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榷|部编教材三年级预测单元可以这样编、这样教吗?|张祖庆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昨天一早,读到了江苏特级教师高子阳关于部编教材三年级预测单元的文章,深有同感。遂即兴在朋友圈写了几句思考。现有空将之整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并与编者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

关于什么是“阅读策略”。这个词汇,是舶来品。目前还没有最为权威而精准的定义。我比较倾向于"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这一定义。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安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练习运用一种阅读策略,以发展学生的阅读力。我不知道编写组有无经过科学的考证与严密论证,为什么要把预测阅读作为第一个策略,安排在三年级?


据人教社徐轶老师在全国培训会议上发言整理,安排这一单元,目的有六:一是激活原有知识,产生阅读期待;二是借助“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通过“猜测——证实”建构意义;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四是促进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是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六是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


目标够大。教材能否落实目标?待我细细分析。


2

先不说目标,我们先对预测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熟悉教材的老师,可以跳着读这一部分)


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页里,明确提出单元主题是学习预测——“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结合网上查阅的相关论述,分析该导读,发现语文要素有三条:


第一条,指向怎么预测,“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第二条,提示预测有一些基本方法,“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三条,指向表达,“尝试续编故事”。


从单元目标来看,比较清晰,定位精准。


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此课用旁批和课后活动的呈现方式,提示预测的线索有课题、插图、内容等线索,强调预测时要有依据。同时,也强调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不一样。本课的定位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预测。


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


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则是对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阅读策略进行运用。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重在落实四点:一是运用上一课学到的方法预测;二是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说清楚预测依据;三是对比结尾,比较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原文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感悟“预测要有依据”“自己的预测与故事的实际内容不同时,可及时修正,再继续预测”。










《不会叫的狗》一课,故事选的蛮有意思。这课,继续实践预测阅读策略,借助课后习题“故事的几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学会根据前文,大胆预测。


也许编者自己的设计意图有其他,我的解读,大抵是这样的。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属于总结,具体不展开阐释。)


3

                                

先搁置这个单元编排,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先谈谈我们自己的“预测”以及“阅读中的预测”是怎么发生的。


什么是“预测”?预测的基本含义是“预先的推测或测定”。汉典网对其的详细解释是: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进行预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


那么,什么是“阅读中的预测”?我的理解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现有信息,按照已有信息、文章规律、阅读经验、生活常识,对下文进行推测的行为。


比如,我们拿到一本新书,一般会看看封面,根据封面图画、书名以及作者信息,预测:这是一本什么方面的书?这本书可能写什么的?这是根据封面预测。预测的前提,是没有翻开书,没有看到内容介绍或下文。一旦看到了内容介绍或下文,预测行为,便不存在了。


因此,无论课堂上教师引导下的阅读行为,还是学生自主阅读行为,一旦学生事先看过整篇文章,预测阅读行为,便不再存在。而事实上,小朋友从拿到教书到第四单元,早就看过课文了。且,不止一遍。


从这个意义上说,《永远倒不了的老屋》这个文本,所有的所谓预测阅读,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来看文章的旁注,诸如——


1. 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2. 图中的老屋那么慈祥,他应该会答应吧?

3. 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

4. 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请老屋帮忙了。

5. 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问答。

6. 老屋可能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

7. 估计老屋不会到了。


编者的本意,可能是提醒学生,请跟着我一起经历预测的过程,在预测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故事里的内容”和“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两个维度猜测,并懂得“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我们预测”。


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小学生,会不会跟着编者,真的停下来,跟编者一样去所谓的“预测”。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预测,根本没有发生。我想,这些所谓的预测,其实是编者以成人的视角,人为地“停下来想一想”,属于个性化的“边读边思考”。有些,甚至连思考都很牵强。


用编者个人的所谓“预测”行为,去帮助学生提炼、归纳课习题中的所谓“预测”的策略,就显得失去了逻辑的支撑。


真正的预测,应该是提供文本的前面部分,或者利用屏幕,一段一段展示。比如:


出示文本题目:猜一猜这可能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然后,逐段呈现,在需要预测,或者值得预测的地方,带着孩子们真实地预测。


预测结束后,也不需要点明,要怎么样预测。对三年级孩子来说,经历预测预读的过程,就够了。把怎样预测的知识交给孩子们,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会让他们一头雾水。三年级孩子,懂这些策略,他真的会在日常的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去预测?!


我表示怀疑!


