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解了农业革命,才能理解工业革命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说到农业革命,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机械化、化肥、改良种子、转基因作物等等。准确地说,这是“绿色革命”,是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努力去做的一件大事。农业革命的概念和绿色革命大不相同。农业革命是相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时间要久远得多。

准确来说,农业革命,指的是农业的诞生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开始农业生产这件大事。

最初的人类,和动物类似,靠渔猎采集生活,男的主要负责打猎,女的主要负责采集。这些只善于渔猎采集的人,转向农业耕作。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场颠覆性、革命性的巨大变迁,所以称之为“农业革命”。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农业革命大致出现在一万年前左右。当时人类还没有文字,所以农业革命的过程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而是化作人类种种史前神话和传说流传下来。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发生多种变形和转移,所以农业革命往往形象不清难以辨认。

加之农业在人类社会源远流长,很多方面已经成为我们的“下意识”,被视为理所当然自然而然,于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农业进入人类社会时的“颠覆性”和“革命性”,也因此看不清农业革命的本质。

关于工业革命,人类有丰富详细的记载。不过,也正因为记载太丰富,工业革命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被遮蔽了。要想充分理解工业革命,一个好办法就是回头去看看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这两场革命,虽然外观大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一致性。理解了这种一致性,就能真正理解人类这两场最重要的革命。



理解农业革命的关键,是一定要从渔猎采集人的角度去看,而不能从农民、农夫的角度去看。对农民、农夫来说,有的只是绿色革命,但那其实是农业的工业化,严格来说属于工业革命的范围。真正的农业革命,是让渔猎采集人群转变为农民和农夫。

对于完全不知道农业为何物的渔猎采集人群来说,开始农业耕作,启动农业革命,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种什么?

农业是一种种植业,在土地上耕作,培育植物,收获种子或者根茎等作为食物。因此,对前农业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在土地上种什么。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可谓多矣,成千上万种。但能够成为农作物的,其实很少。大部分植物,要么有毒不能吃,要么产量很低没有耕种价值,要么人类不能消化。最终成为农作物的,往多里说,也只有几十种。

你去菜市场买菜时可以大致计算一下,蔬菜的品种,比较丰富的南方也只有几十种。而人们常吃的,大概只有十几种。

说到粮食,种类就更少了。农业至今发展了上万年,成为人类粮食的,只有小麦、大麦、水稻、玉米、土豆、薯类、小米等寥寥几种植物——可能连十种都不到。

也就是说,农业革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地球上成千上万种植物中筛选出“可造之材”,然后一代代培育优化种子,让这些植物成为农作物,也就是成为人类的食物。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时候种?

对于渔猎采集人群来说,时间并不重要。能从外面找到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会积累一些动物、植物生长时间的知识,但并不需要特别严格。

农业就大不相同了。对农业耕作来说,时间非常重要。农作物的生长,往往以年为周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错过了农时,对农业社会的人来说,堪称灾难。孟子就曾经规劝君王,不要随意征召劳力或者发动战争,因为国家务必做到“不误农时”,否则就会因为缺粮而陷入困境,甚至国灭身死。

对今天的人来说,春种秋收,似乎是很简单的知识,但还是那句话,对完全不懂农业的渔猎采集人群来说,这可是很高级、很精深的知识。实际上,现在世界上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仍然不掌握这些基本的农业知识。他们的耕作,因此非常粗放随意,结果就是,虽然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但产量很低且不稳定。

中国农业起源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科研成果”很领先。突出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一个“耕作指南”。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就是一个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农业耕作的“农时”。那些没受过教育、不识字的农民,对二十四节气也却耳熟能详一清二楚。那是他们安排一年农业生产的核心“程序”。

