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健 | 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难点及其化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02-05




陈健,法学博士,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主题,以独立作者、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哲社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1

引     言



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但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因为当前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对于这些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因素如何破解呢?以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是重要破解方案之一,而且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解决就业,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有重要论述,他指出:“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见,民营经济具有改善民生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积淀。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民营经济作为私有经济,也具有市场的过度趋利性、盲目性等消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如果不能有效规避,将制约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是如何探寻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呢?有必要充分揭示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主要难点等,因此,研究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意义重大。

2

文献综述和共同富裕的概念厘定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已经进行了系列研究,不断实现了理论上的新突破,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1.集中于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学界普遍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梅晓宇指出尽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但是,中国的基尼系数仍然处于高于0.4这一警戒线。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一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有学者从开放角度,分析影响共同富裕的因素。如张二震等认为我国前一轮的开放发展对于大幅度地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收入差距过大依然严重,并指出原有的开放模式的局限性是导致要素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有学者从共同富裕的世界意义视角进行研究。如鲁品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给处于资本主义危机威胁下的整个人类,提供了新的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2.集中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研究。如李实认为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缩小地区差距,同时,还提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需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问题,并就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提出了通过在初次分配中以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不仅让生产要素市场能够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还能发挥在要素回报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从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如范从来认为益贫式增长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因为益贫式增长的要求之一就是使穷人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并使得劳动收入增长率要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高于资本报酬的增长速度。还有学者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刘国光认为仅仅从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减小贫富差距还是力度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需要从所有制问题上进行,强化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3.集中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理论基石、理论渊源等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如杨静等将共同富裕既要“富裕”又要“共同”、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等概况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也有学者从共同富裕的经济内涵视角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分析,如刘培林等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自然逻辑延伸。也有学者从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方面进行研究,如田超伟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既生成于对资本主义积累下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之中,也生成于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科学预见之中。通过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可知,目前学术界对于共同富裕问题,已经从其影响因素、意义、路径、理论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但是还存在有待深化的空间,如目前学术界鲜有以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为主题进行的研究。但是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果其能够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必将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正是基于此,本文研究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针对其促进共同富裕存在的主要难点和挑战,提出化解路径。同时,在对以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厘定共同富裕的概念。关于共同富裕的概念形成和认知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如在改革开放前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是局限于将共同富裕理解为同等富裕、同步富裕等,改革开放后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化,如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是需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具有合理差距的富裕,并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作为一种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而生的目标,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目标和要求,如在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应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的现代化的高度予以理解。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其概念:一是,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全面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仅仅物质或者精神富裕。对此,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也有强调,“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二是,共同富裕是能够消除两极分化、但是存在合理差距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富裕,要分阶段、分步骤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因为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平衡问题,为了调动人民参与到共同富裕之中的积极性,有必要存在合理的收入差距,通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共同富裕是整体上进入共同富裕社会的富裕,只有在社会整体上达到或者进入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确保每个社会成员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要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为每个社会成员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3

