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国际上中国最缺的结构性权力是话语权

  在国际社会里主要存在着两种权力:一种是联系性权力,另一种是结构性权力。联系性权力是甲靠权力迫使乙去做或许他本来不想做的事,即是对过程或结果的控制。结构性权力是“形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政治经济机构的权力”,是决定办事办法的权力,是构造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权力,是决定政府与人民,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关系框架的权力。

  中国现在要重新走进世界,解决中国缺乏结构性权力的难题。在国际上中国最缺的结构性权力是话语权。

  一是中国没有大宗商品定价权。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价;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购买澳大利亚90%的铁矿石,但其价格涨多少倍,中国却没有发言权。我们生产的东西,最后不符合它的标准,就得重新改造,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二是中国总体上还不能决定产品的质量标准。低碳与排放标准都不在中国手里。

  三是中国缺乏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权。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家,却不被欧美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被排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之外。

  中国只有占领更大的市场,在新兴产业中实现弯道超车,才能使中国的标准成为世界的标准。中国为何缺乏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制度性话语权? 多年来,对于中国的发展国际上用“崛起”二字描述, 我们则用“复兴”自我定位,近年来则多用“中国梦”引领“世界梦”作自我描述。面临21世纪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如何提出超越中国特色、 超越历史文化超越近代、赶超西方的国际话语?这就需要我们走出近代,告别西方,重新定位。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崛起的大国靠什么担当世界领导权?美国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启示。从“门罗主义” 威尔逊的“十四点声明”到罗斯福“联合国设计”,美国为国际安全合作提供了普适性、前瞻性的方案,因此它不仅得到了殖民地落后国家的欢迎,也得到了老牌帝国主义的认可,更为美国争取国家利益和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力帮助。美国的例子表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须超越自我定位及本国与世界关系的描述超越自我中心的“软实力”诉求,着眼于世界领导型国家的新身份,着眼于解决21世纪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人类的共同关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的制度性国际话语权建设带来了希望。“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思路是中国要把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变成结构性权力。(摘自《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