筛选农作物和确立二十四节气,起源都很模糊,且没有明确的“著作权人”。这些农业革命的关键环节,都发生在农业革命初期。这两个大问题没解决,农业革命就不会发生。



农业革命要解决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水利。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但水太多了也不行。所以,合适数量的水资源,对农业革命至关重要。古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原因正在于此。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提到农业水利,我们现代人想到的,往往是种种高级的水利设施——大坝、水库、灌溉渠、机井等等。对刚刚进入农业的古人来说,当然没有这些高级的水利设施。他们的水利,现在往往已经化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为人所知。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农业生产必须的条件。

对一万年前的古人来说,农业水利最重要的工作是排水。上古时期,气候要比现在湿热得多——河南简称“豫”,说明这里曾经是类似亚热带的气候,有过大象。气候湿热的结果就是,地面往往遍布湖泊、沼泽。要想把这些湖泊、沼泽开发出来,变成农业耕地,就要排水。

排水的主要办法是在地上挖出深沟——古代称之为“洫”,让水顺着这些洫流入河道。其他的地方就成为干燥的可耕地了。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就是这种排水工程。后人用后世的水利建设想象、附会大禹的工作,离题万里了。大禹时代的技术条件,完全不可能修建防洪大坝、水库等水利设施。

另一项辛苦的工作是平整土地。大片的平原,从远处看过去好像很平坦,其实大自然哪里会那么规规矩矩。即使是平原,走近了一看,也是起起伏伏、高低不平。

土地稍有不平整,就会出现低处积水高处干旱。这当然对农业耕作影响很大。因此,对平原、谷地等相对平坦的地方,排除积水、平整土地,这些是早期农业重要的水利建设。这些建设成果,今天已经几乎没有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平整的土地和嵌在其中的河道。看上去,这好像都是自然而来,其实,这都是农业革命初期先人挥汗不止的建设成果。



种什么?什么时候种?基础水利建设。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农业革命就基本完成了,人类从此进入农业社会。和这三个重大问题相比,以后农业领域的进步,都不是同一量级的,都不再具有革命性,而只是技术进步和优化。

这三个问题,对当代人来说,易如反掌,但如果站在渔猎采集人群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作为整体,在一片迷茫和黑暗中,摸索着解决这三个问题,很难很难。这个过程持续了至少上千年。

在史料中有记载的中国农业发展,大致开始于西周。而理解了上述农业革命的基本过程,就会知道,西周肯定不是农业革命开始的时候。农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要久远得多,只不过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而已。

到西周时,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状态。种什么和什么时候种,这些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基本解决不等于完全解决。西周社会的组织方式,很可能就是围绕着深化解决种什么和什么时候种这两大基本问题而形成的。

比如井田制。后世对井田制的理解,往往重点在于其“公社”的性质。其实,对西周人来说,井田制更大的作用在于,这种制度可以让少数已经掌握农业知识的人,带领其他不懂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也就是在社会中传播农业生产知识。井田分为九块,居中那块,是“农业专家”——往往就是贵族——的田地,其他人的田地围在四周,近距离“边干边学”。

而井田制的分配方式,让“农业专家”可以得到充足的报酬。其他人作为“学徒”,当然要给“专家”付费。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到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就瓦解了。原因就在于,农业知识已经传播开了。大家都掌握了,再继续给“农业专家”交粮交钱,大家就不愿意了。干脆散伙,大家只给国家交税就行了。这就是春秋后期到战国的“初税亩”改革。

这个变迁过程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农业革命这种“颠覆性”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公有制、集体劳动往往是最佳解决方案。因为公有制、集体劳动可以解决技术剧变后的知识传播问题,也可以相对公平地分配增加出来的新财富。

进一步说,在新技术已经传播开来以后,公有制和集体劳动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这时候,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就会取而代之。对农业来说,就是私有土地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这是农业革命的必然过程。接下来要说的,是铁器在农业中的作用。这和一般人的印象也有所不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事出反常必有妖
从朝鲜战争看我军是怎么打仗的
邸平里之战——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2-2)
邸平里之战——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2-1)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4)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3)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2)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1)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的内伤
国成功扶贫的秘诀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