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庞宽在美术馆隔离的14天,不是一个人的14天

包比 一夜美学 2022-04-29


最近有一种意想不到的行为在流行——居家隔离的人在手机上看新裤子乐队庞宽在美术馆里隔离的直播,庞宽也拥有了新称号“电子宠物”。上周六(4 月 23 日),庞宽带着一些生活所需来到位于北京 798 艺术区的星空间,从当天下午 4 点开始,在一个 2.5 × 2.5 米,高 1.2 米的地台上隔离生活 14 天,24 小时不间断直播,这是他在疫情特殊时期突发奇想的行为艺术。尽管事先有预告,庞宽的这一行为艺术还是拉满了观众的好奇心,关于他如何上厕所的疑问不断在直播间被提起,也很快上了微博热搜。


热度扩散后,开始有人质疑庞宽是在模仿 44 年前台湾艺术家谢德庆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一整年的作品《笼子》。对于行为艺术来说,“哈姆雷特”可能不止一千个,但庞宽既不是挑战权威,也并非要哗众取宠,他用“治愈”形容这件作品,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更纯粹。





拜拜迪斯科,14天后再见

 庞宽这是在做什么?





“这是在干嘛”,进行到第六天,直播间的评论区仍然有不少人在提出疑问。



▲ 庞宽提前两天在微博上预告自己将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展并直播

▲ 拍摄于行为艺术展开始之前



庞宽的行为艺术展《拜拜迪斯科:庞宽的 14 天》从 4 月 23 日开始,当天下午一点多,他还分享了这张新鲜的预告照,一张沙发椅、神秘的帐篷和一些还未拆箱的生活用品已经登场。





下午四点,我订阅的星空间的视频号直播准时提醒。庞宽已经在这个 2.5 × 2.5 米,高 1.2 米的木板地台上就位,旁边还有艺术家在用深浅不同的绿色颜料进行创作。





开始的这一天是个周六,星空间在正常展出艺术家潘琳的个人画展“色彩的胜利”,无需买票、预约就能进入画廊内。很多观众不一定知道庞宽正在这里直播,就误打误撞进入了直播镜头内,观察、讨论、近距离拍照,见证这件行为艺术展的创作过程。





直播开始后,评论区最关心的就是一件事——庞宽怎么上厕所?根据当时前方观众传回来的照片,可以看到马桶就藏在椅子后面,画廊主房方也在直播时通过画外音回答了这个问题。下午六点左右,星空间闭馆,再无观众进入。庞宽在晚上披上毯子,开始使用马桶,有网友在直播间留言说没想到自己竟然在看别人直播上厕所。





庞宽的 14 天也囤了不少“隔离物资”,第一天,网友们隔着遥远的距离纷纷观察猜测这些具体是什么。4 月 25 日,行为艺术进行的第 3 个晚上,庞宽在微博复盘了自己的物资。除了水、自热饭、酒、瓶装红茶等显而易见的东西外,他还带了多种零食“瓜子两包、巧克力四包,巧克力派一盒、口香糖一盒,苹果五个”,以及三种保健品,甚至还有“防蚊液、汤姆福德香水、十四套趴体服装、礼帽一顶、墨镜三个”





在镜头前,庞宽展示了他消磨时间的各种做法:刷手机、看杂志、举着杂志刷手机、脸盖着杂志睡觉、挠痒、喝茶、调酒、在马桶旁吃自热饭、天黑后音响放歌……很多人表示“这就是隔离中的自己



▲ “庞宽 14 天”腾讯文档



直播 24 小时不停,直播的评论区也几乎没有断过,庞宽用音箱放歌时,第一时间就有人在网易云整理好了歌单,还有网友发起了腾讯公共文档,一起记录庞宽每天的一切行为。



▲ 庞宽以独特的姿势接受核酸检测,截图来自微博网友 @Mixro桃



由于防疫政策调整,从第二天起,星空间就不再允许观众入内,庞宽还在自己的行为艺术中接受了几次真实的核酸检测,让整个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 播客“不谈艺术”第 4 期“话赶话就有了画廊十四天”里,讨论了这件艺术作品的由来