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逻辑1. 政治经济学的创新逻辑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逻辑,这一理论创新逻辑具体表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原创性贡献是贯穿于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于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搞清楚如何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此,邓小平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基于此,要契合我国实际,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允许民营经济发展不仅不会削弱社会主义,反而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筑牢基础,因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又要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不能犯教条主义,正是基于此,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案之一,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逻辑的体现。而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也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内含民营经济元素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中也没有论述,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不是一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时代,因此,其建构的理论是推翻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时代,在这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时代存在的是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而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这种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拘泥于一种公有制所有制形式的教条式观念束缚,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搞活了我国经济,使得我国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筑牢了共同富裕实现的物质基础。2. 效率与公平的协调联动逻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逻辑的同时,还应坚决防止一些在理论上的错误认识,具体如下:一是,有的人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会加剧两极分化,因此,应限制民营经济发展。这种观点不仅与我国坚持的“两个毫不动摇”相违背,也明显割裂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试想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效率的提升,何谈公平性的实现。民营经济作为私有制企业,其消极因素是肯定有的,但是在公有制主体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可以趋利避害,促进其向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二是,有的人认为其会造成自由主义思潮蔓延,造成宏观调控的无效,最终造成生产力效率的低下。这种担忧是来源于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教条式理解,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对私有制企业以不断追求利润为导向,造成的个体与集体的无法协调性进行了辛辣批判。马克思的论述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导的时代下进行的论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导下的政府是自由主义政府,肯定无法协调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调联动,能够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惠及民生。如政府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等能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可见,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遵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逻辑,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践。(二)历史逻辑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尽管正式起于改革开放,但是其发展历程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始允许私有经济发展,如他于1934年1月指出:“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私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要想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过程中私营经济的改造也遵循稳步推进原则,为生产力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也存在改造过程中过急过快等问题。对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开始探索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道路,如1956年底毛泽东同志指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需要消灭,但工商业者不是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笔财富,他们过去和现在都起了积极作用。”这些探索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民营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私营经济的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后,开启了对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深入、持续推进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也进行了持续性的实践探索,如《党的十二大报告》《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也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三)现实逻辑1. 缩小各方面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是缩小各方面贫富差距,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偏高,如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可见,我国贫富差距尽管总体缩小,但是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主要在于如下原因: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贫富等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由城乡、区域之间在地理位置、环境要素、资源流向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种因素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二是,改革开放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先富没有很好地带动后富,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相关效能有待进一步彰显。三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获得巨大发展,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应看到,收入相对较低的低收入群体也主要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表明,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我国民营经济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在民营企业(含外资)单位的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现了巨大提升,达到87195元,这一水平比1985年高出达59.7倍。可见,民营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看到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还存在其作用有待发挥的较大空间。可见,以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2. 是适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逻辑必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持之以恒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指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指向和逻辑主线。新时代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同时,还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决议》中对于共同富裕也进行了进一步强调,明确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见,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在新发展阶段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必然,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道路,而这条道路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应确立“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这一最终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民营经济,一方面,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助力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建立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共同富裕,这才是适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体现。因此,以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是适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逻辑必然。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难点



