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经研究》2024年第5期语音预告(上)

上财期刊社 财经研究
2024-09-04

预告

为丰富刊文样式,更好地适应读者阅读习惯,《财经研究》特别推出“语音预告”,耳听为先,敬请关注。请点击以下每条语音后的圆形按钮播放收听单篇文章。

   / 专题讨论·ESG研究

中国主流ESG评级的再评估(孙俊秀、谭伟杰、郭峰)

ESG表现与企业专业化分工(马融、王光丽、豆建民)

   / 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会计学的近代探索(李艳、张申、程霖)

   / 专题讨论·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改革与企业所得税避税的联动效应(陈冬、陆佳妮、周宇洁、戴明婕)

普惠性减税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赵弈超、刘行)

   / 专题讨论·医疗改革

信息技术进步、医疗信息溢出与患者就医选择(靳卫东、郑浩天、薛晓靓)

综合医疗改革是否促进了家庭消费?(逯进、王为)

   / 产业经济研究

产业政策优化、地方经济竞争与官员的“理性选择”(郑立晨、戴宏伟、王佳宁)

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沈春苗、曾红丽、郑江淮)

   / 中国经济论坛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申志轩、祝树金、汤超、文茜)

外资并购效应:价值俘获还是价值创造?(李逸飞、梁婷、楚尔鸣)


Topic.1

中国主流ESG评级的再评估(孙俊秀、谭伟杰、郭峰)

ESG理念在公司经营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囿于统一的ESG评级标准尚未形成,目前国内不同专业机构对同一家公司的ESG评级通常具有较大的分歧,导致ESG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较低,从而给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评判与相关投资决策带来困惑。

文章聚焦覆盖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8家国内主流ESG评级机构,基于2009-2021年各大机构ESG评级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运用质性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从科学性、可靠性、透明性、相关性和预测性五大维度,对其评级体系进行了再评估。结果表明,国内部分ESG评级机构能结合国际准则与中国国情构建科学的ESG评价体系,而可靠的数据源和方法论、评级信息披露透明度是导致各机构评级结果差异的重要因素。此外,结合相关性与预测性的测试结果为比较上述差异提供了直接证据,具体表现为主流机构评级结果的相关性整体较低,部分机构对企业未来收益和风险的预测能力有待提高。

文章的研究为投资者面对多样化的ESG评级机构信息下的辩证性决策提供了参考,也为推进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中国ESG评级体系建设提供了启示。

Topic.1

ESG表现与企业专业化分工(马融、王光丽、豆建民)

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专业化分工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分工中的地位至关重要。ESG表现是新发展理念在企业层面的应用成果,不仅影响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也通过向市场、政府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传递更充分有效的信息,提升企业自身专业化生产能力,促进企业间分工。

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ESG表现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机制分析表明,ESG表现通过强化比较优势、降低交易费用和有效传递信号的渠道,提升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经济后果检验表明,ESG表现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持续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从专业化分工视角探讨了ESG表现的积极作用,发现ESG优势能够转化为企业的专业化生产优势。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理解企业改善ESG表现的动因,实现ESG的经济效应与管理价值,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Topic.2

中国会计学的近代探索(李艳、张申、程霖)

会计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面临着立足中国本土推进理论创新的使命担当,即“中国会计学”的构建。对当前仍处于发展形成中的中国会计学而言,其探索在近代就已起步。在此过程中,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改良与改革中国会计之争,在理论自觉和具体内容上均已步入中国会计学构建的探索进程。

文章从中国会计学构建的视角,对该争论予以重新审视后发现:第一,该争论的发生具有必然性,表现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西方会计学的传播示范以及中国传统会计思想无法适应发展的综合作用,这也正是中国会计学构建的动因所在。第二,该争论积极寻求中国会计科学发展之路,涉及中国会计学的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在体系化学理化层面做出了积极尝试。第三,该争论呈现出中国传统会计思想现代化和西方会计学中国化两条构建路径的并行,虽未成定论,但两派均致力于服务中国,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出现的具有更强理论自觉的中国会计学探索提供了直接素材。该争论对当前中国会计学探索的启示在于,应从中国历史方位把握中国会计学构建,重视对已有创新成果的提炼总结,并始终立足中国本土,融合贯通古今中外已有会计理论。

文章的研究贡献体现在:第一,指出了中国会计学构建探索在近代就已启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并借由改良与改革中国会计之争这一生动案例,论证了中国会计学构建的必然性。第二,明确了两派学者在中国会计学构建探索上各自形成的成果及其与后续探索的关联,初步考察了近代中国会计学的构建探索。第三,指出了改良派与改革派皆为近代中国会计思想转型下逐步面向中国会计学构建的必不可少的过渡性尝试,丰富了对于该争论的认识。

Topic.3

增值税改革与企业所得税避税的联动效应(陈冬、陆佳妮、周宇洁、戴明婕)

税收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直接税比重,优化税收收入结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增值税改革是否引发企业纳税行为的调整,从而对企业所得税税负产生影响。如果存在这种影响路径,则意味着除了税收立法外,间接税改革本身会对直接税产生联动效应。

文章基于避税的权衡理论,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2017年、2018年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对企业所得税避税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后,企业显著降低了企业所得税避税程度。企业现金留存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税收征管强度增大是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影响企业所得税避税的重要机制。此外,企业不仅减少了账税差异避税行为,也减少了较为隐蔽的账税一致避税行为。

文章的研究揭示了间接税制和所得税制之间的联动效应,拓展了企业所得税避税的研究,并从税制联动的视角揭示了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的政策效果。文章的研究启示在于,深化增值税减税改革有利于推动现行增值税接近“税收中性”和优化税收结构,税负利好政策有利于引导企业主动提高税收遵从度。

Topic.3

普惠性减税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赵弈超、刘行)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税收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关系,对于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财税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现有文献或者以结构性减税政策为背景展开研究,或者聚焦于以企业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进行探讨,极少有文献关注普惠性减税的影响,而从间接税的视角进行分析则更是鲜见。文章尝试从间接税的视角探讨普惠性减税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关系。

文章基于2014-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借助增值税税率改革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普惠性减税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值税税率改革所产生的普惠性税收激励效应扩大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普惠性减税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条路径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产生影响。其中,“收入效应”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增加了企业可供分配的税后利润;“替代效应”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降低了员工的议价能力。“收入效应”对管理层薪酬的影响更强,而“替代效应”对普通员工薪酬的影响更强,从而导致高管的平均薪酬提高,普通员工的平均薪酬降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扩大。

文章的研究贡献体现在:第一,丰富了税收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以及增值税减税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第二,以增值税税率改革为研究场景,更加可靠地估计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税率的弹性。第三,研究结论对于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代财税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财经研究》为高校经济学龙头期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财经高校联络中心的主任单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和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成为“教育部经济学专业期刊示范基地”并进入教育部名栏。

《财经研究》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入选期刊。《财经研究》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金融研究、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等栏目。



关于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经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