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道家文化研究 | 第1-30辑目录

本号整理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19-05-29

编者按

因本文较长,建议收藏后在电脑上阅读。尽管在录入和排版过程中已反复校对,但难免有所疏忽。凡有任何疏误,皆为小编之责,敬祈见谅。

若您阅读时发现未被小编注意到的疏误,敬请留言指出。小编将尽快予以修改。

若要引用,请核对原刊,以原书为准。



 刊物简介

《道家文化研究》自1992年创刊以来,光阴荏苒,已经过了25个春秋,编辑出版了30辑。这段历史值得铭记。它推动并且见证了道家哲学研究和道教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滋养了新一代道家学术研究的尖端人才,凝聚了道家和道教学术研究共同体,加深了海内外道家文化研究同仁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积累了宏富的重要学术成果,现在已成为国际上声誉卓著的学术刊物。(《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编者的话”)

 


刊物主编

陈鼓应,男,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他再次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先生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数十年来,他奔走于海峡两岸及中美之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及《道家易学建构》等书。


 

推荐阅读

 陈鼓应:四分之一世纪的回望——《道家文化研究》30輯回顾



第1-30辑概况

1. 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2. 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 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4. 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5. 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6. 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7. 第七辑,“道教研究”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8. 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9. 第九辑,“道家与道教学术研讨会论文”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10. 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1. 第十一辑,“道教易”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第1版。

12. 第十二辑,“道家易”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月第1版。

13. 第十三辑,“敦煌道教文献”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4月第1版。

14. 第十四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1版。

15. 第十五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3月第1版。

16. 第十六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4月第1版。

17. 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1版。

18. 第十八辑,“出土文献”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8月第1版。

19. 第十九辑,“玄学与重玄学”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6月第1版。

20. 第二十辑,“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版。

21. 第二十一辑,“道教与现代生活”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3月第1版。

22. 第二十二辑,“道家与现代生活”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第1版。

23. 第二十三辑,“多元视野下的全真教”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

24. 第二十四辑,“道教文学”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1月第1版。

25. 第二十五辑,“庄子研究”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2月第1版。

26. 第二十六辑,“道家思想与北宋哲学”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第1版。

27. 第二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2月第1版。

28. 第二十八辑,严复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2月第1版。

29. 第二十九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2月第1版。

30. 第三十辑,“道教心性学•黄老学”专号,中华书局,2016年12月第1版。

 

 

第一辑目录

 (1)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创办的缘起  1 

(2) 任继愈: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何以影深远长久不衰  1    

(3) 牟钟鉴:道家学说与流派述要  7  

(4) 涂又光:道家注重个体说  31

(5) 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  39

(6) 张岱年:论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子对死亡的看法  74 

(7)  [美]陈张婉莘:《道德经》第五章新解「无」的思想之展开  83

(8) [日]金谷治:从老子到王弼生命、自然、道  91 

(9) 颜世安:论庄子哲学  101    

(10) 余敦康:《周易》的思想精髓与价值理想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的世界观  122  

(11) 陈鼓应:《易传》与楚学、齐学  143 

(12) 胡家聪:《易传•系辞》思想与道家黄老之学相通  157    

(13) 王葆玹: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  175

(14) 余明光:《黄帝四经》书名及成书年代考  188  

(15) 王博:《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  198 

(16) 潘雨廷:论尚黄老与《淮南子》  214

(17) [台湾]庄万寿:《大学》、《中庸》与黄老思想  230

(18) 李德永:道家理论思维对荀子哲学体系的影响  249  

(19) 冯禹:庄子与印度商羯罗之比较研究  265  

(20) 陆玉林:《庄子》与《坛经》  276  

(21) 王明:道家古籍存佚和流变简论  285  

(22) 陈耀庭:论道教仪式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  293  

(23) 胡孚琛: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凡  310  

(24) 李大华:略论隋唐老庄学  319  

(25) 李学勤:《鹖冠子》与两种帛书  333  

(26) 许抗生:《列子》考辨  344  

(27) [美]格拉姆帕克斯著,胡军、王国良译:漫游:庄子与查拉斯图拉  359 

(28) 刘良明:《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评介  378  

(29) 李维武:陈鼓应《老庄新论》评介  383

稿约  390   

 

 

第二辑目录

 

(1) 萧萐父:道家风骨略论  1      

(2) 朱伯崑:道家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形上学传统  11  

(3) 王树人:超越的思想理论之建构——论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杰出页献  41  

(4) 成复旺:道家开辟了中国的审美之路  67  

(5) 董光璧:李约瑟的道家观  87 

(6) 蔡尚思:庄子思想简评  106  

(7) 蒙培元:老庄哲学思维特征  111 

(8) 潘雨廷:论《庄子》内七篇  1225 

(9) 熊伟:道家与海德格  130 

(10) 叶秀山:我读《老子》书的一些感想  133    

(11) 郑涌:以海德格为参照点看老庄  153  

(12) 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  167  

(13) 王葆玹:西汉国家宗教与黄老学派的宗教思想  193  

(14) 余明光:董仲舒与“黄老”之学——《黄帝四经》对董仲舒的影响  209  

(15) 周立升:《淮南子》的易道观  223 

(16) 崔大华:庄子思想与两晋佛学的般若思想  236  

(17) 吴重庆:论理学的道家化  248 

(18) 李养正:道教与杨朱之学的关系  259  

(19) 卿希泰:杜道坚的生平及其思想  272  

(20) 李刚:论李筌的道教哲学思想  286  

(21) 李申:唐代的《老子》注疏  301  

(22) 张岱年:管子的《心术》等篇非宋尹著作考  320  

(23) 李学勤:《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  327  

(24) 黄钊:《管子•水地》篇考论  336  

(25) 胡家聪:《尹文子》并非伪书  346    

(26) 陈鼓应:论《系辞传》是稷下道家之作——五论《易传》非儒家典籍  355  

(27) 萧汉明:论《周易参同契》的宇宙模型  366  

(28) 詹石窗:《阴符经》与《周易》  384 

(29) [美]格拉姆帕克斯著,隋宏译:人与自然——尼采哲学与道家学说之比较研究  402

(30) 唐明邦:读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  421 

(31) 刘周堂:《道家思想史纲》评介  427  

(32) 张明慧: 《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读后  434   

 

 

第三辑目录

 编辑说明 

 (1) 张岱年:初观帛书《系辞》  1  

(2) 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  6  

(3) 余敦康:帛书《系辞》“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蕴  20  

(4) 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校读  27  

(5) 朱伯崑:帛书本《系辞》文读后  36  

(6) 楼宇烈:读帛书《系辞》杂记  47  

(7) 许抗生:略谈帛书《老子》与帛书《易传系辞》  55  

(8) 陈鼓应:《系辞传》的道论及太极、大恒说  64  

(9) 王葆玹:帛书《系辞》与战国秦汉道家《易》学  73  

(10) 陈亚军:帛本《系辞》探源  89  

(11) 黄沛荣:帛书《系辞传》校证  104  

(12) 张立文:帛书《系辞》与通行本《系辞》的比较  120  

(13) 廖名春: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  133  

(14) 王博:从帛书《易传》看今本《系辞》的形成过程  144  

(15) 陈松长:帛书《系辞》初探  155

(16) 李定生:帛书《系辞传》与《文子》  165  

(17) 陈鼓应:帛书《系辞》和帛书《黄帝四经》  168  

(18) 王葆玹:帛书《周易》所属的文化地域及其与西汉经学一些流派的关系  181    

(19) 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简说  190  

(20) 廖名春:书《易之义》简说  196  

(21) 廖名春:帛书《要》简说  202   

(22) 廖名春:帛书《缪和》、《昭力》简说  207 

(23) 陈鼓应:帛书《缪和》、《昭力》中的老学与黄老思想之关系  216  

(24) 王博:论《黄帝四经》产生的地域  223  

(25) 李学勤:《称》篇与《周祝》  241 

(26) 裘锡圭: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  249  

(27) 饶宗颐:楚帛书与《道原篇》  256  

(28) 胡家聪:帛书《道原》和《老子》论道的比较  260  

(29) 萧萐父:《黄老帛书》哲学浅议  265  

(30) 李学勤:马王堆帛书《经法大分》及其它  274   

(31) 高正:帛书“十四经”正名  283  

(32) [美]萨拉•奎因:董仲舒和老思想书  285

(33) 饶宗颐:《马王堆老子写本》后  297 

(34) [日]金谷治:关于帛书《老子》——其资料性的初步探讨  299

(35) 邢文:帛书《周易》与卦气说  317  

(36) 魏启鹏:前黄老形名之学的珍贵佚篇——读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  330 