(一)效率与公平的协调联动性有待加强民营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允许发展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到现在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元素。可见,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认可,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没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协调联动对于走好共同富裕道路至关重要。具体来讲,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助力共同富裕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先富与后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已经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劳动者数量中80%以上在民营企业就业,这部分群体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助力中国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这一部分群体也成就了这些民营企业家,使得民营企业家愈加富裕,但是民营企业家这部分先富群体,还没能发挥好带动后富的作用,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这部分先富群体手中,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就其本质来讲,是没能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二是,有利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要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否则很难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如在初次分配中如何通过有效精准的法律法规设计彰显劳动者地位和价值,以及如何防止一些企业的偷税漏税等问题。当前之所以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待遇偏低,主要在于这些企业过分地利用资本逻辑,促进企业不断增值,并为了减少支出,不断降低或者不提高劳动者工资、社保等待遇。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广大劳动者共享其创造的财富,如果不能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制度进行有效设计,将直接影响公平与效率的协同联动。一些先富群体利用法律法规漏洞偷税漏税,甚至在海外注册公司进行资产转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政府进行再分配的治理,进而影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是,第三次分配还未能充分彰显效能,不利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建议指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可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也关系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而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关键是依靠慈善等道德力量进行收入与分配的调节,这是对于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国家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之所以提出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点原因:第一,资本的逐利性造成一些企业家丧失了本该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贫富分化,劳动者的报酬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造成一些企业家道德滑坡,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重拾道德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第二,数字技术、智能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劳动者待遇。企业家为了提高利润,会不断地采用新技术,同时,不断消减劳动者的待遇和福利,甚至解聘劳动工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富差距。这种问题的存在也要求通过第三次分配效能的彰显,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第三,慈善事业尽管一直在进行,但是近年来出现的诈捐门、明星及私营企业偷税漏税等事件,使得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度降低。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在慈善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完善,补齐这些短板。(二)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式和路径有待多元化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式和路径还存在着明显不足,这方面短板有待通过切实举措予以补齐。因为共同富裕的短板目前还主要存在于如下方面:一是,乡村居民目前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很多还处于低收入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刚刚解决绝对贫困,且容易返贫,要想实现共同富裕,还存在很大差距。“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巨大历史性突破,2020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如何来促进乡村居民实现富裕,成为重要问题。目前国家也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乡村居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成为需要创新的路径和方式。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存在一定有待完善的空间。二是,目前关于如何通过方式和路径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向中西部地区布局还存在短板。民营经济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还存在有待创新的方式和路径。由于市场具有趋利性,目前民营经济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经济发展不足,造成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也是影响共同富裕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能够通过路径和方式创新,引导民营经济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和投资,势必对于解决中西部地区就业,促进共同富裕起到积极因素。基于此,有待通过方式和路径创新,解决广大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等问题。三是,民营经济供给高质量产品的方式存在不足,也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的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导致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此,必须通过切实举措,破解这方面不足。四是,民营经济如何主动与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目前还存在方式和路径的不足。民营经济的发展除了企业家的战略布局和管理能力,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的辛苦付出,更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及持续的环境优化。但是民营企业家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似乎忘记了其为何能够实现发展和获得收益,因此,其对于国家、社会和广大劳动者的回报明显不足。这方面有待通过有效的方式和路径创新破解这一难题。五是,数字经济等新科技、新技术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不足。随着数字科技、数字技术的发展,民营经济不断优化升级,但是也造成了失业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能发展数字科技、数字经济,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能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展平台提升就业能力,成为重要议题。目前这方面短板有待补齐。六是,如何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民营经济治理体系,成为目前的重要议题。但是目前如何对标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和建设民营经济治理体系,还存在很大可完善空间,即民营企业内的党组织、工会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进行路径和方式创新的问题。可见,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式和路径有待多元化。最后,民营经济如何更好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在对接落实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中促进共同富裕,成为目前有待拓展的方式和路径。(三)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共识有待凝聚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共识目前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民营经济的地位已经写进党章和宪法,必须坚持,但是当前一些人教条式地用马克思的话语,理解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贫富两极分化的万恶之源。这种认识,不仅没有认识到宪法的权威,也没有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说的某句话。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也极易产生打击和攻击民营经济的行为,这种行为就触犯了法律,因为“两个毫不动摇”已经写进党章和宪法中,党章和宪法的权威应该坚持。对此,应通过切实举措,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为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民营企业家致力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共识也有待进一步凝聚。民营企业家目前在思想认识上、道德建设上还存在有待建设的空间。尽管民营企业家大都能奉公守法,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存在思想上占位不高、道德滑坡等问题,更别提会主动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中了。这方面有待通过切实举措,提高民营企业家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同时,还应通过制度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家主动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中。三是,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共识也有待凝聚。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社会贡献方面的不足及一些不良事件引起的结果,这方面的问题有待通过切实举措补齐短板,增强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作用的认识。同时,还应看到目前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共识凝聚的方式和手段还存在明显欠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缺少主流媒体等对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宣传。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很少开展常态化的对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成功案例等进行宣传,这方面有待补齐。第二,缺少有效精准的鼓励引导机制。目前关于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还缺少通过切实举措和路径,进行宣传动员和激励,从而助力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第三,民营企业家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培育,通过培育才能进一步凝聚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共识。针对民营企业家道德水平滑坡和奉献社会意识淡薄等问题,有待通过切实举措,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第四,还有待通过切实举措,进一步凝聚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共识,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温暖,如此也能增强其社会贡献意识,主动投身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中。只有把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当作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才能发挥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5

