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孩子的需求 - 注意力家庭管理办法系列之二

钱英 钱英医生 2019-07-04

在系列之一课程中,我们提到在孩子管理这一漫长的征程中,选择恰当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如此的重要。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呢?天真烂漫、风格各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不同的成长之路上是否有着共同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们把“科学的儿童家庭管理办法”定义为能顺应和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管理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需求,家长们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管理,首先就要了解孩子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到底有怎样的需求?

通常我们会把儿童的需求划分为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外部需求主要指身体发展需求,家长们需要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来保证孩子的身体发展需求;内部需求主要包括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行为发展三部分。

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对我们这个世界认知和适应能力的发展,也就是思维的发展,涉及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理解力、判断力、执行力等方方面面。我们国家的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认知发展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有的甚至出现了过度关注。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们重点阐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的发展需求。

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和行为的发展需求分为两个部分:

一、提要求的需求:指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提恰当地要求,从而帮助孩子规避风险、形成适应性行为。

二、回应的需求:指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要有反应,可进一步分为4个层次:

  1. 关注层次,也就是能发现孩子有情绪了。

  2. 理解层次,用语言和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明白你”。

  3. 接受包容层次,也就是能用语言和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虽然有些行为不可以,但你有任何的情绪都是可以的”。

  4.  肯定和支持层次,让孩子感受到“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这样想这样做真的很棒”。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负性情绪难以忍受,且不允许。比如,见不得孩子哭、要求孩子“坚强、不软弱”等。其实对孩子的负性情绪要像大海一样给波浪一个缓冲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像礁石一样冰冷地让浪花撞击。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一定会有读者会疑惑,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篇幅来介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发展需求?

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儿童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到12岁才会逐步形成,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儿童从情绪和行为的角度管理,要比从认知角度来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要更加有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过往的临床门诊案例中,许多我们这一代家长常常更擅长通过讲道理、更习惯于用说服教育来管理我们的孩子,不擅长也忽略了关注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因此,这部分是我们这一代家长需要关注和进行自我提升的。

曾有一些家长在门诊提出这样的问题,“钱大夫,我也知道情商重要,孩子全面发展重要,但现在教育大环境,还得把孩子学习搞上去。您还是多讲讲怎么让他们不拖延,提高学习成绩吧”。

关于这一点我想回答的是,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总结告诉我们,促进孩子情绪和行为发展,对他们认知的发展也有促进和提升作用,因此这里强调要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发展,与提高孩子的成绩不冲突。

基于以上儿童情绪和行为发展需求的两个方面,我们把常见儿童行为家庭管理方法分为四类:权威型,控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 权威型家长:既能恰当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也能有效的给孩子的行为提要求。

  • 忽视型家长:既不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也不对孩子的行为提要求。

  • 控制型家长:不能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却对孩子的行为提要求,而且这些要求常常是过度控制且不给任何自由度的过分要求。

  • 溺爱型家长:不对孩子的行为提要求,却完全满足孩子的需求。

 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儿童行为管理方法,只有第一种权威型的家长同时兼顾了儿童情绪和行为发展需求的两个方面,正是我们系列文章着重推荐的科学有效的儿童家庭管理办法。

征得一位家长的同意,我们来看看一名权威型多动症儿童的家长的管理实践。

儿子的作业清单安排的不错,可是昨天早上1030才起床,比清单的晚了整整3个小时。我叮嘱自己要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做个淡定的妈妈。

儿子看了床头柜上的清单,嬉皮笑脸地问,“妈妈,我是不是过了很长时间了?”

我“嗯”了一声,又补了一句,“看你,笑得那么勉强,很后悔、很自责吧。”

他说,“有点,不过幸好还来的及”。

我回答,“够呛吧!这次咱们好好总结原因,下次再去五彩城吧!”

