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枫:我们用什么去迎接科幻黄金时代?

这里是 WSJ中文版 2023-11-24



今年是科幻大年,第 81 届世界科幻大会要在成都举办,八光分文化的 CEO 杨枫很忙。


五月中旬刚在三星堆参加完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颁布,第二天就要飞去阿联酋阿布扎比书展,参加《流浪地球》阿语版和《中国科幻口述史》阿语版的签约,中间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北京,还见缝插针地安排了世界科幻大会的献礼书《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二卷的采访工作。


八光分文化是成都申办第 81 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主力军,也是近年来科幻热潮中涌现的科幻商业机构之一。自 2016 年创立后,八光分文化涉足出版、影视动漫和文旅多个领域,尤其在推动中国科幻发展的过程中,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原创作者,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创始人之一董仁威就曾感叹,每年的星云奖获奖作品有一半都是八光分推出的。





杨枫可谓一名不折不扣的资深科幻人,语速极快,行动雷厉风行。甚至她自己也想象不到,原先沉静的性格会被改造成如今这副模样,似乎时间并不是匀速前进的。


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背景下,各地成立科协,成都《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就在那时候诞生,销量维持在 20 万的数字,同期还有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映。


彼时刚上中学的杨枫还在新疆,父亲是诗刊主编,她自己则十分爱看《飞碟探索》,这本杂志正是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原型。


到了 2000 年初期,杨枫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工作了 13 年,主编文学小说。有一天她去邮报亭买杂志,对方拿出了一本《科幻世界》,开篇就讲基因改造和外星人。杨枫越往下翻越激动:居然还有这样的杂志,可以把故事和科学科普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天她把邮报亭所有《科幻世界》的过刊都买回了家。


回去之后,杨枫按图索骥找到了杂志社的电话。那时阿来是《科幻世界》的总编,杂志尚处于新一轮发展期的尾巴,全公司每个人都配备有电脑,不仅接连孵化了《科幻世界译文版》《科幻世界少年版》《惊奇档案》《心事》好几本子刊,还摩拳擦掌要做全国第一家科幻文学网站。见到杨枫后,阿来很惊喜,现在杂志社正好缺她这样的编辑专业人才。





两年之后杨枫成了《科幻世界》的编辑部主任,受到网络资讯平台和新闻出版政策的冲击,她感受到,“那个时候已经有一点点在走下坡路”,但没想到,一部《三体》,拯救了下坠的中国科幻。


2006 年,杂志刚开始连载《三体》第一部时,就不停有读者打电话来确证会不会继续连载,次年的银河奖颁奖典礼,刘慈欣出现时,全场掌声雷鸣,2010 年,随着《三体 3》的出版,市场和读者的热情也推向了高峰。


“我们原先觉得科幻在国内是小众,所以老说科幻要出圈,做科学专栏、科幻电影专栏,”杨枫感叹,“等到《三体》出来了之后,科幻在国内才真正开始走向大众化。”


她负责策划《三体 3》的新书发布会,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盛况。第一场在成都西南书城,读者的队列从书城门前排到了后院,“还绕了弯儿”,为了维持秩序,警察开来几辆摩托车,示意不准过线。当天有好几所大学科幻协会的同学特地拉了“祝贺《三体 3·死神永生》出版”“大刘我爱你”的横幅,“像粉丝应援”。


第二场在四川大学校内的水吧。黑压压的一屋子人挤满了各个角落,座椅靠后,前排全是席地而坐的读者。刘慈欣一进去,连准备好的个人分享都没来得及展开,就被两个从外地赶来的学生读者央求能否优先提问,“相当于过去以后就是答读者问了,没有多余的环节。”


市场的反响也异常热烈,媒体自发地给《三体 3》写评论,一家比一家牌子响亮,不停有经管专业、心理学学会、互联网高管培训班,甚至航空航天以及核能机构的人找到《科幻世界》,希望邀请刘慈欣去开讲座和读书会,“一部代表中国科幻巅峰的作品,就这么诞生了。”





