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细节——才是0-6岁保育教育课程的生命

聊聊幼教 2021-05-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国际幼教展 Author 陈欢



生活

还有生命

就是由无数细节所组成的呀!

文 / 陈欢,学前教育博士研究生

个人公众号 / 聊聊幼教(ECECMatters)

知识星球号 / 聊聊幼教读者星球 


经常关注国内外0-6岁保育教育实践,我逐渐获得了一种直觉,一眼就能看出课程质量的高低。细细想来,其实这种“直觉”并不是什么狂妄的言论,而是由特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本身就决定了,其实每一个幼教人都应当拥有这种直觉。只要掌握了几个原则,每一个幼教人都能在面对环境和儿童的照片时,直觉地判断课程质量的大致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课程实施过程记录——环境和儿童的照片。至于课程的目标、原则、框架、模式等,其实是镜中月、水中花,并不能如实反映课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挂上了“瑞吉欧”的名头不等于落实了瑞吉欧精神。有的园所声称通过“与英国幼儿园课程同步”来落实EYFS(英格兰0-5岁早期奠基阶段法定框架),却不知这种做法这完全违背了EYFS的核心理念。因此,宏观设计只有构思、梗概,过程记录才有细节。而细节,才有生命。




1



课程的细节在环境中


EYFS开篇就声明了,课程是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所谓“一切”,指的是儿童看到的、听到的、经验到的所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无处不在的物理环境。


环境创设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却永不过时的话题,因为它掌握着学前教育质量的命脉。一线老师的许多困惑:如何发起游戏?如何支持儿童游戏?如何拓展儿童的游戏经验?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大部分答案,都藏在环境的细节之中。


高质量的环境有哪些特征呢?其一是丰富,其二是开放,其三是美感。三者兼备,就可以算得上为儿童游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01

丰富:巧用心思、重在功能



许多老师可能认为,自己提供的环境已经足够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教具、不同的区域,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啊!殊不知,孩子们只要有游戏玩就很开心,但教育者决不能因此而停止反思和持续提升的脚步。让孩子“有游戏玩”完全不够,还要让他们随时随地“哇”出来,让他们永远处于惊奇与兴奋中。


国外许多幼儿园所提供的材料都比国内普通幼儿园要丰富,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看起来都更加热闹、更加“拥挤”,根本腾不出来大片空间用于集体教学。聚焦到一个一个区角里的细节,更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自然材料用于游戏是目前的国际趋势。随手在户外采摘一些花花草草,就能让玩水游戏变得很特别,给予儿童更丰富的感官刺激。


自然材料优点很多,其中一个便是易于获得、无需老师加班熬夜地制作。因为自然材料本身就很美,不需要什么额外的装饰。在准备自然材料时,教师能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材料上,而不是费神于对儿童游戏而言毫无用处的花边和卡通指示牌。


巧用心思,需要教师不拘泥于固定的环境结构、打破区角的边界;重在功能,需要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游戏者。心思是支持游戏的心思,功能是材料在游戏中的功能。把动物玩偶放到户外,和建构材料、自然材料混合在一起,一定能让儿童情不自禁“哇”出来。


心思”的另一层含义,是用户意识、儿童意识儿童,就是环境的用户。把儿童需要的材料都放在手边,让绘画台的高矮适宜儿童身高,再放上可供参考的名画示例。让环境“好用”起来,自然而然就丰富了。


02

开放:“漫无目的”、鼓励探索



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开放的环境,其实是有脑科学依据的。前段时间我受邀参加了新西兰幼教学会主办、合育社承办的“新西兰幼教实践论坛”。在关于脑科学最新进展的培训中讲到,人脑可以分为“生存脑”、“运动脑”、“情感脑”和“认知脑”,分别于0-6个月、6-18个月、2-7岁和7-27岁集中发展。因此,学前教育最应该重视的不是认知活动而是儿童的情感体验。让儿童认为自己是能干的学习者,比他们真正学到多少知识技能要重要得多。


作为一名能干的学习者,儿童需要感到自己能决定想要探索什么、想用什么材料,乐于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并且知道自己可以随时随地求助于老师和家长而不会受到任何批评或嘲讽。这些,只有在没有压力的自由游戏中才可以实现。


自由游戏不一定是由儿童发起,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环境来邀请儿童参与。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秉承“自由”的原则。不预设探索成果、不规定使用方式,儿童在不伤害自己和同伴的前提下可以“为所欲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因此,教育要为创造和想象预留充足的空间。只有在开放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才能毫不犹豫地尝试自己的想法。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是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未来成就的基础。


