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2年第9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专  论



自然资源治理助力共同富裕:政策演进、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岳文泽,夏皓轩,钟鹏宇,等




土地管理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制度的规范协同

佟    彤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陈    磊,姜    海,田双清


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

邹金浪,刘陶红,张    传,等





土地经济



乡村建设用地资本化的金融机制与支持政策
王永梅,靳致远,吴宇哲

土地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城市经济效率——基于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工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刘新智,周韩梅

撤县设区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了吗?——基于全国261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张嘉庆,戚    渊,朱道林,等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家庭大数据库的经验证据
卢    华,周应恒,张培文,等





土地利用



基于能值分析的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吕    晓,孙晓雯,彭文龙,等

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时空演变与耦合协调
林树高,陆汝成,叶宗达,等

中国建设用地爬坡潜在重点县域识别与分析 
彭秋志,朱    丹 

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倪维秋,夏    源,赵宁宁





案例研究



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降低机制研究——以陕南四个烟区产业综合体为例 
易钟婷,王平平,王永强


文章摘要
自然资源治理助力共同富裕:政策演进、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岳文泽,夏皓轩,钟鹏宇,韦静娴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厘清自然资源治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共同富裕的关联逻辑,揭示自然资源治理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存在的关键挑战,探索改革路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治理的内涵包括可持续发展、效率公平兼顾、协同善治;(2)从目标、对象、价值、实践等维度提出了面向共同富裕的自然资源治理框架;(3)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自然资源治理政策经历了“同步富裕”、“差异富裕”、“多维富裕”三个阶段;(4)自然资源治理在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中,存在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发展权配置体系、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提高集约利用水平等改革策略。研究结论:自然资源治理与共同富裕存在紧密联系,亟需以三大差距为锚点,构建系统性与针对性的自然资源治理改革策略,以此强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自然资源治理;共同富裕;政策演进;三大差距;改革方向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制度的规范协同

作者:佟  彤

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识别农户与集体的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效益差异,为《土地管理法》第62条增设的“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条款构建具体的协同规则。研究方法:文本分析、规范解释、案例研究。研究结果:应纾解“盘活即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的“重农户、轻集体”制度非协同问题,以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性功能限缩农户盘活的实施路径,以集体所有权的管理权能扩展集体盘活的制度范围。研究结论:通过重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廓清农户盘活和集体盘活的路径分工;通过完善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制度,促进集体与农户间盘活权利的顺畅转换,以此塑造闲置宅基地盘活的协同式法律制度体系。


关键词:宅基地改革;农户盘活;集体盘活;规范协同;乡村振兴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陈 磊1,2,姜 海2,3,田双清3

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3.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为破解城乡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与乡在分工协作、生态宜居、要素流动、保障公平、服务均等、收入平衡六个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具有土地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外流与结构失衡、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县域问题表征,其关键在于围绕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换流动这一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功能,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木桶效应和联动效应。研究结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围绕产权制度完善,以革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为重点,从政府绩效考核、规划计划引领、财政金融支持、户籍制度保障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和权益均等化。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理论逻辑;实现路径;县域



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

作者:邹金浪,刘陶红,张  传,姚冠荣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1978年以来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化规律,量化“非粮化”对耕地食物生产变化的影响程度,为“非粮化”治理、保障食物安全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食物热量计算模型、LMDI分解法。研究结果:(1)经过波动增长(1978—1998年)、波动减少(1998—2003年)、快速回升(2003—2016年)和缓慢增长(2016—2020年),2020年中国耕地食物热量达113.23*1014KJ,是1978年的2.58倍。(2)耕地食物生产结构呈现口粮减少而蔬果、油料、玉米快速增长的特征,其中口粮热量占比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且西北、广西和青海的耕地食物热量主体分别由口粮转为玉米、糖料和油料;蔬果生产增速最快,热量占比增加了5.02倍。(3)1978—1998年和1998—2003年耕地食物热量变化主要由口粮引起,影响程度分别为46.31%和-64.84%;2003—2016年和2016—2020年耕地食物热量增加分别源于玉米和蔬果的贡献,程度为53.42%和28.30%。(4)1978—1998年、1998—2003年和2016—2020年,“非粮化”分别在14.63%、73.30%和23.81%的程度上抑制了耕地食物热量增长,其中,2016—2020年,“非粮化”是上海、江西、海南和贵州耕地食物热量减少的主因。研究结论: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向多样化转型,“非粮化”抑制了耕地食物供给增长。要树立大食物观,以耕地食物增产作为分区域、分次序推进“非粮化”治理的重要原则,重点关注“非粮化”导致耕地食物供给减少的地区。


关键词:食物安全;耕地;“非粮化”;LMDI分解法;中国



乡村建设用地资本化的金融机制与支持政策

作者:王永梅1,靳致远2,吴宇哲1

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视域下,构建并基于土地资本化总过程的一般金融模型,探索乡村建设用地资本化相较于城市土地的特殊金融机制与支持政策。研究方法:叙事探究、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本化本质上是土地加入社会再生产取得实体资产和金融资本二重存在性的过程,城乡建设用地资本化的金融机制在实体资产流通性、土地增值驱动因素和实体资产向金融资本转化路径等重要节点上存在显著不同。研究结论:结合乡村精明收缩理念,提出乡村建设用地资本化要走一条有别于城市土地的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包容性金融为基础、绿色金融为方向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路径。


关键词:土地金融;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资本化;社会再生产



土地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城市经济效率

——基于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工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作者:刘新智1,2,周韩梅1

单位:1.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中国西部非公经济发展与扶贫反哺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讨论并检验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限制性供给商住用地情景下土地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城市经济效率。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限制性供给商住用地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对城市经济效率存在持续抑制作用,并且该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土地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产业结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其中生态环境效应发挥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改变用地评价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性对待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下经济结构服务化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土地资源配置;城市经济效率;生态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中介效应



撤县设区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了吗?