在这场行为艺术展开始的前一天,播客“不谈艺术”分享了这次艺术创作的缘由,以及为何取名《拜拜迪斯科》、庞宽带杂志是因为有“阅读障碍症”、如何一步步想到用简易马桶解决生理问题、为什么选择带这些物资等信息。这条播客如实记录了艺术家庞宽、画廊主房方、设计师兼策展人朱砂关于庞宽想直播“隔离”的头脑风暴,事实上,从 4 月 20 号录制播客,到 23 号正式开始,整个行为艺术可以说是即兴而起又极速执行,没有出于收益目的的反复考量。这条播客就像这场展览的前言和注解,不妨听听。


庞宽在播客中说他并非向权威挑战,也不是哗众取宠,他想准确传达这件事,“而让大家觉得你真的是在做一件特别治愈的事情”。评论区里有好几个听众都感受到了这场行为艺术的治愈和陪伴感,正好命中了艺术家的初衷。





庞宽新裤子国货教父

 庞宽做过的艺术尝试 





“庞宽新裤子国货教父”,这是庞宽的微博名,绝大部分人对他的身份了解都停留在新裤子乐队主唱兼键盘手,一首疯狂的《艾瑞巴迪》相当洗脑。






不过,搞音乐并非庞宽唯一的爱好,爱穿搭的他有自己的国潮品牌,且经常在微博分享自己的时尚审美,如今又回潮的男性裙装,庞宽早在 10 年前就穿过了。



▲ 彭磊的作品《庞宽》,2008



而在音乐和时尚之外,我们不妨回顾庞宽在如今引起热议的《拜拜迪斯科》之前,还做过什么艺术尝试,正是这些创作,让如今的《拜拜迪斯科》成为有着庞宽烙印的作品,而非突兀的哗众取宠。



▲ 北京当代·艺术展 2019,展览现场

▲ “二十四孝图”系列,2016



庞宽画画始于很久以前,2008 年是高产期,那时候彭磊也在画,而当代艺术的泡沫破碎后,两个人都渐渐放下了画笔。2016 年,庞宽创作了这组“二十四孝图”系列,他用了像民间年画的水墨形式,但把人物改成了机器人。这样的处理带来反差,庞宽曾解释“机器人是未来的东西,我用一个复古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 醒来吧,机器人, 2016



画“二十四孝图”主要是为了“复古”,但“机器人”是庞宽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也是 2016 年,他还用同样的水墨形式画了一幅《醒来吧,机器人》。





庞宽的“博士”称号也与机器人有关,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银河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的头衔,并研究了一个全功能国产家用机器人“两室一厅”,戴着有 LED 屏的头盔,穿着各种奇特服装,“两室一厅”后来以艺术装置的身份多次参与展览


在接受采访时,庞宽说:“如果科技够发达,我可能就想变成一个机器人,可能跨越自然人向前进一步,这是我最开始的初衷”,“两室一厅”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庞宽本人。这个名字则是对“三宅一生”开的文字玩笑,庞宽身边有很多北漂的朋友,“两室一厅”是他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思考。



▲ SEX DRUGS INTERNET, 2011

▲ 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 2013



约 10 年前,庞宽就开始用霓虹灯管、LED 这些材料创作艺术装置,他热爱 80 年代的视觉文化,这些装置也有扑面而来的浓厚复古情怀。





2020 年,疫情发生之初,庞宽就做出过一些有艺术苗头的行为,他光着膀子在雪还没化的小区花园里弹新裤子的《爱》,在卫生间一边冲头一边弹《Sex Drugs Internet》……乐迷觉得庞宽“是个艺术家”,不论是不是艺术家,他在当时全国居家隔离的氛围中也的确带来了大量快乐。