(37) 余明光:帛书《伊尹九主》与黄老之学  340  

(38) [日]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所见的身心问题  349 

(39) 魏启鹏:马王堆古佚书的道家与医家  360  

(40) 胡翔骅:帛书《却榖食气》义证  378 

(41) 李零:道家与“帛书”  386  

(42) 周世荣:从马王堆出土文物看我国道文化  395  

(43) 陈松长:马王堆汉墓帛书的道家倾向  408  

(44) 陈松长:首次公布的珍贵帛书文献 帛书《系辞》释文  416

(45) 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  424

(46) 王少闻:《马王堆汉墓文物》述评  436 



第四辑目录

 (1) 张岱年:道家玄旨论  1  

(2) 卿希泰:试论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9  

(3) 刘蔚华:论道家的自然哲学  16  

(4) 牟钟鉴:道家传统与泰州学派  32 

(5) 王博:老子思维方式的史官特色  46  

(6) [南]拉多萨夫:老子:婴儿与水  58 

(7) 朱伯崑:庄学生死观的特征及其影响——兼论道家生死观的演变过程  63 

(8) 蔡仲德:《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77  

(9) 董治安:汉赋中所见《老》《庄》史料述略  91

(10) 赵吉惠:论荀学是稷下黄老之学  103  

(11) 胡家聪:尹文黄老思想与稷下“百家争鸣”  118 

(12) [美]史华慈:黄老学说:宋钘和慎到论评  128 

(13) 陈鼓应:《文言》解《易》的道家倾向  147 (14) 王葆玹:道家阴阳刚柔说与《系辞》作者问题  153  

(15) 潘雨廷:《黄帝内经》与《老》《庄》  159 

(16) 孔繁:苏辙和道家  163  

(17) 成复旺:陆王心学与老庄思想——心的解放与老庄思想之一  180 

(18) 陈少明:白沙心学与道家自然主义  198

(19) 郑万耕:扬雄自然哲学述要  210  

(20) 王德有:严遵与王充、王弼、郭象之学源流  222  

(21) 冯达文:郭象哲学的“有”范畴及其文化含蕴  232 

(22) 许抗生:略论道教的几个思想特征  241  

(23) 詹石窗、汪波:道教小说略论  252  

(24) 李养正:道教义理与《管子》之关系  277 

(25) 李刚:也论《太平经钞》甲部及其与道教上清派之关系  284 

(26) 卢国龙:孙登“托重玄以寄宗”的思想根源  300  

(27) 蒋见元:李白与道教  318  

(28) 张广保:全真盘山派以道合禅心性论研究  326  

(29) 陈耀庭:明抄本《玉笈金箱》及其主要内容  345 

(30) 蒋见元:西方道教研究鸟瞰  355 

(31) [美]陈张婉莘:追求道家形而上学的中心思想——希腊形而上学和道家形而上学的比较  381 (32) 张天昱:从“思”之大道到“无”之境界——海德格与老子  396 (33) 陈鼓应: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的谬误——兼论《列子》非伪书  411 

(34) 刘笑敢:《老子》早期说之新证  419  

(35) 李定生:文子其人考  438 

   

 

 

第五辑目录

(1) 庞朴:阴阳:道器间  1  

(2) 成复旺:道家学说与明清文艺启蒙  20  

(3) 滕守尧:关于对话哲学的对话  36 

(4) 王博:老子之道的史官特色  57  

(5) [日]金谷治:《庄子》的生死观  70 

(6) 王玫:从接受美学看《庄子》  84  

(7) 庄万寿:庄子语言符号与“副墨之子”章之解析  95   

(8) 李存山:庄子与惠施  104  

(9) 刘宝才:尚水与守雌——《老子》学说探源  122  

(10) 张岱年:试谈《文子》的年代与思想  133  

(11) 李零:说“黄老”  142  

(12) 胡家聪:《管子•经言》思想“法、道、儒”融合的特——再论《经言》并非管仲遗著  158 

(13) 刘长林:《管子》论摄生和道德自我超越  171  

(14)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之“殿军”诸葛亮  187

(15) 陈鼓应:《象传》中的道家思维方式  197  

(16) 王尧: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  214   

(17) 李学勤:楚帛书与道家思想  225    

(18) 姜国柱:《孙子兵法》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233 

(19) 周一谋:从竹简《十问》等看道与养生  239 (20) 洪修平:老庄玄学与僧肇佛学  247  

(21) 容肇祖:周敦颐与道教  262  

(22) 李申:气质之性源于道教说  271  

(23) 任泽峰:“理一分殊”思想源流论  282 

(24) 魏宗禹:傅山哲学中的老庄思想  291

(25) 陈耀庭:照彻幽暗,破狱度人——论灯仪的形成及其社会思想内容  303  

(26) 秦彦士:再论墨家与道教  317  

(27) 刘仲宇:道教与玄学歧异简论  327  

(28) 马良怀:两汉宇宙期与道教的产生  342  

(29) [日]福永光司:昊天上帝、天皇大帝和元始天尊——儒教的最高神和道教的最高神  353  

(30) 李庆:养生和飞升——魏晋时期道家和道教生死观的一个侧面  383    

(31) 李大华:隋唐时期的道教内丹学  404  

(32) 张广保:元后期江南全真道心性论研究  420  

(33) 李养正:太原龙山全真道石窟初探  439  

(34) 陈鼓应:墨李与《老子》思想上联系——《老子》早出说新证  457  

(35) 李定生:《文子》非伪书考  462  

(36) 黄宣民:颜钧《论三教》附记  474  

(37) 高正:鄮鹗手记考释  477  

 

 

 

