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借一双慧眼,掘一座富矿|张祖庆老师文学课述评

张祖庆 祖庆说 2024-01-09

征稿JOIN US

“我的教育故事”征稿启事


“祖庆说”,立足于服务一线教师,也为一线教师提供发表文章的平台。从今天开始,长期向一线教师征集“我的教育故事”。请选择教育、教学生涯中有意思的小故事,写成精短文章。投稿给 1532557916@qq.com,文末,请留下电话号码及微信联系方式。


文章不超过2000字。发送文稿时,请在文末附录100字以内个人简介和清晰的工作或生活照。


若20天内没有见到文章或录用通知,请自行投稿。另,若作者同意本号原创授权发布,本号将把相应的赞赏作为稿费转给作者。


期待您的来稿!

                                                                 祖庆说

                                                           2018年10月8日



e小调第四交响曲


借一双慧眼 掘一座富矿(一)
张祖庆《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阅读笔记

文/陆麒娟


今年四月,很高兴收到张祖庆老师寄来的一本亲笔签名赠书——《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收到书的刹那间,就被那淡蓝色为底,辅以深蓝夜空,系红肚兜的小顽童,白色的涟漪,配着文字“一花一世界,一课一精神”的封面所吸引。


蓝色的底,像极了一汪需要你不断探寻其中秘妙的深不可测的湖水。就像书里介绍的19个课例,分神话教学、小说教学、诗歌教学、散文教学、故事类文本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七大板块,时间跨度为十年,是祖庆老师教学之集大成者。拿在手中,沉甸甸的,颇具份量!


湖中央是一个身穿肚兜的小顽童,正托着下巴仰望着深蓝色的夜空,天上繁星点点。这不正像“儿童不仅要放在课堂的正中央,更要放在自己的心田上”吗?


封面上,围绕在小顽童四周的是湖水泛起白色涟漪,多像是课堂上师生思维交锋的激点,也像是学生们迸发出的创意生成点,更像是教师拨动学生心弦荡起的悠悠之风……


拿着书,竟有种朝圣感。“一花一世界,一课一精神”,让我们翻开书本,走进课例,像读书一样,去“读课”,借得一双慧眼,领略张祖庆老师的阅读观念、儿童立场、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感悟他那精彩的文学课,体味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教学呈现的新意迭现等等。



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


阅读课难上,难就难在教学设计上。而一个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其背后最见功力的就是文本解读。透过一篇篇记录详实的课例,我们可以窥得祖庆老师文本解读的一些秘妙:


学生视角



老师的解读可以千万种,但只有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教学解读。


祖庆老师长于文本解读,更长于从学生的视角审视、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穷人》堪称典范。通过文本细读,祖庆老师发现值得细品的地方有9处,相应的可以开发的教学内容也达9处:环境描写、文本细节中透露出的写作艺术、抓细节创生语境写话、省略号补白、三处沉默……可课堂时间是个常数,如何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呢?


“自己班的学生不明白的是什么?易于忽略的是什么?欠缺的是什么?哪个地方是需要帮扶?哪个地方能理解,完全可以放手?”祖庆老师在文本解读的第一时间将这些问题一一融合进去,“文中大量出现的‘对话描写’,为何没有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者,对话并非本课独一无二的特色,学生在此前所学的大量课文中,都接触过对话描写;二者,孩子们离穷人们的生活很遥远,加之阅历和年龄差异,孩子们很难恰如其分地读好人物对话;三者……”


“《穷人》这篇小说,孩子们在阅读中最容易忽略什么?一是寡妇西蒙的被忽略。在预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大部分孩子选择了‘桑娜’,也有的孩子选择了‘渔夫’,而选‘西蒙’的,则一个也没有……二是‘睡觉还早’的被忽略。通篇文字,孩子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的很多地方读懂穷人的‘穷’,但是,‘睡觉还早’这四个字所包含的意蕴,大部分孩子是无法发现的。”(张祖庆《经典的再发现》)