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化解路径



(一)构建效率与公平均能充分彰显的协调联动新格局要想走好走稳共同富裕道路,以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是重要方案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还存在效率与公平的协同联动性不强的问题,基于此,拟通过切实路径,构建效率与公平均能充分彰显的协同联动新格局。首先应推动民营经济效率提升,助力民营经济现代化发展,具体举措如下:1.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助力民营经济效率显著提升。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应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助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各级政府应加快民营企业创新步伐,在资金、政策、贷款等方面设置支持性政策,助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第二,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平台。积极鼓励各高校、科技院所和民营企业开展常态化的科研合作,建立企业科研创新研究院所,建立有利于加速成果转化的通道和平台。如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的体制机制;第三,加快高科技人才的共建共享。我国民营企业中有一批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并且能够位居世界500强的国际一流企业,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研发中心或者聘用高科技人才,这就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共享性合作平台,包括人才的共享。政府部门应发布实施有利于各类人才共享的政策体系和推动形成相关体制机制;第四,建立有利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机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如此不仅有利于提升民营经济效率,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稳健发展。如从中央到地方应设立联合攻关重大技术的专项基金。2.还应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具体来讲,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便利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法规环境,对此,应为民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如在简政放权、税收优惠、优化投融资环境、贷款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通过以上举措,提升民营经济效率,助力其高质量发展。同时,既要通过切实举措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彰显效率,还应通过切实举措体现公平,具体举措如下:一是,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领域的水平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也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标志,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非常重要,但是也应积极投资民生领域,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随着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在一些环节或领域的部分市场化,民营企业投资这一领域也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还能在奉献社会、服务民生中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二是,建立三次分配效能得以充分彰显的协同联动的收入分配体系。要想充分体现公平,还应发挥好政府对于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既要发挥好初次分配的激励作用,兼顾公平,还应建立有助于体现多劳多得和各类生产要素价值得以充分彰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如从中央层面建立能够体现按劳分配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并对于劳动者的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价值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予以保障。同时,还应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更加体现公平,在第三次分配中引导好民营企业家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些都需要精准有效的政策制度设计,如政府应建立慈善宣传体系,对于从事慈善事业的企业家进行充分宣传,如此,不仅能提升慈善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获得百姓认可,进而扩大其产品销路,也有助于发展壮大慈善事业群体。同时,税务、银行等部门和机构还应通过税收、贷款等的作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通过以上举措,构建效率与公平均能充分彰显的协调联动新格局。(二)拓展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渠道针对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渠道不足等问题,必须通过具体路径不断拓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渠道,具体如下:一是,加快民营企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促进乡村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如首先,建立有利于鼓励民营企业到农村投资的倾斜性政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还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度设计,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和当地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如应建立民营企业的收益回馈其投资所在地乡村集体的分享机制,对于以土地等方式入股的农民实行分红,并鼓励这些企业优先聘用当地农民就业,为这些农民提供可持续收入保障。其次,应结合各乡村的产业优势特色,积极招引从事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到乡村投资。如此,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还为农民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就近提供销售通道,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再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和推进中,应把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充分考虑进来,在贷款、政策等方面为这些农民提供倾斜性支持,助力农民由低收入群体向中高收入群体转变发展,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是,加快推动民营企业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对接,促进民营企业向经济发展薄弱、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当前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但是如何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呢?民营企业到这些地区去投资是重要力量,如此不仅对于民营企业是一次重要发展契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也意义重大。因为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原来的内陆地区,已经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这对于民营企业实施好“走出去”战略、扩大市场空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加快中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的优化,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支持发展政策,各级官员也应树立服务理念,服务好这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应从中央层面成立民营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企业对接等事宜,助力和引导民营经济到这些地区去投资。同时,还应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促进民营企业与当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实行合资经营,雇佣当地劳动力就业,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支持当地公共事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从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和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三是,从中央层面加快相关顶层设计,建立有利于共享共富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良好的政策制度设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首先,应建立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引导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家能够主动和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即在主动共享中不仅能够促进民营企业获得更大发展,财富获得很大提升,还能显著提升员工工资福利水平,作为政府应做好这方面的政策制度设计,助力民营企业家和员工形成利益与共,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其次,针对一些先富群体偷税漏税、转移资产和违反劳动法等情况的发生,从中央到地方应建立严格的防范和惩罚机制,不仅要防范好,还应加大惩处力度,形成不敢偷税漏税、转移资产、侵犯劳动者权益等的氛围。如此才能为国家实施好再分配调节提供助益。通过以上举措,形成有利于共享共富的体制机制,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四是,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赋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这些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中,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政府应加快对中低收入群体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建立常态化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为这部分群体适用新技术提高谋生技能助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这部分群体创办电商等中小微企业的能力,从而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五是,加快推动建立凸显人民性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治理体系。