第六辑目录

本刊声明

(1)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1  

(2) 王中江:存在自然论  10 

(3) 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  23 

(4) 王德有:简论“道法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  47  

(5) 牟终鉴: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  59  

(6) 李学勤:申论《老子》的年代  72 

(7) 胡家聪:从刘向的叙录看《列子》并非伪书  80    

(8) 魏启鹏:范蠡及其天道观  86  

(9) 刘昌元:庄子的观点主义  102  

(10) 李存山: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  116  

(11) 郭沂: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本心本性及其丧失与复归  124  

(12) 白奚:《管子》心气论对孟子思想的影响  137  

(13) 孙开泰:稷下黄老之学对孟子思想的影响  150  

(14) 余明光:荀子思想与黄老之学  160 

(15) 胡家聪:论儒家荀况思想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175  

(16) 陈奇猷:韩非与老子  183    

(17)  [加]白光华:我对《淮南子》的一些看法  192 

(18) 张国华:《淮南鸿列》与《春秋繁露》  200  

(19) 陈丽桂:董仲舒的黄老思想  217 

(20) 余敦康:魏晋玄学与儒道会通  232  

(21) 方立天:道与禅——道家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249  

(22) 冯达文:程朱理学与老学  265  

(23) 吴光:论王阳明与道家的思想联系  284  

(24) 魏启鹏:帛书《系辞》骈枝  293  

(25) 陈松长:帛书《系辞》校勘札记  304  

(26) 朱伯崑:帛书本《易》说读后  310    

(27) 王博:《要》篇略论  320  

(28) 刘昭瑞:论《易》之名「易」——兼谈帛书《要》篇  329 

(29) 邢文:《鹖冠子》与帛书《要》  336  

(30) 王葆玹:帛书《要》与《易之义》的撰作时代及其与《系辞》的关系  350

 

首次公布的珍贵书文献

(31)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释文  367    

 

(32) 张祥龙编译:海德格论“道”与东方哲学  381 

(33) [美]稻田龟男:道、佛关于经验的形而上学及其挑战  393 

 

 

第七辑目录

(1) 张广保:论道教心性之学  1  

(2) 卿希泰:简论道教伦理思想的几个问题  18  

(3) 李刚:道教功过格解析  26  

(4) 胡孚琛:中国外丹黄白术仙学述要  40  

(5) 李申:从道家到道教  59  

(6) [澳]柳存仁:道教追求长生——《湘绮楼说诗》卷一纪梦衍义  70 

(7)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的演变  85  

(8) 郭武:论道教神仙体系的结构及其意义  103  

(9) 刘仲宇:试论道教咒语的起源和特点  116  

(10) 李养正:道教“守一”法非滥觞佛经议  132  

(11) 贺圣迪:遍游山川说舆地——道教地学思想简述  137  

(12) 刘楚华:法国道教学研究  149  

(13) 龙晦:《太平经注》序  165  

(14) [韩]崔珍皙:成玄英“道”概念分析  175

(15) 强昱: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的重玄思想  199  

(16) 姜广辉、陈寒鸣:周敦颐《太极图》渊源慎思  211  

(17) 姜伯勤:论敦煌本《本际经》的道性论  221 

(18) [日]中岛隆藏:《坐忘论》的「安心」思想研究  244  

(19) 李大华:论《阴符经》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唐代诠释的思想特点  259  

(20) 潘雨廷:介绍《道藏》中收录的几种易著  275   

(21) 刘昭瑞:女论《老子想尔注》中的黄容“伪伎”与天师道“合气”说  284  

(22) 王家佑:彭山道教铜印与道教养生  294  

(23) 张勋燎:江西高安出士南未淳熙六年徐永墓“酆都罗山拔苦超生镇鬼真形”图石刻——兼论欧阳文受《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的时代  300  

(24) 张勋燎: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唐宋墓葬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  312    

(25) 江玉祥:试论早期道教在巴蜀发生的文化背景  323  

(26) 张松辉:道教与玄言诗  338  

(27) 詹石窗:论元代道教戏剧的两个艺术特征  352  

(28) 王尧:《金瓶梅》与明代道教活动  373  

 

 

 

第八辑目录

(1) 王中江:道的突破——从老子到金岳霖  1  

(2) 胡家聪:道家黄老学的“天、地、人”一体观  8 

(3) 成复旺:道家的超越哲学与中国文艺的超越精神  31  

(4) 朱良志:道家中兴和中古美学风气的转换  50

(5) 金吾伦:道实在的双重结构  72  

(6) 冯天瑜:“终极关怀”的儒道两走向  86  

(7) 王世舜、王蒨:庄子气论发微  91 

(8) 李德永:庄子超越精神赏析 110  

(9) [日]池田知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混沌  122 

(10) 叶秀山:漫谈庄子的“自由”观  137  

(11) 刘光:庄子言与不言  156  

(12) 张斌峰:试论庄子的辩学思想及其影响  170  

(13) 白奚:论田骈、慎到学术之异同  183  

(14) 胡家聪:宋鉼思想及其道、墨融合的特色  193  

(15) 孙开泰:邹衍与道家的关系  213  

(16) 周立升:《易》《老》相通论  227  

(17) 魏启鹏:《彖传》道论三题  240  

(18) 陈丽桂:汉代的气化宇宙论及其影响  248  

(19) 王卡:两汉之际的儒学与老庄学  267  

(20) 汤用彤:贵无之学——王弼  277  

(21) 许抗生:简论魏晋玄学是新道家  286  

(22) 王玫:晋宋山水诗与道家精神  299

(23) 李大华:北宋理学与唐代道教  310  

(24) 卢国龙:北宋儒学三派的《老子》三注  322  

(25) 张学智: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庄  339 

(26) 张祥龙:海德格理解的“道”  351 

(27) 滕守尧:道与本文  366    

(28) 刘鑫:德里达与道家之道  382 

 

 

第九辑目录

道家与道教学术研讨会纪要  1

(1) 罗智光:道教的文化意义  4  

(2) 陈兵:道教的文化根柢  7  

(3) 许抗生:简述道教的伦理思想  17

(4) 李刚:论道教生命哲学  24

(5) 张伟国:《太平经》的民众政治思想  41 

(6) 龙晦:论《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  54  

(7) 李养正:道教的创立与佛教东传无关  66  

(8) 李丰楙:六朝道教的终末论——-末世、阳九百六与劫运说  82  

(9) 王卡:隋唐孝道宗源  100     

(10) 刘仲宇:朱熹与先天学  122  

(11) 邝国强:对全真教心性学说的几点思考  135  

(12) 朱越利:从《磻溪集》看丘处机的苦修  158  

(13) 曾召南:道士:傅金铨思想述略  177

(14) 王家佑、郝勤:内丹之丹及其文化特征  190 (15) 锺肇鹏:论精气神  201  

(16) 王宗昱:荣格的道教研究  225

 

道教考古

(17) 张勋燎:东汉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师道的起源  253  

(18) 王育成: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  267  

(19) 刘昭瑞:北魏姚伯多道教造像碑考论  302  

(20) 江玉祥:一张新出土的明代酆都冥途路引  319

 

(21) 张振军:论道教对中国传统小说之贡献  332  

(22) 丁若木:道教与中国画略论  347  

(23) 詹石窗:论道教对宋诗的影响  374 

(24) 韦金满:从《小山乐府》看张可久的道家道教思想  387

(25) 甘绍成:正一道音乐与全真道音乐的比较研究  402  

(26) 蒲亨强:道教音乐特征简论  424  

(27) 郭武:道教对云南文化的影响  438  

(28) 吴亚魁:论《扬善半月刊》  462  

 

 

 

第十辑目录

(1) 萧萐父:道家学风述要  1  

(2) 陈鼓应: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  7

(3) 胡家聪:道家学说及其对先秦儒学的影响  65  

(4) 李零:道家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重读先秦诸子的提纲  71  

(5) [斯洛文尼亚]玛亚:道家思想中的语言问题  86 

(6) 朱越利:试析“弃儒从道”  96      

(7) 涂又光:《老子》为中国哲学主根说  105  

(8) 刘笑敢: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及体系结构——兼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12 