庞宽是直播版的“谢德庆”吗

 如何评论对于庞宽的艺术评论 





《拜拜迪斯科》开始进行后,率先有反应的是摇滚圈,乐迷们对庞宽无厘头的行为见过太多次,但也还是觉得新鲜。


大概从第二天开始,艺术圈的目光投射到直播间,艺术家“谢德庆”被频繁提到



▲ 谢德庆(Tehching Hsieh),摄影师:Balarama Heller



也许无需赘述,这几天大家已经被反复科普了谢德庆和他的代表作《一年行为表演:1978—1979》(简称《笼子》)


谢德庆(Tehching Hsieh)1950 年出生于台湾屏东,17 岁就从高中辍学去画画,通过海员训练进入美国,做了长达 14 年的非法移民。从 1978 年至 1986 年,谢德庆做了 5 件时长一年的行为艺术作品《笼子》《打卡》《户外》《绳子》《不做艺术》,他从 1980—1981 年间的第二件作品《打卡》开始在纽约艺术圈崭露头角,但当人们回过头看当初无人问津的《笼子》时,仍然觉得很震撼,此次被拿来对比的也正是这件作品。



▲ One Year Performance 1978-1979,1978

▲ 2009 年,谢德庆在 MoMA 的展览复刻了当时的笼子



谢德庆在 1978 年 9 月 30 日进入了他在曼哈顿工作室里建造的一个 3.54 × 2.74 × 2.44 米的木笼子中,封锁自己一整年,直到 1979 年 9 月 29 日。期间他几乎什么都不做,不读书、不写作、不接触电子设备、不与外界交流。只有师出同门的朋友程伟光(Cheng Wei Kuong)给他送饭、送衣服、拍照记录。


木笼内只有一张床、一个水桶、一个水池与镜子,无法洗澡就用水擦拭身体,排泄物则靠程伟光每次带走,木笼如同牢笼。多年后,谢德庆接受采访时说,在连续吃了几周的牛肉和西蓝花之后,他在某天一言不发地接过食物并扔到地上,后来他为此感到难过。每度过一天,谢德庆就用指甲在墙上划一道记录。每周三是工作室开放给公众的日子,谢德庆允许他们参观这场行为艺术,但并不理会他们。



▲ One Year Performance 1980-1981,1980


一年之后,谢德庆走出笼子,反而觉得旁人“像狼(一样凶猛)”,他变得脆弱,觉得笼子里才有安全感。不过仅仅在六个月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行为艺术《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简称《打卡》),每小时打一次卡,每天固定 24 次,一年打了 8760 次,几乎完全放弃了深度睡眠。


时至今日,谢德庆认为“浪费时间是我的人生观”,他说:“活着只不过是在消磨时间,直到死去。”





在详细了解谢德庆和他的《笼子》之后,我认为庞宽并非用直播的形式复制谢德庆的艺术行为


谢德庆进行自我囚禁的上世纪 70 年代,夺人眼球的波普艺术正流行,专注于耐力和持续性的行为艺术异军突起,被形容为有一种“安静的勇气”。《笼子》长达一年,时间跨度很极致,谢德庆也在漫长的时间中进行了足够深入的自我思考,他在自我囚禁的前三个月里就“把一生里面所能够想的都想完了”。


而庞宽并不是比谁的时间跨度长,14 天,这个敏感的时长现在几乎不用解释也老少皆知。在播客中,几人讨论时也特意将“庞宽的 14 天”加入到副标题,从出发点来说,这是更直击当下困境的表达





更差异化的一点是,44 年后,“直播”这个形式介入了行为艺术中,而且是艺术家的主动要求。庞宽说他其实半年前就在西藏找好了山洞,也可以进行他的 14 天,“但不能直播”。截止到落笔时,已经有 333.6 万人看过直播间,观众几乎没有一刻停止过讨论,人们从最开始关注他怎么上厕所、洗不洗澡、睡觉关不关灯,到今晚放不放歌、会不会暴露隐私、下一次核酸摆什么姿势、心理状态怎样,观众已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事实上,这些不方便洗澡、睡觉不关灯、暴露隐私、厕所环境差强人意的窘境,也是在方舱隔离的普通人正在经历的其中一部分。



