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大发现‖哈尔滨惊现古人类头颅化石/一个传奇的发现故事

河北地质大学 自然微论坛 2021-02-01

9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在石家庄市召开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公布在哈尔滨发现新型古人类头骨化石。经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初步鉴定,该古人类化石应是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眉骨宽厚后,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测年龄为40万年—20万年,但其时代可能会更早。


1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始末

1929年12月2日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日子,以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一件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北京猿人化石。这一重大发现在生物学、古人类学、历史学、人类发展史等方面具有的重要科学价值立即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遗憾的是,北京猿人化石的正型标本在中-日战争期间丢失了,成了令人心痛的千古之谜。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后的第4个年头,也就是1933年,中国东北也发现了一件古人类头颅化石。只不过当时处于战争时期,这件化石没有被研究和发表科学论文,所以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2017年8月,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季强参观广西桂林瓦窑奇石市场,看到一位农民在市场上出售一些松花石、玛瑙、岫岩玉等标本。攀谈之后,这位农民说他认识季强先生,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长。他告诉季强先生,他家有一件珍藏了几十年的人头化石,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知道脊椎动物化石是国家禁止买卖的,有意将这件人头化石捐赠给一家国有博物馆收藏,但条件是要征集一批他收藏的岩矿标本。季强先生问他有没有人头化石的照片,以确定这件人头化石的真假及科学价值。他立即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给季强先生看了人头化石的图片。季强先生看过照片后说,他目前在河北地质大学任教,该校有一座很好的地球科学博物馆。如果他愿意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该校地球科学博物馆同意收藏这件人头化石,并答应他所提出的要求。双方经过多次协商,这位农民终于在2018年5月将这件人头化石捐赠给了河北地质大学,并作为固定资产永远收藏于该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


季强先生多次问这位农民的姓名和家庭住址,但他总不愿意透露任何有关他本人和他家庭的信息。他告诉季强先生,他只想好好过日子,现在人头化石有了好的归属也就放心了。当季强先生问他,到底是谁发现了这件人头化石?他苦涩一笑,然后讲了一段他们家祖孙三代人发现和保护人头化石的故事。


1932年2月,日本军队完全占领了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强征大批的青壮年中国人当劳工,为他们修建军事工事、铁路和桥梁。他爷爷当时不满18岁,是个认识几个字的地道农民,也被拉去当了兵,专门为日本军队看管劳工。当时日本人想在哈尔滨市松花江上修建一座桥梁,也就是现在的东江桥,他爷爷被派往那里看管劳工。1933年4月的一天,一名劳工在修建桥墩时挖出了一颗“人头”,但看上去有些古怪,与他们以往看过的人头不一样,就把这颗“人头”交给了他爷爷。他爷爷推测这可能是个宝贝,因为几年前他曾听说过北京发现古人头的事。西方的洋人都知道那事,这东西可能很值钱。他没有将这事告诉日本人,而是偷偷地将这颗“人头”带回家中,包裹好后丢进了院子里的水井中,连夜用土将水井填埋。1949年以后,由于他曾当过日本军队的“兵”,就回到老家继续当农民。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里干活,对那颗“人头”的事只字不提。他没有敢将此事告诉任何人,甚至也没有勇气将此事告诉他儿子。一天,他感得身体十分难受,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将儿子和孙子叫到病榻前,临终前把那颗“人头”的事和埋藏“人头”的水井位置告诉了他们,遗憾的是并没有将发现那颗 “人头”的准确地点告诉他们。


现在,他儿子和孙子仍在老家务农,农闲之时也做一些小买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爷儿俩由衷感觉到中国真的强大了,老百姓真的过上好日子了,新时代真的到来了。在沉默了数年后,这爷儿俩商量着那颗“人头”的事。他们很想将那个宝贝捐献给国家,但他们既不懂通过何种合法渠道捐赠给国家,也不懂应该与国家哪个部门或单位联系。谁知机缘巧合,在桂林遇上了季强先生才了却了他们的心愿。