(9) 王树人:论老子“不争”的智慧  135

(10) 尹振环:帛书《老子》含义不同的文句  145  

(11)  李定生:论韩非《解老》和《喻老》  159

(12) 汤一介:自我和无我  170  

(13) 蒙培元: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  176

(14) 刘明:试论庄子的技术哲学思想  193  

(15) 刘昌元:庄子、尼采与艺术的世界观  206 

(16) 王叔岷:读庄论丛  226  

(17) 王叔岷:吕氏春秋引用庄子举正  250 

(18)  陈广忠:为张湛辨诬——《列子》非伪书考之一  267 

(19) 陈广忠:《列子》三辨——《列子》非伪书考之二  278  

(20) 陈广忠:从古词语看《列子》非伪——《列子》非伪书考之三  289

(21) 魏启鹏:《管子•水地》新探  300  

(22) 牟钟鉴:《吕氏春秋》道家说之论证  312

(23) 蔡方鹿:道、玄与二程理学  327 

(24) 陈少峰:王阳明的良知说与道家哲学  336  

(25) 王玫:谢灵运山水诗与道家之关系  356

(26) 王中江:道家哲学的现代理解——以严、章、梁、王、胡为例  373 

(27) 胡军:金岳霖论“道”  390  

(28) 李维武:重建本体论:熊十力与道家哲学  400 

(29) 金春峰:冯友兰“境界说”的精神与倾向  416  

(30) 罗炽:冯友兰道家观举隅  434

(31) 徐水生:略论道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445

《道家文化研究》十辑编后  457  

 

 

第十一辑目录

 编者寄言  1

 (1) 卢国龙:道教易学论略  1  

(2) 董光璧:以科学的观点看象数学——兼论道家与易学  25  

(3) 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的易学特征  46 

(4) 萧汉明、郭东升:论《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术  64  

(5) 卢国龙:论唐五代道教的生机观——《参同契》与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论  121  

(6) 卢国龙:《参同契》与唐宋内丹道之流变  121

(7) 李远国:陈抟易学思想探微  159  

(8) 余敦康:论邵雍的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  201  

(9) 余敦康:论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  223  

(10)  詹石窗:论朱熹易学与道家之关系  239

(11) 詹石窗:《悟真篇》易学象数意蕴发秘  258 (12) 萧汉明:论俞琰易学中的道教易  265  

(13) 詹石窗:李道纯易学思想考论  258  

(14) 张广保:雷思齐的河洛新说——兼论宋代的河洛九、十之争  309

(15) 陈耀庭:道教科仪和易理  338    

(16) 张善文:道教之易说初探  358  

(17) 刘韶军:《道藏》《续道藏》《藏外道书》中易学著作提要  372  

 

 

第十二辑目录

(1) 陈鼓应:先秦道家易学发微  1      

(2) 王葆玹:“黄老易”和“庄老易”——道家经典的系统及其流变  31  

(3) 罗炽:《易传》与道家思维方式合论  52

(4) 赵建伟:乾坤道论  67  

(5) 周策纵:《易经》咸卦卦爻辞新解——论其与针灸医术的关系  85  

(6) 李中华:老子与周易古经之关系  103  

(7) 尹振环:由帛书《易之义》看《易》《老》之关系  120  

(8) 王树人、喻柏林:《周易》与《道德经》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联系  130  

(9) [日]池田知久:《老子》的“道器论”——基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143 

(10) 郑万耕:《易传》与西汉道家  157  

(11) 王博:帛书《系辞》的年代与道论  174  

(12) 陈鼓应:论《文子•上德》的易传特色  192  

(13) 周立升:《韩诗外传》的黄老思想及其易说  206  

(14) 王德有:严遵引易入道简论  223  

(15)  魏启鹏:《太玄》•黄老•蜀学——读《玄》札记之一  236 

(16) 魏启鹏:《太玄经》道家易札记——读《玄》札记之二  253  

(17) 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战国秦汉间的道家  269 (18) 周立升:析郑玄宇宙生成与衍化的象数模式——兼谈郑注《干凿度》所透显的道家思想  284 (19) 周立升:虞翻的易说与老学  313

(20) 张善文:论王弼易学之时代精神与历史意义  324  

(21) 高晨阳: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易学革命  352  

(22) 陈少峰:王弼用《庄》解《易》论略  369  

(23) 王葆玹:王弼《周易大演论》佚文研究  388  

(24) 马良怀:王弼《易》学中的政治学说  412

(25) 陈少峰:周敦颐《易》学的道家思想渊源  423  

(26) 曾枣庄:《苏氏易传》与三苏的道家思想  432

(27) 陈少峰:程颐易学和道家哲学  453

    

 

 

第十三辑目录

(1) 苏晋仁:敦煌道教逸书略说  1  

(2) 谭蝉雪:敦煌道经题记综述  8  

(3) 姜伯勤:道释相激:道教在敦煌  25  

(4) 谭世宝:敦煌文书《南华真经》诸写本之年代及篇卷结构探讨  79  

(5) 刘屹:试论《化胡经》产生的时代  87    

(6) 王卡:敦煌道经校读三则  110  

(7) 苏晋仁:敦煌逸书《老子变化经》疏证  130

(8) 王承文:敦煌本《太极左仙公请问经》考论  156  

(9) 马德:敦煌文书《道家杂斋文范集》及有关问题述略  226 

(10) 王惠民:《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初探  249  

(11) 万毅:敦煌本《升玄内教》经解说  267  

(12) 程存洁:敦煌本《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研究  295  

(13) 向羣:敦煌本《大道通玄要》研究  310

(14) 万毅:敦煌道教文献《本际经》录文及解说  367 

(15) [日]大渊忍尔著,刘波译 王承文校 :论古灵宝经  485  

 

 

第十四辑目录

编辑报告  1  

(1) 侯宝垣:一九九六年北京“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1  

(2) [澳]柳存仁:海外道家文化研究简介  3

(3) 白奚: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会综述  8

(4) 张岱年:道家的深湛玄思与批判精神  17

(5) 蒙培元:论自然——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20

(6)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中“化”观念及其历史拓展  

(7) 王博:论三晋的道家之学  66  

(8) 陈静:“真”与道家的人性思想  78 

(9) [美]罗浩Harold D.Roth:内修:早期道家的主要实践  89 

(10) 陈鼓应:道家的社会关怀  100

(11)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117 

(12) [南斯拉夫]拉多萨夫•普舍奇Radosav Pusic:论老子的“无”  123 

(13) 朱伯崑:老庄哲学中有无范畴的再检讨——-兼评冯友兰先生的有无观  131

(14) [韩]吴相武:《老子》“小国寡民”新解  145  

(15) [美]韩禄伯 Robert Henrichs:再论《老子》的分章问题  169 

(16) 叶朗:《庄子》的诗意  182  

(17) [马来西亚]王介英 Heng Kay Song:论庄子由技入道所开拓的精神境界  194 

(18) [韩]李康洙:庄子的心性观  204 

(19) [韩]宋荣培:关于庄子的社会危机意识和自由意识的问题  218

(20) 蒙文通:略论黄老学(遗稿)  232

(21) 白奚:《黄帝四经》早出之新证  262  

(22) 胡家聪:道家尹文与儒家荀况思想有若干相通之处——兼论稷下学术中心的思想交流  279  

(23) 熊铁基:《吕氏春秋》的结构与思想体系  290  

(24) 熊铁基:论《吕氏春秋》的中心思想  315  

(25) 牟钟鉴:《淮南子》对《吕氏春秋》的继承和发挥  338 

(26) [美]桂思卓 Sarah A. Queen:论董仲舒的人君无为思想  353 

(27) 王叔岷:《淮南子》引《庄》举偶  364  

(28) 张宏:试论阮籍五言咏怀诗之“仙心”  401 

(29) [韩]安熙珍: 从道家思想探讨苏轼的诗论  413 



第十五辑目录

 (1) [澳]柳存仁:道家与道术  1

(2) [美]陈汉生 Chad Hansen:道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25

(3) 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42 

(4) 王葆玹:南北道家贵阴贵阳说之歧异  56  

(5)  [日]森秀树:道家和名家之间  64 

(6) 许抗生:再解《老子》第一章  70  

(7)  [德]Hans-Georg Moller:《道德经》哲学思想结构

(8) 刘笑敢:老子之道:关于世界之统一性的解释——兼论“道”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位置与意义  85