2015 年,《三体》获雨果奖的消息传来,杨枫觉得“完全不意外”,也是在那个时候,整个科幻的产业链都在兴盛当中,创业公司不断涌现,时任副主编的她坐不住了。


“我是我们编辑部离市场最近的人。”杨枫说,2012 年年底,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就签约了飞氘、宝树和陈楸帆,这三位都是经常在《科幻世界》出现的作家,到了 2014 年,专注做科幻电影开发的机构天津微像成立了,电影圈的人开始疯狂地囤积科幻原创的 IP,姬少亭执掌的科幻文化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也于同时期面世,“以科幻文学为基础,做科幻影视化的改编和丰富有趣好玩的科幻文化宣传。”


身处体制内的杨枫感觉被束缚住了手脚,“每个决策的过程都感觉特别长,外面已经走了好几步了,我们还没开始爬台阶”,她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快速地回应市场的需要,反哺她所热爱的科幻文化。





八光分文化如今延续着杨枫在《科幻世界》时的思路,持续挖掘本土科幻作者,扩大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空间。


2016 年创立八光分文化后,杨枫率领团队先后策划了“光分科幻文库”“中国科幻佳作选”并积极和英美知名科幻机构合作,出品了科幻 MOOK《银河边缘》系列,以及著名科幻 IP《神秘博士》官方小说系列。


据《2022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21 年科幻产业的四大板块:阅读、影视、游戏、衍生品,科幻阅读板块的总体营收是最低的,涨幅也是最小的,但杨枫仍坚持以图书出版为主业。“这是中国科幻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根基。”杨枫说。





当初创业时,她也仅仅是想从内容做起,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才一步步往影视、文旅和动漫方向拓展。


2016 年刚成立没多久,新华社四川分公司的副总打电话给杨枫,邀请她参与打造中国第一个科幻 IP 创投会,八光分顺势开拓了作家版权代理业务,一个月后就签出了首份电影版权合同;第二年美国《银河边缘》出版方找到八光分,共同编辑策划科幻 MOOK《银河边缘》中文版,目前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十四辑;不仅如此,2017 年底,冷湖火星小镇负责人找上门来,原本是想确定天文台的命名问题,最后牵出了国内唯一以地域命名的科幻奖项“冷湖科幻文学奖”,2022 年冷湖影业宣告成立,专门做冷湖奖获奖作品的影视改编。



在疫情三年的影视寒冬中,八光分并没停滞。“长篇基本上出来一部就能卖出一部版权”,团队从 2 人、8 人、15 人,成长到如今 20 多人的规模,办公室也于 2021 年底从每天被飞机航行干扰的区域搬到了科技企业云集的交子大道。


同样是在 2021 年底,传来了成都成功申办 2023 年第 81 届世界科幻大会的好消息。为什么是成都?据《2019 中国城市科幻指数报告》,成都总分超过北京、深圳,位列第一,是“中国最科幻城市”。第 80 届芝加哥世界科幻大会申办主席戴夫·麦卡蒂认为,一座具备“申幻”潜力的城市,首先要有粉丝基础。


而八光分则扮演了夯实粉丝基础的角色。2020 年 7 月,八光分文化、《科幻世界》杂志社、成都传媒集团等共同成立了成都科幻协会,到了冲刺阶段,八光分先后在全国 7 座一二线城市举办了 8 场线下动员会,还制作了视频版、图片版申幻投票攻略,号召科幻迷为成都投票,并在投票截止的最后一周,发起了为期7天的申幻直播马拉松,最终,成都以 2006 票的绝对优势,击败了加拿大的温尼伯。


2023 年 5 月末,我们去到八光分的成都办公室拜访了杨枫,以下是我们和杨枫的对谈。





《WSJ.》:有学者说,当下的科幻热,某种程度上也是刘慈欣热,你同意吗?


 杨枫 :肯定同意,这点毋庸置疑。


这也是(国内科幻界)大家比较焦虑的,现在到哪里去都是资本,它就只认最顶尖的那一个,我觉得大刘有时候不愿意参与一些大型活动,也是想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其他人,因为他出来就是唯一的焦点。



《WSJ.》:在你的视线之内,有哪些科幻作家和作品具有成为下一个现象级 IP 的潜力?