——基于全国261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作者:张嘉庆1,戚渊1,朱道林1,2,李瑶瑶1,宋洋3,4

单位:1.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 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4. 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撤县设区政策对于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下一步撤县设区调整找准有效空间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DEA模型、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从全样本回归结果来看,撤县设区政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表现为实验组城市在撤县设区后较对照组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0.031;(2)根据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回归发现,撤县设区政策对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而对于小城市的政策评估结果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3)撤县设区政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短期滞后性和影响长期性的特点。研究结论:撤县设区政策可有效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具有城市异质性特点。当城市亟需获得未来发展空间载体时,撤县设区政策可以从中发挥正向推动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撤县设区;双重差分模型;土地利用效率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家庭大数据库的经验证据

作者:卢  华1,周应恒2,张培文3,耿献辉3

单位:1 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2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3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理,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定量估计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效果,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研究结果:(1)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减少农户耕地撂荒,但这种作用主要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中部地区较为明显。(2)农业社会化服务能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户转入土地,但没有证据表明其对小农户转出土地有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论:中国应大力推动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降低服务作业成本,健全服务标准和强化合同监管,更好发挥其对减少耕地撂荒的促进作用。鼓励小农户连片作业外包,增强集体行动对提升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的作用,以此减少耕地撂荒。


关键词:耕地撂荒;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地流转;经营规模



基于能值分析的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作者:吕  晓1,2,孙晓雯1,彭文龙1,牛善栋1

单位:1.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2.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测度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时空格局,为理解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过程规律及响应机制,优化沈阳市耕地利用模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能值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减少17.53%,能值输出增加89.19%。(2)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生产率(EPR)和能值产出率(EYR)分别增加129.40%、140.76%,各行政区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南高北低逐渐转为从东南向西北呈“U”型分布;环境负载率(ELR)呈“M”型波动增长,总体增加48.69%,由北高南低逐渐转变为从东南向西北呈“U”型分布;环境经济效率(EE)呈“W”型变化,总体下降15.38%,由南高北低逐渐转变为从东南向西北呈倒“U”型分布。研究结论: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由东南向西北呈“U”型分布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应重点关注水稻种植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合理调适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科学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能值分析;时空格局;沈阳



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时空演变与耦合协调

作者:林树高1,2,陆汝成1,叶宗达3,刘少坤1

单位:1.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明晰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缓解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冲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推演,加权求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越边境地区由生态功能主导、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抬升的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呈上升态势,国土空间功能由“低水平高差距”的互竞阶段走向“高水平低差距”的优化提升阶段,自东(广西段)向西(云南段)过渡表现为递减的阶梯式变化过程,城镇功能和农业功能较高值区主要位于贸易口岸集中的东南部,生态功能以较高值区为主;(2)国土空间功能由勉强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型发展,广西段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云南段,耦合协调等级空间分布差异与国土空间综合功能格局吻合;(3)边境贸易水平、社会保障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研究结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边境贸易活力、边民生活水平和制定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是提升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及其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国土空间;功能演变;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中越边境地区



中国建设用地爬坡潜在重点县域识别与分析

作者:彭秋志1,2,3,朱  丹1

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2.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区空间信息测绘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3.云南省自然资源与规划智慧创新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识别全国建设用地爬坡潜在重点县域,服务国家低丘缓坡开发用地宏观管控。研究方法: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利用人口普查、数字高程模型和建设用地遥感解译数据,建立识别框架开展识别,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距离等方法对识别结果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识别框架分人口集聚势能、人均用地门槛和用地比率门槛3方面要素,共计9项判别指标,被识别县域须同时满足所有判别指标要求;(2)共识别出潜在重点爬坡县域311个,它们整体具备人口密度较大、坡地建设现象较普遍、建设用地需求较旺盛的统计特征;(3)潜在重点爬坡县域绝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尤其集中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研究结论:在全国范围上统筹指标体系,判断县域建设用地的爬坡迫切程度和潜力,可为深入谋划低丘缓坡开发用地指标的区域分配政策提供基础参考,有利于重点区域推进实施集约式爬坡和防止建设用地增量浪费。


关键词:坡度;建设用地;重点爬坡县域;识别框架;中国



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作者:倪维秋1,夏  源2,赵宁宁3,4

单位: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2.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4.广东省城市感知与监测预警企业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黑龙江省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为促进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黑龙江省2009年—2018年间“三生空间”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1)黑龙江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均明显弱化,生态功能波动不大;(2)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且二者高值区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收缩,说明乡村地域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均在不断萎缩,主要是受到东北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的影响;(3)黑龙江省乡村地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但是2009年—2018年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研究结论:乡村地域发展策略包括:(1)采取“精明收缩”策略来应对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的衰退;(2)促进乡村地域多功能同步协调发展;(3)基于不同乡村地域的特殊性,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地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黑龙江省



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降低机制研究

——以陕南四个烟区产业综合体为例

作者:易钟婷1,王平平2,王永强1

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陕西省烟草公司烟草科学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从社会资本视角探讨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降低机制,为实现低成本土地流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参考。研究方法:多案例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能够利用社会资本降低不同阶段的土地流转交易费用。(2)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减少土地流转前期的组织动员与信息搜集费用、利用互惠交换可以降低土地流转中期的土地集中和合同签订费用、利用社会规范可以节约土地流转后期的合同履约及监督费用。研究结论: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经验模式,可以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的土地流转交易成本,加快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字: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交易费用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