的诗人和作家,影响了几代读者、几代人。她的许多作品流传广远,堪称经典。我本人最初接触柯岩作品,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的七七或七八年,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那时,诗朗诵,包括现场诗朗诵再通过电台转播,是诗歌传播、欣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至今仍依稀记得当年通过收音机传来的诗歌朗诵现场万千观众群情沸腾的声浪和气氛。时代的共鸣,耐人寻味。《周总理,你在哪里》作为诗歌作品篇幅并不算长,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广泛的共鸣,我想,当然是因为它蕴含和传达了对于周恩来总理作为众人景仰的一代人物的怀念和寻找,但是,又不仅如此,这首诗深层所潜藏的还有对于周恩来所代表、所象征的共和国黄金岁月和美好时光在一度失落之后的痛惜和追寻。那正是“文革”刚结束时期广大干部群众十分普遍的政治-社会心理,而柯岩作为一名共和国诗人,敏锐、精准地把握到了这种时代心理,并近乎完美地进行了表达。在中国当代具有枢纽意义的转折时刻,柯岩以她的诗篇参与推动了历史。这是柯岩的荣耀。

2009年8月,有关部门举办了规模很大的“柯岩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座谈会”。我作为听众参加了那次会议,在众多发言者中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排在最后的一位,他是柯岩的一名特殊读者,来自一个特殊群体:癌症患者。一个35岁的年轻人,身患绝症,被权威专家宣判最多只有两个月的生命,经过专业治疗,仍无效果,在长久的病痛折磨中生存的意志已渐渐崩溃。这时,同室的病友递给他一本柯岩的报告文学《癌症≠死亡》。在细致温暖的文字中,他找到了信心,也找到了方向和方法。他活下来,出院,拿着《癌症≠死亡》四处宣传,用他的话说,“这本书争相在病友们手中传递着,《癌症≠死亡》成了我们癌症患者生命中共同的一盏希望的灯”。他在座谈会现场展示了有几百人签名的硕大的红色横幅,上面夺目地写着一行大字:“柯岩——我们大家热爱您!”这当然已经超越了一般文学读者对他们所心仪的作家的欣赏和仰慕,这是发自生命深处的热爱。我不知道,还有哪位作家能享有这样的荣耀。我想到的是,如果有救苦救难的文学,柯岩的作品就是。我并非柯岩创作的专业研究者,仅以上面接触柯岩创作的两个细节,表达我对柯岩的敬意。 (本文是作者在柯岩逝世十周年追思暨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艺理论与批评】祝东力 | 柯岩承担了文学的使命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