03

美感:亲近自然、回归质朴



曾经一位老师对我说过,教育只有安静下来才有希望。安静,是一种笃定而自信地做事的状态。而安静的环境,才能让真正珍贵的东西沉淀下来,落到儿童幼小的灵魂手上。


五颜六色的装饰就过于嘈杂了。高饱和的彩色装饰,其实是迷失在钢筋水泥和人造世界中的成年人对童真和美做出的错误解释。那种视觉刺激过于丰富的环境,不仅让儿童难以安心、产生注意力和情绪问题,而且会破坏他们萌发中的美感意识,导致未来在寻找内心宁静的道路上历经更多弯路。


清澈见底的水流穿过手指,指的滑动激起阵阵涟漪。那躺在水底的石子,沉吟着关于美的曲调。心有灵气的成人才能发现,心有灵气的孩子才能听到。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观察。只有睁开双眼,才能看见生活为我们准备的美好与愉悦。 

——Charlotte Mason


茶水也可以用来作画,不仅有茶叶的清香,还有自然的色彩。谁说这样长大的孩子,不能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让内心安宁的力量?教育者要给予儿童幸福,而不是剥夺他们的幸福。


自然物、明镜和挚爱之人的陪伴,不仅具有天然的美感,而且是促进婴幼儿大脑发展的不二法则。自然所给予的学习机会是无限的。引领儿童从小亲近自然,就是引领他们从小爱上探索。




2



课程的细节在互动中


英格兰政府在2015年0-5岁早期保育教育督导标准中明确规定,督学在进行督导时,判断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主要证据应当来自于“直接观察儿童如何展现他们的有效学习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支持儿童”。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态度:儿童的真实表现和师幼的即时互动才是保教质量的真正体现


1

价值观:是非分明、温柔坚定



作为成年人,我们在与初生的灵魂相处的过程中,也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现。只有由衷赞叹自然之美的人,才能引领儿童发现自然的惊奇;只有对生活满怀热爱的人,才能慢下来等待儿童成长;只有价值观坚定的人,才能帮助儿童养成善良之心。价值观教育首先是家长的任务,当家长做得不够或进行误导时,教师就是最关键的守卫者。


比如图片中的这个时刻,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发朋友圈,而是从一开始就制止事情的发生,防止世界上多一个不懂尊重他人的贪婪之人。价值观教育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教师时刻留心,在一个个生活事件中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如何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在相处中让别人心生欢喜的人。


良好的价值观教育,还需要教师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总是让孩子心生欢喜,以身作则。她把对儿童的尊重融入到环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互动;她作为孩子的玩伴在游戏中示范合作精神;她不将任何一个孩子区别对待,尤其是对有特殊教育需要、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抱以宽容和爱。如此,才是真正的育人。


2

有效学习特征:发现和支持儿童的学习



有效学习特征是英格兰《0-5岁早期奠基阶段法定框架》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儿童所展现的、进行有效学习所必备的行为与思维特征。包括:(1)乐于参与和体验,常常愿意“试一试”;(2)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在遇到困难后也不放弃,在成功后很喜悦;(3)拥有并持续产生自己的想法,制造联系并发展做事的策略。每一条下面都有若干细则。



其实在英国没有像国内这样重视“公开课”,甚至几乎没有“公开课”、“评课”的概念。许多国内的公开课就像拍电影,脚本是提前设计好的,详细到老师在每个环节说什么话,“开拍”前还要排练好几遍。但在这短短二十几分钟的展示时间里,许多孩子怕是“收敛锋芒”的状态吧?他们不敢“走神”、不敢“交头接耳”,而其实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才是儿童真实的学习状态啊!


但重视有效学习特征就不一样。有的特征转瞬即逝,因此需要老师时刻看见儿童的学习;有的特征只有在儿童独立的探索中才有机会出现,因此需要老师给孩子游戏的时间与空间;有的特征只有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因此需要教师为儿童提供持续支持。


高质量保育教育,并不是关于逻辑严谨、结构宏大的课程方案,而是关于教师与儿童相处的每一分钟。


温馨提示



本文作者:陈欢


陈欢: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还曾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屏东教育大学。致力于传播国际领先的0-6岁早期保育教育理念,包括英国EYFS教育体系、自然教育、瑞吉欧教育等。个人公众号“聊聊幼教(ECECMatters)。


欢迎更多的幼儿园园长老师投稿分享自己的园所运营管理、教学经验,稿件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联系人:李老师  18101323287



第22届北京国际幼教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