正是基于学生文本理解的学情,祖庆老师只筛选了最合宜教学的三处: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发现文本富有深意的细节,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抓住文本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通过创生语境写话,还原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丰满人物形象,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此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也在解读文本,只是他们解读的方式、深度、细节的关注度方面异于成人。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通过预习检测、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文本解读的基点,吸纳学生优秀的观点,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筛选适宜的文本解读点作为教学内容,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服务。



文学视角



本书的书名为《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实则告诉我们除了采用文章学的思路开展教学之外,还可以将文学课引入课堂。让学生与文学相遇,让文学浸润学生的童年,丰厚学生的见识,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文本独有的特色


祖庆老师解读文本时,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个’文本有别于其他的文本的独一无二是什么?


“相比于同样经典的《凡卡》《小音乐家杨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国外翻译作品,《穷人》一文最大的特色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小说开篇环境的对比描写,以及桑娜抱回孩子之后的一系列内心活动,是‘这一篇’小说的最富于魅力特色……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浓墨重彩地展开。”(张祖庆《经典的再发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本解读要考虑的是“这一篇”的最大特色。抓住了文本独有的特色展开解读,意味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本中习得不同的方法,每一篇有每一篇的收获,而且可以避免出现千文同一面孔的教学,学得乏味,收获又小的现象。


文本独有的特色,还包括文体特征。书中之所以按神话、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类文本的体例编排,其本意就是想让老师们注意留心每个文本的文体特征。比如,童话有其神奇的想象力;小说形象鲜明;神话有极其夸张的表述;诗歌有其典型的意象。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必过多阐述,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留心。切不可,将每一篇文章都按记叙文的方式来解读,来教学。



联结其他艺术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直相互联通,互为补充,如文学最早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像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亚特》等。我们在文本解读时,作一个还原,或作一个桥结,从另一重视角来审视文本,会有别样的一番天地。


《穷人》一课有个经典的课前预热桥段,我们一起透过教学设计看祖庆老师的文本解读。祖庆老师和孩子们一同讨论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与张艺谋改编的电影《红高粱》,领略改编也是一种创造,是将一件艺术品变成另外一件艺术品。进而延伸到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改编自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看似闲谈,实则引发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是创作、改写或是翻译。一个用心“创造”精神财富,一个用心“发现”精神财富。这样的文本解读,丰厚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再如《金钱的魔力》课前聊漫画,体味漫画的夸张、讽刺手法,与课中领悟《金钱的魔力》一文的写作特色,与作者马克·吐温的文风融合于一体,一通俱通,呈现出文学的张力。


又如,《江南好》中,祖庆老师巧妙地将学生熟悉的风景通过更多的诗句揭开‘风景旧曾谙’背后的面纱,展现江南秀丽的风光,让简单的文字散发出语文之味,让“江南好”成为可视、可听、可感的一种具体的美。


还有课例《灵犬莱西》《神奇飞书》的书影结合、《忠犬八公》的电影结尾对比鉴赏等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联,增强彼此之间的粘合度与共生力。好比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学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充实,使得他们的眼睛既看到文学,又看到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素养。



链接生活


文学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人学。故而,文本解读时特别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链接,促使学生更好地体察领悟、改进优化、丰厚他们的精神世界。


如《人》字里行间“睡觉还早”四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词语,祖庆老师却能链接生活,运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文本解读策略,将之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肯定——睡觉,真的还早吗?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孩子们睡了好长时间。睡觉不早了!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接近子夜。睡觉不早了!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此时,都已经第二天凌晨了。睡觉确实不早了!


否定——睡觉确实不早了!


睡觉已经“不早”了,桑娜为何觉得“睡觉还早”?


生活所迫!