 杨枫 人选非常多。毕竟在过去几年,国内推作者的平台相比之前多了很多,各种奖项赛事每年也会涌现不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除了科幻世界银河奖每年的推送,未来事务管理局持续在做科幻作者的培训,今年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金奖的昼温,就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新人;还有赛凡空间做的未来科幻大师奖,也超过十届了,平台上推出的杨晚晴、王元都非常优秀。八光分这几年除了《银河边缘》努力发掘新人佳作,通过冷湖奖这个平台也收获了一批佳作,迟卉新作《不做梦的群星》,既是第五届冷湖奖短篇金奖作品,也在上月喜摘第十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短篇金奖,同样值得关注。此外,宝树、梁清散、江波、陈楸帆、陈梓钧、万象峰年、糖匪、顾适、程婧波……快速成长中的一代科幻作家,实力都不容小觑。



《WSJ.》:对比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近几年的本土科幻创作有哪些新变化?或者,当下中国科幻写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杨枫 首先,跟过去相比,创作风格更为多样,各种细分的亚类都有涵盖。作者构成也更加多样,科幻在中国从 90 年代到现在,尤其最近 20 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意味着我们的作家构成从集中在一个年龄段,逐渐变成了老中青三代都有,不同思想阅历的人,创作小说的风格也会比较多样。


其次,科幻创作呈现出一种本土性,我们在 2000 年以前看到的很多小说,模仿痕迹特别重;从 2000 年以后,我们四大天王的小说登上历史舞台,在他们的影响下,新一代年轻人有了全新的写作范本,越来越多的作者逐步有了创作中国式的科幻小说的自觉。





《WSJ.》:科幻网文过去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位置,既不受科幻文学的认可,又不被网文圈的读者接受,相比过去,现在的科幻网文创作如何?


 杨枫 过去的网文感觉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坑,对于纸质出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首先,漫无尽头的更新对纸质出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第二个就是,它很多时候顶多算是科幻+,科幻在里面感觉是一层壳,并非推动故事的必要元素。它仅仅是觉得科幻热了,或者想附加一些吸睛的元素,缺少对科幻小说创作应有的敬畏。


令人可喜的是,这样的现象正在改观。以今年刚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为例,就已经超出了普通大众对网文创作的粗浅认知,让大家对当下的网文创作有了新的期待,这些作品先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得到了市场和读者的验证之后,再回到传统的出版里来,成为网络小说和纸质出版的一个桥梁。



《WSJ.》:2019 年,《世界华人当代科幻群英谱》曾统计,中国大陆正式出版过科幻作品的作家只有 164 位。相比之下,美国每千万人口中就有 56 位科幻作家,日本也有 38 位。就您的观察,近几年本土科幻原创人才队伍的状况如何?


 杨枫 科幻对我们来说是个舶来品,和西方相比,中国持续科幻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


虽然我们最早看到的科幻作品可以从 1904 年算起,但更多的还是翻译引进,自觉自发的文学写作发展还是很有限,后来进入 80 年代,中国科幻又经历了一次大的风波,很多好的文学传统没能延续下来,中间出现了断代,直到 90 年代才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创作人数上,之前三丰老师做过一个统计,近年在比较专业的平台上发表科幻小说的仅有五六百人,但加上网文作者的话,这个数量就非常庞大了。跟十年前相比,这个变化还是十分令人欣喜。



《WSJ.》:八光分有一个从公司创立延续至今还在推进的项目《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能否分享一下在科幻口述史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尤其是那些让你们特别意外的故事?


 杨枫 这样的故事特别多,就说其中一件吧。原本有年事已高的科幻作家不愿意接受采访(接受这个采访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在看了我们的第一卷内容后,发现有受访嘉宾在里面没有说真话,于是非常生气,联系我们说,为了不让历史只有一个声音,一定要来讲一讲他记忆中的历史是什么样子。



《WSJ.》: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科幻产业的发展最早往往以文学的方式开始,经历从图书到影视、游戏的过程。比如美国自 1977 年《星球大战》以来,科幻产业从以电影为主轴,进一步发展到卖周边、建影城和造主题公园。您认为,这种路径适合中国吗?


