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奖特辑 | 肖海华: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

导语


2020年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已落下帷幕,中文系国奖获得者不仅成绩优异,且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能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添上了绚烂的一笔。“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本次“国奖特辑”专题将带大家了解中文系本科国奖获得者,以榜样力量引导前行方向。


人物简介


肖海华,中共预备党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逸仙思源 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五期学员。曾任知行学社副社长、红楼梦学社副社长、岭南诗词研习社成员、中文系新闻中心编辑等;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等荣誉。保送至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01.

务求为己之学


提起课业,肖海华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听课,复习方法也不如其他同学。但他比较自信的是,本科期间没有以“作业少、给分高”为选课宗旨,只是凭着兴趣去学,听的课多了,也积累一些心得。他很喜欢前一段时间博雅学院公众号推送的张舜徽先生《顾亭林学记》自序,里面引到黄宗羲所说“学问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读来尤其使人警醒。肖海华认为,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不妨较为轻松而主动地拓展兴趣,不要只是被培养计划和课程任务推着走。


修课蹭课的生活,令肖海华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时旁听外院的法语二外课。授课的李璐老师四点钟要赶岐关车回珠海,课后无暇答疑,于是他每次都坐在后门口,一下课就出门按好电梯等待老师。电梯下行,而师生一问一答,感到知识在升华。“因为时间很短,又是旁听的课,所以每一次机会好像都格外宝贵,而且要把问题提得非常凝练。后来洪丽君老师还允许我参加考试,给了不错的分数。不过很惭愧,现在法语已经全落下了,对不住老师们。”肖海华坦言,听课多而没消化,这是他非常后悔的事情,浪费了兴趣和热情,也辜负了老师们的帮助。“但趁着年轻多去了解总是没错的。之前有好友和我感叹读书经眼就忘,我曾这样开玩笑为自己辩护:即使知识如水过无痕,但那流淌也拓宽了河床的宽度与深度。


02.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肖海华看来,课后的自主学习与课业同样重要。中文系的百篇阅读和读书报告安排得很好,大家可以在大一大二时广泛阅读,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也在这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到了高年级则可以更加深入,注意考镜源流和学习研究方法,在“博通”的基础上逐渐向“专精”靠拢。这个时候导师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用江藩的话说,是把自己从“泛滥诸子百家,如涉大海,茫无涯涘”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如同夜航的船只被指明了方向。


除了自学和导师指点,与其他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带给肖海华很多帮助。他回忆自己在诗社和红楼社听、讲社课,在知行学社参加晨读和研读会,跟师长们读经传注疏等经历,大家围坐细读文本、互相援疑质理的场景令他难忘,他也因此获得了思维和表达的训练。更多的时候,他会抓紧机会向各位老师以及优秀的学长学姐请教,他们总是能从求学和为人等各方面给人启迪。肖海华说:“《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并非一个自觉的人,有赖师友们的鼓励与指点,才学得一些知识,也拓宽了自己的眼界。”


专业选修课“训诂学”结课合影


03.

己欲立而立人


中大一直非常重视公益活动,这一点也和肖海华非常契合。云南凤庆支教、体校义教、与老少边儿童通信、关爱听障儿童、疫情期间辅导课业……这些不仅仅组成了志愿表上的七八百个公益时,更是他在“受助、自助、助人”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实践。“最开始听到这个理念是在思源计划,虽然名为‘优秀学生培养计划’,但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组织我们去乡村支教,以助人为名,完成受助与自助。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孩子说,她的理想是去西藏当一名老师,因为她在电视上看到,西藏有的地方条件还很艰苦,她希望能把自己的幸福带给他们。我想这大概就是‘受助、自助、助人’的精神了。这背后的涵义,一方面是夫子所说的己立立人,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能做的事有很多很多。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这并不是拒绝助人的理由,相反,它意味着我们应该在助人时学到更多,这个帮助别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成长的轨迹。


肖海华与支教班级的合影


版权声明

编辑:黄佩琳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方

审核发布:于海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