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土微群举办六月联赛‖雅俗共赏聊对子/语意双关惊论坛

吕艳东 自然微论坛 2021-02-01

2017年6月22日,《国土微论坛》在微信群举办以“聊联赛对”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本次活动由月群主吕艳东策划组织、主聊主持。特邀主持人:周燕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17shkvn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的发展历程】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楹联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84年11月5日,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楹联文化的创作与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楹联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近几年来,楹联几乎参与了全国各种大的政治活动、纪念活动和节日活动,如国庆纪念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支持北京申奥、颂奥运英雄、抗洪抗非典、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等。为楹联文化发展史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页。

【对联的功用】

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渲染气氛。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

例如,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为渲染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对联。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河北:万里长城 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 少林寺  天不无双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对联的特点】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对联如词者,比如清许太眉题上海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懈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同时对联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等等,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对联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这是因为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游戏性和严肃性的统一。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它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说明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小故事)明朝有个神童程敏政,大学士李贤很器重他,并且想招他为女婿。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吃到中间儿,李贤指着桌子的藕片,试探着说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这是一个由谐音而变成双关的出句。表面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而“荷”与“何”谐音,“藕”与“偶”(配偶)谐音,这就产生了另一种意思:你要凭着什么来为自己娶个好妻子呢?程敏政从话里听出李贤挺喜欢自己,并且早知道学士的女儿十分漂亮、聪明和贤惠,就大胆地用对句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情:

有杏不须梅

也来个谐音双关。看起来是说,有了甜杏就不再需要酸梅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比喻:有您家女儿这“ 甜杏”,谁还找别人家的“酸梅”呢?他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我三生有幸(杏),被您老人家看中了 ,还得到未来岳丈的亲自关照 ,就不需要媒(梅)人了。李贤见他聪明过人,喜欢得不得了,后来,果真把女儿许给了他。


【对联的分类】

胜迹类。胜迹联,指为名胜古迹而题的楹联。胜迹联摹景状物,颇具诗情画意,且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这些楹联在胜迹环境里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泰山南天门:

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岳阳楼联以窦垿撰联最为著名: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杭州灵隐寺: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喜庆类。主要包括春联、婚联、寿联等,其主要作用是烘托欢乐气氛,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婚联:

三世情缘花并蒂,百年恩爱树连柯。

并蒂红花双吐艳,同心伴侣共争荣。

寿联:

六秩华诞新岁月,三千慈训大文章。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伊始乐余年。

哀挽类。此类联是哀悼死者的楹联,或哀婉,或悲壮。挽联佳作,情深意切,凄婉感人。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挽黄花岗烈士)

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纪晓岚挽刘统勋)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筒;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姚克挽鲁迅)

题赠类。在社会交际应酬中用于题赠酬答的楹联叫题赠联。

民主革命家沈君儒赠其秘书方学武

立志须存千载想,

闲谈无过五分钟。

林则徐自题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郑板桥自题书屋联: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

数椽短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有副寄寓禅理的自题自勉格言联: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行业类。行业类有明显的职业标志和广告特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理发店联:俯首甘为毫末业,立足就显绝顶功。

竹器店联: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钟表店联:刻刻催人资警醒,声声劝尔惜光阴。

谐讽类谐讽联包括两类:

①谐趣联:谐趣联精巧诙谐,富有趣味。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②讽刺联:讽刺对象是反动势力和一切假恶丑现象,大至政治社会事件,小至个人落后习性。

大学者章太炎撰联讽刺慈禧太后: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对联规则】

诗有诗律,词有词谱,曲有曲牌,对联也有自己的格律,也就是在对联创作、欣赏和实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格式和规律。

对联文体的基本特征是对仗,这部分内容系统讲述需要篇幅较长,基本说来,要做到字句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换句话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称得上对联。

1.字句相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哪怕只有一个字,也能成对。如墨对泉。“墨”和“泉”的上半部分别为“黑”和“白”,为颜色相对;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同属五行之中。匠心独运,对得工稳无比。

