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从商鞅变法谈学校管理变革之道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温馨提示:此文近6000字,读完需10分钟,请耐心。谢谢!)



                                    1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约翰•科特(JohnP• kotter)是世界级的领导与变革管理领域权威专家。他的八步变革模式,在管理界是非常有名的。下图,是其八步变革模式的框架——



八个步骤,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酝酿变革气氛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造势”,通过各种方法,营造变革舆论,上下形成共识,建立领导团队,明确变革愿景。这一阶段,属于“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阶段为推动上下齐心参与。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行动”,通过不同渠道,传达愿景,赢得基层最大限度的支持,并致力于消除各种推进变革的障碍,看准时机,稳步而坚决地推进变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及时表彰、反思。这一阶段,属于“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第三阶段为维持变革动力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通过反思提炼,不断分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在此基础上设定新的目的,继续巩固良好势头,趁势而上,持续推进新的变革,逐步形成变革文化,提炼变革理念和价值观,最终全面实现深刻变革的大目标。这一阶段,属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约翰•科特的理论,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变革管理规律。这一规律适用于任何企业任何变革,也适用于任何领域任何变革。无论当代、现代还是古代,方方面面,概莫能外。


                                  

                                       2


用约翰•科特的理论去验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我们发现,两千多年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完全吻合这三大阶段、八个步骤。


我们试着用约翰. 科特模式框架梳理商鞅变法事件。


第一步:商鞅舌战群儒——建立紧迫感。


说商鞅变法之前,请允许我试着用稍微轻松的笔法,戏说秦国历史。


公元前9世纪,一个叫非子的人为周朝王室养马,得到了小块叫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的封地,一百多年后,后人秦襄公帮助周平王抵抗西戎进犯,配合平王东迁。周平王一激动,于是把秦从不起眼的跑龙套角色提升至主角的地位。这时秦国才在名义上与东方列国平起平坐。但东方诸国,根本连看都不想看这个毛头小伙,不让他参与诸侯会盟,视之为未开化的野蛮部落。


后来,社会动荡加剧。各国新兴军功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和待遇,频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风起云涌。那个时期的变法浪潮,很像现在的互联网浪潮,抓住了先机的人很可能成为大佬。成为大佬,意味着有一帮跟屁虫。没办法,大国永远不乏趋附者,小国永远仰人鼻息。历史法则,亘古不变。


公元前362年,21岁,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小青年秦孝公继位,他看到这股变法浪潮,决心整合资源,弯道超越。他悬赏厚禄,发出求贤令,最终从魏国请来了大秦集团未来CEO——卫鞅(后称商鞅)。


商鞅出生在战国时代。战国和春秋什么区别呢?借用“水木子”的话说,春秋是“只要你服我”就可以了,称霸是他们的王道;战国是老子非灭了你不可”!并吞是他们的王道(参见“水木子”《跨界战争》)。于是,在这样“非灭了你不可”的价值观引导下,肉弱强食丛林法则盛行。那时的知识分子已不再像老子、孔子和庄子那样追求价值理念和思想体系,而是热衷攫取功名、权术。苏秦、张仪、商鞅等都是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熏染下的杰出代表。与同时代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他们都在寻找一种短、平、快,狠、稳、准的创业捷径,恨不得今天投资,明天上市。那个时代,其实和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有本事,够大胆,看得准,出手快,你就行。商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一张秦国“绿卡”。


公元前359年,秦公打算在秦实施变法。


不得不承认,秦孝公的确是当领导的料!既满腔热血,又稳健异常。他既想展开重大变革,又怕国人议论纷纷,于是,找大臣们商议——他深知,商议,是形成共识最好的办法。旧贵族代表——利益既得者甘龙、杜挚坚决反对变法。他们认为维持现状是最好的,“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此时,变革紧迫感制造者——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就这样,通过舌战群儒,商鞅为变革赢得了朝庭舆论支持。建立上上下下的紧迫感,让大家意识到非如此不可,是变革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这一步非常重要。


第二步:确立商鞅为变革核心人物——建立变革团队。


有舆论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还得有关键队伍。于是,秦孝公亲自挂帅,担任变革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呢?当然非商鞅莫属了。这么重要的任务旁落在这个“外来者”身上,老奸巨猾的太师甘龙(秦泰斗级人物),装病不出。其他老世族,见甘龙装病,也变得蔫不拉几。于是,秦孝公放心地把整个变革团队,交给卫鞅去组建。如此一来,卫鞅就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大干快上。商鞅实行“徕民”政策,组建了一个强大的HR团队,大肆招人,在短期内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既可以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国人口(尤其是兵源)枯竭。狠!