具体拟从两个方面进行推动,一方面,国家从宏观整体层面加强对民营企业治理的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凸显人民性。如坚持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原则,所谓强制性就是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在捍卫员工工资待遇、福利水平等方面的职责范围,进一步强化党对民营企业的领导,引导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能够处理好企业发展、员工利益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的百年实践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好民营企业发展,助力民营企业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为在“这百年实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工会在和谐劳资关系、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职责和能力,以上是发挥“强制性”治理助力民营企业更好地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而“自愿性”是指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等。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内部进行凸显人民性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如建立能够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的股份制,实行全员持股,这方面可以借鉴华为公司模式,如此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同时,还应在财务、管理等方面规范化、现代化运营,有效规避家族成员在参与企业管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应注重引进政府、国有资本注入,优化股份构成,如此,不仅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六是,建立有利于民营经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快民营经济对于自身所处的机遇与挑战的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着力供给满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深入实施高质量“走出去”战略,加快与员工的共建共享,提高员工福利待遇。通过以上举措,拓展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渠道。(三)凝聚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共同富裕重要力量的共识民营经济在发展中要想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相关共识的凝聚,基于此,必须通过相关实践路径,助力民营经济能够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共识的凝聚,具体如下:一是,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加大对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共同富裕重要力量的重要性的宣传。在这方面除了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官媒应加大宣传,如宣传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的重要事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民营经济历史贡献的认同度。二是,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党组织在引导民营企业家中的作用,培养民营企业家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例如各级政府应定期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倾听民营企业家心声,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对民营企业家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的培育。同时,常态化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四史、国家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富裕的意义、慈善事业的作用等方面的教育,助力民营企业家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担当精神等的培育,形成主动参与到共同富裕中的认识。同时,还应注重对在促进共同富裕、从事慈善事业、民生事业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营企业家进行充分的表彰和宣传,这种表彰应在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上彰显国家的重视,从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三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在各种重要场合对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及其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进行公开表态,从而引导好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认识,让民营企业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高质量发展。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还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一步确立民营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消减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四是,理论界应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发挥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上的主导力量,助力民营经济能够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种研究的推动,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予以引导,如国家哲社规划办应发布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主题研究课题,在课题规格等方面也应提升,如设置相关主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助力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能够对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贡献进行可持续研究。同时,还应加强对民营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等的贡献度的理论研究,并加大对民营经济错误认识的批判,对于打压、攻击民营企业等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从而消除社会上一些对民营经济的错误认识的发生,如针对近年来一些人宣称“国进民退论”等错误论调应加大批判。还应规范媒体、期刊刊发相关文章的审查,确保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能够客观公正,和中央保持一致。以及对于社会上一些仇富心理,应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通过勤劳致富的氛围,引导各主体均能努力致富,而不是仇富,形成良好积极的社会心态。五是,国家还应出台相关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文件,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进一步表明民营经济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如此,不仅可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也向社会各界表明国家坚持的“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决心,从而增强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六是,积极推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拥有专利技术的教授和专家,积极创办中小民营企业,或者建立和相关民营企业的合作通道,促进成果转化,从而形成一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带动周围就业、提升百姓福祉等案例进行充分宣传。七是,通过切实举措进一步提高把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作为自家人的认识。如应进一步发挥党的统战部门的作用,引导好、团结好、发展好民营企业家,让民营企业家群体感受到温暖,进而主动参与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有相关论述,他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团结好、引导好民营经济人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抓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应做好引导广大民众认识到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认识,增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尊重和认可。八是,积极推动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国际话语体系,不仅在国内宣传好民营经济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应在国际社会做好这方面宣传,让西方国家看到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是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如此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共同富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注重利用“一带一路”等实践平台进行宣传,提升我国民营经济的影响力。如此,也有利于为我国民营经济更好地“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布局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民营经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生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也具有重要贡献,这些贡献也需要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民营经济的认可度,为我国民营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布局惠及沿线人民提供舆论支撑。通过以上举措,凝聚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共同富裕重要力量的共识,从而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文章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唯一投稿途径为云南师范大学官网学报编辑部https://xbbjb.ynnu.edu.cn/zsb/CN/1000-5110/home.shtm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健 | 我国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难点及其化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