夏雨对春风,

山有色对水无声,

闻鸡舞剑对跃马扬鞭,

酒醉书为枕对诗狂石作笺等等。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当然,也有字数不相等的特例,但不是严格意义上楹联。如袁世凯死后,湖南王壬秋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
上联五字,下联六字,字数不等。作者特意把“千古”与“万年”看作对仗,借用楹联的形式,形成“袁世凯”对不住“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从上述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例子可以看到,楹联必须要字句对等。有的对联长达数十、数百字,比如清代的钟云舫给江津临江城楼拟定的楹联就有一千六百一十二字。但是不论多长的楹联都具备上下联字句要相等这一要素。惟有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楹联。

2.内容相关

内容相关,就是指上下联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要相呼应、相关联,统一于主题。或并列,或相反,也可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我们可以为楹联作一个生动的比喻:上下联好比是双峰对峙,或者是二水分流,表面看来,是互相隔离的,但双峰之间有山脉相连,二水之间有暗泉相通。

心田不种仙人掌,人际当栽君子兰。

上下联分别从反面、正面作比喻,联语主题是一致的,劝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一反一正,互相映衬,两相对照,突出了主旨。

3.词性相当

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词性相当”,就是上下联的相应位置的词或词组,其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自己书斋中悬有一联,用以自勉: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板凳”与“文章”都是名词,“要”与“不”都是副词,“坐”与“写”都是动词,“十年”与“一句”都是数量词,“冷”与“空”都是形容词。

再如如清代宋荦题黄鹤楼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尊,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一副十八言联,“何时”对“今日”,“黄鹤”对“白云”,“重来”对“尚在”,等等,以此类推,词性对仗非常工整。

古人作联不但讲究同一大类词相对,而且还体现在同一小类词相对。尤其是名词,根据传统习惯和楹联创作实践,名词可以分为下列主要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居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字、植物、动物、形体等等。上下联的词类属性按这些小类也应当对仗工整。古人作联尤其如此,并称之为“工对”。

4.结构相称

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所以在结构形式上就分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结构相称”,即指相应位置的结构形式要一致,也就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主谓结构:江汉龙蛇卧,楼台云鹤归。

(定)主谓   (定)主谓

动宾结构: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方孝儒题广州倚红楼联)

动宾动宾  动宾动宾

并列结构:烛剪西窗,梅开东阁;樽飞北海,月满南楼。(青城山天师洞联)

偏正结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 半城湖。(清刘凤诰题小沧浪亭联)                

介词结构: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自勉联)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

5.节奏相应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简单地说,所谓节奏相应就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要一致。

四言联

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

说/真心话;做/老实人。

六言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七言联如清翁方纲题北京陶然亭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一般来说,只要语法上能把握住上下对应,节奏上也都能够相应。

6.平仄相谐

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要保持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才能使楹联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

汉语的四声分旧四声和新四声。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声(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这是旧四声。在旧四声音中,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是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声。平声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音长延而声调不变。所谓仄声,就是不平,或升或降,或高或低,且读音短促,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联律通则》规定遵循“双轨制”,古四声和今四声可以同时存在,但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楹联创作中,掌握了平仄变化特点,就可做到音韵和谐,起伏有致。

要掌握“平仄相谐”这个要素,就要把握以下两点:

①仄起平收

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也就是说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叶”是仄声,“花”是平声。说到这穿插一句,对联在张贴时,有一个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所以我们看到张贴的对联,右手这句都是仄收尾,左手这句都是平声收尾。

②平仄交替和平仄对立

即在上下联各自联文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交替出现,上下联之间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对立、相反,这样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的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这里出现一个词叫“节奏点”,也就是停顿前的那个字。换句话说,平仄要求并不是要字字都讲究,只是处在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严格。《联律通则》提出“节奏点”这一概念,强调节奏点用字平仄替对,这就给非节奏点用字平仄留下了余地,也就是说非节奏点用字的可以平仄不拘。即人们常说的,对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而言的联语,就有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对联禁忌】

对联格律是楹联创作的基本规范,因为它规定了楹联的基本形式,体现了楹联的本质特征,我们应当遵从它,重视它。但在创作的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违律犯规屡见不鲜,好比打篮球,有打手、阻挡等犯规动作,对联中也有一些禁忌要在运用中注意避免。

禁忌一:合掌

一个人把两只手合拢,形影相叠,反看正看浑如一手,这种情况叫合掌。此理应用于楹联就是,上下联部分意义相同或全部意义相同称之为合掌。

局部合掌: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听”与“闻”,个别词义相同,乃是犯了“局部合掌” 毛病的败笔。

