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换技术”错在哪里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我有些担心,担心未来的人们把中国自主创新工业化的历程,简化为黑白之争、正邪之争,并因此对“市场换技术”等政策大加挞伐、全面否定。事实上,虽然“市场换技术”后来被证明不是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好政策,但公正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而不是以事后诸葛亮的姿态求全责备。那不是认真的分析,那是肤浅的起哄。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市场换技术”政策错在哪里,以及我国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如何摸索出成功的自主创新之路。但我要先给“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说几句公道话。

大家不要忘记,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的时候,决策者面临的选择不是“市场换技术”还是“自主创新”,而是“全面放开市场”还是“市场换技术”。

当时,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相比发达先进国家落后很多,往往有代差,甚至有两代、三代的代差。而且,国家财力窘迫,迫切需要外来投资和技术支持。面对这种局面,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苏东转轨国家,选择的道路都是不设防的“全面放开市场”。

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放开市场,越彻底越好,越完全越好。理想状况是国家完全不干涉,任由外国投资进入本国市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

据说,在这种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由于竞争的激励作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经济繁荣很快就会到来。国家要做的就是“无为而治”,管住自己想要到处插手的那支有形之手。任何试图干涉、控制这个过程的,都是错误的保护主义。保护主义必然带来低效率,抑制经济增长,妨碍人们过上好日子。

这套理论看上去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而且被那些发达先进国家大力推广。所谓“华盛顿共识”就是这些观念的大集合。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都接受了这些观念,不设防地“全面放开市场”。



其实,在理论上,当时我国辩不过“华盛顿共识”。但是,可能是基于深厚的政治智慧及其直觉,也可能是由于天生的、“不可救药”的独立自主意识,我国坚决拒绝了不设防的“全面放开市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保持国家控制力的“市场换技术”。

“市场换技术”也开放市场,也接受外企投资,甚至热烈欢迎,但坚持相应的条件,绝不是“不设防”。这些条件包括: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严格限制外商独资企业,要求中外合资创办企业,并且在合资企业里中方要保持控股,外企应该传授技术,要逐步提升零部件的“国产化”比例等等。

“市场换技术”坚持的这些条件,目的就在于在合资企业中创造出“贴身学习”“干中学”的条件和环境,提升我国自身的技术实力——开放市场,换来技术。

显然,“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很好,有大局观,目标明确,宁可牺牲一些经济增长,也要确保中国自身的技术成长。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换技术”在我国是广受批评的——来自自由市场经济论者的批评。

批评者认为,“市场换技术”无异于保护主义,是落后的、封闭的计划经济残余,是在扭扭捏捏地建设市场经济,给国家干预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不利于外资顺畅进入中国,必然妨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应该尽快把“市场换技术”改为不设防的“全面放开市场”。他们认为,越自由,越进步;彻底自由,则飞速进步。

有趣的是,到了今天,“市场换技术”又受到了来自另一方的批评。这些批评者认为,“市场换技术”过分迁就了外资,丧失了中国企业的很多重要权益,让中国企业成了外资的“打工仔”,结果不但让出了市场,还没有学到技术,可谓两头输。甚至有人认为,“市场换技术”就是大错误、大投降、大阴谋。

这两种批评,都是片面的。在1980年代的条件下,中国决策者能坚持“市场换技术”,而不是像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那样,不设防地“全面放开市场”,这是对国家高度负责的表现,其中包含了深厚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在那个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没被人“忽悠”,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时过境迁,当时的“问题情境”“真实选择”已经被人淡忘。这时,以事后诸葛亮的姿态,把“市场换技术”政策贬低为愚蠢乃至阴谋,这既不正确也不公正。当然,“市场换技术”确有种种缺陷,其中一些还很严重,但这些都是后来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这里面,没有什么惊天大阴谋。

本文要说的,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市场换技术”逐渐显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



外商投资进入中国之初,他们当然很想要建立独资企业,完全控制生产和营销。但我国坚持“市场让技术”,要求必须建立合资企业。在汽车行业中,还要求中方占股必须超过一半。很多人以为,只要合资企业建立起来,在中国生产制造,相关的技术早晚会被合资企业中的中方技术人员学会。那么大的工厂,天天生产,怎么可能严格保密呢?

