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12期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2024-09-04

目        录

CONTENTS

NO.12 20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
    宋友文


哲  学

  • 存在与危机
    ——维希留与技术摆置理论的最新进展
    卓承芳
  • 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资本化及其效应
    ——基于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黄玮杰


经济学

  • 从追赶到前沿:
    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双元驱动视角
    余义勇 杨  忠
  • 数字经济驱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

    动因、机理与路径

    顾丽敏 张  骁

  • 增创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

    基于内需视角的分析

    戴  翔 宋  婕


公共管理

  • 过程即是意义
    ——协商民主的过程阐释及其治理价值
韩志明
  • 基于政务热线数据的社会情绪指数

    构建及其应用

    张新生 王涵仪

  •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运行机制

    黄  惠 卢义桦


新闻传播学

  • 作为媒介抵抗文化的数字极简主义
    常  江
  • 走出效率至上的审美异化:
    短视频的加速逻辑与减速调适
    陈世华 余思乔


教育学

  • 技术变革教育的逻辑、限度与路向
    黄晓磊
  •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
    王惠颖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逻辑与路径
    李玉倩


历史学

  • 二战城市历史记忆的改写、遗忘与竞合

    ——以广岛与南京为例

    陶赋雯

  • 日本护宪运动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孙宝坤 孟月明

文章摘要


ABSTRACT→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

宋友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战略出发点,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落脚点,构成了一个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主动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








存在与危机

——维希留与技术摆置理论的最新进展

卓承芳

海德格尔基于“技术摆置”的现代性追问,揭示了技术摆置所导致的“存在”之切近性消失与肉身性存在虚无化乃是现代性危机的核心问题。维希留基于速度对环境相对性和“存在”之位移的历史分析打开了后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理论的新思路。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维希留都认为,技术摆置让世界没落了,让人处于存在之离弃状态中。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加速,技术摆置引发了人类存在的深度危机,即计算自动化的存在方式、社会大众内爆化的存在本质与情绪同质化的存在状态。因此,维希留指出,为了摒弃这种存在之离弃状态,我们必须摆脱技术的智能驯化、权力摆置与速度治理。








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资本化及其效应

——基于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黄玮杰

面对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将劳动力再生产领域收编为资本积累的领域,“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是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劳动在此视域下不仅是商品,而且是“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恰恰掩盖了资本通过对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垄断对劳动进行二次盘剥,这种盘剥形式被巴里巴尔称为不同于“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的“总体从属”,其现实基础是当代资本主义所推动的公共事业私有化,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由此被冠冕堂皇地追加到劳动者身上。资本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等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盘剥劳动者的工资,迫使劳动者仅仅为了获得为资本增殖服务的机会而将工资的一部分交给资本;另一方面则通过在生产中剥削这些因所谓“人力资本投资”而具备更高生产素质的劳动者来提高资本积累的效率,收割更多剩余价值。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将劳动力再生产领域转变为资本积累的空间从而转移了资本的界限。对此,社会需要在遏制资本在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野蛮生长的同时,重视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自主性,谨防外国资本利用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垄断及其话语霸权占有剩余劳动。








从追赶到前沿:

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双元驱动视角

余义勇 杨  忠

后发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引进陷阱”并实现有效追赶一直是管理领域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政府-市场”双元驱动视角,通过对中车四方从追赶到前沿整个发展历程进行复盘,进而提炼我国后发企业技术演进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后发企业突破“技术引进陷阱”并实现有效追赶的关键在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政府-市场”双元驱动的作用机制;政府在企业后发追赶过程中经历了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服务的角色转变过程,且随着政府行政力量的减弱,以市场为“抓手”的激励力量在逐渐增强;市场需求的创新驱动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竞争机制、利益诱导和机会驱动机制来激励企业进行持续创新,并逐渐主导企业创新行为;在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背景下,后发企业通过“利用式单元型”学习、“交互型”和“协同型”双元学习策略以及“由内及外”不断扩大的知识搜索途径快速实现了能力的积累与跃迁,进而确保了企业技术的持续演进。








