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DHD行为习惯二八定律:即时频繁强化!

TAU SWU ADHD互助联盟 2021-03-19

各位狩猎者们,好久不见,之前我在公众号写过一篇文章(致所有ADHD家长的一封信)。


为啥叫ADHD为狩猎者呢?看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多动症的进化(狩猎者何时会复兴?)


随后,有很多成人狩猎者以及狩猎者家长们都和我讨论过这个话题。


很多都表示确实发现了这个现象:ADHD存在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困难,纠错能力差等问题。

 

有人可能会不以为意:行为习惯养成苦难,纠错能力差问题也不大啊?

 

大家可以想想身边优秀的人,是不是都拥有比较令人羡慕自律的好习惯。

 

事实上,学霸或者说优秀的人无不都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造就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这也不难解释为啥现在非常流行打卡习惯养成,因为大家爱都知道好习惯就会拥有好人生啊!


对于正常人来说,习惯养成都不容易,对于ADHD患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

 

之前,我说这篇文章有文献支撑,当时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给ADHD家长们的,所以文中没有涉及文献相关内容。


今天把这一块的文献内容分享给大家。福利:文章结尾有四本ADHD畅销书籍分享。



01

                 心理学实证研究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上,把通过某个事物能提高行为概率的过程叫强化。


举个例子:我的儿子小动扶老奶奶过马路,为了强化他这种行为,当天晚上,为父就烧了他最喜欢吃的红烧肉作为鼓励,这个红烧肉就是强化物。

 

根据sagvolden和segreant(1998)研究,ADHD多动冲动行为是强化延迟梯度比正常人陡峭的后果。


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立即给予强化刺激是最有效的:延迟时间越长,有效性越低。


sagvolden和segreant提出ADHD儿童脑内的生理学差异导致了延迟强化梯度更加陡峭,这意味着行为后立即的强化刺激更为有效,但甚至轻微的延迟强化即可丧失这种有效性。


为了支持他们的假说,Sagvolden 等(1998)分别对正常和ADHD男孩进行了条件反射训练。


当信号呈现时,每30秒用硬币或小饰物强化反应。


当信号不再呈现时,反应也就不再被强化。正常男孩只有在信号呈现时才学习反应。当信号消失时,他们会耐心等待直至信号再次出现。


相反,ADHD男孩则表现出冲动行为-断续的、突然的快速反应而不顾信号呈现与否。这种反应类型符合陡峭的强化延迟梯度。


    (反应与强化刺激间的延迟,1998)

 

这是1998年两位ADHD专家提出的理论。后来,2005年,Sagvolden 以及他的同事发表了一篇文章在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


他们研究发现ADHD孩子要想养成好的行为或学习习惯,必须要给予他们即时频繁的强化,这两者缺一不可。


                  (Sagvolden T ,2005)



02


ADHD理论给我们的启发


大家可能问为什么需要给予ADHD即时频繁的强化?


还是之前说的由于ADHD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多巴胺)和一般人相比存在生理学差异,在行为强化过程中,多巴胺分泌比一般人要少,而多巴胺在习惯养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的小孩,出现好的行为,延迟一点时间强化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ADHD如果没有即时给予强化,就可能没有效果,并且后续没有强化跟上,也可能效果甚微,行为又跟原来一样,无法形成刺激控制。


刺激控制:指的是行为受环境刺激的控制的程度,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只患有ADHD的小狗,训狗师要想他养成简单的行为习惯,会发现不太太容易受控,比一般小狗要难的多,必须即时频繁地给予“骨头”给它吃。)

 

这给ADHD父母们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学不好,讲不听,不是他们自己能控制的,他们也不想这样,是大脑生理基础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在心理上要做到理解孩子,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要想孩子养成好的学习惯,万万不可“打骂”,以鼓励式教育为主,一旦孩子出现好的行为,立即给孩子烧“红烧肉”,并且一直“监控”他行为的变化。


后面烧的“红烧肉”也要一次比一次好吃(因为边际成本递减效应的原因,多次给予同一强化物,带来的满足感或者说奖赏性越来越小)

 

对于成人狩猎者来说,我们也要明白,我们习惯养成,自我控制(自律)这方面天生就比别人差,不要过度责怪自己。

 

其次,我们的父母不太可能天天烧“红烧肉”给我们吃了,没关系啊!


我们可以自我强化,自我强化,自己给自己烧红烧肉,而且烧的越来越好吃,这是我们“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好的,今天就到这里,不说了,我去给小动烧红烧肉去了。


参考资料:


1.Sagvolden, T., Aase, H., Zeiner, P., & Berger, D. (1998). Altered reinforcement mechanisms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 94(1), 61-71.


2.Terje Sagvolden, Espen Borga Johansen, Heidi Aase, & Vivienne Ann Russell. . A dynamic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predominantly hyperactive/impulsive and combined subtypes.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8(3), p.397-468.


3.生理心理学.


往期文章精选:


ADHD中年——罗永浩


成人ADHD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日常练习——正念


纯粹感性批判


所有ADHD家长的一封信


做到这六点,轻松处理成人ADHD们的亲密关系(第一期)


书籍资源获取方式:


狩猎者们,ADHD书籍获取方式在这里,打开公众号菜单栏,点击“ADHD书籍”。;另外,   “好看” 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