第三步:出台改革纲要——制定明确的愿景。


秦孝公是个有大气魄的人,绝非小打小闹、见好就收、鼠目寸光之徒。商鞅上任第一天,他就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我只想在最短的时间把咱大秦集团做大、做强,尽快上市!你看如何?”商鞅说:“好,我也这么想!”于是,两人闭门谈了三天三夜,谈出了大秦集团发展的两个十年战略规划——这两个十年战略规划,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振奋人心。改革蓝图,有时候就是这样聊出来的!蓝图越清晰,越有助于变革推进。


第四步:“城门立木”——宣传愿景,求得最大限度的认同。


“民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变革团队来说,信任,是最宝贵的。要想变法,必须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商鞅通过“城门立木”,重赏黄金的做法,很快确立了变法政府的公信力。商鞅这一杀手锏,使得他的愿景很快被普罗大众认同,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强!


第五步:“太子犯错,刑太子师”——清除改革障碍。


变革势必触动既得利益者。“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 因此,变革路上,清除障碍,让改革畅通无阻,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一环。甘龙隐退,老世族夹着尾巴做人,一大拨阻碍者躲到了幕后;“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在朝廷的关系可谓盘根错节,然而最终,“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君列传》),改革的最大阻碍者,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改革几乎畅通无阻。


第六步:大力发展农业——取得短期成绩。


信任问题解决,变革障碍清除,商鞅变法进入实质性阶段。第一个十年计划是努力发展“农业”,储备粮食。这是打基础阶段,执行十年。都有哪些措施呢?


商鞅先小试牛刀,实施《垦草令》。《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实行《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建议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扩大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后,秦国农业大大发展,这时商鞅让秦王迁都咸阳,进行第二个十年计划:实行军功爵。


第七步:实行军功爵——巩固改革成果。


农业发展起来了,要想让国家强大,必须要在军事上强起来。于是,改革继续往纵深发展。请允许我做一回文抄公,从《跨界战争》一书中,引用“水木然”的对商鞅军事变法的通俗易懂的阐释——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在军中,由于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军功爵还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看到这样的激励政策,是不是有点摩拳擦掌了?想想看吧,现在买个房子、娶个老婆、养育孩子成本多高?而在秦国当兵砍掉一个敌人脑袋,就可以给500平米房产、田地一顷、还有仆人。如果你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秦国,肯定会去“当兵发财”了吧!在当时这对普通士兵们,尤其是还未恢复奴隶身份的士兵,哪个不奋勇争先?


“究其本质,商鞅变法就是要把秦国民众统统变成两种人,一种是农民,一种是战士;一个只会耕地的牛,一个只会拼命杀敌的狼;一个在后勤,一个上前线,为国家战争服务!而且农民和战士都必须愚昧无知、卑贱贫穷,这样才能用爵位和财物之类的小恩惠让他们服从。


“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他紧抓问题核心:能战才是硬道理!他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打仗有了保障;抓军事,为打仗做好准备。”


第八步:商鞅被车裂,改革在继续——形成变革文化。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以上文字引自“百度百科”)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虽然变革的“始作俑者”下场悲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推进,变革文化,深入人心;商鞅虽死,改革不死。商鞅变法惠及黎明百姓,秦惠文王在商鞅死后,持续推进改革,秦国,最终“屌丝逆袭”,有了后来的“灭六国”。


当然,商鞅变革并非十全十美。它的很多弊病,也为秦国的迅速灭亡埋下了隐患。历史已有定论,此处不再赘言。



                                     3


本文无意为商鞅歌功颂德,只想借用约翰•科特的变革理论,对两千年前的重大社会变革做简单而特别的梳理,借此对学校变革之道,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抛砖引玉。


“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变革管理之道和学校管理变革之道,其实都是相通的,无非就是“在对的时间用对的人做对的事”。时机、团队、程序,成为变革管理的三大要素。时机错了,变革会失败;用人错了,变革会失败;做事程序错了,变革也会失败。


北宋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等大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毫无疑问,这些变法具有进步意义,不仅一些有价值的举措为后代继承,促进了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而且也曾在一段时间里、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变法者身败名裂,还累及国运,有些甚至间接成为王朝覆亡的替罪羊或导火索,这又是为什么呢?


