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忠豪:关于磨课的几点思考

吴忠豪 祖庆说 2021-10-25


《关于磨课的几点思考》


□ 吴忠豪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磨课”成为近年来出现频率极高的教研热词。磨课将教师个人的教研行为变为团队成员的群体研讨,将一次性的听课、评课变为持续跟进的教学研究,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要使磨课实效最大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先进教学理论的引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主要症结是理念陈旧。不改变陈旧理念,再怎么磨课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十多年的教研经历,使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改首先要转变观念。我国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期,更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引。


一、语文课必须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来教学生学语文,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是语文课的基本标志。“课文是例子”,大家都认同,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教课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比如一位名师的《将相和》,其第一次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人物思想品质,理解蔺相如“有胆有谋”“深明大义”,廉颇“知错就改”。围绕这样的目标组织教学,很容易把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通过磨课,执教教师重新解读文本,将教学重点调整为体会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写一段话。这样,学生收获的是写作方法,提高的是表达技能,同时也感受了廉颇、蔺相如的精神。


再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次设计从审题开始就聚焦“发愤”,然后围绕“发愤”引导学生逐段品读课文,深入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最后用司马迁发愤著述的精神生华学生的情感。课文阅读的落脚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经过磨课,第二次设计重新选择教学内容,重点指导学习品词品句的方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续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的情景,感受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同时与品词析句结合起来,与写话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用课文来教学生学习语文,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正如夏能彬老师在磨课体会中说的那样:“教了十几年的书,原来一直走错了方向,深陷于‘教课文’的泥沼。方向不对,教得再多也是无用功;方向对了,教得再少也弥足珍贵。”


二、依据语文课程性质精选教学内容


当下语文课堂,从以往“教课文”的陷阱中跳出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将教师文本解读中发现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一股脑儿地塞到教学设计中,眉毛胡子一把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精选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加取舍,内容过多过散,学生受益并不一定大。《莫泊桑拜师》这个课例,第一次设计选择的内容是:1.学习画结构图;2.学习作者多方面观察和比较观察事物的方法;3.感悟名著,懂得写出人物特点要突出重点,锤炼语言。


这些内容似乎都符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有学习价值,但缺乏内在联系。比如第3条“懂得写出人物特点要突出重点”和“锤炼语言”,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内容。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内容,容量太大。磨课时我建议删去第3条,理顺第1、第2条之间的关系,将学习画结构图融到观察方法学习中,为学习观察方法服务。修改后的设计突出了多方面观察、比较观察的重点,先理解,后运用,更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


选择教学内容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高效课堂不应单纯追求教学内容的“量”,还应追求学生学习的“质”。


其实,每篇课文教学都要落实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读熟课文、理解掌握生字词语等,这些,于永正老师称之为“保底工程”。完成这些内容,对师生来说已不轻松,再添加其他内容,一定要控制好“量”,突出重点,千万不能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教过”,而应真让学生“学会”。


三、在实践中感悟语文的方法规律


与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记诵相比,现代语文教学更强调理解,无论是课文思想内容,还是语文知识、读写方法。教师往往以为理解是第一位的,理解后才会运用,因此花大量时间指导学生理解。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


学习语言知识、语言规则,与学会如何运用语言不是一回事。以计算机学习为例,懂得原理与学会操作是两码事,一般人学会操作就可以了,无须在原理上花费功夫。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学习语言运用。语文课所教知识方法,比如写人、写景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等阅读策略,都是成人在大量语文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学习理解这些知识方法,必须以一定的读写经验为基础。


儿童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期,最需要的是语文经验积累。缺少经验积累,教师教得再正确,学生也不一定理解。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必须依靠实践积累,而不是知识、方法、规则的讲解。