于是,所谓预测单元,就成为编教材的专家认为很重要,上课的老师也觉得很重要,一条一条地教给孩子们,但孩子们有可能完全用不着的并无实际意义的所谓"策略"。其实,预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过程,而不是刻意总结的策略。阅读策略的教学,理应"盐在汤中",而不是"水落石出"。一旦跟三年级孩子讲预测以及预测的方法,他便懵了。即便小朋友真懂得这些方法,他会用吗?至少我读书这么多年,我是不会有意识地“运用”所谓的“预测”策略的。更多,是一种“缄默的知识”,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如果,我们真要让孩子们体验预测策略的过程,也可以!应该把文本的前面部分,或者关键信息,在教材上呈现出来,需要预测的内容,编到教学用书中,这样,孩子们也许可以真正体验预测阅读的过程。近来看了很多篇关于预测的设计,总觉得,都在空对空地教知识,预测,并未发生。


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前面的所有旁注都可以取消,没有意义。唯独根据前文续写故事,还有点预测的意思在里面。


第三篇《不会叫的狗》文本本身蛮有意思。但编者把三个结尾同时呈现在教科书里,孩子们还怎么去预测? 这三个结尾,应该留白,才对!让孩子们自己去构思,写完后,再说说,自己的结尾和书里的结尾比较,更喜欢哪个结尾。进行最佳结尾大评比。


至于园地,纯粹的知识总结,不要,也罢。



4


根据以上分析,关于阅读策略编排,个人有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 三年级小朋友,预测策略,是否过早?


如果要在三年级编阅读策略单元,是否可以把“自我提问”策略编进去。一者,课标在中年级有“学会提问”的要求;二者,学会提问,可能是阅读策略中最需要掌握,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学源于疑。


第二, 即便真要编预测单元,也行,请留白处理。


编写的时候,把下文故事或需要预测的高潮、结尾等关键信息藏起来,让学生找不到,便于教师带着孩子们开展真实的预测阅读,而不是文本内容已经滚瓜烂熟,还在那里装模作样地预测。


第三, 在编排上,可以更大胆一点,可以用图画书、桥梁书或整本书的部分章节,编成一个单元。


部编教材,很重视整本书阅读。其实,阅读策略单元,完全可以与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而不是短短的单篇文章。整个阅读策略单元,干脆就是一篇长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开头几章。从封面到目录,到第一章、第二章,让孩子们猜测下文。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教科书当中的“伪预测”行为。老师们,也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5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材已经摆在那里了。这一单元怎么教?


按照教材提示去教,很别扭。最尴尬的是学生,老早知道故事结局,却要跟着编者蜀黍阿姨,配合着假预测(或许,只有第二课的续写,是真预测)。


不教吧,会被人诟病,不认真执行编者意图。


于是,一线教师进退两难。


怎么办?


好办!


第一课,改造成“边读边思考”,用旁注,提醒学生向教材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选编类似文本,让学生试着做简单批注,边读边思考。


第二课,前面部分,继续实施“边读边思考”,让学生根据前文的信息,续写故事。即可。


第三课, 既然文本中有了三个结尾,不妨让孩子们先试着讨论,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结尾。然后,再去编一个不一样的结尾。编完后,再寻找同类的文本或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从高潮处拦腰截断,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线索,大胆预测,创意续写。



6

最后,想说点关于如何对待教材的题外话。


每出来一种新教材,从来都会有两种声音。


一是"精彩极了"!


从上到下,大会小会,从主编、参编到广大培训老师的专家,一个劲儿地夸,夸上天!拿到教材,认真一看,有变化,也有惊喜,但没有像宣传的那样好!总体套路差不多,没有眼前一亮,当然,也不错,也属于编者认真编写的出来的。


还有一种声音,"糟糕透了"!


总有一些声音,总认为中国不应该有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很糟糕,用大量假文章残害儿童,主张取消教材。其实,真正能够自己开发教材的老师,少之又少,如果取消语文教材,极小部分优秀教师会如鱼得水,大部分语文教师将会无所适从,从全国面上来说,语文教学将会乱套。


其实,编中国语文教材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说白了,诉求太多,承载太多,谁编谁遭骂!编得太任性,审核通不过!所以,只能委曲求全,只能小修小补。当然这不能成为教材平庸的借口,还是要精益求精,在目前体制下,尽最大努力,多吸纳懂儿童、懂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一线教师,进入编写队伍。


总体来说,目前这套教材,编者们编得很努力!值得我们充分肯定,但不应该膜拜。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两种思维方式,其实都不对!我不能仰视教材,也不能俯视教材,而是以平视的姿态对待教材。


教材不完美,正给我们语文老师以大显身手的机会。“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光,不在外面,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关于教材的分析以及阅读策略目标的阐述,综合自网上,特此致谢)


编辑:安琪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