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式印发!成都将这样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诗酒趁年华 CDC疾控人 2022-10-12

7月17日,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有哪些亮点?我们一起来看!



一、起草背景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的胜利。但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和不足。比如: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机制尚不完善;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医疗机构处置重大疫情的能力不足,医疗物资储备不足;疾控机构普遍存在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紧密结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尚待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科研攻关能力仍然薄弱;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人民群众容易产生恐慌心理等。


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要求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部署。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强调补短板、强弱项,对建设完善我市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起草过程


《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送审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由市卫健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


《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针对我市实际,借鉴上海、广东等地经验,把握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基本规律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涵,坚持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原则,确定总体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我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监测预警机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紧急医疗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等短板,及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的建设目标。


起草期间多次邀请四川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省疾控中心、省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医学信息所等单位的公共管理、应急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方面专家进行了论证,并征求了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意见。


三、主要特点


1

注重目标性


●《实施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为全体成都市民安心、放心、舒心生活工作提供更加安全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作为《实施意见》的制订基本遵循。


●《实施意见》把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呈现超大型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韧性和实力,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2

注重前瞻性


●《实施意见》对标国际一流。在现代城市公共卫生防护网建设中,对标一流硬件,完善设施体系;对标一流人才,建强专业队;对标一流技术,提升科研水平;对标一流城市,优化应急机制。


● 同时,面向未来,建立起包括能够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韧性城市,在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建设方面,加紧前瞻布局,增强城市韧性,为应对未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更加充足的准备。


3

注重体系性


●《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完善规范化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标准化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高效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和坚实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


● 健全多点触发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网络、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多层级分区域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互联互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等“四大网络”


● 加快打造疫情防控“防、诊、治、研、培”一体化、成渝双城疫情联防联控一体化,成德眉资紧急医学救援一体化等“三个一体化”


4

注重全域性


●《实施意见》坚持属地化原则。要求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驻蓉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组织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全市统一要求。


●《实施意见》坚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应急响应。要求落实全市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实现信息通报、会商研判、措施联动。


●《实施意见》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倡导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提升公民危机意识、公共卫生应急素养。要求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应急宣传、举报、响应、处置的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居民和驻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常态化参与社区应急联动。


●《实施意见》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协调,区域防控、部门防控、行业防控、基层防控和单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有机结合。


四、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由总体要求、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原则,以体系建设为根基,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要素保障为支撑,提升城市韧性,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明确了到2025年,将成都市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的建设目标。同时,明确了组织保障、投入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是“343”的重点任务,即通过全面推进法治体系规范化建设、应急预案体系标准化建设和应急指挥体系高效化建设等三大建设,夯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根基;通过提升应急协同处置能力、重大疫情现代化预防控制能力、重大疫情系统化医疗救治能力和公共卫生应急多元化科研攻能力等四大能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水平;通过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支撑、物资支撑、人才支撑等三大要素保障,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支撑能力。


全文如下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各区(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基本规律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以体系建设为根基,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要素保障为支撑,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大幅增强城市韧性,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置、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等能力显著提升,要素保障更加完备,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三、重点任务


(一)立足三大建设,夯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基础


1.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法治体系规范化建设


加快推进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法规体系。推动执法队伍改革,推进镇(街道)综合监管。推广“双随机一公开”和智慧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生物安全、院内感染、医废物资等监管,依法加大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暴力伤医、破坏市场秩序、干扰应急工作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2.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标准化建设


精准识别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源,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预案的平战转换、动态调整机制,开展不同风险情景的预案演练,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研发预案数据库管理系统,推动构建以强制性标准为主体、推荐性标准为补充的公共卫生事件预案体系。


3.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高效化建设


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制。建设平战结合的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明确政府和部门指挥响应标准,健全会商研判、分级响应、救援联动等机制。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专家库和经济社会应急政策库,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科学智能决策。把公共卫生安全纳入干部培训体系,提升领导干部公共卫生应急素养。


(二)聚焦四大能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水平


1.着眼协同化,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1)实现快速响应。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制度,构建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监测体系为保障,预警模型为核心,专家团队为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依托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早期预警的部门联动响应处置机制,强化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和先期控制措施同步启动,完善应急处置、信息报告发布、应急科研项目启动、应急试剂药物审批等重点环节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配置移动实验室、移动影像检测车、移动生命监护病房、基于5G的远程诊疗平台等装备,增强快速处置能力。


(2)完善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全市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会商研判制度,加强与海关、机场、边检等协同联动,健全口岸输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规上企业、大中型餐饮企业、大型商场和办公楼宇、大中小学校、特殊场所等设立卫生员岗位,推进“学校健康副校长”工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协作机遇,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实现疫情联防联控、120紧急医学调度、应急物资调配、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3)加强社区防控。坚持党对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防控格局,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社区空间管理、运行管理、要素配置。各村(居)委会依法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村(社区)疫情防控的组织动员、网格化管理、健康教育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培育公共卫生领域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效能。