(9) [德]汉克杰 Dr. Heinrich Geiger:“朴”:老子美学观点及其在魏晋南北朝的演变  110 

(10) [美]S. 艾兰Sarah Allen:《老子》与《孟子》中的基本喻象

(11) [美]陈张婉莘:《说卦》五章和《道德经》廿五章之比较——兼论两者与西方形上学对上帝认识的比较  126

(12) 王博:论杨朱之学  140 

(13) 胡家聪:《列子•天瑞》中“天、地、人”一体的常生常化论——兼论列子学系稷下黄老学之先导  151

(14) [斯洛文尼亚]玛亚 Maja Milcinski:从《列子》的生死观谈起  163 

(15) [日]谷中信一:《管子》中的秩序与和谐观——稷下道家的考察  171 

(16) [比]戴卡琳 Carine Cefoort:西方人对《鹖冠子》的兴趣——自然法的普遍性  188 

(17) [比]戴卡琳 Carine Cefoort:从措词明理艺术的角度来研究《鹖冠子》  199

(18) [韩]吴相武:关于《河上公注》成书年代  209

(19) [韩]吴相武:《老子想尔注》之年代和作者考  247  

(20) [意]蒂齐安那•李被耶络 Tiqiana Lippiello:谶纬的不明起源和发展:从方士的传统到汉代正统文化  265     

(21) 于迎春:东汉后期不仕之士的生命安顿方式  277  

(22) [德]沃尔法特 Wohlfart:自然——-禅宗的道家之源  288

(23) 冯达文:从《西铭》开显的境界看道家对张载的影响  295  

(24) 陈少明:从庄子看心学  309  

(25) [日]李庆:明代的《老子》研究  326 

(26) [日]麦谷邦夫: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之撰述与思想特征  357

(27) [韩]金白铉:老子栗谷注浅释  375 

(28) [日]蜂屋邦夫:夏目漱石与道家思想  390

(29) [荷]施舟人:道与吾  399   

 

 

第十六辑目录

(1) [香港]饶宗颐:论道教创世记  1  

(2) [日]小林正美:三洞四辅与「道教」的成立

(3) 王宗昱:道教的“六天”说  22

(4) 李申:黄老、道家即道教说论纲  50

(5) 李丰楙:诵经——化劫度劫的大梵隐韵  57  

(6) 陈耀庭:道教科仪中的伦理教化  65  

(7) 卿希泰、姜生:“天之道”与“人之道”——道家伦理二元结构及对中国伦理的影响  76 

(8) 李养正:《太平经》与阴阳五行说、道家及谶纬之关系  89 

(9) [澳]芭芭拉Barbara Hendrischke:《太平经》中财富与贫困的概念  107

(10) 张广保:《太平经》——内丹道的成立  123  

(11) 孙亦平:论《太平经》的妇女观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151

(12) [韩]尹灿远:试论《太平经》的“皇天”观念  162 

(13) 王育成:东汉天帝使者类道人与道教起源  181  

(14) [荷]施舟人 Lristofer M.Schopper:《老子中经》初探  204

(15) [法]傅飞岚 Franciscus Verellen:张陵与陵井之传说  217 

(16) [美]柏夷 Stephen Rp. Bokenkamp:天师道婚姻仪式“合气”在上清、灵宝学派的演变  241 

(17) [韩]金胜惠:《黄庭内景经》的神之像与气——上清派传统中内在超越的体内神  249 

(18) 杨立华:《黄庭内景经》重考  261  

(19) 李养正:评唐高宗时僧道名理论义之辩——-《佛道交涉史论要》之一节  294  

(20) 金正耀:《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作者辨误——-兼论《道枢》和《苏沈良方》之成书年代  314  

(21) [法]华澜 Arrsult Alain:何为象帝——从邵雍看老子注  323 

(22) 胡其德:金代太一教兴起的背景分析  339 

(23) [瑞典]王罗杰 Roger Greatrex:茅山道教和唐宋文人  367  

(24) 詹石窗: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388 

(25) 刘红、曹本冶:天师道音乐的渊源及其影响与传播  400  

 

 

第十七辑目录

编者寄言  1

(1) 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  1  

(2) 彭浩: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  13    

(3) 王博:张岱年先生谈荆门郭店竹简《老子》  22   

(4) 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  25   

(5)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  64    

(6) 丁原植:就竹简资料看《文子》与解《老》传承  81   

(7) [英]雷敦龢: 郭店《老子》:一些前提的讨论  118  

(8) 张立文:论简本《老子》与儒家思想的互补互济  131    

(9) 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兼论其与通行本《老子》关系  149   

(10) [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  167  

(11) [美]韩禄伯:治国大纲--试读郭店《老子》甲组的第一部分  182   

(12) [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  197  

(13) 魏启鹏:楚简《老子》柬释  208   

(14) 赵建伟:郭店竹简校释  260    

(15)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  297    

(16) 庞朴:一种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介绍楚简《太一生水》  301    

(17)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  306

(18) 李零:读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316  

(19) [法]贺碧来:论《太一生水》  332 

(20) [比]戴卡琳:《太一生水》初探  3340   

(21) 强昱:《太一生水》与古代的太一观  353    

(22) 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  380   

(23) 陈鼓应:《太一生水》与《性自命出》发微  393 

(24) 李泽厚:初读竹简印象纪要  412 

(25) 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  423   

(26) 白奚:郭店儒简与戢国黄老思想  440  

(27)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455

     

 

第十八辑目录

编者寄言  1  

(1) 李学勤:新发现简帛佚籍对学术史的影响  1   (2)  韩自强、韩朝:阜阳出土的《庄子杂篇》汉简  10  

(3) 中国文物研究所古文献研究室、安微省阜阳巿博物馆:阜阳汉简《周易》释文  15 

    附:阜阳汉简《周易》草本(部分)

(4) 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  63    

(5) 李缙云:《文子道德篇》传世本与八角廊竹简校勘记  133

(6) 魏启鹏 :《文子》学术探微  151   

(7) 魏启鹏: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  163  

(8) 丁原植: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  180   

(9) 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  200   

(10) 赵建伟:《文子》六论  232   

(11) 邢文:八角廊简《文子》与帛书《五行》  241   

(12) 曾达辉:今本《文子》真伪考  251    

(13) 王利器:文子疏义序  264    

(14) 裘锡圭:帛书《要》篇释文校记  279

(15) 陈松长:帛书《易传》整理的几个问题  311   

(16) 邢文:“损益”与“君道”  316    

(17) 邢文:君道:“天、地、民、神、时”的视角——从帛书《周易》五行说看《要》篇君道之论  335  

(18) [英]雷敦龢:关于马王堆黄帝四经的版本和讨论  348  

(19) [美]夏含夷:帛书《系辞传》的编纂  371

(20) [日]坂出祥伸:中国古医书之养生说——自然与身心之节奏和应之研究  382 

 

 