史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历朝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三:


1.变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强有力支持——没有尚方宝剑,变法很难彻底。


2.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惜动用一切资源拼死抵制、破坏,于是,变法往往中途夭折。


3.变法举措可能因过于超前而不符合实际,或因变法团队操之过急,缺乏冷静耐心。


其实,上述认识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历代变法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受制于王朝盛衰的周期律。换言之,当一个王朝衰亡的命运已经铸成的时候,往往并非人力所能改变。变法,最关键是还是“势”。对此,宋朝苏轼有清醒的认识:“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汉朝桓宽在《盐铁论》中曾说过“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同样的道理,“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韩非子》)。这些经典的论述,无不告诉我们治国之道,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审时度势”。这,才是最关键的。


                              

                                   4


由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变法事件分析入手,结合约翰•科特的变革理论,对学校变革管理,我想谈这么几点启示。


第一,在什么时候启动变革,比怎么变革更重要。尤其是重大变革,切忌操之过急。时机尚未成熟,急于变革,非焦头烂额不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校长,在接手一所新学校,往往喜欢“新官上任三把火”,希望借此树立新威信、烧出新面貌,但往往因时机尚未成熟,就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结果把自己烧得焦头烂额。甚至有些县市教育局领导,参观了某地“某某课堂”、“某某教学法”,听了几场报告,观摩了几节公开课,对某项改革尚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脑袋一热,便以行政的方式,强势在全县(市)推广。这样的推广,大部分不是虚应故事,便是中途夭折,甚至有把自己推往火坑的。某地教育局局长郝某伦,就是因为一刀切地在本县推广某某教学法,遭到当地政府、校长、百姓的“围剿”,悲壮谢幕。由此可见,教育领域中的重大变革,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反复思量,静待时机,稳步推进。切记,“什么时候启动变革,比怎么变革更重要”。时机未熟,“潜龙勿用”;时机成熟,“飞龙在天”。《易经》里的话,句句都是真理啊!


第二,变革是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一项重大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人、财、物、时,任何一方面没有安排妥当,都会遭遇失败。因此,学校领导班子一定要对整个变革方案做科学的顶层规划,对变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风险做“沙盘预演”。同时,变革推进的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不要指望一步到位,而要坚持“小步子,不停步”,最终实现预定大目标。变革,切不可指望一步到位。有时候,力度太大,进度太快,反而坏事。欲速不达,全盘皆输。



第三,变革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变革的目的,是为了人,学校变革也要依靠人。这里的人,有几方面的意思。一是要选准关键的领头雁。一项工作,交给谁来具体实施,这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选准了人,就要充分授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选有全局意识、有改革勇气、有做事魄力之人,这样的人,堪当大任。否则,最完美的计划,有可能毁在优柔寡断执行不力的人身上。二是组建团队很重要。一个人,单枪匹马,无法做好大事,必须靠整个团队,才能赢得全局。三是要千方百计赢得反对者的支持。变革工作,要依靠支持者,这谁都懂。但有时候,反对者,恰恰是潜在的支持者,一旦我们做通了他们的工作,让反对者深刻领悟到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么,他们可能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学校领导在实施重大变革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故意触怒反对集团(尤其是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重大变革——比如,教师评价与绩效工资体系改革——在中国,这也许是比教学变革更为重要的项目),否则,他们会鱼死网破,整个变革可能因之遭遇失败。因此,面对阻碍力量,要么各个击破,或么适度冷处理,用真诚和时间来感化反对者,最大限度地赢得他们的支持。四是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肯定、激励为变革做出贡献的人,强化正面舆论,巩固变革成果,形成变革文化。


价值观与文化的管理,才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变革管理尤甚。






(说明:本文部分资料、图片,综合搜索自“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和“ 水木子”《 跨界战争》 电子书。特此说明。因 资料源于网络,身边无参考书, 万一时间等不精准, 以史实为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