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与文化

[后台点播] 从某个不能触碰的滑梯说起

拍老师 拍帮主的后花园 2023-07-19
各位晚上好~
前两天某省不小心公布的某个72.7%的数字,不少朋友都在后台点播,
但很明显,这就是个不能触碰的滑梯……
因此本来咱打定主意跳过这个话题,
然而今天在不止一处地方看到了对这个数字的不准确解读,
所以还是勉为其难地写一点吧。
(保号要紧,点到为止,各位如果感到云里雾里,请千万不要奇怪

——72.7%的相关报道如下(已404):

——今天传得比较广的某个不准确解读如下(也已经喜提404):

简单来说就是:
  • 某个无良媒体左右横跳,利用某省不小心手滑发布的某数据疯狂吃人血馒头;
  • 然后呢,某些朋友可能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凭着72.7%这个数字口算,外推出了一个160万的总数;
  • 接下来又觉得160万这个数吧,刚好跟之前《Nature Medicine》上某篇建模预测大作遥相呼应、相互印证了~

——《Nature Medicine》上那篇大作,请品鉴:

——国内主媒的相关报道,请再品鉴:

于是不少朋友顿时觉得:
既然理论和实践都不谋而合了,那一定就是接近事情真相了?

然而很可惜,真相往往比大家的想象更不堪。

——看看下图就明白啦:
↑ 这张图是*cau从2015年Q1到2023年Q1的每季度全因死亡数。
所以一目了然:
如果某省和*cau步骤一致的话,
那么大半年前的那些超死,
就会刚好被2022年Q4和2023年Q1给分摊,
于是所谓的160万,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
为啥这个漏算掉一半的数字,
却刚好可以跟Nature Medicine高大上的建模结果不谋而合了呢?

原因很简单啦~

因为Nature Medicine的那篇水文,本身就完全不靠谱。

那么下面就借着这个禁忌滑梯,
(再次)批判批判当时由著名记账家余院长一手炮制的这篇奇葩论文呗

这篇论文的奇葩之处,各位简单读一读原文就知道了,
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流行病学、统计学和公卫专业知识,
只凭最基础的生活小常识,就足以挑出一大堆破绽。
不信各位点开原文,自己试试~
传送门:
doi.org/10.1038/s41591-022-01855-7

下面只随便列举几条。

——请首先品鉴:
这篇奇文预测160万人扑街的前提,是1.12亿人出现有症状感染,
并且这还是整整半年时间内累计的有症状感染人数……

现在各位都是已经经历过半年以上共存生活的过来人啦,
所以各位觉得,
1.12亿这个数字是不是离了个大谱?

可是为啥余院长偏偏就建模估算出了1.12亿有症状感染这么一个翻车数字呢?

——请各位继续品鉴:
↑ 原因很简单啦~
因为余院长他不知道被谁带进沟里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余院长把谁谁谁给带进沟里了),
他居然假设Omicron乖宝宝有症状感染风险在7%16%之间……
并且打完疫苗还能更低🙈🙈🙈……

现在各位都是已经经历过半年以上共存生活的过来人啦,
所以各位觉得,
84-93%无症状感染,这数字眼不眼熟?

当然了,有症状感染风险只是这篇奇文众多奇葩设定当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而已……

——请各位继续品鉴:
↑ 余院长假设的基线场景,是缺乏NPI的前提下,Omicron乖宝宝以Rt=3.9或3.4的有效再生数在人群中蔓延。
然而这篇奇文所谓的“缺乏NPI”(in the absence of NPIs),以及“在开始强力封控之前”(before strict control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指的2022年3月1日到3月8日的爱丁堡……

然后余老师专门利用他们高大上的SLIRS模型拟合了爱丁堡从3月初截止2022年4月8日的实际数据,
并声称预测和实际差不多吻合。

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
2022年3月1日到8日的爱丁堡,算不算“缺乏NPI”?

这个问题,在文章发表的那阵,也许还可以糊弄到一部分人
……
……
现在各位都是已经经历过半年以上共存生活的过来人啦,
各位扪心自问,
2022年3月初的爱丁堡缺不缺NPI?

碍于篇幅,咱就此打住吧,
关于余院长这篇奇文的更多奇葩设定,请参考(点击下图跳转原文):
看,神奇的记账家!

太长不看的总结:
回顾性数据和预测数据不谋而合、相互印证,
有时候这不一定说明接近了真相……
完全也有可能说明两边都不靠谱



欢 迎关 注

公众号大号(停机保号ing):

公众号小小号(待机ing):

知乎 & 微博同名:

小红书号:9692063824



外 快 专 区
知识星球
https://t.zsxq.com/07c3Cnty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