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台独”?最好先看完这三组数据

2017-09-30 杭子牙 杭子牙

首先祝各位假期快乐!无论在家、旅游,还是回家看望父母,都要注意安全!


台湾是个好地方,汇集了很多好吃不贵的美食,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观很棒,社会空间也精彩多元,用“宝岛”来形容这个地方,实在非常恰当。

 

但是在台湾,政治多元释放的空间,让“台独”开始在蒋经国宣布“解严”后落地生根,并在这些年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对这个宝岛来说实在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我理解台湾人想当家作主的愿望,因为四百年来,这个地处帝国边缘的岛屿就像传统帝国和西方帝国的拉锯场,荷兰人、西班牙人、明郑成功家族、大清朝廷、日本人等几番换手,好不容易等到二战结束回归祖国,却又被在内战中退败的蒋氏政权统治,某种程度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地。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条款

李鸿章领衔签署的《马关条约》中文版本

 

更悲催的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为和前苏联进行地缘争夺需要和中国大陆建交,又毫不犹豫的将之丢弃,弄了一个语焉不详的《与台湾关系法》和口头上的“六项保证”应付了事。这种命运无法自主的悲情,不是台湾人恐怕无法有真切感受。

 

但是,为“当家作主”而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独立族群,自外于中国地域版图,发展成“台独”,就否定了两岸同属一国的事实,切断了两岸历史、文化、地域和感情联系,挑战了两岸中国人的认知。

 

“当家作主”有多种方式,唯有这种分裂国土的方式,对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大一统传统的国家来说无法容许。特别是对一个具有强烈历史传承,而且又长期经受了日本殖民侵略的有着骄傲历史的大国来说,这一诉求不存在任何谈判余地,而且越是国家主体强大,越不容许。


签署《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内景,位于日本山口县马关市门司港地。《马关条约》谈判,日方在台湾问题上坚决不让步,就此出现一个历史性的经典对话——李鸿章说:“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何必如此着急?”伊藤博文恬不知耻地答道:“尚未下咽,饥甚!” 而李鸿章不仅在谈判期间被日本浪人枪击头部眼下一寸严重受伤,自己亦明白从此将被钉在了民族历史耻辱柱上,哀叹“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

《马关条约》签署现场及中日签约人员

 

所以,我经常说,我理解台湾人的心情,但是搞“台独”却没有任何出路,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被接受的历史及法理依据,同时台湾也应该理解当时中国被日本威逼割让领土的无奈,并不是说就不想要台湾这个孩子。


我为此经常批评“台独”,希望他们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即便和包括绿营在内的台湾朋友聊天,也从来不掩饰这个观点——当然,这反过来就要感谢台湾的政治多元和言论自由了,否则的话,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我到台湾就只能闭嘴了。

 

相应的,有不少台湾人,特备是对两岸历史缺乏正确认知的“天然独”和已经“台独”入脑的深绿,是不认同我的观点的。比如,新上任的“行政院院长”赖清德,就不同意我的观点,他强烈认同“台独”,或许在理论上还不能为“台独”找到一套能自圆其说的论述,但要他和他的同道者放弃“台独”,基本上完全不可能。另外还有那些在“台独”诉求上更激进的年轻人,让他们扭转意识可能更难。


赖清德在接受“立法院”质询时明确表态支持“台独”

 

所以,统独问题,除了可以作为一个政治和媒体话题讨论,在改变群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我觉得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

 

我当然希望两岸能在统独之间的模糊地带找到一条出路,维持和平稳定,就像在马英九时期,以“九二共识”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持续沟通,向前发展,最终用和平方式达成统一。但问题在于,国共在统独问题上不存在争议,二者的争议仅在于对“一中”的表述,这个可以各说各话,找到模糊空间,而横亘在民、共两党之间的是二元对立的统独问题。

 

因为统独是一对根本性矛盾,没有可以协调的灰色空间,所以我们看尽管蔡英文上任后提出要“维持现状”,实际上现状根本无法维持,两岸间的“现状”每一天都在改变,而且越变越坏。


我几个月前在台湾提出,希望民进党能在今年召开的“全会”上废除“台独”党纲,为两岸良性互动创造前提,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卵用。所以,两岸在统独问题上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我觉得还得服膺于基于实力对比的现实主义。

 

说到现实主义,我手头正好有三组数据,可以和大家分享。这三组数据,是1990年以来两岸的经济规模、军费投入和台湾的“邦交国”数量变化,它或许能起到一点“清醒剂”效用。

 

首先看经济数据:


两岸经济总量规模对比

时间

大陆

台湾

比重

1990

3,903

1,647

42.2%

1991

4,092

1,849

45.2%

1992

4,882

2,200

45.1%

1993

6,132

2,315

37.8%

1994

5,592

2,527

45.2%

1995

7,280

2,747

37.7%

1996

8,561

2,879

33.6%

1997

9,527

2,988

31.4%

1998

10,195

2,751

27.0%

1999

10,833

2,990

27.6%

2000

11,985

3,262

27.2%

2001

13,248

2,937

22.2%

2002

14,538

3,011

20.7%

2003

16,410

3,108

18.9%

2004

19,316

3,400

17.6%

2005

22,576

3,648

16.2%

2006

27,135

3,764

13.9%

2007

34,957

3,931

11.2%

2008

45,218

4,001

8.8%

2009

49,905

3,775

7.6%

2010

59,312

4,301

7.3%

2011

73,011

4,669

6.4%

2012

82,622

4,740

5.7%

2013

92,867

4,822

5.2%

2014

103,565

5,296

5.1%

2015

109,828

5,236

4.8%

2016

113,913

5,400

4.7%


从图表一数据可以看出,在1990年,台湾相对于大陆的经济规模,达到了惊人的42%,之后两年,最高时甚至达到了45%!

