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65《论中国》

 【主要内容】《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作者介绍】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主要著作有《大外交》、《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精彩书摘】

  ※中国和美国都认为自己代表独特的价值观。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

  ※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而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世性,也就是要干涉别国的内政。

  ※1433年,郑和的航海活动突然结束,中国的航海史就这样成了一片生锈的合页。就在西方对航海兴趣日浓之时,有能力称雄海上的中国却自愿放弃了航海事业。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酝酿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中国的精英阶层逐渐习惯于认为,中国举世无双。支撑传统中国这一世界秩序的妄自尊大的观念一直延续到近代。

  ※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如果说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

  ※中国几百年的上国地位造成了天朝对现实的一种扭曲认识,自高自大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受辱。直到中国再次统一到民族解放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一百年屈辱史才告结束。

  ※中苏两位共产党领导人彼此利用了对方的需要和担心。毛泽东获得了苏联的军事装备,得以实现他军队的现代化--中国有消息来源说在朝鲜战争期间,毛泽东得到了可装备64个步兵师和22个空军师的武器装备,而斯大林则把中国陷在了朝鲜与美国的冲突之中。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抵达北京。中美能走到一起是时代的必然--不管两国领导人是谁,这是早晚都会发生的。领导人不可能创造出时代背景,他们的独特贡献在于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自己的才干发挥到极致。

  ※历史上,中华帝国的外交手段就是设法让对方主动提出中方喜欢的建议,然后中方予以认可,好像是给了对方一种个人的恩惠。

  ※一旦事态逐渐失控,它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发展势头,最初的主要发起人反而成了再也看不懂剧本的剧中人。

  ※1990年邓小平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后,决定给他的接班人和下一代领导人留下几句指示,作为他们的工作指南。24字指示如下: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24字指示用意何在?是作为困难时期的指南,还是一条永恒的箴言?在中国处于动荡和孤立的低潮时期,邓小平很可能担心两件事:一是中国也许会在这场危机中自我毁灭;二是中国的未来也许取决于下一代领导人是否有足够的眼光,认识到过分自信的危险。此时,邓小平的思想是针对中国眼前的困难,还是针对中国强大到无须低姿守拙后是否仍会这样做?中美关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以上问题的回答。

  ※《论中国》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中美关系有可能演变成为真诚的伙伴关系和以合作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吗?中国和美国能够培养真正的战略互信吗?

 【阅读时间】2018年9月2日至9月16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健康的体魄,健康的灵魂

生命在于运动,境界在于读书

每日步行一万步,每日读书半小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