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财政局副局长醉驾不起诉后升局长看,都什么人在抵制裁判文书公开

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3-07-23

近日,辽宁锦州市纪委监委公布了一份情况通报,时任锦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强未按规定报告其醉酒驾驶被查处问题,致使其事发3个月后被提拔为市财政局局长。纪检监察机关倒查追溯发现问题后,张强被给予撤职、降级处分。这则消息这两天在网络上热传,并引来了众多媒体的报道。
媒体深入挖掘这则通报相关新闻发现,2022年8月24日,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检察院曾对张强危险驾驶拟不起诉案举行公开听证,听证录像至今仍在中国检察听证网上可见。可是,媒体报道,当时检察院对于张强的人员信息介绍是,“张强,男,1972年4月出生,本科文化,汉族,群众,无工作。”, 认为张强犯罪情节轻微,鉴于其无犯罪前科、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处理。听证会后不到一个月的9月15日,张强被当地人大成为会任命为市财政局局长。

这样的消息传来,首先应该感谢纪监部门的铁面无私、负责担当,但又令人不解,张强是如何运作的,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不仅公职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获得了升迁?按照正常的公职人员涉案告知规定,原任职单位、纪监部门应该是不可能不知道其涉案刑责事实的。
醉驾可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涉及刑事犯罪的,就算是没有被法院判处拘役之类的刑罚,获得了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的从轻处理,也是相对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具体而言,检察院的此类不起诉决定,是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注意,前提是认定构成了“犯罪行为”。
根据2015年11月6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受刑事处罚实行向所在单位告知制度的通知》规定.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十日以内,告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根据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对于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规定,公职人员因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可见,如果按照以上规定正常执行的话,公职人员涉及犯罪即便被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也是难逃撤职乃至开除处分的,根本用不着纪监部门“倒查追溯发现问题”。不过,这还不是本文要说明的重点问题,而是涉及公职人员犯罪问题的法律文书,是否应该向社会予以公开呢?

根据2021年8月19日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社会广泛关注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件涉及的下列法律文书,可以向社会公开:......(二)不起诉决定书;......但是,也规定,人民检察院在“12309中国检察网”上公开法律文书,应当对下列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姓名视情做隐名处理:......(二)不起诉决定书中的被不起诉人;......

按照以上规定可见,检察机关公布的不起诉决定书,有的地方是予以公布的,有的地方是不予公布的,即便是公布的,也是做了“张某某”、“李某某”之类的隐名化处理。如此的公开程度,是否能够达到“了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增强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的透明度,规范司法办案行为,促进公正司法”的制定《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目的呢?

以上文中纪监部门通报的财政局副局长醉驾不起诉后升迁局长的案例为证,公职人员醉驾移交公诉的案件,应该是在当地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件了吧?从事后需要纪监部门倒查才发现问题来看,应该是没有进行法律文书公开。

这是不是印证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有关部门只要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涉案处理结果移交,而相关的案件信息又不予公开导致社会监督跟不上去,就会出现违法犯罪人员应该受到的惩戒可以避免,自己的生活工作不受影响。

如果没有事后纪监部门大海捞针一般的问题倒查,违法犯罪人员不仅受不到惩罚,还会官运亨通?问题是,发生了领导醉驾被查的新闻,当地不可能无人知道,不仅不受惩罚反而获得升迁,会造成什么样的法治影响?

按照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打造法治社会、诚信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都要求司法机关按照“应公尽公”的原则,尽可能的公开相关法律文书,以达到法律责任之外,惩戒违法犯罪人党纪政纪责任、社会责任的目标。

如果裁判文书选择性公开、隐名化公开的话,就会造成司法办案仅是就案办案,违法犯罪人仅承担诉讼责任,而不必忌惮社会责任、行业责任、乃至诚信责任,就会肆无忌惮。这对于那些被公开案件信息的,对于那些诚信守法的社会成员,也是一种不公。

除了上文的例子,再举个例子。法律行业,某些律师被查处司法贪腐案件被牵连了出来,因为配合了办案需要而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不是应该进行行业性的行政处罚,并将处罚情况实名予以向社会公示呢?如果不予处罚、不予公示的话,是不是就成了帮助他们掩盖行贿记录,继而是纵容他们继续进行影响有限的司法勾兑,带坏了整个的行业风气进而伤害了社会民众对于律师执业的看法呢?

烟语君认为,裁判文书的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司法进步。对于司法裁判文书,应该“应公尽公”,一律实名制,让违法犯罪者,除了受到诉讼制裁之外,还要受到行业通报、社会谴责等舆论监督,从而达到令他们忌惮“社会死”的严重后果而不敢再作奸犯科,也让诚信守法者得以昌盛,避免陷入“逆淘汰”的恶性循环。

  往期文章:刑讯逼供之下,没有人是无罪者,没有人是清白者


  往期文章:司法拍卖中标者舍弃保证金悔拍,法官细查,揪出了律师“导演”者


  往期文章:“律帅事务所咨询有限公司”是个啥,你看懂了吗?


  往期文章:老人被二律师攫取426万律师费?究竟老人被套路,还是律师被套路?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