第十九辑目录

编者寄言  1

(1) 汤一介:论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  1

(2) 马良怀:《老子》的道德学说与魏晋时期的道德重建之关系  23

(3) [韩国]郑世根:王弼论“理”与“心”  36

(4) 王晓毅:向秀《庄子注》与魏晋玄学  51

(5) 陈少峰:向秀、郭象《庄子注》中的“性”“心”之学  78

(6) 李刚:道教重玄学之界定及其所讨论的主要理论课题  91

(7) 李大华:重玄学说的论理倾向  115

(8) [韩国]崔珍皙:对于孙登问题的一个浅见  127

(9) [马来西亚]胡兴荣:成玄英《老子义疏》的重玄思想  134

(10) 李刚:成玄英论“有无”  167

(11) [韩国]崔珍皙:重玄学的心性论——以成玄英的庄学为中心  184

(12) 李刚:论成玄英的心性学说  208

(13) 强昱:成玄英建立重玄学的方法  251

(14) [韩国]崔珍皙:成玄英的“理学”和宋明“理学”  271

(15) [马来西亚]胡兴荣:李荣《老子注》的重玄思想  287

(16) 强昱:成玄英李荣著述行年考  318

(17) 李远国:论宋代重玄学的三大特征-以陈抟、陈景元为中心  331

(18) 卢国龙:论陈景元的道家学术  357

(19) 卢国龙:论陈景元《庄子注》的思想主旨  374

(20) 李远国:陈抟佚文汇编  393

 

 

第二十辑目录

编者寄言  1

(1) 陈鼓应:道家思想在当代  1

(2) 罗检秋:近代道家思想的新开展  10

(3) 冯达文:现代新道家之成立论——兼评新儒家作为意识形熊追的“外王”学  29

(4) 许抗生:弘扬道家文化和建立新道家的问题  40  

(5) 王中江:道家哲学新知:严复的视野  45

(6) 吴光兴:论章太炎的庄子学  60

(7) [日]坂元弘子:章太炎与道家思想——有关进化、种族、民族认同问题  101

(8) 聂振斌:王国维对庄子思想的阐述与发挥  107

(9) 叶海堙:方东美的新道家哲学  126

(10) 胡军:方东美的道儒释会通论及其庄学精神  145

(11) 刘纲纪:宗白华对道家美学的阐发  174

(12) 胡军:金岳霖——当代新道家  194

(13) 胡伟希:从“无极而太极”看金岳霖的新道家思想  231

(14) 郭齐勇:熊十力与道家  245

(15) 杨丹荷:熊十力哲学本体论、宇宙论中的道家思想资源  275

(16) 陈晓平:评冯友兰的的境界说——兼论冯友兰道德哲学的归属问题  288

(17) 张斌峰:试论道家哲学在冯友兰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兼论作为新道家的冯友兰  316

(18) 欧阳哲生:胡适与道家  342

(19) 孙尚扬:本体与境界——论汤用彤的玄学观  368

(20) 萧萐父、朱喆:蒙文通与道家  401

(21) 吴光兴:刘师培论道家学术  418

(22) 何建明:吴虞的现代道家观  430

(23) 何建明:略论陈寅恪对道教(家)文化精神的现代阐释  467

(24) 张耀南:另眼看道家——张东荪道家观述评  490

(25) 罗检秋:朱谦之与道家  508

(26) 吴亚魁:陈樱宁的道家观  519

(27) 李维武:心通九境:唐君毅与道家哲学  528

(28) 李明友:论马一浮的《老子注》  547

(29) 宛小平:朱光潜与《道德经》  556

 

 

第二十一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1) 王卡:新世纪道教面临的问题——世俗化还是市场化?  1

(2)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  20

(3) 李大华:道教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43

(4) 刘仲宇:重返社会舞台的努力——道教教义探讨升温的宗教社会学评析  56

(5) 詹石窗:道教哲学的定义、特点与地位作用简论  77

(6) 陈耀庭:道教神学的探索和研究及其重要意义  92  

(7) 樊光春:当代陕西北部地区民间道教信仰调查  116

(8) 卢国龙:马丹阳出家事件——一件历史个案的宗教意义考察  128

(9) 王承文: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罗浮记》为中心  158

(10) 郭武:“净明”、“忠孝”辨析——兼谈净明忠孝道学说的现代意义  185

(11) 盖建民:从医学模式看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意义  207

(12) 孙亦平:试论道教心性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232

(13) 吕锡琛:论道教心性修炼的心理调治功能  251

(14) 张广保:从道家的根本道论到道教的内丹学——兼论原始道家的生道合一原则  272

 (15) 陈霞:道教天人关系及其生态意义  317

(16) 邓红蕾:超凡脱俗的曲折心路——论“道化教育的层次效应”的建立及意义  334  

 (17) 何建明:林语堂人生与信仰历程中的道教文化精神  351

(18) 袁志宏:道教正一派授箓与全真派传戒之比较研究  372

 

书评•书介

(19) 文姒: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  409 

(20) 李小光:李大华、李刚、何建明:《隋唐道家与道教》  414

(21) 郭武: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  422   

(22) 郭振香: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  430 

(23)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435

(24) 陈鼓应:《道家易学建构》  438

(25) 孙亦平:《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441

(26) 陈 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研究》  443

 

 

第二十二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1) 许抗生:再谈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一一关于当代新道家的一些思考  1

(2) 沈清松:论全球化与道家的慷慨精神  14

(3) 刘笑敢:试论道家式责任感  33

(4) 王博:道家人文精神的特质 50

(5) 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一一从诸子人文思潮及其渊源说起  75

(6) 白奚:黄老道家的治国理念与当代政治文明  124

(7) 马良文:意义的重建一一道家对现代精神危机的回应  146

(8) 郑开:道家心性论及其现代意义  162

(9) 戈国龙:试论道家修道思想中“无为”的现代意义  222

(10) 马良怀:魏晋名士的心境及其现代意义  236

(11) [德]卜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一一对西方认受道家思想之批评总结  251

(12) [德]G. 沃尔法特:道家精神的时代意义一一从普遍道德回归道家的“上德不德”  270

(13) [德]G. 沃尔法特:无技巧的艺术 一一从自然概念出发评论词语与图画关系  283

(14) 汪荣祖: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299

(15) 冯达文:“理性”与“觉性” 一一中国佛学与宋明儒学的一个公共话题  334

(16) 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359

(17) [韩]宋荣培: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模式”和对有机体生命的理解一一以庄子和中医的有机体生命原理为中心  391

(18) 安继民:批判和功能互补一一庄子的言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  416

(19) [韩]崔珍皙:“欲”:老子和庄子之间的差异  416 

(20) 田义勇:游无定点的逍遥:庄子游观思想刍议  460

(21) 伍至学:庖丁解牛作为一种隐喻  484 

(22) 王志楣:论《庄子》之“用”  498 

(23) 那薇:以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中存在论诠释庄子的相对主义  524 

(24) 强昱:老庄哲学与上博竹书《恒先》  539 

(25) 骈宇骞:简帛“道家”文献述略  564 

(26) [韩]金胜惠:道教全真教《早晚功课经》研究  577

 

书评•书介

(27) 白奚:刘笑敢:《老子古今》  593

(28) 任蜜林:王博:《庄子哲学》  601

(29) 钟哲: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  607

(30) 李延仓:强昱:《成玄英评传》  618

(31) 朱展炎: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625

 

 

