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爱谈香港新疆的英国媒体很少谈西藏?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05-21

写政治故事的

法律人

2020

09.27

星期日





隔三差五的,BBC和《金融时报》就会把香港和新疆放在头版头条。这种操作看多了,一方面给人洗脑,一方面让人麻木,一方面也让人奇怪。


开始的时候,我还说不清楚奇怪在哪儿,只是隐隐约约有一点感觉。直到有一天我一期一期往回翻《纽约时报》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英国跟美国是不同的,跟美国媒体上新疆、香港、西藏轮轴转不一样,英国媒体的报道,基本上是新疆、香港两轴转的,谈人权绝少谈到西藏。


我抱着验证的心态再看各种英国媒体以往的报道,情况似乎确实如此。


这是为什么呢?



为解开这个谜题,我研究了一下英国和西藏的历史,找到了可能的原因。要说明这个原因,得讲一个故事。


1903年,距离英军第一次武装侵略西藏二十年后,有几名尼泊尔的牧民赶着牦牛误入了西藏领地,他们被藏人驱离。这本来是边境上常有的普通故事,但后来却成了英国人第二次侵略西藏的借口。


第一次入侵西藏,英国迫使清政府跟自己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中英藏印续约》等不平等条约,但该等条约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遭到藏人的激烈反对,实施状况并不好。英国人一直希望教训一下桀骜不驯的藏族人。


此外,二十世纪初,西藏地区是北边的沙俄势力及盘踞在印度的英国势力中间的缓冲区,随着沙俄在国际上的姿态越来越积极,英国很担心沙俄把手伸进西藏,因此英国人想要自己先下手为强。


乔治·寇松


1903年,英国驻印度总督、后来的牛津大学校长寇松勋爵决定动手,为了跨过边境实施侵略,寇松成立了一个专门组织,名字起得很动听,叫“西藏边境委员会(Tibet Frontier Commission)”。委员会的实际领导是上校荣赫鹏,追求的实际目标是“西藏无边境”。


荣赫鹏这个人是出生在印度的英国人,后来做过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主席,我们国内称他是作家、军人、探险家、外交家,英国人对他的称呼就直接多了,说他是军人、探险家、神秘主义者以及间谍。


荣赫鹏


1903年12月,荣赫鹏以及詹姆斯·麦克唐纳准将率领3000名士兵,和背负着包括荣赫鹏67件衬衫和18双靴子在内的装备物资的7000名苦力、2953头牦牛及7000匹骡子,偷越了则里拉山口的边境。他们的目标是拉萨。


从英国人越境以来,不断有从拉萨出来的藏人使者,反复向荣赫鹏等人传达同一个信息:他们非法过境,必须退回国境线以外,双方进行谈判。


英国人拒不听从。不仅占领了堆纳,还扣押了使者。藏族人没有办法,只好封锁了前往拉萨的道路,并在嘎吾一带修起1.5米高的矮墙作为防御工事。


荣赫鹏(中间)和英军士兵


1904年3月31日,荣赫鹏率领的英军部队来到了墙下。英国人架好了马克沁机枪,然后骗藏人说要谈判。


当时藏族人的主要武器是自家代代相传的大刀,外加一些土枪。藏人听信了英国人的说辞,掐灭了土枪的火绳,却不知英军的马克沁并不需要点火。


根据英国人的说法,是藏族方面的一位将军“从宽大的藏袍中掏出一把左轮手枪”,首先开火,击中了一名英方的士兵。


而藏人的说法则相反,是英方在藏人准备谈判时突然开火。


无论哪种情况,结局是确定无疑的,在两边都是悬崖的狭窄地形上,英国人的机枪朝密集的藏人扫射,瞬间就打死了七百多人。


英军方面只有12人受伤,无人死亡。


进入拉萨前,相同的场景一再重演,每一次抵抗,都导致几百名藏人丧生。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江孜古堡,古堡在宗山上,当地藏人面对英军先进的火炮,靠着长枪、大刀和土枪,坚持了三天三夜,一直打到弹尽粮绝,最后剩下的几百人,全部跳崖牺牲。


江孜宗山古堡


1904年8月3日,荣赫鹏的部队开进拉萨。当荣赫鹏蹬着镶嵌平头钉的靴子踏上布达拉宫大殿的台阶时,他发现靴子几乎无着力之处,因为几百年间,藏人都是光脚上石阶,早已把台阶磨得十分光滑。


第二次入侵西藏,英国人强迫藏人签订了《拉萨条约》,这个条约的条款中,隐藏着割裂西藏与中国的关系,建立所谓的英国对西藏的“保护”的内容。并且根据条约,西藏还必须向英国赔偿“战争损失”七百五十万印度卢比。


布达拉宫


我翻看了英国人写的几份关于1903年侵略西藏的文件,发现尽管他们会花很多笔墨描写条件艰苦、不厌其烦地交代谁谁谁又冻伤了,尽管他们不承认自己先开火,尽管他们几乎不写江孜宗山的战斗,但有两个词他们是一定使用的,第一个是“侵略(invasion)”,第二个是“屠杀(massacre)”。


这是一场连英国人都无法美化的行动。


但1950年解放军进入西藏,当时的英国驻拉萨代表查尔斯·贝尔说:“(让中国人进入西藏)我们英国人要负主要责任,我们的远征军来到西藏,不应该撤走,抛弃西藏。”


贝尔先生的这句话,无耻的程度直逼我们以前讨论过的《南京条约》签订前英国外交部写给李鸿章的《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里的那段话:“[(为)大清大英两国人民长期友谊和平……]大英催讨在大清国沿海地方,将岛地割让与大英,永远主持……所割让之岛,广大形势之便,或止一岛,或数岛,皆照大英公使所定。”


查尔斯·贝尔


所以,知道为什么爱谈人权的英国媒体基本上不太谈西藏的原因了吧,因为它屁股太脏了,想假装干净都不可能,没脸谈。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还是查尔斯·贝尔的感慨,这些最恬不知耻的言论都已经是过去时了,英国衰落了,日不落帝国连最后的落日余晖也在1997年消逝。


衰落后的英国已经拱手把宝座让给了后浪,并且凭借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站在了揭发新任冠军的第一线。


“这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矛盾,奴隶主高唱自由。”《剑桥美国史》的箴言常在我耳边盘旋。


无耻的程度与实力成正比,这是盎格鲁萨克逊政治文化里的隐藏真理。不用奇怪为什么写美国最犀利最一刀见血的会是英国学者,毕竟是家传的绝学。


声明:本篇随感里的讽刺,只针对英国的无耻政客和无良媒体,不针对普通英国人,尤其我那些可爱的英国朋友。


—END—


往期

  1. 大英朝大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无法修改的历史和被修改的历史教科书

  3. 林则徐和琦善: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外交失误

  4. “嫖娼移民”,一种移民英国的新方式

  5. 华为问题上,英国态度又双叒叕变了,这一次它打的是什么算盘

  6. 一位美籍华人的心灵史

  7. 岂不闻世事难料

  8. 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自己“双标”:五个美国神话

  9. “女权主义”懒人包

  10. 李敖谈龙应台:杀猪不能只杀猪头

·我是林一五·

·把观点讲清楚·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