发现地哈尔滨东江桥


2

哈尔滨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发现的科学意义

经河北地质大学季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的初步鉴定,那颗“人头”应是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眉骨宽厚后,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测年龄为40万年—20万年,但其时代可能会更早。2018年7月,季强教授和黑龙江省的地质学家实地考察了哈尔滨市东江桥,初步认为1933年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应该产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积物中。这意味着头颅化石的发现地不是化石产出的原始地点。他们计划在哈尔滨地区松花江上游两岸寻找产出古人类化石的原始地点和地层层位。季强教授目前正在组建科研团队和申请研究项目,准备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如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古人类学、人类发展史等。


众所周知,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在研究现代人起源问题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哈尔滨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而且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不仅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了确凿的化石证据,而且也为重新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演化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观点与“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发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进行评价和思考。

海德堡人复原图

3

国际研究现状

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一直是国际科学界和社会大众非常关注的重大进化科学问题。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人与猿的分异大约在距今700万年前后,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人类的起源中心不止一个,即多中心起源。


在欧亚大陆发现的古人类大约有4大类: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


直立人在非洲、亚洲和欧洲均有分布。非洲的直立人学名为Homo ergaster,时代大约在180多万年;亚洲的直立人学名为Homo erectus,化石产自印度尼西亚,时代是180多万年;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学名为Homo erectus pingkinensis,时代是78万年-40万年;欧洲的直立人学名为Homo dmanisi,产自格鲁吉亚,时代也是180多万年。由于亚洲和欧洲的直立人脑容量较大,体型较大,所以西方学者认为非洲的直立人较为原始,其出现的时间可能较早,推测可能在200万年左右。西方学者认为,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然后再扩散到欧洲和亚洲。


非洲出现的海德堡人学名为Homo rhodesiensis,大约距今30-12.5万年。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学名为Homo heidelbergensis,大约距今60万年-20万年。亚洲先后也发现了一些具有与海德堡人特征相似的古人类化石,但由于化石保存不好,始终没有定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亚洲还没有发现过真正的海德堡人类型的化石。广义上,我们可以说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因此,海德堡人在研究现代人起源方面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迄今还没有任何化石证据证明海德堡人一定起源于非洲。


海德堡人进而发展成2个支系: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和智人(Homo sapiens)。尼安德特人仅分布于欧洲,普遍认为是一个绝灭支系,与现代人没有任何关系。西方学者认为,智人最早出现于非洲摩洛哥,时代大约为30万年左右,然后再扩散到世界各地。我国发现的大荔人(距今约30万年-26万年)和金牛山人(距今约31万年-20万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不过现在有人认为大荔人和金牛山人是海德堡人的晚期类型,也有人认为是智人的早期类型。


专家简介


季  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亚洲恐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自然资源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联邦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科学家和政府津贴获得者,第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季强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国家地理基金会等科研项目,一直致力于晚古生代地层和牙形刺与晚中生代地层和古脊椎动物研究,特别是1995年以来先后发现了中华龙鸟、神州龙、华夏颚龙、原始祖鸟、尾羽鸟、金凤鸟、神州鸟、吉祥鸟、热河兽、毛兽、始祖兽、中国袋兽、中华古果、始花古果等珍稀化石,使热河生物群、鸟类起源、真兽类哺乳动物起源和被子植物起源等领域的研究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得到了国际科学界普遍承认和赞誉。


倪喜军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特聘研究员(核心骨干),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Anthropological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等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灵长类起源与类人猿演化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90余篇,包括2篇在《Nature》上、1篇在《Science》上和1篇在《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发表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论文。研究成果涉及灵长类学、人类学、解剖学、生物地层学、系统生物学、动物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发现并深入研究了最早的灵长类骨架化石,把类人猿的理论起源时间前推1000万年,相关研究被国际同行誉为古灵长类学中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相关领域树立了一个卓越的标杆,被美国《Discover》杂志评为2013年度世界百大科技新闻的第48项,被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评为2013年度演化与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第5项,被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列入2013年度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在图片新闻中位列第6项;提出灵长类“演化滤器”理论,合理解释了类人猿起源于亚洲而类人猿冠类群演化中心位于非洲这一悖论,认为发生于3400万年前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的环境剧变是导致类人猿演化中心由亚洲转移至非洲的主要原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