往常这时候,丈夫肯定还没有回来,所以,“睡觉还早”;自已也总是一直缝继补补,所以,“睡觉还早”;丈夫回来后,桑娜还要做饭,与丈夫清理、修补渔共,所以“睡觉还早”……


否定之否定——睡觉的确还早


这对贫穷的渔家夫妇,就这样起早贪黑地拼命劳作,也只能“勉强度日”。


“睡觉还早”,笔力千钧,极富张力!(张祖庆《经典的再发现》)      

再如“对着门的是一张床”。一般人家,床是对着门的吗?为何西蒙家的床却“对着门”?只有充分链接生活,才能感受到房子空间极其狭小,感受到那份穷!只有充分链接生活,才能更好地解读西蒙临死前为什么不将自己两个可怜的孩子托付给邻居桑娜,感受她那份善良的心。


又如,《金钱的魔力》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与学生演双簧,形象地呈现王熙凤式语言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另一面——热情话语背后的虚假,真可谓一针见血。这里折射出的正是祖庆老师对于人性的高度把握。


课哦,最高境界是生活,能将文本还原成生活本质,得有相当深厚的底蕴才行!



素养视角


解读文本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核心要素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其中又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重点。


言语表达人文情感完美结合


语文首先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次是人文情感的载体,两者交相辉映,融合于一体,方为妙事。若是一味地倾向于语用,课堂会失去一些灵动与情感的温度;若是一味地倾向于人文情感,课堂上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方面会打一些折扣。


细读祖庆老师的教学实录,言语表达与人文情感完美结合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与他侧重于言语表达的文本解读密切相关。


如《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了解其总分段式,句子排列的顺序等言语表达的方法与领悟时间流逝之快完美结合。第五自然段,抓“永远、再也、了”三个词的秘妙,领会林清玄的文学风格,形成“读者——文本——作者”三维一体的立体解读向度


再如,《祖父的园子》按“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依次递进,抓“就”品读、体验万事万物的自由,进而从文字中领悟萧红童年的自由。关注祖父的三个笑,领悟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与爱,萧红才会在园子中过得如此逍遥自在、快乐无比,成为一生难得的一段明亮时光。“文章看似写园子,实则写祖父”,所以题目是《祖父的园子》。题眼就是文眼,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地方,祖庆老师没有高调地张榜“关注言语表达”,而是不露痕迹,如盐入水,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一切水到渠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教学中还需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努力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故而,在文本解读中也需要考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五性”。


如:《草房子》中,祖庆老师从书中提炼出成长小说的核心讨论话题——这几个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开发出《关键事件与人物成长研究学习单》(见下表一),让学生经历讨论、质疑、批驳确定桑桑、杜小康、细马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桑桑成长的关键事件是“得了鼠疮”还是“纸月来了”?为什么校长桑乔会觉得杜小康会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学生通过盘点前后变化,经历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发现促进成长的关键事件,一般是让人经历切肤之痛,前后行为发生重大转变之事”,发现“从逆境中站起来,是最美的成长姿态”这一生活真谛,也掌握阅读成长小说的重要策略——通过抓住关键事件,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前后对比,把握一本书的本质。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文本解读时可以从提升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基于学情设计辅助性学习支架——研究学习单,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比较、判断、归纳与整理等,让学生随着探讨活动的不断深入,思维也不断走向深入,逐渐变得深刻


关键事件与人物成长研究学习单

研究人物姓名(        )

关键事件(简要概括)

关键事件后主人公的变化(简要概括)







      研究成员签名_____________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陆麒娟 多年来潜心作文教学研究,多次获得省、市、区“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多次主持市课题研究,参与实施省、国家级课题研究,开发的课程被列为省精品课程。曾参与编写省编教材,在《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十篇,有两篇被人大复印中心转载。




文首音乐简介


《e小调第四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


参加勃四排练的施特劳斯在给他父亲的信中写到:“勃四是毫无疑问的庞大的作品,整首曲子富含宏大的概念和创意。勃拉姆斯天才般的处理了曲式,乐句结构。整曲是全新、原创而且同时从头至尾是绝对纯正的勃拉姆斯式的风格。”


美国音乐学家Walter Frisch表示:“第四交响曲的最终乐章也许是贝多芬之后和马勒之前写下的最杰出的交响乐乐章。

长按二维码,可以获得购买链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