整体合掌: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整体合掌。如:云泽清光满,洞庭月色深。“云泽”本是“洞庭”的古称,“清光”本是月色,“满”和“深”都形容月光的朗彻。同义词反复运用,上下联的意义雷同,犯了整体合掌的讳忌。

撰写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无论是局部或整体合掌,都会影响对联的质量,应尽量避免。

禁忌二:重字

上下联中可不可以有重复的字出现呢?实际上,上联中使用过的某个字(实词)在下联哪个位置使用都是不对的。

同位重字: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

异位重字:玉女飘飘如天降,珠花滚滚似玉倾。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统称为不规则重字,这在楹联创作中是要避免的。

但在楹联中允许“之、乎、者、也”等虚词重复使用,如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联:虎贲三千,直捣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又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需要说明的是,楹联中有规则地重复是可以的。

同位重复:即上联重复使用某个字,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在复字、叠字、排反、反复、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中,多有规则地使用重字,以增强楹联的表现力。如

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

兔生毫,毫扎笔,写成锦锈文章。

又如:

室有奇书穷亦富,胸无点墨富也穷。

联中的“穷”和“富”就是异位互重。

再如:

九寨沟连九寨寨寨久久

七步诗走七步步步戚戚

禁忌三:失替

上联或下联的节奏点平与仄相交替,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节奏点连续平声或连续仄声叫“失替”。联尾三字同平或三字同仄也是失替,即联末不得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因为连续的平音或仄音都使对联在朗读起来没有了起伏感,必会在音律方面大打折扣。如:

国泰民安创(仄)大(仄)业(仄),

风调雨顺迎(平)丰(平)年(平)。

联中“创大业”为三仄尾,“迎丰年”为三平尾。此联可改为:

国泰民安兴(平)大(仄)业(仄),

风调雨顺庆(仄)丰(平)年(平)。

禁忌四:上强下弱

在对仗中应当注意词语的分量,成联后,要注意上下联气势上的匹配,做到轻重相当,否则容易出现上联气盛、下联气弱、“虎头蛇尾”的毛病,这是联中之忌。如: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又如:

朱元璋曾携四子朱棣、长孙朱允炆闲步御苑,朱元璋出句:

风吹马尾千条线。

其孙对句:

雨打羊毛一片毡。

下联气弱,缺乏皇家应有的气势。朱元璋听了孙子的对句,摇头表示不满意。朱棣即对出下联:

日照龙鳞万点金。

意境和气势陡然升华,受到朱元璋的赞赏。


 (小故事)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 ,傲气十足 ,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 ,总不能说五个 “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热身比赛——

【题目1】为上联“梅花无意分春色”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白雪怎能掩傲骨

B、流水有心歌秋声

C、柳絮含情传风情

D、明月有心照客愁

 

【题目2】以“吟诗”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上联:“笔端山水淬成句”,下联下面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眼中风雨化作诗

B、袖下沧桑演为史

C、管中声律唱作曲

D、梦里风烟熔作诗


【题目3】国土群计划成立文艺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   )

1、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2、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3、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4、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5、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题目4】下面三联各题哪处名胜。(   )

A、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B、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C、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题目5】出句:花落诗台添雅韵。请对下联——

 


——正式决赛——

【题目1】下面7副对联,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谁?请按题目的顺序依次写出答案,第一个写出并全部答对者为胜。

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取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亏思想权威。

3、枫叶四弦秋,根触司马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怨女别离情

4、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5、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6、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题目2】以“九寨沟,连九寨,寨寨久久”为上联,作下联,由组织者根据对联规则作出评判,对仗工整符合格律者为胜。

 

【题目3】以歌颂国土工作者、国土战线、国土群为主题,自拟一联(含上、下联)、字数不限,符合主题、对仗工整、平仄得当者为胜。




本次活动奖品






往期国土微群活动链接

投票了‖国土微论坛“母亲节,我为母亲做些什么”活动展示

国土微群举办四月诵读‖你的美文我来读

国土微群举办三月诗会/在春天的诗海里徜徉

快来围观‖“过年随手拍”评奖结果出炉了

微信群里办春晚‖全国各地国土人正月网上大联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