 杨枫 早在 2010 年前后,国内就有地方开始考虑有没有可能打造中国的科幻产业园,那个时候都是把美国作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觉得美国的科幻发展路径是有参考价值的。


实际上我们一路走到今天,科幻已经开始开枝散叶、百花齐放,无论是出版、游戏还是电影,各个点都诞生了一些优秀的产品范例,包括今年春节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引发的周边热卖。但是要形成一个大的科幻文化产业,各个点都还缺少更多更有力的产品支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大的集聚效应。


为什么八光分这些年一直把发掘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当成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优质的内容,科幻产业就是无根之木。只有地基打得好,才可能有金字塔,才可能形成延续不断的产业链。因此我们在发掘优秀作家作品之外,也投入巨大资源来进行影视转化推广工作,并深度参与到众多的科幻电影相关领域活动中。


就目前来看,可以理解成美国那条路径其实适合我们,但我们的地基要打得更牢,才有可能把图书-影视-游戏-周边-影城和主题公园这条路拓宽拓深。





《WSJ.》: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就迎来了科幻的黄金年代,你认为,达到美国的那种科幻的黄金年代的话,我们还要走多久?


 杨枫 我们当然希望它能够尽快到来。但目前整体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我希望等到八光分 20 岁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迎来了科幻的黄金年代。



《WSJ.》:你想象中黄金年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杨枫 不用再给家长们普及科幻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有多个像刘慈欣这样的作家;每年都有几部像《流浪地球》这样的华语科幻片。



《WSJ.》:今年 10 月,世界科幻大会将于成都举办,请谈一谈成都这座城市的科幻基因,哪些方面的条件使其有潜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幻之都?


 杨枫 成都有很多个第一: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原著就诞生在这里,作者童恩正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诞生在这里,历经 44 年,依然是中国科幻最闪亮的旗帜。除了刘兴诗、王晓达、董仁威、吴显奎、何夕等一批科幻名家,成都近年还吸引了包括迟卉、陈梓钧、万象峰年等在内的新一代科幻作家定居这里,参与到科幻未来的发展中去。


如果要细说的话 ,首先得从《科幻世界》最早的掌门人杨潇老师和谭楷老师说起,他们那一辈在团结作者、组织稿件、作家进校园这些传统活动的做法上面,有特别强的人格魅力,很长时间里,《科幻世界》成了培养中国科幻作家的黄埔军校。


其次就是进入到 2000 年以后,有更多像我和唐风这样原《科幻世界》的编辑出来创业,后来变成了独当一面的科幻出版人;还包括像吴显奎老师、董仁威老师等一批科普科幻跨界人士,也一直在推广宣传科幻方面不遗余力,为壮大成都的科幻声势发光发热。


再次后来就有了做科幻周边和体验线下店的赛凡科幻空间、为团结全球华人科幻力量而诞生的时光幻象、在内容端精耕细作的八光分,以及由这几家机构分别创办的未来科幻大师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以及冷湖科幻文学奖。


最后,从 2017 年开始,《科幻世界》深度参与到成都申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工作中,到 2019 年成都的申幻从省上变成了市上的一个重要项目,然后八光分、赛凡空间、成都传媒集团都加入其中,成为成都申幻的主力军,直至 2021 年 12 月一举拿下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


这一切,无形中一次次擦亮了成都“科幻之都”这张新名片,夯实了成都作为“科幻之都”的根基。



《WSJ.》:作为一家备受关注的充满原创风格的中国科幻商业公司,能否为我们更详细地介绍一下八光分文化的未来?


 杨枫 八光分未来的重心还是扎根在内容的发掘(图书出版)上。对当下国内的科幻生态来说,优质的内容还是非常稀缺。


经由内容,我们能够更深地介入科幻产业的开发,参与到影视、动漫、文旅和游学等项目中去。今年起,我们和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开展深度合作,每年推送 10 部科幻短篇作品孵化成短片,投放国内外影展;另外我们还和红星教育下面的成都儿童团紧密合作,会就培养青少年科幻迷开展一系列活动;同时,6 月在“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先生去世 20 周年之际,我们将跟首都的一家资深影视文旅开发机构合作《飞向人马座》项目,着手开发郑先生名作,我们为此激动万分。


《三体漫画》今年出了第一部,我们希望明年第二部能顺利做出来,这可是个大部头,第一部有 10 本,第二部应该在 15 本左右。


我们冷湖奖的合作方去年年底成立了冷湖影业,专门开发冷湖奖的获奖作品,今年最先开发的是由付强老师第三届冷湖奖获奖作品《闭环》改编的一部电影,年内会拍摄完成。


对八光分来说,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各个平台上大力宣传,同时让我们的作家也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事情里面去,跟我们一起成为中国科幻大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