(4)强化宣传引导。健全突发卫生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加强网络媒体信息监测,利用天府蓉易办、天府市民云、天府健康通等平台,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加强部门联动,精准开展舆情研判和宣传引导,加快虚假信息甄别,及时消除影响,传播正能量。健全社会心理支持机制,充分借助专家和媒体力量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提升群众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健康科普体系,推动全民科普活动,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素养。


2.着眼现代化,提升重大疫情预防控制能力


(1)加快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着眼现场调查、信息挖掘、检验检测、科学研究等关键核心能力,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高标准建设市疾控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站,建强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基地,加快实施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提升“一锤定音”能力。加快实施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疾控机构。推进区(市)县级疾控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力争全面达到三级乙等疾控机构标准。


(2)加快推进医防融合。鼓励探索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公共健康需求和服务供给为导向的新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医防融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信息共享联动、人员交叉轮训。建立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室,增加人员配置比例。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范畴。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层医防融合,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双提升。推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


(3)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在蓉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四级实验室,加快推进医疗机构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建设,构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联动协同的检测网络,提升重大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加大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构建公共卫生协作支撑网络,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发热哨点诊室,构建覆盖全市的基层预警网络。


3.着眼系统化,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


(1)实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指挥调度、日常救援、灾难救援、应急医疗保障、院前急救培训、社会公共急救”六位一体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加快建设规模适宜、功能完备的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现代化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建成全市智慧急救信息网络平台,更新升级急救车辆装备。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组建多支专业化、多学科的紧急医学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院前急救、紧急救援集结、应急物资储备等功能。


(2)实施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建设工程。建立以“1家国家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1至2家省级区域救治中心—4至5家市级区域救治中心—县级区域救治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为基本构架的成都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坚持分级、分层、分流,明确划分定点医院、后备定点医院、非定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在疫情救治中的职责功能,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常态化组建平战结合、灵活配置、中西医协作的重大疫情多学科重症医学专家团队。实施重大疫情防治常态化的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工程,建立重大疫情医护人员储备库。


(3)实施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集成优质医疗资源,规划建设“防、诊、治、研、培”一体化的平战结合、综合实力强、专科优势突出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快推进省、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综合医院与传染病专科医院共建共管模式。加强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科(可转换病区)建设,扩增重症监护病区(ICU),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关设备。预置平战结合的方舱建设应急用地,确保每个区(市)县具备1—2家可应对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


(4)实施重大疫情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工程。提高部分避难所场地、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重大公共空间设施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确保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加快策划城北体育馆等平战两用改造项目。围绕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规划布局相关应急救援功能。


4.着眼多元化,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科研攻关能力


构建“政、产、学、研、资”协同,跨部门、跨学科的公共卫生应急科研协作网络。建立多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高端智库,加强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聚焦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成立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大科学装置、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应急药物与防疫物资筛选评价中心、生物样本库和医学大数据中心等创新与转化重大平台建设,开展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的科研攻关和转化应用。


(三)着力三大要素,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支撑


1.聚焦互联性,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支撑


(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整合共享机制,建立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智慧指挥决策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多维数据汇集比对分析,智能辅助公共卫生决策,支撑联防联控、精准防控。


(2)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实施全域“医联工程”,推进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数据的互联互通。集成市、区(市)县两级急救调度系统,建成全域紧急医学救援调度平台。整合传染病、职业病、饮用水、食品安全等监测系统,建立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平台。升级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综合监督等管理系统,健全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


2.聚焦可及性,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物资支撑


(1)健全应急管理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健全应急物资政府集中收储、企业协议储备、相关机构自身储备等管理机制,形成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储备相补充的多元化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应急物资的生产收储、库存轮换、征调补偿、物流配送、全球采购、捐赠使用、智能监管水平。


(2)构建应急医疗物资产业体系。推动应急医疗物资共性技术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建设。建立应急医疗物资重点企业清单,依托产业功能区,合理规划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形成应急状态下的转产方案。强化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持,构建完整的应急医疗物资产业体系。


3.聚焦专业性,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支撑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制度,适当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构筑公共卫生人才高地。建立重大疫情防治人才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相衔接的终身教育制度。加强专业化、复合型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班子。


(2)完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福利待遇,稳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学急救、卫生信息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深入落实“两个允许”政策,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科学核定疾控机构、医学救援指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健全符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的人员培养、准入、使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机制,确定工作任务与计划进度,切实抓好组织落实。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建立督导、考核以及履职尽责监督问责机制,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二)投入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市级统筹、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公共卫生财政保障力度,合理划分市与区(市)县公共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水平。


(三)医疗保障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应急保障制度,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依法依规调整医保目录范围。强化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功能,优化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流程。进一步完善我市应急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重大疫情救治风险调剂储备金制度和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20年7月17日

END

左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右边二维码留言交流









往期精彩回顾



1.公卫人才的建设,应该这样着手!


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征稿启事:为疾控人发声,您有任何想表达的都可以投稿。
投稿邮箱:cdcjkr@126.com




CDC疾控人
公众号ID:cdcjkr宣传疾控,为疾控人发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