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倍辞职了,你会如何评价他?

李东雷 东雷老评 2020-09-05
因为身体原因,安倍今天突然宣布要辞职了。

对,就是那个让很多中国人曾经痛恨、鄙视的安倍。就是这个安倍却成为日本历史上持续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说明他在日本是空前成功的首相。


安倍第一次当选日本首相是2006年,当时他年仅52岁,是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但也是个短命首相,他仅仅当了一年首相就下台了。2012年,安倍东山再起,再次成为日本首相,并连任到今天,总共在位2799天。

在安倍当日本首相的这些年里,产生了安倍经济学,提出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和监管改革的各项政策。结果日本的经济取得了9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增长,股市表现强劲,日经指数屡创新高。如果不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天日本差不多已经举办完了东京奥运会,安倍的执政可以达到一个光鲜的顶峰。

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安倍终于没有能够完美退位。对他的评价应该是日本国民说了算,但我们怎么评价安倍呢?

实话实说,我对安倍怀有敬意

2012年安倍再度成为日本首相,那一年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分界线。那一年虽然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因为钓鱼岛事件引发了中国空前的反日大游行,还发生了打砸火烧日系车的事件,在西安更是发生了把日系车车主打伤致残的悲剧(车主至今无法康复)。

那时我还算是腾讯微博上的大V,有一天我发了条微博说:我就开着丰田车,谁来砸我的车,我就开车撞他。这条微博引发的骂声可想而知。

2012年,我直接感觉到了中国民众在对日本问题上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看到了媒体对于安倍的刻意丑化。

被被媒体丑化的安倍

说实话,能否客观认识当代日本一直是我判断一个人眼界和思维水平的参照指标。从2012年起,我写了许许多多关于日本的文章,反对把当代日本妖魔化,主张把当代日本和历史上那个军国主义的日本区分开来。

在我看来,安倍的执政目标是要让日本彻底摆脱二战后受到的政治约束,让日本回归为一个政治上的正常国家、一个与其他大国政治上平等的国家,但并不是走向军国主义。


关于历史问题,安倍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2015年8月14日《总理大臣谈话》中讲了这样一段:现在我国国内战后出生的一代已超过了总人口的80%。我们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担负起继续道歉的宿命。尽管如此,我们日本人要超越世代,正面面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有责任以谦虚的态度继承过去,将它交给未来


70年过去了,安倍想把历史问题画上句号,但大部分中国人并不想。参阅我的文章《日本有没有就历史问题向中国道歉过?》)由于历史问题上的纠结以及钓鱼岛的主权争端,安倍在中国媒体和民众的心目中更多的应该是负面形象,只是我们没有这一类的民调数据罢了。

记得2017年初安倍访问美国时,中国网上传播最广的是安倍与特朗普在白宫握手时的尴尬表情。自然,安倍又被中国的媒体和网民好好嘲笑了一番。至于安倍访美的成果和其他细节,朋友圈里很少有人在转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3747atzfd
达19秒的握手

这显然不是一场轻松的握手。

视频中,安倍与特朗普坐得不远,但坐着握起手来对安倍有点费劲。我们看到特朗普特意朝安倍的方向挪了挪屁股,然后伸出手去。对特朗普来说是顺手而握,很轻松。对安倍来说则有点费力,必须扭转身体去握手,手臂显然有点不够用。期间特朗普还问了一句:他们(指日本记者)在说什么?安倍说:请。

然后特朗普握手更加用力,往自己的方向拉拉安倍的手,还用左手拍一拍安倍的手背,显得很亲热的样子。结果安倍的姿势别扭坏了,但还得满脸微笑地让记者来拍摄,时长19秒。好不容易结束了,安倍的表情还真的很搞怪。

累死人的握手结束后
安倍的表情很搞怪

就这点事,让这段视频在朋友圈里很是火了一下。

如果让我来解读,我会从姿体语言来解读,特朗普这个人很强势,有控制欲。他与别人握手的时候都很用力,都会本能地把手往自己一侧拉一拉。我看过许多奥巴马坐在这个位置上与来访的他国领导人握手的镜头,奥巴马的姿势会自然和优雅得多,奥巴马是一个非常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所以讨人喜欢。

对安倍的姿势,我实在没有读出太多的东西了。他和正常的日本人一样,外表总是很谦卑的。只是他的表情经常在某一瞬间总会显得有点搞怪。自从2012年保钓事件以后,安倍在很多中国心目中的形象应该就是一个小丑。


还记得两年前网上曝出一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点头哈腰”欢迎美国议员卢比奥的照片吗?当时,中国网上和很多媒体对这张照片大肆炒作,把安倍贬损得如同一只哈巴狗。