这种想法典型反映出无法摆脱的一种困境——作为落后方,我们不但不理解先进技术的种种内部细节,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理解新技术产生和管理的具体过程。现代工业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复杂的地步。如果先进一方不主动传授,落后一方即使天天生产,也很难掌握那些先进技术。我们想象中的“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其实是一厢情愿,基本不会实现。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是两码事。

以汽车工业为例。

现在大家提起合资汽车品牌,往往想到的大众、丰田、本田这些品牌。其实,中国第一个合资汽车品牌是北京汽车制造(“北汽”)和美国AMC合资的北京吉普项目。

当时,国家推动建立汽车合资企业的首要目标,是想要节省进口汽车所需的巨额外汇。大量进口汽车,消耗了巨额外汇,国家不堪重负,想要进口替代,在国内生产汽车,缓解外汇紧缺的燃眉之急。

为此,国家甚至提出要在一汽、二汽以外,专门建立中外合资的“三汽”。但是,由于我国坚持“市场换技术”,和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洽谈了一番,他们谁也不愿意向中国转让技术。

谈来谈去,总算和美国AMC公司谈妥了,于是,就有了北京吉普这个合资项目。当时,“北汽”生产的212越野车,在我国部队和基层政府中广泛使用,但212技术已经落后。我国希望通过北京吉普项目引进美国技术,研发212的升级产品213越野车。

说好了“市场换技术”,合资企业建立起来以后,中方工程师就开始研发、设计213越野车,并使用了一些美方的技术。设计初步方案出来以后,拿去和美国人商量。美国人开列出一大堆“问题”,意思就是太难太费劲,你们还是别折腾了,老老实实生产我们美国的现成车型吧。结果,213越野车的开发就此夭折。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我国急迫想要“进口替代”,以节省外汇,这样一来,在具体合作中就经常要做出妥协和让步——毕竟是我们有求于人家。让来让去,原来设想的“市场换技术”就成了空话。现实中,就是按照美国图纸生产他们的现成车型——切诺基越野车。

不但是简单按照图纸生产,而且主要零部件都从美国进口,也就是所谓CKD(Completely Knock Down)生产,说白了就是组装。美国人很想要CKD生产。CKD生产之下,他们不但卖汽车能挣钱,卖零部件的利润更大。

让中方难以接受的是,进口CKD的各种零部件,同样要花大量外汇——甚至花得更多。建立合资企业,首要的目标就是进口替代,节省外汇。可在CKD生产方式之下,连节省外汇的目标都达不到。引进技术等等,就更别提了。

由于这个原因,还闹过一场风波。1985年底,美方自作主张,发来一大批CKD组件。这批进口并没有事先申请到外汇指标,北汽方面因此无法支付货款。美方大怒,大造舆论,到处说中国没有契约精神,不按合同付款,欺负合资外方,中国改革开放要倒退等等。

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有了国际影响,国家只好特批外汇,支付了这批零部件的货款。不过这样一来,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就更小了。这以后,美方在技术引进上更加无所作为。北京吉普只是简单组装生产切诺基。

更有讽刺性的是,切诺基这款车,在市场上卖得并不好。在很长时间里,北京吉普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老产品212越野车。即使如此,美方也始终不愿意参与对212的技术改进。他们卖切诺基的零部件就能赚到钱。至于中方是否学到了技术,Who cares?



在汽车行业的“市场换技术”中,我国为了确保学到技术,把当时国内骨干的汽车企业中技术能力最强的部分拿去合资,有的企业,甚至刻意剥离那些比较弱、比较差的部分,换句话说,选出了最好的学生和外国人组建合资企业。

一汽、上汽、二汽等等都是如此。但是,在合资生产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作为掌握技术的外方,他们有无数种办法阻止中国工程师学到技术。类似北京吉普的那种情况,后来一再上演。

外方的主要办法包括:

一、隔离法

把中方企业原有的开发生产能力和合资企业的生产制造隔离开。上汽引入桑塔纳以后,原有的“上海”车型,和桑塔纳的生产线完全分开。由于两种车技术差距很大,“上海”车型渐渐衰落,优秀的人才为了提高收入,也纷纷加入桑塔纳部分。久而久之,“上海”这个汽车品牌就消失了。

中国汽车合资多年以后,原有的汽车品牌几乎消失殆尽。“红旗”是唯一的幸存者。原来设想的利用外方技术升级、拓展自己的产品,全都落空。合资企业实际上成了跨国汽车的生产车间,不再具有自己的研发能力。

二、图纸都不完整

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虽然合资企业是按照外方提供的图纸生产,但外方提供的图纸,往往经过精心安排,只留下生产制造的部分,抽去了产品设计和工程开发的部分。某些日韩企业甚至直接在图纸上“开天窗”,尽量不让中方看到技术开发设计环节的内容。

因此,合资企业即使生产某种汽车多年,对该汽车的技术往往仍然不了解,得到的技术信息是支离破碎的。2004年,在一次公开讨论中,有人尖锐地指出:上海大众生产桑塔纳已经将近20年,居然连桑塔纳汽车的完整零部件清单都不掌握。这是因为,很多零部件是被“打包”进口的,并直接进入生产线上安装。中方无从了解其中细节。



封凯栋:《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巨大中华”的巨龙是怎么消失的
国家主权太重要
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是不是越少越好?
国家创造货币 国家创造市场
从朝鲜战争看我军是怎么打仗的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的内伤
国成功扶贫的秘诀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