钱娟老师教学《姥姥的剪纸》就很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这堂课初始设计安排了三次表达练习:第一次是“你眼中姥姥的剪纸是怎样的,说一句话”;第二次是用“姥姥的剪纸神了”开头,用上课文中的语句说一段完整的话;最后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法,“你生活中谁的什么技术神了,写一件事”。三次表达练习构成了整堂课的主体活动,值得肯定。


但三次表达练习各自为政,缺乏内在联系。特别是第三次“写一件事”,学生要另起炉灶,重新选材,与前面两次运用课文语句进行转述几乎没有关系。要求学生从“逼真、娴熟、快速”几个角度写一个人技能的“神”,对中年级学生而言要求也太高。三年级习作刚刚起步,比较合适的内容是写一件事,或者是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重点是把事情写完整,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这些要求已经不低了。


从多个角度记叙人物多个方面的特点,对高年级学生也不一定适宜。所以,这堂课花了很大力气指导,但从学生写出的文章看,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我建议将三次表达整合为两次,第一次“运用课文中一个语句说说姥姥剪纸技术之神”,第二次整合更多的语句说一段话,充分表达“姥姥的剪纸神了”这个特点。这样,前后练笔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实,语文学习方法策略很多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默会知识,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心理学称之为“内隐学习”。小学生学习母语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知识,而是用习得的方式进行内隐学习。这堂课老师没有刻意教表达方法,但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却已经默会了课文表达方法,积累了表达经验。这是儿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

四、学习方法指导要细化,要具体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症结就是“习惯叙述,不善描写”。语文教师都重视指导表达,写人记事的课文,几乎每篇都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写活动的课文都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从小学一直教到中学,可不少学生还是不会描写。什么原因?只让学生画出有关描写来体会体会,缺少具体深入的指导。这样泛泛而教,很难取得效果。


汤瑾老师教学《和氏献璧》,第一次设计将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细读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品读,感受一颗坚贞的心,课堂比较多的时间用在人物内心思想的体会上,对描写人物内心和语言的方法却没有具体指导。


第二次设计,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引导学生体会“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的表达方法,重点学习人物语言描写。


与第一次相比,“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目标更具体,更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汤瑾老师让学生比较两组句子,通过实例弄清楚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体会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就收获了自己最需要的描写人物语言的“方法”。


五、语文课必须强调学生的表达实践


中国语文课程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就是将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阅读,用于表达的时间不足四分之一,很难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过关。其实,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在表达,重点也是表达。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想方设法增加表达练习,通过表达实践丰富学生的表达经验。


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一种是练习表达方法的实践运用。


当下老师们比较关注的是理解体会。理解固然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但能理解和会运用绝不能画等号。教师制定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体会,还应抓住课文中最有特点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金玉的《恐龙》,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法介绍一种恐龙的形态;顾丽芳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以怎么写“回信”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王金涛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一个具体情境;阮美好的《狮子和鹿》,先给出一个寓意,让学生添加人物语言,再让学生自己编写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钱娟的《姥姥的剪纸》,先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或从一个方面说说姥姥剪纸的“神”,接着以“姥姥的剪纸神了”开头,任选几句话或几个方面去说一段话;汤瑾的《和氏献璧》,围绕人物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写故事中人物的第二次对话。


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训练学生写话,是语文教师的一大发明。这种情境写话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有课文情节内容的支持,学生有话可写,无须另起炉灶寻找写话内容,绕开了写什么的困难;二是有课文语言的支持,有利于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三是表达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培养主动运用积累的语言或素材的意识;四是能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阅读课文,促进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当下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少,顽症一直难以根除,直接原因是教师将语文课片面地理解成阅读课,以课文内容理解和语文知识规律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要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增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教师必须清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END— 
来源 | 网络    编辑 | 谷里书生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五一伴读 | 教育就是,你的童年,我从不缺席片单 | 7部“华夏文学”纪录片,培养真正有文化自信的孩子孩子青春期出问题,或许是好事|老师转给家长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

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后发出邀请

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
点击“设为星标”
(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