事实上,当你看完安倍欢迎美国议员的那段完整视频,你会发现安倍的表现很正常。而这图片只是安倍正准备坐下时被截取的一张瞬间照,根本不是我们媒体口中所谓的“谄媚”。

所以,有图未必有真相。

一是不要相信瞬间照瞬间不能代表全部过程。很多很震撼人的新闻图片其实只是瞬间,未必代表事实全面。事实上,截取任何一个人的瞬间动作都有可能看上去不雅。所以领导人的新闻照片一般会拍很多张,选取其中最高大上的一张来发布。而安倍被截取的瞬间恰恰是正常日本人落座时的正常礼貌动作。

二不要相信局部照局部代表不了全部事实。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局部和细节的照片很可能截取了最美好的一部分给你看。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被一些图片上的风景吸引去现场时会感觉特别失望。


2009年,首次访日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本皇宫与天皇、皇后会面时向天皇深深地鞠躬。你是不是会觉得奥巴马很“谄媚”?这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领导人啊。这一举动被美国新闻网站指责为“过分低调”。向来与白宫作对的福克斯电视台直言不讳批判奥巴马身为美国总统“不该向外国要人低头”。

大家都应该学过中国的一句成语叫“疑邻盗斧”,说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安倍就是这样的一个邻居,在我们许多媒体和网民的眼里,他不只是盗斧,而是夺去我们领土的恶人。而且他还在否定历史,要修改日本和平宪法,走向军国主义。估计这是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安倍。我们可以把日本所有的反华行为都归罪给了安倍。所以,差不多安倍的一切行为举止和言谈都会被中国的媒体和网民贬损。

这看上去很正常,但又不正常。因为用这种心态去看待安倍和日本的时候,我们已经扭曲了事实,很可能会作出不客观的判断和决策,而决策者会受到不理性的民意的影响和绑架。中日关系过去这二十年里就是这样的不正常的。

我有一次在朋友圈里说日本,一个军校同学跟帖说:日本这个民族只能打败它才能让他服服帖帖这个同学的说法符合一个很盛行的关于日本民族的理论,即日本民族是一个崇拜强者、尤其是崇尚打败它的对手的民族,日本被打败之后就会听话。

问题在于你有能力打败日本吗?你有从军事上打败日本的需求吗?你能打败美日同盟吗?

事实是,近代历史上打败日本的只有一个美国这一个国家。最初是美国利舰露一下脸就打开了落后日本的大门,但日本人迅速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迅速崛起并打败了大清帝国,还打败了沙俄帝国。如果不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头脑发热去偷袭珍珠港最后被美国胖揍的话,现在亚洲的格局还真不好说。

我一直都认为,当代日本是一个值得中国认真学习的国家,现代国家的规则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日本得以实现。日本社会的文明度是当下中国依然无法比拟的,日本国民素质之高也是当下中国人望尘莫及的。当代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出乎很多人的想象是和平而正面的,日本护照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护照。

只是我们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切,依然生活在对于日本过去的印象和现在对自我的臆想之中。

我们从清末甲午战败后就开始学习日本,学习一个落后的亚洲国家是如何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1978年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学习日本开始的,并在日本全方位的援助下进行的。

那时的口号是中日两国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可惜的是,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中日关系不光没有友好下去,而是走向了敌对。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们的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媒体和网民中对日本充满了排斥情绪。逢日必反,逢安倍必黑。骂日本就可以得到民意支持,几乎成了政治正确的一种方式。

为了显示自己的中立,中国媒体经常还会引用外媒、尤其是日本国内媒体对安倍的批评报道,以显示安倍到处不受欢迎。但别忘记了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媒体是可以自由批评政府和领导人的。

毋庸置疑,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本看上去只是美国的小弟,而且GDP已经被中国超越好几年了。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日本并不重要,安倍当然也没有什么可尊重的。无论他的言行如何,在中国舆论中最容易引发的是贬损。

但这样用力的贬损安倍会让我们自己变得强大吗?当我们看待他人和他国的眼光变得扭曲的时候,我们的心理会正常吗?当一个国家对最重要的邻国无法作出客观判断的时候,我们的对它的政策是否还符合国家利益的大局呢?

事实上,日本的国力并不弱,它的GDP看上去比我们小了,但藏富于世界的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很强大的。美日同盟越牢固对我们维护核心利益越不利。亚太地区越不稳定,日本承担的美日同盟责任便会越多,它的扩军便会更顺理成章。

外交,说到底不是用来树敌的,而是要广交朋友、分化敌对力量。对于中国媒体和民众来说,客观准确地认识当代日本尤为重要。

我们眼中的小丑安倍、我们很多人曾经盼着他下台的安倍,今天终于宣布辞职了。但是,抛开国家立场不说,抛开民族恩怨不讲,单单是对于日本的国民而言,能够遇到一个勤勉、低调但愿意为国民竭尽全力而且有所建树的国家领导人,这是不是日本国民的福分呢?

~ 完 ~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