▲ 4 月 27 日,第六天,庞宽用水果刀在地台上凿洞,后来水果刀被没收。



提到窘境,还有不少声音质疑庞宽的行为艺术与《笼子》相比,不够痛苦,不够极致。的确对于谢德庆的“几乎什么都不做”来说,庞宽的活动是更丰富的。


然而我想提醒大家,被忽略的一点是,让渡 14 天的人身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被刻意忽视的苦难,非必要不喝酒、不吃自热米饭、不看杂志、不刷手机、不穿时装,难道就是“必要正确”的吗?把 21 世纪 20 年代的正常生活一步一步紧缩,如温水煮青蛙般半强制半主动地成为“苦行僧”,却少有人身体力行地去抗争,在艺术圈更同样没人出头。


有的艺术家认为太哗众取宠,然而在社会环境日渐困束的当下,“做”和“不做”是截然不同的,可以对庞宽的作品持怀疑态度,但同时也不妨看看自己对焦头烂额的疫情环境做出过什么回应,抵达了多少人,是否激荡过力量。作为当前第一个用身体来直接介入疫情叙事的艺术家,尽管庞宽带了不少食物补给和消遣之物,但温和的抗争好过没有抗争



▲ “话赶话就有了画廊十四天”在小宇宙的评论区



不过,就庞宽自己所说,他不搞绝食、静坐,不硬抗。与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节奏 0(Rhythm 0)》、小野洋子的《切片(Cut Piece)》等视觉上更触目惊心的行为艺术相比,庞宽所追求的是一种治愈性,他希望用陪伴带给人温情。这是“直播”形式的必要性,也是庞宽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的区别,更是他的积极意义所在。2020 年年初他拍摄那些无厘头的视频时,也是想为大众带来纯粹的快乐。





还有人认为,这场行为艺术涉及到伦理道德。有人在家里吃着刚发芽的土豆,对庞宽的自娱自乐感到生理性不适,我认为也无可厚非,这是人的本能。


不过我想说的是,即使庞宽真的只带了一堆土豆来充饥,在直播中吃上了发芽的土豆(“话赶话”时他还真提过这个想法),仍然免不了会有人觉得这是作秀,或许到时会有另一种声音出现:“你明明有机会囤货,为什么要刻意吃发芽土豆?”


究竟该如何处理共情?只有正在受苦的人才有发声的权利吗?远方的哭声究竟还有多远?而模仿性的体验会不会反而让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觉得讽刺,毕竟这不是一次事后回溯,而是对正在发生的苦难的回应。





《拜拜迪斯科:庞宽的 14 天》,这件作品从直播打开的那一刻起,从引起第一个人讨论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意义。它必然不尽完美,然而艺术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在直播时不断地争论,也可以在 44 年后回头看这场行为艺术时再评论,这些都将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星空间、庞宽微博、直播间截图、微博网友截图(已标注 ID)、谢德庆个人网站、摄影师 Balarama Heller、摩登天空


资料来源:


1.播客“不谈艺术”第四期“话赶话就有了画廊十四天”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6241f95cc41f5cd4ee8c08?s=eyJ1IjogIjVlN2M2Y2MyYjNjNWJjYTVmNjQxMWU1OCJ9

2.BIE别的《彭磊认为庞宽的画属于剥削艺术,庞宽则认为彭磊特别有才华 》

https://www.sohu.com/a/336259155_119079

3.新京报《专访新裤子乐队庞宽丨在中国,玩儿乐队到底赚不赚钱?》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7465044914363.html

4.纽约时报《Art About Waiting — and What It Takes to Endur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17/t-magazine/Tehching-Hsieh-endurance-art.html

5.纽约时报《A Caged Man Breaks Out at Last》

https://www.nytimes.com/2009/03/01/arts/design/01sont.html

6.象外《他浪费了五年生命,就成了艺术界大神》

https://mp.weixin.qq.com/s/_GXwBcaw93-Nedb8_9JlkA





你也许还想看,点击图片查阅

日本最不起眼的美术馆,永远不担心因疫情闭馆
保持距离老话重提,10个奇趣设计让疫情生活苦中作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