第二十三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1) 詹石窗、杨燕:钟吕内丹学略论  1

(2) 赖炜芳、黄永锋: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析略  38

(3) 张广保:金元时期全真教祖庭研究  52

(4) 程越:全真祖庭白云观在金元时期的沿革  135

(5) 刘仲宇:早期全真教仪式初探  144

(6) 张泽洪:金元全真道斋醮科仪初探  167 

(7) 张广保:蒙元时期全真教大宗师传承研究  192

(8) 刘晓:全真教尹志平接任掌教之谜  250

(9) 樊光春:碑刻所见陕西佳县白云观全真道龙门派传承  261

(10) 赵卫东:泰山三阳观及其与明万历宫廷之关系  280

(11) 陈金凤:略论宋元明清时期四川地区全真道的发展  307、

(12) 刘迅:张将军瘱埋枯骨:清初南阳重建中全真道与清廷之合作  330 

(13) 杨海英:清前期的道教与宫廷  365

(14) 丁培仁:《金盖心灯》卷一质疑  411

(15) 李大华:全真“优游”说及其现代性反思  430

(16) 盖建民:全真道与中国传统医学稽考  449

(17) 崔珍皙:道教的生死观  481

 

书评•书介

(18) 李志鸿:王卡:《道教经史论丛》  499

(19) 周天庆:姜守诚:《(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  508

(20) 李玉用: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  512

(21) 罗忆南:吴光正主编:《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  516

(22) 子剑:丁培仁:《求实集》  518

(23) 谢正强:《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  521

 

 

第二十四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1) 詹石窗:金丹派南宗诗词论要  1

(2) 孙亦平:论道教诗词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色——以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为例  34

(3) 杨建波、郭尚珍:道教典故与唐宋诗词  53

(4) 安东濬:论韩国炼丹诗的审美趣味  85

(5) 刘建平:诗心道骨——论道教与魏晋山水诗的兴起  111

(6) 贾晋华:唐诗中有关女道士的恋情诗考论  126

(7) 周晓露:道家对《韩诗外传》的影响  144

(8) 袁清湘:葛洪仙道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155

(9) 申喜萍:道家“复”“反”哲学思想与道教文学关系刍议——以宋元时期的道教文学作品为例  173

(10) 张松辉、周晓露:宋玉为道家文人考——兼谈关于宋玉骨气问题的争论  188

(11) 刘永霞:文以载道——陶弘景的文学成就及其价值追求  198

(12) 刘守华:张天师传说和佛本生故事  220

(13) 叶明生:古本道教陈靖姑小说《海游记》研究  231

(14) 黄键:死亡时空与生命欲望——道教信仰与六朝鬼神志怪小说的时空形式  272

(15) 党芳莉:八仙过海传说的演变与传播  289

(16)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概说  302

(17) 罗争鸣:虬须客故事的形成与版本流传考  321  

(18) 吴成国:论《搜神记》的巫术特色  341

(19) 郭健:《西游记》故事角色的内丹学寓意——兼驳反“证道书”论  358

(20) 黄景春:谪仙的产生、种类及在小说中的表现——兼谈李白传说对谪仙内涵转变的影响  378

(21) 张泽洪:宋代鼓子词与道教的唱道情  396

(22) 徐宏图:道教与南戏《孟姜女》  422

(23) 陈伟强:从误入到导入:《刘阮天台》杂剧主题的新变  438

(24) 李艳:辅教风化 劝善于戏——道教劝善书与元明清戏曲初探  462

(25) 张丽娟:道教与戏剧关系研究综述  478

(26) 郑长青:访道教文学研究学者詹石窗教授  490

 

书评•书介

(27) 吴光正: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  503

(28) 黄丽军:黄永锋:《道教服食技术研究》  519

(29) 韩田鹿:陈广忠:《淮南子斠诠》  525

 

 

第二十五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1) 陈鼓应:《庄子》内篇的心学——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1

(2) 周炽成:论《齐物论》中的两个梦:从爱莲心的研究说起  45

(3) 蔡妙坤:《庄子》内篇人性观——从生命的本源论说人性的异化与回归  57

(4) 王志楣:道是无情却有情——论《庄子》之情  77

(5) 任蜜林:《孟子》和《庄子》中的神秘主义  108

(6) 孙伟:“虚一而静”以致“道”——荀子与庄子认识论之比较  125

(7) 曾春海:竹林七贤的生命情调——庄学的人生理想与实践  141

(8) 邓联合:寂心冥神,与物推移——玄佛交融中的支遁“诮遥义”  174

(9) 姜允明:陈白沙与庄子  207

(10) 周锋利:方以智《药地炮庄》的三教会通思想  217

(11) 王中江: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情怀与庄子——透过金岳霖、冯友兰和方东美的回应来看  243

 (12) 孙显斌:东汉之前的道书叙录  284

(13) 熊铁基:汉唐庄学著作提要  328

(14) 刘固盛、肖海燕:宋元庄学文献提要及其诠释特点  346

(15) 钱弈华:明代庄学述要  395

(16) 钱弈华:清代庄学述要  464

(17) 鲍则岳:论《老子》索紞写本的真实性  521

(18) 高致华、张丽娟:日本学者的道教研究趋势述论  533

 

书评•书介

(19) 郝雨:方勇:《庄子学史》  559

(20) 彭躍宏: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  568

(21) 钟哲: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  578

 

 

第二十六辑目录

(1) 张广保:道家、道教哲学与北宋儒学的复兴  1 

(2) 萧汉明:道家思想在北宋传统哲学转型期的意义  26 

(3) 卢国龙:政治变革中的北宋儒学复兴  65 

(4) 金秉峘:论太极图的起源问题  109 

(5) 唐明邦:邵雍尊儒崇道的先天易学  136 

(6) 萧汉明:道家功夫 仙人气象——读邵雍(击壤集》  150

(7) 刘固盛:陈景元老庄学思想对二程理学的影响  182 

(8) 丁四新:王安石性命说的演进及其内在线索  204 

(9) 张玮仪:王安石晚年诗之道家观照  217

(10) 林乐昌:张载天道论对道家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融贯  247 

(11) 丁为祥:张载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消化及其影响——兼论宋明理学中的儒道因缘  247  

(12) 李吴伊莉:“有生于无”:从老子、王弼到张载  331 

(13) 陈鼓应: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道家学脉阐系——兼论濂溪的道家生活情趣  344 

(14) 郭晓冬:尘笼、泉石与苍生:从程颢诗中的三个关键词看其儒道之情结  367 

(15) 张玮仪:苏轼迁谪诗与道家安顿精神  391 

 

书评•书介

(16) 王福梅、盖建民:罗中枢:《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  421 

(17) 陈霞、林巧薇:朱越利主编:《道藏说略》  427 

(18) 张洪兴:《子藏·道家部·庄子卷》  436 

(19) 方勇:吕惠卿《壬辰重改证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序言  447

 

 