儿子坚持,“计划可以变一下,不过写清单太耽误时间,您帮我代写吧。”于是有了新的清单。

写完新清单,我觉得统筹安排的还是蛮不错的,尤其是连路上的时间都被用来完成语文和英语的口头作业,我忍不住夸了他一句,“很有变通能力嘛,比妈妈强,新清单不错。”

结局出乎我意料,儿子今天完成书写作业的速度明显提高,学习任务都完成了,下午的时间就全部交给姥姥和游乐场了,而我则享受了久违的美容按摩。

晚上,我惊奇地发现,儿子眼睛里有一丝得意,这个眼神我大约很久都没有看到过了。

睡觉时,我亲了儿子一口,跟他说,“我的儿子既遵守承诺,又懂得变通,是个男子汉,是妈妈的骄傲。”

这段短短的、流水账式的记录,展示了一个权威型妈妈和儿子交互管理的全过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权威型的管理过程?我们先看看这位妈妈是怎样对孩子的情绪做回应的。


当孩子嬉皮笑脸地问“妈妈,我是不是过了很长时间了?”的时候,这位妈妈首先是注意到儿子的嬉皮笑脸是情绪的信号,同时她还注意到儿子的话题是跟清单有关,因此准确理解到嬉皮笑脸背后其实是自责和后悔情绪。

所以她是这么回应的:“嗯”了一声,又补了一句“看你,笑得那么勉强,很后悔,很自责吧。”

刚才我们讲到,回应情绪的前两个层次是关注和理解,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明白你”,显然这个妈妈做到了。


妈妈的这句话还帮助孩子给情绪明确命了名,把此刻的嬉皮笑脸命名为后悔自责,这一点很关键。

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在情绪发展初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常常能体验到强烈的情绪,但并不会给情绪命名,也不知道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强烈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就很关键了,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孩子的情绪并准确的理解,然后我们才能帮孩子去给这些强烈的情绪体验命名,帮孩子去理解这些情绪体验。


给情绪起完名字,也帮孩子理解了之后,接下来还需要像大海一样容纳孩子的情绪,并对孩子情绪背后的动机给予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最终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如何处理这些情绪的方法。

还是举这个例子,妈妈把嬉皮笑脸命名为后悔自责后,接下来就是要让孩子体会到“犯错了,起晚了,我们常常会有自责后悔的情绪,这很正常的,也是被允许。但是我们后面需要及时补救,才能让这种自责后悔减少或消失”。


接收和包容孩子的情绪之后,权威型的家长会鼓励和帮助孩子采取补救措施,然后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补救成功后,自身情绪体验的变化。

这位妈妈也是这么做的:当儿子说还来得及的时候,妈妈心里曾一度怀疑,但她并没有打击儿子,而是再一次捕捉到了儿子想补救的心情,于是还帮助抄写清单,并夸清单改得不错,最终孩子补救成功,流露出得意的眼神。

他的情绪也成功地从自责后悔转为得意,在得意的那一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高的。因为妈妈通过事实,让他看到自己有亡羊补牢的能力,有变通的能力。这个时候如果周围人还认可他的这些能力,他的自我价值感就更高了,也就更自信了。

这个妈妈就很智慧,她又做到了,她用行动(亲一口)和语言“是个男子汉,是妈妈的骄傲”,满足了孩子得意眼神背后被肯定被欣赏的需要。


刚才分析的从后悔到得意的情绪变化过程,也会在孩子大脑中产生记忆。研究发现,这些情绪相关的记忆远远比我们跟他讲道理记忆来的深刻。

如果我们能反复地像这个妈妈一样,帮助孩子命名情绪,理解情绪,体验处理情绪后带来的正性变化,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能成为情绪的主人,获得健康的情绪发展。

权威型家长不仅了解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也能掌握在行为上给孩子提要求的几个原则:

①给孩子有红线的自由。要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允许孩子自由地探索,根据孩子自己的想法来行动;但同时还需要给孩子的自由行为设置清晰的界限。

②及时监控和反馈。不间断地监督孩子的行为是否超越了红线,并通过及时的奖惩机制,鼓励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

③会谅解孩子的过错并把这些过错看成孩子中成长学习的契机;惩罚很少用,即使用,也绝不武断和暴力。

这个妈妈三个原则都做到了:

有红线的自由,这个孩子清单都是自己定的,清单都可以改,但必须完成一项笔头作业和一项口头作业才能去五彩城。

计时来监控执行情况,推迟了1小时去五彩城;及时反馈,奖励五彩城,晚上还言语奖励。

对孩子晚起3小时没有给任何指责,而是积极支持孩子做新清单,对犯错的态度,她也做到了。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的长期综合工程,家庭因素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朋友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断自我更新,总结出与孩子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科学的管理方法,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