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细节的背后

祖庆说 祖庆说 2019-06-26

细节的背后

一节值得反复回味的课,肯定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高超的点拨艺术、鲜活的课堂生成。精彩设计是前提,点拨功夫是关键,而最值得品读的,当是课堂中那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正是一个又一个细节,让课堂有了温度与光彩。反复揣摩于永正、支于恒等大家的课堂,我们会从这些细节中,读出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点击阅读:

导师于永正/支玉恒先生)。我也正是在反复品味这些细节中成长的。近些年,应邀于节假日到各地上课,也会有一些热心的一线教师,记录下我课堂中一些值得咀嚼的细节。谨以此文向前辈名师们致敬。

“孩子,请站到舞台正中”


课有序地进行,张祖庆老师正带着孩子们走进《神奇的飞书》。

忽然,舞台的灯灭了,一片漆黑,只有观众区域的灯还亮着。台上孩子和台下的老师,都小声嘀咕着,我心想:没有了多媒体,课怎么继续?即使能上下来,也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吧?

只见这时,张祖庆老师先示意孩子们继续讨论,同时用手势告知台下一千多人稍安勿躁。

孩子们讨论结束后。祖庆老师发话了:“孩子们,请站到舞台正中!”

智慧的张老师让孩子们离开座位,利用一点明亮空间,让孩子们面向观众席地而坐,他自己则从舞台跳了下来。课继续,祖庆老师让孩子们走到前面,站在舞台正中,大声喊话。

在祖庆老师的激励下,孩子们也使出了洪荒之力。他们的回答,不时赢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记得有个孩子说:“莫里斯没有了书,他的世界就像没有灯,变得黑暗;当莫里斯有了书,就仿佛远处有了灯,他的世界就变得光明!”断电以后,孩子们的状态比之前更好。也许是好奇激发了他们全部的热情吧,我想。(毛家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3113fidyg&width=500&height=375&auto=0

“会鼓掌的都是情商很高的人!”

五月,扬州。千人会场里有些闷热。

祖庆老师的书影课《忠犬八公》正在进行。十分钟过去了,课堂异常安静,寥寥几个学生举手应答,声音轻小,整个会场只能听到张老师一个人说话。台上,灯光照射下的师生开始冒汗了。


但,空气仍然沉默。任凭老师怎么鼓励,要有勇气,要大胆举手,这节课没有标准答案……这些招都不管用了。僵局难开。


老师继续启发:“这个任务很有挑战吗?书已经读了两遍的同学请举手,读一遍的请举手,一遍都没读完的请举手。好,至少都读了一遍了。主人公是谁……后来发生了什么……”


有四五个学生举手了,其他孩子还是拘谨,放不开。见此状况,张老师说:“敢于挑战有一点点困难的同学,是值得我们为他们鼓掌的。来,掌声!”鼓掌轻轻的。


张老师叫停:“来,看看张老师是怎么鼓掌的。我听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什么话呢?会鼓掌的人都是情商很高的人。你们相不相信这句话?好,我看看情商高的人在哪里?”


全班愣了几秒钟,随后,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丁素芬)


“咱把马甲脱了,好吗?”

师生进入第一个话题的讨论:彼此眼中,上野教授和小八是谁?

张老师请学生拿出阅读单,提示:“同学们到书中去找小事情、小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在彼此的眼中,他们是谁。现在,暂时不看你们的阅读单,先来看一段电影,从电影中,你可以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生专注观看视频,师提醒关注细节。

结束,张老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后,突然转换了话题:“请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之前,请同学跟着我做一件事情——把你们的马甲脱了。天气这么热,长袖还要穿马甲,好看是好看,但是不要只讲风度,不讲温度。”

沉寂的课堂终于有了笑声,学生迅速脱马甲,看来真的太热了。

张老师笑道:“这就对啦!动作再稍微温柔一点。来,做个伸展运动,活动一下。现在,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可以拿出阅读单,可以结合电影中片断。”

会场响起掌声,同桌开始放声交流。

交流完毕,张老师没有立刻开始全班讨论。他走到前排一个男孩子面前,问:“同学,你起立,你的衣服怎么跟别人不一样?”

男孩小声答:“因为我没有穿长袖。”

“是没有长袖还是没有穿长袖?”

“没有穿长袖。”

张老师打趣说:“你看,这位同学有先见之明。别人都需要撸起袖子,他袖子不用撸。来,把袖子都撸起来,这样就轻松了。哪位同学来说?”

接下来的课堂,学生渐入佳境……(丁素芬)


“来,我们提前为他庆功”

“我要找一位没举过手的同学发言”。

很快地,张老师找到了一位害羞的男生。老师慢慢地走向他,并蹲下身去。

“你一定发现了他用了哪些方法救书!对吧?”张老师微笑着注视着他,“你愿意

坐着,或者站着回答都可以。”

“莫里斯用胶带把书粘起来”。孩子坐在原位腼腆地说。

“非常好!接下来,当老师目光和你对接时,你就举手,可不可以?”男孩有些胆怯,并没有回应。

“拉勾,我希望你在这节课举手五次。”张老师和男孩子拉了拉小拇指,满怀期待地看着他,转身,回到讲台前。

果然,不到五分钟,这个男孩在老师的眼神鼓励下,勇敢地站起来。张老师耐心地指导他朗读,一遍又一遍。

“我希望,我没看着你,你也能主动举手!”张老师得寸进尺。

终于,奇迹发生了!这一回,张老师没看他,这孩子居然主动举手了!

“哇!我没有看你,你主动举手了,这也是个奇迹!”张老师真诚地夸赞,其他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后来,张老师提了一个特别简单,看着屏幕可以不加思索回答的问题。

男孩果断地举手了 !张老师果断地请他发言了!这是男孩第四次举手发言了。

大屏幕定格在一个画面上,书的两边有一双手,老师问:“这双手是谁的?”

男生再次举手了,张老师调侃他:“左手举手机会用完了,那就换只手吧!”

小男生会心一笑:“这是小女孩的手。”

答毕,张老师郑重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为他提前完成任务而欢呼,举行一个隆重的庆典吧!”

掌声四起。男孩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王超)


为什么我的课堂设计,不一定被老师们记住,但这些小细节,却留在了他们记忆深处,并愿意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我想,大概是这些细节背后折射的教育理念,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


这四个小片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目中有人”。


目中有人,才会在断电的时候让课堂充满全新的光亮;

目中有人,才会在孩子们拘谨时给他们一阵阵掌声献上;

目中有人,才会从解放孩子的衣着入手,解放他们的思想;

目中有人,才让一个开始不敢举手的孩子后来双眼闪烁光芒。


很多时候,我们常把“儿童是课堂的主人”、“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挂在嘴边,可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置于更重要的位置。想得最多的是“我要教什么”、“我想怎么教”、“我用什么教”……而不是“儿童学什么”、“儿童怎么学”、“我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什么帮助”。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学习”,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素养,作为教师,教师要建构以提升儿童学习力为核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要要把更多的目光投注给儿童,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甚至学习挫折。教师要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地判断儿童的需求与困惑,在他们最需要鼓励、帮助、点拨的时候,给予必要支持。教师,要时时记得自己的角色是“助学”而不是“讲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习个体,关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

教师,要在学生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并给予他们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帮助。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人人都有独立课程表的时代。这样时代,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成为读懂儿童的分析师。而教学现场对儿童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和迅疾应对,将决定一个教师是否受儿童欢迎的决定因素。


唯有教师在乎每一个儿童,儿童才能在乎这一门学科。


细节的背后,站着大写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