第二十七辑目录

(1) 韩巍: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征和学术价值  1 

(2) 王博:西汉竹书《老子》与严遵《老子指归》  36 

(3) 王中江:北大藏汉简《老子》的某些特征  58 

(4) 曹峰:“玄之又玄之”和“损之又损之”——北大简《老子》研究的一个问题  83 

(5) 李锐、邵泽慧:北大汉简《老子》初研  102 

(6) 韩斯•格奥尔格•梅勒:论道家哲学中“游”的概念  128 

(7) 冯达文:庄子与郭象——从《逍遥游》《齐物论》及郭注谈起  142 

(8) 王威威:小大之辩——从《逍遥游》、《齐物论》、《秋水》到郭象《庄子注》  167 

(9) 刘黛:庄周《齐物论》:生命对逻辑的超越  184 

(10) 陈少明:历史的寓言化——对《庄子》历史论述的一种解读  202 

(11) 陈静:梦的隐喻:解读《庄子》之梦  221 

(12) 李振纲:释《庄子》文本中的五个梦境  243 

(13) 陈清春:庄子相对主义的意识发生根源  260 

(14) 王威威:郭象对《庄子》命论的诠释  274 

(15) 刘黛:以“无”为首与以“物”为首——论庄子与慎到之“齐物说”的区别  290 

(16) 谷中信一: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以加岛祥造的著作为中心  309 

(17) 朱晓鹏:论阳明心学本体论对道家形上智慧的融摄  332 

(18) 李溪:素屏:文人、物与庄子思想  356

(19) 赵卫东:评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  380 

(20) 苏轶璇:评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从〈庄子〉、郭〈注〉到成〈疏〉》  390

 

 

第二十八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1) 汪荣祖:严复与自由主义  1 

(2) 干春松:严复与中国近代自由观念的困境  21 

(3) 陈静:自由的含义——以严复为中心的观念考察  44 

(4) 高柳信夫:斯宾塞与严复——兼论斯宾塞思想在日本和中国的命运  61   

(5) 黄克武:严复“天演之学”的内涵与意义  85 

(6) 阪元弘子:再论严复《天演论》翻译的创造性——有关选择赫胥黎原文文本的问题  133 

(7) 何怀宏:误读与阙失——对《天演论》及其影响的一个反省  158 

(8) 欧阳哲生:严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196 

(9) 何卓恩:世变、国变与“主义”选择——严复对西来三大政治思潮的态度  223 

(10) 王中江:严复的两个世界——从经验到超验  242 

(11) 李承贵:严复解释传统哲学的科学主义倾向  256 

(12) 韩立坤:从“技”到“道”——严复“科学观”的演变,兼论近现代哲学中科学的形上学化倾向  274

(13) 李存山:从“中体西用”到“标本并治”——严复的文化发展观  291 

(14) 区建英:严复思想中的国民形成与“中学”价值重构  315 

(15) 钟振宇:庄子的死亡存有论——与海德格死亡哲学的对话  333 

(16) 董慧:论《庄子》内七篇中的“小大之辩”  359 

(17) 叶树勋:从《庄子》的潜语境解读“知礼意”的进程——以《大宗师》子桑户的故事为中心  373

 

书评

(18) 方达:搜辑子学遗籍,推动文化复兴——评《子藏》第二批成果  399 

(19) 刁生虎:庄学范畴与寓言概念的“心”尝试——涂光社先生《(庄子)心解》述评  411

 

 

第二十九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混沌与秩序

(1) 王中江:秩序、制度与贤能:黄老学为什么反智的一个内在追寻  3 

(2) 陈丽桂:虚无与对反——《老子》应用哲学的两大纲领  55 

(3) 郑开:《庄子》混沌话语:哲学叙事与政治隐喻  74 

(4) 赖锡三:混沌与秩序之间——《老子》的原初伦理与他者关怀  104 

(5) 林明照:《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指归》中的治道推演  146 

(6) 叶树勋:黄老道家德政思想的新探讨——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中心  168 

(7) 屠友祥: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辨正  190 

(8) 王玉彬:庄子哲学的“天下”观念  214

 

儒道会通

(9) 金晟焕:成真兼圣之路:全秉薰的精神哲学  233 

(10) 赵卫东:向往、维护与参与——清初山东即墨民间儒者解瑶的道教情怀  253 

(11) 李大华:论王夫之的庄子学  282 

(12) 曹峰:天道与天命之间:对《易传》与儒道关系的再认识  297 

(13) 安继民:儒道互补视域中的道家自由哲学刍议  316 

(14) 廖灿灿:方以智《易》、《庄》会通思想探析  330

 

文献研究

(15) 范毓周:上博楚简《恒先》新释及其简序与篇章结构新探  367 

(16) 白辉洪:今本《尹文子》考辨  396 

(17) 蔡卓:《吴建衡二年索紞写本道德经残卷》材料补充与异文  413 

(18) 蔡卓校定:吴建衡二年索紞写本道德经残卷正文  424 

 

多样化视野

(19) 陈康 文,李锐 译:老子哲学中“道”之意义  431 

(20) 李锐:陈康《老子哲学中“道”之意义》译后记  446

(21) [希腊]约安尼斯•N. 马克普洛斯 文,李兰芳、张岩 译:美德与幸福:从古希腊思想到后现代主义

(22) 郭梨华:《老子》容、公思想及其影响  461 

(23) 陈霞:在相对中寻求理解与超越——试析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 483

(24) 杨杰:嵇康养生论的四重维度及其对道教养生术的接受与超越  497 

(25) 李道(G. Libera):庖丁的刀与海德格尔的锤——浅谈工匠、工具与自我的抽身  511 

(26) 马琳:沃尔法特与庄子:周游列国的道家“愚人”  528

 

 

 

第三十辑目录

 

编者的话  1

 

(1) 陈鼓应:四分之一世纪的回望——《道家文化研究》30辑回顾  1

 

纪念特稿

(2) 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15

(3) 李学勤:穿越与反思——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探索古代文明  42

(4) 杜维明:构建北大经学传统刍议  68

(5) 安乐哲:智者乐水:论庄子观鱼之乐  75

(6) 施舟人:追寻道的历程——欧洲汉学研究传统的回顾与展望  83

(7) 艾帝:意大利及欧洲当代汉学的发展和现况  89

(8) 王蓉蓉、任博克:世界语境下的老庄解读——王蓉蓉、任博克教授对谈  95

(9) 范毓贤:殷商文化东传美洲新证  104

(10) 冯达文:黄老思潮新探  108

(11) 丁四新:汉简本《老子》总章数及上下经章数的组织原理和数理法则——一种可能性的研究  115

(12) 王中江:异常与回归:老子的“反”探究  139

(13) 朱越利:道教前沿研究的新启示  169

(14) 朱亚坤:“圆融”的生机与“分离”的困惑——论方东美“自然”透视下的中西方哲学  188

 

道教心性学专题

(15) 郑开:道教心性学的发轫与道教世界的形成  207

(16) 张广保:佛、道心性论比较研究——兼论印度佛教心性论问题  246

(17) 杨维中:论中国佛教心性论所受道家、玄学思想的影响  294

(18) 许抗生:道家心性论与慧能《坛经》的佛教思想  332

(19) 程乐松:元气、天心与太平——《太平经》中所见的“心”及其思想意义  344

(20) 强昱:简论《真气还元铭》的内丹修炼与重玄观  374

(21) 郑灿山:唐代初中期道教的“坐忘论”  397

(22) 聂清:宗密心性论的道家倾向  418

 

黄老学专题

(23) 冯达文:《淮南子》:道家式的“内圣外王”论  439

(24) 陈丽桂:黄老与阴阳  464

(25) 郑开:黄老的帝道:王霸之外的新思维  491

(26) 曹峰:《黄帝四经》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兼论《经法·道法》的逻辑结构  526

(27) 陈佩君:试析黄、老合流并称的内在联系  546

(28) 袁青:《黄帝四经》成书时代辨析  570

(29) 苏晓威:出土文献背景下的道家内容系统再认识  589

(30) 赵建永:从黄老学到黄老道、太平道——以汤用彤、蒙文通为中心的道教发生学考察  604

(31) 苗玥:《凡物流形》的“执一”思想新探——以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转化为视角  626



加入本号读者群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联络员楚舟申请

欢迎加入本号读者群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