数字经济驱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

动因、机理与路径

顾丽敏 张  骁

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有利于驱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获得独特竞争优势。数字经济在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更高水平的竞争威胁,因而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既是感知和利用外部环境机会的主动选择,也是识别和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被动适应。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信息、互联网平台、数字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驱动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为此,应创新利用数据资源来更新企业价值逻辑,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扩大数字技术嵌入以推动企业敏捷响应,洞察新兴经济业态促进跨界融合创新。








增创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

基于内需视角的分析

戴  翔 宋  婕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增创竞争新优势,是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从被动适应全球化竞争到主动为全球经济创造发展机遇的重要转向,本质上是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然而,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客观条件,但诸如“地方保护”“诸侯经济”等现象存在却产生了严重阻滞作用。进一步的微观计量分析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决定下的内需对价值链攀升的确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市场分割因缩小了真实有效市场规模从而产生了直接的抑制作用。从具体作用途径看,FDI、加工贸易和TFP是中国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得以发挥的关键机制,而市场分割显然抑制了当前中国在诸如提升利用FDI质量、实施创新驱动等战略举措的有效性,阻滞了价值攀升。据此,基于内需增创竞争新优势,亟待破除体制机制等约束,打破分割状态的“行政区经济”并聚合为开放型区域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和提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过程即是意义

——协商民主的过程阐释及其治理价值

韩志明

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区别的民主形式,是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商对话的过程,说到底是局部性的多元信息交换过程,具有重要的过程性价值。协商民主以个人参与为中心,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让多元主体交换意见和诉求,不仅可以让彼此面对面地看见对方,寻求社会意愿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也建构了开放性的问题解决场域,带来了改革和创新的可能性。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对话过程,重新设置了社会活动的变量,也修改了影响社会主体抉择的参数,可以督促社会主体审查和调适各自的行动,还提升了交相互动的程度,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通过协商对话达成多元共识,聚集个体化和分散性的知识,延续和传承了“讲道理”的文化精神,提供了良政善治的知识基础。全面推进协商民主发展,必须要深入理解协商民主的过程性价值及其治理含义,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机制和程序,真正让协商民主顺利运作起来,通过协商过程来凝聚共识,解决问题,优化治理。








基于政务热线数据的社会情绪指数

构建及其应用

张新生 王涵仪

政务热线中的群众诉求数据既包含反映经济社会生活的内容信息,也包含大量诉求主体的情绪信息。基于政务热线数据的社会情绪指数研究有利于把握社会情绪状态和预测社会动态趋势,辅助公共政策制定和政府决策,提前干预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加权情绪指数(WSI)、综合情绪指数(CSI)和情绪比重(PWSI)三个指标衡量和分析社会情绪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重大突发事件会导致社会情绪活跃度提高,综合社会情绪指数演变具有一定的周期规律。乐观、愤怒、悲伤、恐慌、厌恶情绪分别对政府行为、集体维权、弱势群体、突发事件和环境问题敏感,可以在相关治理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运行机制

黄  惠 卢义桦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构建并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关乎农村老年人的福祉,也是做好农村养老工作的时代要求。当前,针对农村养老服务呈现出的供给主体多元化、体系趋于综合性、模式愈发多样化、融入治理现代化等时代特点,应本着党建引领治理、“两委统筹”养老、系统整合资源、互惠合作共赢等原则,通过建成多元参与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互惠合作机制、市场干预机制、资源筹集机制等方式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并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落实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政策、促进“五社联动”机制落地农村制度建设等多种举措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长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作为媒介抵抗文化的数字极简主义

常  江

由技术革命催生的数字媒体生态具有琐碎、过载和入侵性特征,并以其数据化和智能化的逻辑支配社会生活。数字极简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抵抗的观念和实践体系应运而生,其倡导者主张通过消减过分盈余的媒介经验来重申人的意志对身体、关系和社会进程的主导权。在全球范围内,数字极简主义形成了新闻回避、数字戒断和慢传媒三种稳态的行动模式,却也因其作为美学思潮的历史基因和其倡导者的阶层局限性而体现出逃避主义的倾向。在科技资本主义的文化挪用效应下,数字极简主义运动加速商品化,通过将宏大系统性问题化约为微观身份政治话语的方式遮蔽数字技术革命所制造的新的不平等结构。不过,数字极简主义观念和实践中体现出的对人本主义价值的坚持,及其对更具干预意识和进步文化意图的媒介实践的启发,在以人类意志为中心的理想信息文明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走出效率至上的审美异化:

短视频的加速逻辑与减速调适

陈世华 余思乔

身处不断加速的社会情境,“效率至上”已然成为加速社会的流行趋向及必然结果。作为加速时代的一种独特文化景观,人们的短视频实践外显为加速生产、倍速播放和快速切换的效率追逐倾向,其背后蕴含着话语策略与宏观治理、社会发展与激烈竞争、资本扩张与效率推崇、算法调控与欲望制造、时间焦虑与自我管理的诉求和动因。在效率至上的情境中,短视频的加速逻辑带来观看主体、观看方式、观看意义异化的风险,导致个体的休闲意义被消解、艺术审美被扭曲、自我主体被迷失和时间感知被重置。走出效率至上的调适路径或许可以从重回“慢速美学”开始,通过弹性媒介断连、重返自然节奏、沉浸深度阅读等方式,回归本真世界,驻足欣赏风景,强化理性体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








技术变革教育的逻辑、限度与路向

黄晓磊

实践具有技术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无不在改变着教育实践的要素和形态。技术化教育实践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以促进人的发展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时代问题与挑战。对二者的认识需要在技术变革教育的逻辑和限度中来把握。在技术与教育观念、实践需求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揭示技术变革教育的三重逻辑,即知识逻辑、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在发现技术与教育关系、实践和观念的限度中厘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界限,警惕技术化教育实践发展中的行为主义、技治主义和教育思想观念发展的自我固化。在技术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中寻求扩展技术变革教育限度的路向,以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变革育人新范式和发展技术融合教育观念新方式实现未来教育的新发展。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

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

——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

王惠颖

随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推进,开设劳动教育专业,探索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极为迫切而必要。作为新设立的专业,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系统化构建过程中面临着专业认证标准缺乏、多领域跨学科联结松散、多方协同沟通阻隔等现实问题。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对于解决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困境,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构建极具启发性。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自我指涉”的确立逻辑形成系统参照的标准,“结构耦合”的运行逻辑进行系统功能的联结,“二阶观察”的沟通逻辑促进系统协调的开放。在实践路径上,从劳动教育陶养的自我标识、课程模块设置的耦合共振、课程体系实施的二阶观察等推进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

共同体建设逻辑与路径

李玉倩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充分凸显了行业企业的需求满足,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组织形态。无论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实践逻辑考量,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态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当前,共同体建设需要克服产教融合的矛盾问题、转换产教融合的推进动能、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因而,需要明确行业产教融合建设的总体路线,发挥企业和高水平大学的作用,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推动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整合创新资源,高质量推进共同体建设。








二战城市历史记忆的改写、遗忘与竞合

——以广岛与南京为例

陶赋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在1945年,部分城市的“二战记忆”迄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改写,其延宕的历史记忆争夺仍在不断上演。当下的广岛,是曾经作为近代日本军都的“廣島”,是第一个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地的“ヒロシマ”,也是战后构建的日本新和平圣地“Hiroshima”。南京作为1937年日本发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史忆之所,也经历了“二战”后被遗忘与再记忆的过程。2017年南京成功入选为“国际和平城市”。介于此,“二战”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均申报了“国际和平城市”,但“和平”实旨有所背离与伪饰,呈现出当代“二战”历史记忆的矛盾与杂糅。与此同时,在影像传播和历史口述等领域也展开新一轮记忆竞合。只有把单个国家的“二战”记忆上升为世界共同记忆,从“跨入战争”的反省到“跨出战争”的实践,才能以城市的新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解。








日本护宪运动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孙宝坤 孟月明

日本国内的修宪与护宪之争,贯穿于和平宪法问世以来的整个战后历史进程。针对保守势力掀起的修宪浊浪,日本革新势力持续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护宪运动,留下了“缘起”“发轫”“勃兴”“高涨”“式微”曲折演变轨迹。日本保守势力的修宪图谋尤其“明文修宪”目标之所以时至今日未能达成,主要就是日本共产党、社会党、“九条会”等左翼党团领导国民长期不懈斗争的结果。在和平宪法命运堪忧的当前形势下,就日本护宪运动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分析,就修宪派日趋强势与护宪派日渐式微的博弈态势予以准确把脉,当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社会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