 

以台湾只有大陆3.75%的面积和1.5%的人口,这一数字比例是惊人的!


当时一个台湾人创造的年产值,相当于23-24个大陆人的产值。1990年时,台湾的人均GDP已经超过8200美元,中国大陆当时还只有344美元!

 

到2000年,随着中国大陆持续改革开放,经济快速膨胀,台湾的经济规模已经萎缩到大陆的27.2%。


时间继续,到2008年陈水扁卸任,已经只有中国大陆的8.8%。2016年,进一步萎缩到只有中国大陆的4.7%。

 

今天,虽然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减速,年增长率只有6.5%左右,但因为其庞大的基数,仅是每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1.5个台湾。


如果这一势头得到延续,或者即便说中国大陆的经济继续减速到只有6%,到2020或2024年蔡英文卸任,两岸的经济规模对比又会如何?

 

其次是两岸军费投入数据:


两岸军费投入对比

时间

大陆

台湾

比重

1990年

61

78

127.9%

1991年

62

85

137.1%

1992年

69

95

137.7%

1993年

74

96

129.7%

1994年

64

92

143.8%

1995年

76

88

115.8%

1996年

87

89

102.3%

1997年

98

88

89.8%

1998年

113

77

68.1%

1999年

130

82

63.1%

2000年

146

110

75.3%

2001年

174

70

40.2%

2002年

206

65

31.6%

2003年

231

66

28.6%

2004年

266

74

27.8%

2005年

302

77

25.5%

2006年

374

73

19.5%

2007年

467

78

16.7%

2008年

601

90

15.0%

2009年

725

88

12.1%

2010年

786

87

11.1%

2011年

933

96

10.3%

2012年

1062

102

9.6%

2013年

1143

97

8.5%

2014年

1320

96

7.3%

2015年

1450

99

6.8%

2016年

1472

96

6.5%

 

从图表二可以看出,在1990年,台湾的军费投入是中国大陆的127.9%,最高峰的1994年,甚至达到了大陆的143.8%!


在武器装备上,双方的现代化水平差距更大。老实说,以当时中国大陆的老旧军事思想和武器装备水平,如果当时李登辉宣布“独立”,要打下来可能还真不容易。

 

然而,这一数字随着中国大陆经济膨胀所带来的军费增长,到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下滑到只有大陆的75.3%。

 

2008年,陈水扁卸任时,又进一步快速萎缩到只有大陆的15%。2016年蔡英文上任前又被腰斩,只有大陆的6.5%。

 

从以上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为什么李登辉当时能和大陆对抗。因为当时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军力投入,台湾都能够和大陆匹敌,军事上的投入和现代化水平,甚至还远远高过大陆。


但是在今天,以不到大陆1/20的经济规模,不到1/15的军费投入,怎么和大陆对抗?怎么“独立”?

 

再看台湾“邦交国”数量变化:

 

台湾“邦交国”数量变化

时间

台湾

领导人及外交理念

1990年

29

李登辉“务实外交”,“银弹外交”

1991年

30

1992年

30

1993年

29

1994年

29

1995年

29

1996年

29

1997年

30

1998年

27

1999年

29

2000年

29

陈水扁“烽火外交”

2001年

28

2002年

27

2003年

27

2004年

26

2005年

25

2006年

24

2007年

24

2008年

23

马英九“活路外交”

2009年

23

2010年

23

2011年

23

2012年

23

2013年

22

2014年

22

2015年

22

2016年

21

蔡英文“踏实外交”

2017年

20

 

从图表三可以看到,李登辉时代,台湾搞“银弹外交”,和中国大陆争夺邦交国,数量还基本上能稳定在30个。


为什么?因为当时台湾有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李登辉甚至还买通了美国国会议员,促成在1996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演讲,引发了严重台海危机;他同时还买通了法国国会议员,从法国买了一票“幻影”飞机和军舰,招致中法关系在当时遭到严峻考验。

 

但时间到了2000年之后,陈水扁搞“烽火外交”,和大陆拼抢的结果,是几乎每年丢掉一个国,到2008年卸任,已经萎缩到只有23个。

 

马英九上任后,因为两岸以一中意涵的“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找到了合适相处的模式,北京释放善意,两岸“外交休兵”,台湾“邦交国”数量稳定在23个。

 

但蔡英文上任后,因为不承认“九二共识”,才短短一年时间,就连续丢掉了圣普和巴拿马两个邦交国,“踏实外交”变成了让台湾人心里最没底的外交!


而且有很多消息还指出,如果大陆真要进一步发力,台湾的“邦交国”数量归零不敢说,降到个位数是没问题的。

 

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巴拿马,硬是不顾“老大哥”美国的多番劝阻和北京建交,而且还如台湾政要所言“骗台湾到最后一刻”,搞的台湾极为被动。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冈比亚,2013年就和台湾断交,希望能和大陆建交,但是直到2016年4月蔡英文“5.20”上任前,中国大陆才同意建交,可以说即给足了马英九面子,也给蔡英文释放了警讯。

 

从上面三组数据,我们可以看两岸的实力对比在过去近三十年已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从两岸共享变成了大陆单方主导,台湾的筹码大量流失。

 

现在的情况是,大陆还在进一步崛起,在全球已形成了中美两强博弈格局,美国在海峡事务的影响力也在急速消退,而台湾还在继续停滞。


在这种趋势下,因为大陆还没有给出统一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不敢说统一指日可待,但是就“台独”,我觉得实现的可能性已经彻底归零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杭子牙的公众号

欢迎转发或分享,谨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